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又是三月三散文(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uddthequiet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又是三月三散文
农历三月,正是故乡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时节,此时让我激动不已的不是迷人的景致,而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当故乡西边月亮山上的一轮纤细的弯月悄悄落下,故乡东边新城梁的山头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红晕,此时,故乡的小镇便此起彼落地响起欢快的爆竹声,整个小镇开始沸腾起来。
太阳渐渐升起,站在九台山青龙寺庙前的山坡上,居高临下观望:身着各色节日盛装的人群,像彩蝶游移,从四面八方向镇上汇拢,继而如春潮般地涌向庙场、戏院。小镇的大街小巷,爆竹纷飞,锣鼓喧天,到处是节日的欢声……
据说,九台山庙会始于汉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乱,三月初三,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青龙寺,为一农夫所救。后来,村民感念刘秀的福泽,特建一青龙寺(乡民以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便以青龙命名寺名),以后每年三月三,总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渐而演化成庙会。也有人说这“三月三”与农事有关。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此说,似更可信些。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节日盛大场面和带给人们的愉悦倒是令人向往。庙会前后的那几天,有从陕西等外地请来的秦腔大戏日夜演出,镇子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每年的这一日,九台山青龙寺总会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庙前有一处平地,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诚,烧香的、烧纸锭的,火光熊熊,浓烟升腾。庙堂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馨聒耳,檀香四溢。
“三月三”是庙会也是集场,庙场四周,商贩云集。特别是山下戏场周围的空地上,戏场外的街道上摆满了商品摊位,让人目不暇接,吃、穿、用、耍,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各种小吃遍布戏院和街道,诸种土产杂陈其间。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交相混杂,如一曲欢快的合奏曲,二三里外也听得见。赶集的人,大多除了前来烧香拜佛,看戏凑乐,还要到各个摊位前溜达一番,挑三拣四,购买一些新鲜商品或便宜货物,才算不枉此行。尤其是农民,扛着买来的崭新农具,眉飞色舞,喜气洋洋。于是大街小巷,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作为小镇的居民,我们不仅为小镇拥有这个欢乐节日而自豪,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年的三月三庙会父母总会瞅中这一时机做几天生意。做生意是要本钱的,母亲就拿自己家里的面粉炸些油饼、蒸些面皮、凉粉,父亲就收拾干净家里的`土屋土炕,招揽几位远处的客人在家里住宿。
哪天唱秦腔大戏哪天就算庙会的序幕拉开了,庙会一开始,赶庙会的人就会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场面最为壮观的要算三月三日这天了,这天是正会的日子,镇上的居民,方圆数十里的村民都会倾巢出动,一时间寺院里、戏院里、街道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那几日父亲母亲算得上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但筹备工作从庙会之前几日就开始了。磨面、榨油,打扫房屋,烧炕、收拾炕上的铺盖,去戏场占摊位,这些活计都相继展开。
最辛苦的要算母亲,临近唱会戏的前一天,母亲就要开始做油饼、面皮、凉粉这些小吃。那天一大早,母亲先是和几十斤炸油饼的面,然后再洗一缸蒸面皮的面,完了再做十来斤面的凉粉。
和面是最费力的一道工序,母亲把面倒进大盆里,按一定比例加进碱,加入一些调和,倒些水,反复地搅拌均匀,翻来覆去的揉搓,等揉到一块儿了,再倒到案板上,使劲用手掌一下接一下地压扁,再一下接一下地柔圆,反反复复几百遍,直至把面揉搓得非常均匀劲道,有弹性、有韧性了才能停手,最后把揉好的面放进盆里,上面扣上同样大小的盆或锅盖,让面去发酵。
和完面,母亲接着洗蒸面皮的面。面皮好吃,但实在难做。先要和面,把和好的面揉搓在一起,拿来水桶,装半桶凉水,再把揉好的面在水中不断地搓洗,面团越揉越小,最后就剩下面筋了。把面筋从水里拿出来,让桶里化在水中的面慢慢沉淀。
母亲干完这两样活计已是日照当头了,赶忙做午饭,说白了是早饭午饭一起做,因为早饭到现在还没吃呢!吃完饭,顾不得伸腰,第二轮大干又开始了,母亲要用下午的时间做凉粉、炸油饼呢!
说起做凉粉,工序倒不繁琐,但很有讲究,要做好凉粉非轻而易举就能完成。首先要往锅里倒进半锅凉水,然后开始加热,边加热边往往锅里撒面,边撒边用勺子或擀面杖在水中搅动,随着粉面的增加,水温的升高,突然之间,锅里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几秒钟之前还是清汤寡水的,顷刻间就变得粘稠了,凉粉即将做成了,这时母亲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地还在搅动,直到凉粉在锅里冒出熟透了的香气,母亲才把凉粉舀出锅,晾到大盆里。每个人做出了的凉粉柔韧度和口感各有不同,但母亲做的凉粉吃起来最随心爽口,让人百吃不厌。
做完凉粉,母亲累得腰酸背痛,时间不允许母亲歇下来,母亲伸直腰,把脊背在厨房的门扇上垫了垫,又马不停蹄的忙开了。接下来任务是炸油饼。炸油饼最关键的是把握火候,火太大,油饼会焦,焦油饼既不好看,又难吃;火太小油饼上不了色,上不了色的油饼看起来像病人的脸蜡黄,影响食欲,没有卖相。于是炸油饼时,父亲成了母亲的好帮手。母亲一边擀油饼,一边掂量锅里的油饼是否熟了。父亲一边看管锅底下的火,一边在母亲示意下从锅里捞熟了的油饼。妇唱夫随,好亲切感人的画面,时至今日,回想起来,还如昨天那样清晰。
最后一样活计就是蒸面皮了。沉淀了一天的面皮面,如磁石般地沉在水底。母亲倒掉上面的一部分水,往里面加少许碱,搅合均匀,然后拿出蒸锣往里面舀两三勺面皮面,盖上锅盖,蒸大约四五分钟,一片面皮就算出锅了。出锅了的面皮需要晾冰才好食用。晾面皮时为了不使面皮之间粘连,母亲每蒸完一张面皮,就要细心的在面皮表面用胡麻油摸一下。当时胡麻油很值钱,家里食用时用筷子蘸几滴到锅里炒菜,总舍不得多用。许多人都用凉水摸面皮,母亲不肯,一是凉水摸的面皮不好吃,更关键的是对人的身体有害。忙完这些活计已是深夜了,母亲便和衣躺下睡了。
第二天父亲和母亲都起的很早,父亲套上自家的架子车,往戏院里拉摆摊的桌凳,母亲做早饭,准备调凉粉面皮的调料。吃完早饭,父亲和母亲一起把做好的小吃小心翼翼的装到架子车上,拉到戏院里去。此时离下午开戏还有好多个钟头,但摊子得早早摆起来,一来怕迟了,街道上拥挤,车子拉不过去;二来是为了早点摆出去,多买点。
农历三月,正是暮春时节,中午时分,戏院里已是人头攒动,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早早来到戏院里赶庙会的人已耐不住饥渴,纷纷向小吃摊前靠拢,母亲已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清洗客人吃过的碗筷,一边麻利的给客人调面皮、凉粉。而父亲是母亲最得力的助手,一边招徕客人,一边收拾客人吃过的碗筷。等到下午戏开演时,母亲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因为母亲人缘好,左邻右舍的摊主,还有前来看戏的熟人也赶来帮忙。每天戏台上大幕合上的时候,也是父亲母亲收拾摊子的时候,而大多数摊位上的小吃还剩得很多,他们睁圆了双眼,在散戏后的戏院里搜寻吃饭的客人,焦急地等待夜戏的开场,好等待新的机会。
每天下午戏散后,父母亲收摊回家还要招待家里来住店的客人,母亲给客人做晚饭,父亲给客人煨炕、烧水倒茶。父母热情好客,来家里住的客人,父母亲只收住店费,不收饭钱,因此,慕名前来我家住店的客人很多。因为我家房屋少,只是临时安排住处,因此无法满足所有前来的客人留宿。记得每年三月三,有几位在县城卖铁货的客人,总是提前联系,唯恐耽误了住不到我家。
一晃,离开老家十多年了,父母也相继离世了,去老家的机会少了很多,近些年三月三的庙会也无暇去顾及。但时至今日,三月三庙会那震撼儿时心灵的盛大场面,父母亲三月三庙会摆摊的情景怎么也从眼前挥之不去。有时在梦里,恍惚之中还觉得,三月三就在眼前,父母亲就在身边。今天是农历二月的最后一天,此时,父亲母亲应该为三月三的生意忙开了!
父亲、母亲,儿今天想你们了,二老在天堂那边还好吗?
又是一年的三月三散文
早晨出门的时候,随口问了老公一句,今天几号了?
三月三啊,你都过糊涂了!老公笑着说完开门上班去了。
三月三了?时间过得好快啊!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很自然地,这首熟悉的歌曲回荡在心头,感觉上却涩涩的。
早在前好多天,家门外的公园里旷野上,已经时不时的有风筝飘过。曾经痴痴地望了好久,一个人傻笑了好久,然后又湿了眼眶。
想起年轻时曾写过一篇散文诗,就是关于三月三的。那时的句子好浪漫,那时的心空就像三月的风雨,飘忽不定却又缠绵悱恻。
如今,却再也没了那份情怀。看着窗外的喧哗,心里寂寞而孤单。风景与我无关,吵杂与我无关,只想静静地与自己的世界相伴,度过许多有些虚幻的时光。
又是三月三了,也是上班的第一天。早早起床做饭,想着理所当然的不能迟到,尤其这是第一天。
出门坐车,快到换乘站了,才发现工作群里有人说今天九点上班。看着手机上八点不到的时间,我哑然失笑。
没有下车,一直坐到了倒数第二站,那儿有个不错的书店,我想进去消磨一会时间。
没有提前到校的打算,今天是班主任忙碌的日子,其他人要么不去,要么去的`很晚。前天开学工作会上,似乎改变了以前的模式。许多人没安排具体工作,也算是开源节流吧。其他代课老师不用问就去为第一课做准备了,而我们几个处室好像没安排什么。本来也在考虑今天去不去上班,不过按照惯例,主任一会肯定要打电话。与其让他找,不如我自己主动去,就那么几样小活也累不着我,再说我也闲着不是?
时间还早,等会再去吧!我翻阅着书店里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心却静不下来,十几分钟下来,一个字都没看进去。
无奈地走出书店,阳光在城市建筑的空隙里活泼泼的跳跃着,很晴朗的一天。心却明媚不起来,是老了吧?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会因为第一天上班而激动兴奋。
沿着街道两边商铺门前的人行道漫无目的地走着,眼光随意地掠过街上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人和车。小县城的周六因为学生的开学报到而显得比平常要热闹,而我却赶不走心头的落寞。
时光属于那些由父母带着去报名的孩子,属于那些衣着时尚,精神焕发的年轻人。我却已经慢慢地成为生活的边缘人了,心态在变化,生活的重心也在改变。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我心里是清楚的。
呵呵,感觉自己又在抱怨了!丢掉这些念头,今天第一天上班呢!我摇摇头,笑笑自己,继续慢慢走着。
手机响了,主任果然打电话了,没说什么事,但我知道要我做什么。挂掉电话,我走向公交站牌。不再多想办公室那么多人呢,为什么那些活只叫我干。费那神还不如很快干完得了,反正跟我以前的工作量比起来,那简直不叫事!
很快到了办公室,和我想象的一样,只有五十多岁的老刘在打扫卫生。笑着问他好,又简单寒暄了几句,我去了隔壁的主任办公室。
三个主任都在,一个在电脑前打纸牌游戏,另两个在办公桌前坐着闲聊。屋子里的烟味不太浓,估计他们也是刚刚到。
见我到了,电脑前的那位挪开了,管事的正主任吩咐我把写在一张纸上的开学须知(四五行)在电脑上打出来。
我坐下,敲击键盘。中间问了一处我不清楚的,很快完工。又按照指示在电脑里主任的文件夹里调出了五个常规性文档,一一打印。
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可这是工作啊,也算是我没白来。接下来是去学校油印室完成给全校六十几个班级印制这些常规资料的事,这本来是小余的工作,他没来,我也就顺手给做了。
可是印完后要发给各班,我和老刘也跑不完六十几个班哪!刚好主任过来,说了困难,主任立即给别的人打电话。结果只来了两位,另三位有事来不了。主任照例在我们面前低声自语道,没来就按没来处理!
我们呵呵笑着,开始按班级数数分那些资料。说实话,四个人也就不错了。我们立即分头行动开了,我负责高二年级,一溜五层楼跑下来,一会也就分发完毕了。感觉这次上楼挺轻松的,也没气喘吁吁,膝关节好啦?身体经过寒假好转啦?瞬间心情舒畅,上班第一天,好兆头!我就说那点活干就干了,能干活说明咱健康!其他人应该不是偷懒,人家身体不好,咱得体谅点,再说真没多少活!
又是三月三了,春天的影子到处都是。外边那么多快乐的人,看着好美?他们和那湖畔袅袅春风下舞动的柳枝,和那春水中嬉戏的鸭子,共同给这美丽的春天增添了灵动的质感。
下午没事,抓紧时间再偷懒一回。看看电视,听听歌,放松自己,为新的开始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会还要去加会班,同样不累,这样的工作性质也不错啊!
暗暗告诉自己,心态平和一些,什么都不是事!与这明媚的春光相比,其它的都是浮云!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这歌还是那么好听!
又是一年三月三优秀散文
静静地走进三月的门楣,北方的春就像是含苞待放的少女,在早春的悠扬中,悄然露出一簇粉色的笑靥,仿佛是一夜间,这个季节就变了颜色,兴高采烈地站在了你的眼前。
很喜欢这阳光明媚的日子,特别是在乍暖还寒的三月。脱去了厚重的冬装,人一下感觉轻松了许多,四周的榆树枝丫上已泛起了点点暗红的胚蕾,看不见的绿色在春风的吹拂下,隐隐地升腾着,所有的事物都沉静在一种安逸的氛围中,就如同这个季节在耐心的等待一场春雨的降临一般,是那样的平静,又那样的悠闲自得。
阳光下的三月,当微凉的风将你的发梢吹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轻微琐碎的声音随着风一起在你耳边呢喃,地面上冰凉的水气仿佛能将那些沉睡在泥土里的叶子揪出来似的,绿色在不经意间已探出头来,羞涩中带着一份自豪,在你的视线里蔓延了。此时此刻的春,不温不火,是冰雪融化的颤音、是风轻柳俏的浪漫、是莺歌燕舞的暧昧,更是我心中渐渐生长出的一份难解的情愫。希望多了一份接近,一切渺茫的事物高过树梢和眉梢变得真实起来。那些润如锦缎的词汇慢慢溢出,在满城的花事里涟漪。
岁月走过的声音就像鸟儿舒展翅膀的声音一样美丽,春天,就成了人们不断回味的季节。
也许是自己的孩子长大了的缘故吧,现在每每看到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自己的童年。尤其喜欢看天空中飘飞的风筝,每当风筝在空中飞起时,我的心总是被牵的很远很远,随着那彩色的身影就飞向了童年的时代。
记得一天早晨候车的时候,看到刚刚从家属院出来的一家三口,父亲走在前面,手里拿着一只猫头鹰图形的风筝,漂亮的妈妈手牵着一个大约五岁大的小子跟在后面,边走边絮叨着数落孩子的不是,那小子根本就没在意妈妈说了些什么,目光只盯着爸爸手中的风筝,边走边嚷着:“快把风筝放起来!快把风筝放起来!”
“人行道上怎么能放风筝?等到幼儿园再给你放好吗?”妈妈追在孩子后面急急地说着。孩子当时就哭闹了起来,说什么也要让那爸爸给他把风筝放飞起来。年轻的爸爸没辙了,回头望了媳妇一眼,将风筝的线绳松开一大节,妈妈将风筝的尾巴抬了起来举过头顶,爸爸顺势跑了一截后,风筝就缓缓飞上了天空,那孩子这才破涕而笑,跟在后面开心地拍起了小手。
此时,我的视线全然被眼前的风筝所吸引,忽然感觉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场景,象是等待了许久的一个童话故事一般那样令人惬意。
漂亮的.风筝使得自己鼻子酸酸的,忽然间就很是想念孩童时的游戏来。我悄悄对站在身边一位80后的小伙子说道:“现在的孩子们玩的风筝多漂亮,以前我们都只有用报纸糊的风筝,你可能跟本就没见过咯!”
“谁说的啊,我小的时候家里也是穷,买不起这样漂亮的风筝,我爸爸也是用报纸给我糊一个让我玩!”
天空中那一根连着心的丝线,不经意间就扯痛了飞翔的眼睛。小同事的一句让我的思绪一下也飞出好远,那糊风筝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一样清新的在我脑海中回旋起来。
对于60后的我,童年总是清苦的。记忆里唯一有趣的玩具和好玩的游戏,就是放风筝、跳皮筋、打陀螺、抓羊拐、推铁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游戏在岁月的流逝中都在记忆里逐渐模糊了,尤其难忘的就是放风筝,因为那是自己与哥哥们亲手做的,虽说只是最简单不过的“铁铣头”,但放风筝时大院里的兄妹们团结友爱、精诚合作,欢天喜地的场景,却让人回味无穷,永远难忘。虽然那没有色彩的风筝早已化为岁月的尘埃,但却在我记忆的年轮里始终摇曳着,温暖着我所有的梦境。
看看现在的孩子,早些年有游戏机玩,现在有手机、电脑可玩。买来的玩具都是高科技的东西,直接摇控就能满地跑或者是天上飞,就连这小小的风筝都是由爸爸拿着,妈妈协助着放到天上去,这样的快乐是无法与我们童年时那份清贫中的快乐相比的,想来也只是短暂的吧。
这个春日,我怀一颗美好的心情在蓝天下寻觅着春天的色彩。一缕春光掠过心湖之时,这些深深浅浅的往事,那浓浓淡淡的情愫,任由这摇曳的风筝牵动着我的心,更牵动了自己对童年的一份美好回忆。自然的宁静与安然在我的心中漾起了一丝安慰,很是感慨这万物造化的奇妙。
我想,有一天,我或许又走向那个放飞风筝的广场或是某个公园,依旧会在春日的阳光下放飞一份挚热的情怀,在人们充满喜悦的脸上去追寻大自然赐于自己的那份简单而幸福的快乐。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又是一年三月三优美散文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都笑开颜……
又是三月三,每到这个季节,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动听而又充满欢乐的歌。
每年的三月三,都是一个梦想纷飞的季节。春意浓浓,绿意复苏。此时应该走出房门,走进大自然明媚的春光里,去感受那清风、丽日……
沿河看柳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是广泛流传于我们这里的一首九九歌。然而真正的沿河看柳,却是要在三月。
每当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午后总有一种走进阳光里的冲动。跟随着这种冲动,便来到了城外的小河边。
城里的河,全被人们修整了,失去了它原来的自然,变得拘谨了。要看河,还是要到城外。那里的河,流畅、自然、亮丽。
迎着那徐徐扑面的春风,踏着那河床里松软的沙土,细细地品味着这自然纯朴的风景。现在的季节是缺水的季节,河床出现了大面积的裸露。弯下腰去,捧起一把膨松湿润的'细土,轻轻地去嗅一嗅土地的清香。细细的流水蜿蜒着向北流去,轻轻的,没有多少浪波。小河在一个拐弯抹处变宽了,变阔了,形成一潭碧水。
站在水边,你还会感觉到丝丝的凉意。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阵阵的涟漪,把映在水里的淡淡的白云和摇曳的柳条晃动得时断时续,阳光在微波上泛着眼的金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点都不错。
沿着河边慢慢地走着。河堤上的枯草已渐渐返青,那粗大的柳树参差不齐地在河两边排列着。微黄的枝条已变得相当的柔软,丝丝下垂着,被风一吹,像是女孩子的长发,显得那么的飘逸,洒脱。枝条上已布满了点点的嫩绿,是那种沁人肺腑的绿,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具有生命的迸发力,让人自然地产生一种对它的爱怜。踏青看柳,正是在这个时候。
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叹春色的美丽。在那草青树绿的堤岸上,一群刚刚放学回来的儿童趁着春风在放风筝。
我的故乡是风筝的故乡,现在人们称之谓“鸢都”。一年四季都有人热衷于放风筝,但是在这个季节放风筝却最有诗意。青青的麦田里,早已返青的麦苗被风一吹,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张飘动的绿地毯。在这绿色的地毯上,奔跑着大人与小孩,他们仰着头,大口地吸吮着春天空气的清香。线儿在手中不断地屈伸,五颜六色的风筝便直摇而上。老人们慢慢地将升高的风筝拴在小树上,不时轻轻地动一下线儿,打开随身带的小收音机,听起戏剧来。孩子们则四下里跑着,大声喊着,笑着,相互比比谁的风筝更漂亮,谁的风筝放得更高,好像春天就是他们的。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老爷子赏春时留下的绝句。那时的白浪河两岸,草绿花红,艳阳高照。风筝漫天,如雪花般飘舞,大大的蝴蝶风筝在嬉闹着春风,穿着红绿衣袄的姑娘们纷纷争抢着打坐转秋千。好一幅美丽的民众自娱自乐图。现在白浪河已经修建起了公园,河水荡漾,草木着春。两边的风筝广场上,早已是人头攒动,漫天的风筝随风飘舞着,人们放风筝的热情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当哼起《三月三》的时候,总会想起小时候的我。小时候,我极向往放风筝,想拥有自己的风筝。我家后邻的大爷爷就会扎制,那时我们老家叫鹞子。每到这个季节,我便跑到他家去缠着他为我扎制鹞子。而他嫌扎制麻烦,总给我扎个“八卦”糊弄我,那对我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晚上往往兴奋得睡不好觉。傍晚放学后,邀上几个小伙伴,跑到村外的麦地里,五音不全地哼着歌,笑着闹着放那刚刚扎好的“八卦”。往往不到天黑,“八卦”上的纸便被我们玩破了……
三月份还有更多的风景,我也没有时间去一一感觉。但看完了嫩柳,放完了风筝,下一步是待有空去看一看桃花,去闻一闻花香。
又是一年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正文:“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吹在身上暖洋洋的,放风筝的好时节又到了。
星期天,爸爸带我去海边放风筝。到了海边,来到了金灿灿的沙滩上。我左瞅瞅,右望望,这里放风筝的人真多啊!看!那边升起了一只蜻蜓风筝,花花绿绿的身体,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瞧!那边又升起了一只大蝴蝶,五颜六色的身体,在天空中像一件漂亮的花衣裳。左边又升起了一只大蜈蚣,黑里透绿的身体,像蓝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条黑里透绿的彩带。右边又升起了一只老鹰,只见它越飞越高,短短的时间内,这只老鹰已经超过了所有的风筝,在空中遥遥领先。它的羽毛是黑白相间的,还点缀着花花绿绿的斑点呢!
我也不甘示弱,拿起我的老鹰风筝,看看是我的老鹰飞的高,还是他的'老鹰飞的高!还没等我让它飞,它倒迫不及待地自己飞起来了!我的风筝越飞越高,已经远远超过了那只老鹰风筝了。看着别的小朋友羡慕的眼神,我自豪地笑了。
可爱的风筝,美丽的春天,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来源:论文先生网www.lwsir.com)!
又是一年三月三经典诗歌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动着缕缕情思在飞旋,
飞回到记忆的童年。
那时候我们姐弟四人,
仰着稚扑的小脸,
望着父亲为我们,
用那长满老茧的双手,
用牛皮纸做风筝的身,
用竹签做风筝的架,
为我们扎起一个梦幻般的童年。
牵系着父亲深沉的爱,
放飞到广阔的蓝天。
又是一年三月三,
思绪在脑海中盘旋,
怎能忘记妈妈不辞劳苦,
亲手为我缝制的花衬衫,
怎能忘记深夜里,
妈妈飞针走线纳底做的过冬鞋。
怎能忘记妈妈牵着我的手,
走进学校敲开知识的大门,
沐浴着暖洋洋的春风,
走向知识的游乐园。
又是一年三月三,
天空依旧那么蓝,
告别放风筝的年龄,
成长为玉树临风的少年,
春风吹拂着阳光下的校园,
朗朗的读书声映托着青春的笑颜,
圣洁的三尺讲台,
歌颂着桃李满天下的丰功伟绩。
研读书山有路勤为径的真谛,
领悟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
冬去春来寒窗苦读的磨练,
无缘金榜提名时的遗憾。
又是一年三月三,
思绪回放到盛夏的校园,
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们,
告别生活学习的百花园,
告别驿动懵懂的青春,
经历了人生一个转折点,
走向锤炼人生的大花园,
用如火的青春,
谱写祖国繁荣昌盛的画卷。
又是一年三月三,
春风送暖回眸共栖鸳鸯枕,
情有所归爱的家园建,
放风筝将爱传承到永远,
牵系爱的梦想放飞到蓝天。
如今我儿走进大学的校园,
把我的一生的梦儿圆,
清纯面孔刻下岁月的邹纹,
挺拔身姿沧桑了岁月的年轮。
又是一年三月三,
神州大地笑开颜,
改革春风吹遍了江南两岸,
五十六个民族同庆舞翩跹,
下岗经商走向致富路,
披荆斩棘有苦也有甜,
感谢国家好政策,
坐享太平盛世空前,
三月的中国大地春满人间,
雄鸡高歌奋起腾飞,
傲视东方无人敢欺。
作于二零一五年三月六日
又是一年三月三作文
公园里的迎春花竞相开放,春风没收了冬天的寒冷,吹拂着柳树的嫩芽,小鸟在树枝上欢叫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羞答答的露出了小脸。――春天到了!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瞧!公园上方的天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嬉戏在云间的小金鱼,有舞动着无数条腿的蜈蚣,还有展翅高飞的雄鹰。杰克和杰瑞兄弟俩也来到公园放风筝了。他们看着天空中这么多好看的风筝,心里也直痒痒,赶紧将自己的燕子风筝拿了出来:一对大大的红绿花纹翅膀,一张京剧脸谱似的'脸蛋,凑成了一只可爱的燕子风筝。杰克对杰瑞说:“弟弟,要不你拿着风筝,我牵着线,我一喊放,你就松手,好吗?”“嗯”杰瑞说。
只见杰瑞双手把风筝高高举起来,杰克拿着线轴,慢慢地往前走,边走边放线。这时一阵风吹来,杰克大喊一声“放!”杰瑞赶紧松开拿着风筝的手,杰克撒腿就跑,可爱的燕子就这样轻快地向云间飞去。燕子风筝自由地飞翔着,时不时还在空中飞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旁边的一个小妹妹也被他们的技术所吸引过来了,小妹妹抱着自己的蝴蝶风筝跑到杰克身边说:“哥哥,你的风筝是怎么飞上去的呀!教教我嘛!教教我!”杰克边跑边喘着气说:“等我把风筝放高了后,我再来教你好吗?”
远处,还有一只彩色三角形的风筝,像斗鱼一样摆动着柔柔的尾巴,在天空中飘飘然的飞着。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放的,他的爸爸搂着妈妈,正在欣赏儿子的杰作。
天空中还有很多风筝,它们乘着风,仿佛在唱一首春天的赞歌。草地上,传来一阵阵嬉戏声和欢呼声……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啊!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飞回到童年……”一个月以来,每到夜深人静之时,这首歌总回荡在耳边。倒不是又想起了童年放风筝,我的童年里没有风筝;是又一年的三月三到了,我家乡每年最大的庙会——三月三庙会又到了。
家乡的三月三庙会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那天,出嫁的姑娘要回家看望爹妈,姑娘女婿要接来娘家爹妈赶庙会,看大戏,即使稍远些的亲戚,也会趁这天来串亲戚。
记得小时候,还没有到三月三这天,母亲就把姥姥接来住些日子,父亲便买来好些平时吃不到的糖糕、壮馍等来孝敬姥姥。而姥姥是最疼我和弟弟的,老人家往往只吃一口,便给了我们姐弟俩。父亲见状,便多买一些,那些天实在是解了我们姐弟俩的馋虫。虽然现在这些东西想吃就可以随时买来,但怎么吃都没有了当时的味道,可是如今一想起那时吃的情景,还直流口水。你说怪不怪?
如今已是三十多岁,就要奔四的人了,尽管工作很忙碌,但每到这个时节,还是会早早查看日历,扳着指头计算日子,三月三这天能赶到星期几。最盼望的当然是星期天了,可惜这样的日子不是很多,每每都是失望之极。今年,一个月之前,我照例翻看日历,哇,太好啦,今年三月三这天正值星期日!我激动地喊道:“是星期天!”惹得儿子和老公还在一旁笑我还这么小孩子样。我可管不了那么多了,又是跳又是叫的。要知道上一个三月三赶上星期天还是10多年前,那时儿子还上幼儿园,如今儿子都读初四了。10多年来,都不能在三月三这天回家看望父母亲,尽管星期天再补,但总可以看出母亲的失望来。
一周以来,便开始抽一些时间,购买回家的礼物。家用的,春节回家看母亲烧水时,用煤球炉半天还烧不开,大家等着喝水,母亲干脆用柴火烧了起来。买一个电开水壶,插上电,三五分钟就好,母亲再也不用收拾半天煤球炉,更不用再烧柴了。父亲的,父亲不吸烟,不喝酒,买一些吃的,再买一条新裤子。母亲的,母亲最节俭,平时什么都不舍得买,弟妹给她买,她也总是挡着不要。你买了,她总得穿,总得吃,于是除了买些吃的,再买一件春天穿的红色的开衫毛衣。今年是母亲的本命年,红色吉祥,开衫穿着舒服。当然不能忘记可爱的小侄女,除了喜欢的巧克力和果冻,再买一双鞋子。
万事俱备,只欠日子。在漫长的等待中,三月三终于来到,收拾了大包小包,喜滋滋的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回到家,母亲已经在等待,父亲已经去买肉买菜,小侄女更是到大门口接了无数遍。短短的几个小时,和弟弟弟妹陪母亲逛庙会,和父亲聊天,带小侄女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真的好幸福!
又是一年三月三,三月三回家的感觉真好!
苏红-三月三
★ 三月三作文
★ 又是雨季散文
★ 三月三随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