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王勃之死感想(共含7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杂粮煎饼不要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昨天冒大雨到亲戚家,回来的时候更是脸都淋湿透了,不过久久还回味在刚看的电影中。
本来CCTV-3是我无论如何都不放弃的同一首歌,而周迅的《象雾象雨又象风》又绝对让人难以切换频道。但是,很不幸,切换到CCTV-6,突然一个新电影开始,神秘的蓝色,非常写意的背景和音乐,只看见主演是刘小锋(猪八戒里面的吴刚,我表弟说是),池华琼(十六岁花季里的重要人物)。显然这两个人决定了我要看看怎么回事。
片头大唐太子斗鸡,可谓灯光华采,场面壮观,人物精细,国内小成本电影拍得如此细腻,非常罕见;而开篇那大唐的无限繁荣、王勃过人才气更是表现无疑,而这一切竟在短短斗鸡檄文中表现,经典。
电影名字是王勃之死,于是在短短字幕后,王勃因受排挤,大概才开始20分钟片子,他就要被处死了!而这个时候他也仅仅25岁!我们显然很疑问连女主角也没有出来,怎么搞的?于是看了下去。
王勃因为斗鸡檄文招惹了另一太子,贬出长安;然后窝藏疑犯,疑犯不堪王勃嫌疑,自杀身亡,王勃说不清楚,被判死刑。(电影中居然也是一笔带过)。
监狱中,磨刀霍霍,被招惹之太子将王勃与鸡同斗,悲壮之极,连磨刀之歪嘴杀手都为之戚戚;刑场则是更为悲壮之美,比如:
王勃仰天,镜头居然从上而下拍,铡刀立其侧,酒祭血刀,竟如此令人感伤。
王勃好友杜镜挟美人风筝来刑场,展放风筝,言美人相伴;王勃感怀无限,喝罢祭刀之酒,笑等来生!然而,大赫之日竟来,王勃第一死逃过。
王勃与好友杜镜别离,才写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这个诗我从来没有如此感动过!)
的精彩篇章。而《杜少府之任蜀州》,该蜀州居然是今天的崇州!!!
王勃南下南海,当时自杀的曹达其夫人一直以为王勃害死其夫,但杀他之时,却湖神保佑。二死逃过。王勃认识被贬之舞女晚霞(池华琼居然才出来,都下半段了)。晚霞被贬仅因为喜欢王勃之诗。王勃发现自己写文章害人又害自己(是么?)。离开晚霞之时,晚霞翩翩起舞送行,却体力不支病到,为救晚霞,王勃参加腾王阁大会,写下: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为晚霞而写(历史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其中镜头交错,蒙太奇手法之多,美感之强烈,诗之境界,表现无疑,可谓极限!然而,带赏返回之时,落霞已去,孤鹜也飞不起来……
曹夫人知道其夫自杀的后,念到一切都是错而去。王勃再逃一死。
时年,王勃渡海时溺水而亡,26岁。
整个电影就两个基色,冷色的蓝,暖色的金黄,暖色又分为皇宫的和自然的,很美的配色,很美的诗句。
要非要说出现实意义,或许会说成太过于政治色彩,而该片本身恐怕更多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一代才子王勃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初唐,为一个盛世拉开了序幕,演奏了中国历史几千年中最华丽最高昂最灿烂的交响曲。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一切一切都已最鲜活最昂扬的姿态活跃在金色的旋律中。
初唐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陈子昂和四杰。王勃的生命是为了成就四杰,是为了成就《滕王阁序》。早就有人断言他文才虽长,寿命必短。
似乎王勃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和无法比拟的才思便是他人生悲剧和孤独的源流。
汉武帝对司马迁说,朕不需要一个在精神上不肯臣服于朕的人。然才高志洁者恃才傲物,又怎会臣服于任何一人?真正的文人铁骨铮铮,却又百年失意,万古孤独。
王勃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肯臣服于任何人脚下,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受人摆布,甚至被冠以“威武大将军”之名,与斗鸡无异。这样的拜倒和压制是对文人最大的侮辱,因为他们的尊严和文才绝对不容许半点玷污,“赐我一死”,是王勃的最后抗争。可惜,依旧无用。如同他的被贬,只是宫廷政治斗争的产物,他是不折不扣的牺牲品,如同千万粉身碎骨的文士。
少年得志,名满天下,放诞俊逸的王勃怎会想到,成就他的文章也恰恰开启了他的悲剧。曾经的鲜衣怒马和一时谄媚也只是对自己莫大的嘲讽和鞭打。
知己杜敬冒死相见,临刑赠纸鸢激情相送。纸美人是对王勃风流不羁、放诞自适的写照,也是王勃的生命支点和全部的精神寄托。
所以,王勃一直以纸美人相伴。纸美人就是王勃的才思,王勃的翰墨,王勃的文章。
纸美人唤回了王勃的风流才气,唤回了王勃的生命。老人也说,等你的纸美人飞了,你就可以飞了。王勃的存在,就是为了完成那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王勃烧掉纸美人,溺水而死。仙翁的墨色花朵的锦衣也终于收回。他是上天的一支笔,即便断了,也截不断那一腔才思和刚健骨气。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权势,而在于他的风骨。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地位,而在于他的傲岸。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是王勃心中的纸美人,是王勃的失意化身,是王勃的所有柔情傲骨。孤鹜,则是失意落魄彻骨孤独的王勃。
真正的文人,自古以来便鲜有平安喜乐者,相反,皆连连遭贬,失意落拓,怀才不遇,郁结于心。痛苦,是滋养文人的绝佳土壤。透过人生的沧桑和宦海浮沉,经历心灵和身体的苦痛熬煎,诗人们才能更有更广远的眼界和慷慨沉雄的`气度,才更能具有难得的独立超然的文思和苏世独立唯我独清的高贵品格。
这,才是一个帝国最重要最珍贵的财富。
王勃说,是世人遗弃了我,还是我遗弃了世人。
他是痛苦的,他是孤独的,他虽有知己虽有翰墨,却始终无法排遣这压抑愁苦又沉痛的情绪。
屈原曾说,举世独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和悲凉,穿越了千年的光阴,踩碎历史的门扉,今日依然能直击人们的心脏,诉说这沉郁顿挫的万古凄凉。
天问。
无答。
精神的独立和清醒是人生、社会、帝国以及历史最沉痛的醒酒汤。众人皆不愿一品其味。
杜敬说,大唐需要你的辞章。
王勃答,你错了,是我们需要大唐。
词章只不过太平的粉饰,盛世的点缀。
王勃说,自己一生卖弄文采,只博求君王的垂顾,与倡优何异。徒然苟且偷生装扮弄臣,生又何趣。
如此悲凉的有痛苦的清醒认识,自然预示了王勃必然的悲剧结局。
而《滕王阁序》,则是王勃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笔精彩华章,纵然不是盛世点缀,也依然穿透历史长河,诉说着文人的心曲。
而电影,恰如其分的彰显出那渺远的盛唐之音,那非凡的诗人气度和天真污垢张狂不羁的风流文思。构建一方诗的国度,精神净土和极具人文内涵的翰墨风华。
景色很美,
狱中被批衣与斗鸡斗,实是恶俗的大屈辱,但王勃没怎么反抗,而是低头配合。文人啊,很好地被奚落了。
杜镜是他的好友,在他被砍头前放每人风筝安慰他,真是可叹。
后来换帝大赦,苟且活下来。王勃送杜镜,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
离题下,海内网和天涯网应该并列繁荣才对,否则对不起这个好诗句。
王勃有时候冒出“是我遗弃了世人,还是世人遗弃了我”,假哲学。
他很清楚看出自己以文取悦皇帝权贵,与优伶无异。
唐朝人都喜欢旋转着身子舞蹈么?
他竟然是为了拿作文优秀的赏金给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旧宫女“落霞”(这个女的打扮很像日本古代宫女,给我这种感觉,不知道是看了哪部电影留下的印象)去买药治病而去参赛。
来风时起帆,用得着那么夸张的镜头吗?很多船的样子很壮观的样子,其实只有一条船。
文史记载“一报”“再报”,体现得不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这么简单地化为与一个女子的感情,“秋水”还是指某船翁。王勃会这么简单就……他应该经历不少女人的。(恕我乱加猜测,因为才子一般都这样,而且片中胡姬在身边陪喝酒的场面也是有的)
曹达自杀,因王勃没沟通好?曹达亲人曹夫人要杀王勃,最后听王勃一句他是自杀的而放弃,这么简单?
曹夫人拿着剑匆匆离去,留下一句话:
“人世间,一切都是错。”好无聊的台词。就不说祈求神灵来风就来风了。(但你不能否认大多数古代人没办法的时候就这样的)
作曲不错的。
反映“初唐四杰”的片子不多,算是填空吧。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在电影频道看到一些片断,惊鸿一瞥中,竟给人心里一震的感觉。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仅是匆匆看了几眼,连片名都没有记下。
后来,通过上网和杂志,偶然知道了它的消息,我才知道,这是一部电视电影,名叫《王勃之死》。
几年间,电影频道曾多次重播,却总是擦肩而过。也一直很想看,可无论是网上还是碟市都毫无它的踪迹。后来知道,做为电视电影,它一直没有出过碟。
终于通过淘宝网购到了它的刻录版。就买了一张,回家开始看。
影片从王勃少年得志而身陷牢狱之灾,后偶遇秋水翁和落霞女,结下不结之缘。电影的高潮是赴滕王阁赋诗和作序,从画面和音乐上都进行了极致的渲染,完美地展现了“落霞也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极富感染力。后来王勃感叹人生无常,最终落入南海而死。
《王勃之死》情节并不复杂,但衔接自然,比比入扣。画面极其唯美,充满诗情画意。电影音乐更是出类拔萃,让美丽的故事更加动人。我一直在找它的原声音乐,可惜没能找到。
说到不足之处,窃以为结尾略显突兀,而且在服装和场景上完全可以更讲究一些。做为一部预算有限的电视电影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实属不易,我这样挑剔恐怕是吹毛求疵了。
其实滕王阁我是去过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滕王阁其实并不怎么起眼,而且登楼后我看到的是一片象黄河一样混浊的长江(赣江?),远称不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看景不如听景。也许真正的美只在我们心里吧。
对于文人故事,我一直是喜欢的。我中学时曾经在家看过一部单本电视剧《藏书楼》,说的是明代藏书楼的故事,感觉很是不错。后来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我也很喜欢。我一直希望能出一系列文人电影或者电视剧,比如竹林七贤、陶渊明、陆游、李煜、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实际上这样的题材还是有人看的,影视剧也不必都那么商业。只是这样的题材一定要短小精悍,如果拍成几十集的注水剧,就难免要加上许多无聊的情节,就没有味道了。
王勃之死?
关于王勃之死,大家知道什么原因吗?对王勃之死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呢?
王勃(刘小锋 饰)在童年时曾作过一个梦,梦见一仙人为他在身上披过一件袍子,那衣襟上盛开的是墨色的花朵。王勃有时候写完诗文,会把笔尖上的墨汁滴入酒中喝下。
王勃因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告发。曹达猝死在王勃府内。“擅杀”官奴,依唐律,犯死罪。虽然曹达是自杀。可是王勃还是被冤枉,被押至断头台。
临死前,王勃的好友杜镜(沈晓海 饰)登上楼阁,在高处对着王勃大声说:“子安,你好生地去吧。黄泉路上,有此青春佳人陪伴,你不会寂寞的。”说完,杜镜放飞了手中的美人风筝。王勃仰望着风筝,笑道:“想我王勃一生游戏人间,生即轻狂,死亦放诞。知我者惟杜镜也。知我者惟杜镜也!酒来!酒来!杜兄高义。王勃来世再报!”
万幸的是,有人来报,改了新的年号,天下大赦,以显皇恩。天下大赦,街上歌舞升平。王勃却自言自语:“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心空空荡荡,全无主宰?王勃,王勃身在何处?为什么这像别人的节日?是世人遗弃了我,还是我遗弃了世人?”
“现在国运兴旺,十年后的大唐必将是古来第一强盛的王朝。我想三年后,必将出兵吐蕃。”王勃在马上对杜镜说,他们这是在离开长安,去往外地的路上。“你赴任蜀川,正是首当其冲。国家将有大事,也正是你施展才华的好机会。我预祝你功成名就。”
杜镜说:“既然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子安何不大力振作,再跃龙门呢?”
王勃道:“于仕途功名,我是心灰意冷了。饱学而无用,实乃人间一大败笔啊。”
在野外休息时,王勃端着酒碗道:“家父受我牵连,风烛残年还将奔波于沧海之外。实在愧为人子啊。幸好我懂些医术,能够为他老人家亲手调理汤药。今后只有晨昏侍奉在他老人家面前,我才能心安哪。有生之年,恐怕这是我惟一能够做好的事情了。”
杜镜道:“我将深入蜀山,你也将远渡南海。此刻一别,天高水远。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能再同饮这菊花之酒啊。”
王勃说:“王勃已是个活死人了。虽托生于天地之间,实乃偷生于造化之外。然这造化之事,又有谁能看得清楚呢?”他见杜镜还是面带忧伤,又劝慰:“我们不是有过一次生死之别了吗?就当,就当王勃是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就像这——风。”他指着吹动野草的风,“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镜拿出纸笔,要王勃写下佳句赠与他。风大,吹跑了纸。杜镜展开身上的斗篷,王勃在斗篷内面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一路旅途劳顿,一日他被歌声叫醒,发现自己在一条船上。老船工正在一边唱歌一边补鱼网。王勃问他:“老人家,这是什么地方啊?”
船工笑道:“你是做着梦来的吧?”王勃说:“难道,这还是鄱阳湖吗?”
船工问王勃:“你是做什么营生的`?怎么会昏倒在那个草滩上?”
王勃回答:“我是行医之人。”
船工大笑:“医生!哈哈。你趴在那草滩上,倒活像一条搁了浅的大白鱼。”
天又黑了。王勃在船上说:“我要去大海。听说海水是腥的,像血一样。”
船工道:“没有风,哪里也去不了。”
王勃叹了口气:“世人等风,惟王勃等死。”
船工道:“小老儿我活了七十多岁了。天天在等死。这个死啊,就像那个风一样,它说来就来。哪里是受人摆布的。懂不?”
王勃轻轻摇了摇头。“可人心似风,又是听谁摆布呢?”
老船工摆摆手:“管它呢。人活在世上,从梦里来,又回梦里去。只要眼睛睁着的日子里,有酒便是快活啊!”
王勃在湖岸边遇见一位被贬到此地的宫女。宫女吟诵王勃的《铜雀伎》: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她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公子正是王勃。宫女对他说她从没见过王勃,王勃的这首诗似是专为她而写。
九九重阳,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大摆筵席,遍请文人雅士去写文章。九九重阳的前几日,湖上正好起风,王勃乘船赶往南昌的腾王阁。重阳节当天,王勃向阎都督问候过,便提笔开始写。谁知阎公有些不悦,还讽刺着说什么久闻王勃善打腹稿,定要假寐片刻,以壮文思。他命人给王勃搬来一张榻,王勃很尴尬,听见旁边的文人议论:阎公的女婿,昨晚已经撰好了文稿,今天就照搬照演。大家心照不宣,他王勃是无知,自取其辱。
阎都督也暂时离开了设宴的大厅。王勃有些心绪不宁,这时书童端来一支上部断了一截的毛笔,说是一位老船工给公子送来的,并有一句话要转告公子——“笔虽断,锋颖未残”。王勃笑赞说得好,顿时文思如泉涌,落笔写下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书童跑去报给阎公听,阎公说老生常谈耳。书童来报第二句:星纷翼轸,地接衡庐。
阎公说此乃故事也。“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听到第三句,阎公略带惊喜地说快传、快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绝唱成了!
王勃走了,众人却发现有一句少了一个字,“槛外长江”与“自流”之间空出了一个字的空白。阎公忙令书童去叫住王勃。
“最后一句,中阙一词,不知当作何解。”书童问王子安。王勃叫书童伸出手来,他的毛笔并没有蘸墨。书童没有注意到,他只是合上手,然后去向众人摊开。手上无字,大家却明白了。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公元六七六年,王勃渡海时溺水而死,终年二十六岁。
揭晓王勃之死
唐朝初年,诗人王勃才名鼎盛,那么,这位有如此才华的诗人王勃是怎么死的呢?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今存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一生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称得上是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王勃出生书香门第,六岁即能写诗作赋,十四岁便以出众的文采受到唐高宗的赏识而官拜朝散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可谓少年得志,富贵功名不可限量。
顶着“神童”的美誉,王勃的.仕途经历一度顺风顺水。在此期间,他的文学创作水平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尤以一篇《滕王阁序》骈文最为世人所称颂,该作通篇文字对仗工整,以大量文墨铺叙了风景名胜滕王阁附近的人文景致,辞藻之瑰丽,大有汉赋之遗风,是后世普遍认可的王勃之代表作。
王勃一生光明磊落,然而盛名之下最易遭人嫉妒,加之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敌暗算。乾封二年,王勃因一篇《斗鸡赋》而受到同僚弹劾,称其有挑拨离间之嫌,唐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一度被称为旷世奇才的王勃顿时沦为被贬罪臣,不得不远离京师。
至咸亨二年,好容易在朋友引荐下当上虢州参军的王勃再度因年少轻狂而闯祸,竟将身犯重罪的官奴曹达私下杀害,此案震动朝野,连累王父亦遭贬官。后因好友多番周旋,王勃虽性命得保,然而仕途之路却不得不就此戛然而止。
王勃之死相关事情
王勃雕像
王勃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滕王阁序》。王勃约676年就去世了,年仅26岁,关于其死因大多数书法是乘船溺水而亡,也有人说他投海自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勃之死真相到底是什么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王勃死后闹鬼是怎么回事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
★ 王勃之死的观后感
★ 王勃《山中》
★ 王勃名句
★ 《采莲曲》王勃
★ 王勃生平介绍
★ 山中赏析 王勃
★ 王勃的诗词
★ 王勃故事文言文
★ 王鱼之死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