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五月华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含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五月华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

篇1:人文精神内涵阐释

人文精神内涵阐释

当前,“人文精神”这个概念频频出现在大众传媒中,但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人们常常感到玄奥难懂,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先从字面上来看,“人文精神”的“文”字是指什么?在古代汉语中“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如中国文化的元典之一<周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日文”;又如<礼记@乐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后来,“文”的引伸义越来越多,如文辞、文化、文质彬彬等,人们又重新造了一个词“纹”,用以指代“文”的`原本含义.就“文”的原本含义来看,已经潜涵了这样的内容:“文”是人为织造而成的,包含了一定目的性的产物.可见,“人文精神”的“文”字,是指通过社会实践和人为修养,实现人们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活动及其结果.

作 者:李丕洋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刊 名:江西省团校学报 英文刊名:JIANGXISHENG TUANXIAO XUEBAO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篇2: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

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指属于人的关于人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尊重、关心、关注、关怀和弘扬,是人及人类体现自身尺度,洋溢人生理想和信念,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生的态度和人的价值取向.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需要明确人文精神是属于人的精神,是人内化于实际行为中的精神,是经过教化而养成的精神,是目的价值性和工具价值性相统一的精神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作 者:刘玉山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62 刊 名: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2(2) 分类号:B01 关键词:精神   人文精神   内涵  

篇3: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

人文精神作为精神的外在表现力,是我们处理问题的决定因素,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那么其参与的活动就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同时更无法达到理想的高度。田径运动虽然普通却充满价值,只有具备参与田径活动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参与其他体育活动。而田径运动的价值所在点也是我们提升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和运动水平的重点,其价值内涵不应该只是我们所看到的竞技价值,更应该是田径运动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只顾关注田径运动开展的形式和特点以及独有的竞技性,忽视了运动活动的人文特点,这不仅使我们无法深刻感悟田径运动的特点,更无法让学生通过田径运动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

一、田径运动的内容及特点分析

结合长期的体育教学活动,笔者认为田径运动的开展不仅是一场体育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有着无穷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认识到其中富含的精神价值和内涵,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提升参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一)田径运动的内容分析

田径运动是一系列体育活动组成的运动,在田径活动进行过程中,不仅需要体力和爆发力,而且需要足够的耐力。作为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田径运动涵盖了跑步、跳跃、投球等项目,通过这些运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锻炼习惯。随着田径运动教学活动的推动实施,形成了以跑步、跳跃等田类项目和径类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田径文化。

(二)田径运动的特点分析

田径运动的开展需要必要的实施载体以及相应的参与兴趣,所以想要从根本上开展好田径运动教学,就必须深度分析田径运动的特点。首先,我们应该从田径运动出现的根源及本质入手。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就能发现田径运动的踪迹,田径运动中最基本的跑和跳都是人类最基础和最简单的运动元素,同时更是生存及成长的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田径运动是人类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就是说田径运动可以融入生活。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田径运动逐渐从生活实践活动中独立,并经过丰富完善,形成了当前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田径项目。很多体育比赛活动开展时,通常选取一系列代表性田径项目进行比赛,田径项目的逐渐发展,也使得我们更关注其竞技特点。竞技水平的有效提升,以及对记录的不断刷新和超越,使得人们更能感受到田径运动的趣味,从而参与其中。竞技特点对田径运动教学来说,不可或缺[1]。最后,开展田径运动对运动设施和环境的需求更少,同时对参与者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更能帮助参与者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在田径活动中健身强体。通过系统化、体系化田径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速度、耐力、毅力和爆发力得到有效提升。田径运动产生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了生存,所以其独特的健身特点是无可替代的。

二、田径运动中的人文精神内容分析

人文精神是一种思维,是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重要基础。人文精神更是一种内涵,是学生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根本动力。成长时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可避免,但如何解决这些麻烦,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就需要人文精神做支撑和后盾。

(一)各项田径运动都有公平公正的人文气息

在田径运动开展过程中,各个板块的内容都有着明确的比赛规则,同时具体比赛都是实时开展的,无法弄虚作假,而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更是达成了共识。在田径比赛开展过程中,任何人所面对的标准和要求是一样的,参与者想要获得更理想的成绩,只能通过丰富、完善的体育锻炼活动,以及自身心态的有效调整和对心理障碍的及时疏导,加上良好的场上发挥。整个田径项目都是在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开展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能认识到想要提升自身成绩,只能通过努力锻炼,这使得逐渐认识到体育竞技的公正、公平,并以体育规则来约束个人行为。

(二)创新精神是田径运动发展的灵魂

创新精神是魂,是根本,是决定田径运动发展提升的关键和重点。之所以田径运动能够持续发展,并且日益成熟,就是其重视对日常生活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创新。人们通过不断完善田径运动的环境及参与形式,从而使其日益成熟。比如测量工具的创新、对田径技术和理念思路的革新。一系列具体变革,让田径运动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发展。创新精神作为田径运动发展的灵魂,更是人文精神的典范和驱动力。

(三)拼搏奋斗彰显田径运动独有的人文精神

想要参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借助田径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也就成为所有运动的基础。但田径运动不仅是一项基础的体育活动,更是一项对自身不断挑战、对极限超越的活动。只有参与者尽全力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田径比赛的成功。每一项简单的体育田径活动,往往都需要大量锻炼活动做支撑。在比赛活动开展时,更是需要锻炼者能够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是田径运动项目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参赛者敢于挑战,不怕失败的精神和气质,以及勇于拼搏、敢于向自身冲击将会对每一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力产生极大作用[2]。

(四)协作配合是田径运动关键的人文精神

所谓的协作配合、就是在展现个人优点、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同时,结合必要的配合活动。田径运动中的团队项目,需要参与者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协作配合的精神,只有共同努力,集体发力,才能实现目标。协作配合还需要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打破思维壁垒,全面分享锻炼心得,互相纠正问题,充分实现配合。只有协作配合才能让体育田径项目走得更远,实现质的发展和提升。体育田径活动就是让参与者养成互相配合的习惯,并将这一思想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人文精神理念的丰富发展[3]。

三、田径运动中的价值内涵分析

价值内涵是推动田径运动发展的关键和重点,但长期以来,我们只认识到田径运动的竞技价值内涵,对其他价值内涵缺乏全面完善的认识。

(一)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分析

田径运动的灵活性和简单性都让其更方便开展,任何参与者都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合适的田径项目进行锻炼,活动对器材和场地要求较低,也使得田径运动能与个人锻炼结合起来。田类项目能让参与者的呼吸能力和心血管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可以避免形成肥胖体质,形成健康身体。跳跃等径类项目,则能有效提升人体四肢和躯干的速度力量,提升灵活性,从而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田径运动能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达到健身的目的。

(二)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内涵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此时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就很好地展现出来,同时随着田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很喜欢通过观看田径运动感受别样的刺激和新鲜感,这也使得田径运动融入社会发展,实现商业化。田径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其商业价值,只有存在商业价值,才存在田径运动发展的内在驱动力[4]。

(三)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分析

田径运动作为一项能将人们各部分身体机能充分调动起来的运动方式,通过有效参与,能让参与者感到身心愉悦,参与者结合一系列田径活动,也能达到健康成长、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田径运动开展过程中,参与者通过广泛参与,能够与个人成长有效融入。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形成丰富的性格特点,从而实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四、结语

我们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将竞技当作田径教学的核心,然而这一狭隘看法不但影响田径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更无法突破田径教学的问题和难点,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田径运动的内容不只是表面显性内容,还包含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特点。在田径运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田径基础素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沈炳妮.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山东教育,(6):75-79.

[2]施文忠.我国田径运动职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2(8):25-29.

[3]周迎春.人本视角下田径运动的嬗变与回归[J].运动,(7):56-58.

[4]刘永华.田径运动及田径课对大学生的重要性[J].体育时空,(1):43-45.

篇4: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中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返本开新”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作 者:吴惠红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 英文刊名: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5) 分类号:G03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  

篇5: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精神

叶水涛

语文教学总是离不开人文精神的话题。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大体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性质的终极关怀、所谓“终极”,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当下的过程,它指向更根本的终极性目的;二是相对于现实的世界,它指向于彼岸的世界。关怀终极,有助于人们超越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求。然而,中小学语文教育倘若以一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所谓“看穿”的理念去导向,似乎容易把精神的东西当成麻醉品,使人忘却实际需要和实际困难。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解读,似要注意不只停留于对精神“洁癖”的歌颂,而要有知人论世现实性的解读。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诚然高傲,“采菊东篱下”确乎超然,但是他也有辛勤劳作和“草盛豆苗稀”的感叹,而非一味静穆而逍遥。李白确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率性随意,但也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名自许,至于“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赞美杨玉环的艳诗便是奉命之作的谀词。真实的李白如何定义?

许多人正在热心倡导“真语文”,大概意指有许多是假语文:然后,似乎从来没谁提倡过假语文,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所为是“假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假大空”不是没有人发现,也不是没有人去致力纠正,何以屡禁不止,乃至泛滥成灾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假作真时真亦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关联社会语言的生态环境,语文工作者有心打造语文教学的一片“净土”,精神之高贵,用心之良苦,大概也是一种人文的精神。然“ii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理论上的“真”易求,事实上的'“真”难得。或日,“明知天下事不可而为之”,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然有对现实超越的属性,自然便带有某种宗教信仰的色彩。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文主义恰恰是在批判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中形成的,肯定的正是现实人生的意义,提倡真实地面对人生。

现实的利益,物质的追求,功利的色彩,感官的满足,正是这卑劣的物欲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正唯如此,如果把人文精神搞成“精神万能”或“普遍价值规范”,成为评价思想文化与学术道德的“唯一尺度”,那么,所谓人文精神也就放大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很可能滑向思想专制。“讨厌和尚,恨及袈裟”,“人文精神”之所以让人误以为“假大空”,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确有许多脱离实际语境和语言应用,大谈什么“精神”“思想”的自作多情、无病呻吟的抒情和议论。

看来,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面对两个关键问题:多元化和现世性。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坚持人生精神价值的追求,既不能混同于宗教或意识形态,也不能完全排斥和否定宗教与意识形态对安抚人心、统一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样道理,倡导人文精神也不应反对物质价值的追求和实现。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行划界,根据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他认为,现代化是工具理性化的过程,因此,必然导致同价值理性白勺冲突。对此,与韦伯同时的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德尔班就表示不同的观点,认为所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都是虚构的概念。我国前辈哲学家金岳霖等也认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可以互相包容。如果承认人文精神所追求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指的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那么,没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就只能残缺不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自然应包含科学理性,关怀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终极”,而且应该是“现实”,是“入世”的而不是“彼岸”的,语文的认识应该是真实的,情感应该是真切的,语文更应该是善良的和美好的,是谓人文精神。

篇6:合并高校人文精神的内涵与构建

合并高校人文精神的内涵与构建

合并高校人文精神除具有高校人文精神一般所涵盖的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等内容之外,更具有被强化了的改革精神、整合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独特内涵。合并高校的这种人文精神,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持久努力的组织来予以分类、落实。一是建构合并高校生活中的.人文性,尤其是从整体上建构教育教学改革的人文性和从局部上建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二是师生的人文精神的建构。

作 者:孙玉萍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 高教所,湖北 宜昌 443000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 年,卷(期): “”(9) 分类号:G02 关键词:合并高校   人文精神   内涵   构建  

篇7: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论文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论文

【摘要】探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将人的本质交还给人和人类社会,没有人文精神的人和社会都是虚无的和没有意义的。把握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人与社会成长发展是人类文明近现代史的基本认识与重要成果,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的努力都将遭遇人文精神缺失的困扰,因而必须从历史深处寻找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勘定现实实践方向,为理想社会建设注入它所需要的灵魂。

【关键词】人文精神 内涵 实践 现代化

一、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起点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这一方面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永远比物宝贵;另一方面是相对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义压制人。

从这一点出发,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尘世幸福,认为人生的价值应在现世实现,人有权追求尘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国或不可见的未来。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乐,反对禁欲主义。

但是,和人的生物性欲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认为后者是人的尊严之所在。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说,尊严高于幸福。关于这一点,康德的解说最有代表性。他认为,人一方面属于现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则,追求快乐(幸福),另一方面属于本体界,具有理性,能够为自己建立道德法则,“人的尊严就在于这个能够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资格”,它证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严之意义上,他进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作手段。

所谓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这分对己和对人两个方面。一方面,每个人要把自己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把他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

尊重人的价值不能流于空泛,必须落实到尊重每一个个人。作为一种伦理思想,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必须予以尊重。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同样,每个人对他人也应该如此看待。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应该有助于一切个人的自由发展。

二、对真理的探寻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然而,“神圣的好奇心”有许多敌人,主要敌人有二:一是习惯,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二是功利心,凡事都问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如果说好奇心是神圣的,那么,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敌,在它的支配下,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必定枯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标。爱因斯坦早已发出惊叹:现代教育没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个是奇迹。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往往也只是着眼于增加课外知识,扩大灌输范围,仍以有用和功利为目标,而不是鼓励和保护好奇心。

第二,认真。认真归根到底是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认真,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所谓根据,一是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人的理性能力就体现在运用逻辑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确认的根据就成了问题。知识论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代以来更成了主题。其中贯穿着一种努力,便是想把人类知识建立在完全可靠基础上,否则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一向不重视知识论,知识论是最薄弱的环节。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知识即德行”是西方哲学家的普遍信念,中国哲学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识”。由于把知识本身看作目的性价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最容易产生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中国则缺少这样的氛围,所以不容易出大师。

第三,渴望。好奇心和认真面对整个世界,就会追问整个世界存在的根据,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学的沉思或宗教的体悟。爱因斯坦把这种渴望称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它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动机。到了这一步,头脑与灵魂便相通了,科学与哲学、艺术、宗教便相通了。事实上,大科学家都不满足于纯粹经验研究,他们都是怀着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统称为广义的科学精神,其实质是对非功利性的纯粹智力生活的热爱。这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责任心,因为其他的责任可以分担或转让,惟有这不能,必须完全靠自己承担。然而,具备这种责任心极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受习俗和时尚支配。约翰?穆勒指出:在仅关自己的事情上,人们从不问什么合于我的性格和气质,或者什么能让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东西得到发挥的机会。所问的是什么合于我的地位,别人通常是怎么做的。他们还不是在合乎习俗与合乎自己意向两种情形相比之下,舍后者而取前者。他们根本是除了趋向合乎习俗的事情外便别无任何意向。由于他们不许依循其本性,结果就没有本性可以依循了。

第二,对人生意义的不尽追问。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比较缺乏灵魂的认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国文化传统中缺少形而上学哲学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证。中国的人生哲学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而往往回避对人生进行追根究底的探究。在一定意义上,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中西哲学传统的始祖,他们两人都重视人生哲学。但是,他们的嫡传弟子便显出了显著差别,孟子走向了更典型的道德论,柏拉图却走向了本体论。

第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认真追问生命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与不朽、世俗与神圣之类根本性问题,会要求以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与之建立某种联系。这就是信仰的本来含义。

篇8: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通过对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内涵的概括和诠释,揭示其对现代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作 者:杨淳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G02 关键词: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   忠恕   中和   现实价值  

篇9: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1】

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摘 要】

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中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返本开新”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天人合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人文精神,学术界的观点不一。

有少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文精神。

如王蒙就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人文精神。

在他看来,以“内仁”、“外义”为基本构架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无感性生命的勃发,又无个体独创的高扬,不是走向整体主义,就是走向禁欲主义,是最缺乏人文向度的。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文精神。

在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的学者中,对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又很不一样。

张汝伦先生把儒家的“仁义”观念与人文精神等同起来,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仁义”。

张斌峰先生认为,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与规定,其中墨家的“兼爱”思想就是它的突出表现。

李继凯先生则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集体主义,其主要表现为家族本位主义、皇权本位主义、国家本位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则提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

本文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看法,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1.“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最早反映在《周易》中。

《周易?/span>乾文》提出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里讲的“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指的就是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相近,合为一体的思想。

这是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初源头。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则第一次从心性论的角度阐发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span>尽心上》)在这里孟子把心、性、天连为一体,表达了自己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代大儒董仲舒第一个把“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用语或命题提出来,事实上,“天人合一”一词最早见于《春秋繁露?/span>深察名号》篇中:“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董仲舒还从天人感应的角度第一次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同类说,从心性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天人合一”,把“天人合一”思想往前推进了一步。

张载则公开提出了“天人合一”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正蒙?/span>乾称》)在这里,

张载主要从道德角度来论证“天人合一”思想,对此,程颢、程颐非常赞同,但他们比张载走得更远。

在论证天人关系时,二程曾说过:“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

在二程看来,天道与人道本是一个道,这里的道就是人的道德属性,即仁义礼智信。

显然,二程通过将人的道德属性客观化,并上升为宇宙本体的方法,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可能性。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

论文:人文精神内涵

2.“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含义相当复杂,其思想在儒、释、道等各家中都有所包含,但就其主导地位和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则是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

逐渐增强了世俗色彩,最终外来佛教在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熏陶下日益获得了现实性的品格而由出世转向了入世,更多地面向了社会人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也是对现实的人及人生给予最多关注的一个宗派。

禅宗一方面破除对佛祖等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将解脱理想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

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现实社会人生的氛围中,逐渐增强了世俗色彩,最终外来佛教在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熏陶下日益获

得了现实性的品格而由出世转向了入世,更多地面向了社会

人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也是对现实的人及人生给予最多关注的一个宗派。

禅宗一方面破除对佛祖等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将解脱理想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因此,中国佛教具有关注现世现生的特色。

三、重视并实践道德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科学内涵

中国传统上是个伦理本位的国家,道德伦理上的完善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重视并实践道德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科学内涵,这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儒学自孔子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换其形式,如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学等等,但有三点是不变的。

第一,以孔子为宗师,为圣人;第二,研讨、学习儒家经典,并以其为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第三,承认道德优先,视道德为解决一切人生、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为维系家庭、国家、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

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为儒学的根本点。

儒学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从孔子即已经开始。

当时周朝统治者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开创了伦理关系政治化的先河,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儒家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考察。

从孔子强调恢复周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无不是把人固定、限制在特定的伦常政治关系中,

以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维系血缘人伦关系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所以,儒学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问题,儒家要造就的是“仁人君子”、“圣人”,即道德完善的人。

那么,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夫孝,始于事亲,忠 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span>开宗明义》)忠、孝就是其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核心。

忠、孝两全被看作是人的最美品德。

篇10:人文精神作文

人文精神

五年级二班李梦薇

在我们邯郸,我就见过一些好的人文精神,比如说:“让座、照顾妇女、

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去广场玩,看见有一个小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把她送到***妈那,对她说:“以后不要跑那么快,不然,妈妈会跟不上你的。”她点了点头,***妈对她说:“快谢谢姐姐!”她不好意思的冲我笑了笑,***妈对我说:“她有点害羞,谢谢你了!”我说:“不要客气,老师教过我们要尊老爱幼,这是应该的!”这是我壮着胆子说出了这句话。

就凭我这句话,我以后要遵守诺言,要尊老爱幼。

人文精神内涵阐释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的论文

人文精神口号

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

内涵语录

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

发掘凤凰文化张大人文精神

试论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

人生的内涵

内涵语录36条

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