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q63112646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6311264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

篇1: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

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各地都在举行相关的宣传普及活动。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防治荒漠、利国惠民”

【解读】旨在凝聚社会共识,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荒漠化防治,实现绿色发展,惠及亿万百姓。

荒漠化

1.世界荒漠化状况:荒漠化是全球的环境问题,在各大洲均有分布,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亿多人口约占陆地面积1/3的范围受到荒漠化的威胁,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受影响的面积和人口数目都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2.非洲的荒漠化状况:非洲总面积的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达777万平方公里;东西非地区过度放牧,牧草干枯,沙丘移动加大荒漠化加剧;南非地区,载畜量过大,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北非大部分地区牧草地都有流沙移动,沙丘侵入,饮水不足等导致严重的风蚀、水蚀。

3.非洲荒漠化的原因:①非洲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②气候环境恶劣③土壤条件差④干旱⑤水土流失⑥灌溉方式传统

4.中国荒漠化状况: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理范围―即湿润指数为0.05―0.65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

5.中国荒漠化成因:

(1)自然因素:近几十年冬季少雪,夏季少雨,造成地表水下降,致使地表植被干枯退化,主要体现在内蒙古东部、甘肃西部、宁夏西南地区。

(2)人为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森林滥伐、河流污染、人口用水压力等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在加之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6.中国土地荒漠化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盐碱荒漠化。

7.荒漠化的危害:土地退化、生物群落退化、气候异常、水文状况的恶化、污染环境、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等。

类型介绍

(按气候区分类)

热带荒漠与温带荒漠

热带荒漠

成因: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温带荒漠

成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以上皆为一般情况下的成因,也有例外的,如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荒漠化,是由于其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而形成的。

影响形势

记载,中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建国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不过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根据对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篇2: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历年主题

1994年12月19日,第四十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49/115号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把每年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这一天是荒漠化公约达成之日。

1995年-,每年的6月17日相关国际组织和缔约方都按照自行确定的主题开展纪念活动。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每年都提出一个宣传主题:

20:荒漠化与土地退化

:水资源管理

:移民与贫困

:妇女与荒漠化

:美丽的沙漠和荒漠化的挑战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防治土地退化,发展可持续农业

:保护水土是我们共同未来的保障

: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

:林木维系干旱地带生机

:土地滋养生命

: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依靠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

篇3: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

历届主题

~20xx年,每年的6月17日相关国际组织和缔约方都按照自行确定的主题开展纪念活动

20xx年主题:荒漠化与土地退化

20xx年主题:水资源管理

20xx年主题:移民与贫困

20xx年主题:妇女与荒漠化

20xx年主题:美丽的沙漠和荒漠化的挑战

20xx年主题: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20xx年主题:防治土地退化以促进可持续农业

20xx年主题:防沙治沙与农民收入

20xx年主题:荒漠化防治与跨越式发展

20xx年主题:林木维系荒漠生机

20xx年的主题:健康土壤维系生命:让我们遏制土地退化

20xx年的主题:不要让我们的未来干枯

荒漠化介绍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雪量与潜在蒸发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其中包括:

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

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

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就是土壤层,它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土壤层,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草木、谷物,不可能有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荒漠化,就是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从而成为不毛之地。荒漠化不仅造成贫困,而且迫使人们离开故土,造成严重可怕的移民浪潮。荒漠化被视为人类在环境领域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

来历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年6月,包括中国总理李鹏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众对执行与自己和后代密切相关的“防治荒漠化公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荒漠化行动,迎合国际社会对执行公约及其附件的强烈愿望,以及纪念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第 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篇4: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过分放牧和狂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

荒漠化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早在1975年联大就通过决议,呼吁全世界“向荒漠化进行斗争”。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问题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行动纲领。1994年11月14日,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这项由世界环境和发展首脑会议提议制定的公约,要求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进一步开展防治荒漠化的斗争。,为推动整个国际社会重视荒漠化问题,并促使与荒漠化相关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联合国大会将定为“防治荒漠化国际年”。

虽然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为控制荒漠化进一步扩大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但全球荒漠化现象依然很严重。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气候变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荒漠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全球有110多个国家、共10亿多人受到荒漠化威胁,其中1.35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人们持续不断的努力。

篇5: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演讲稿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每年的6月17日是联合国制定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呼吁人们重视土地沙化这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一、确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背景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conomicandsocialcommissionforasiaandthepacific,escap)结合亚太地区情况认为:“荒漠化应包括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向着类似荒漠化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1949年,奥布里维尔(a.aubreville)认为非洲热带森林线后退了60-400km,是滥伐和火烧造成的,并论述了热带森林如何变成热带草原和最终变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他把这种环境退化称之为“荒漠化”。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部非洲特大干旱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土壤荒漠化进程。1968-1974年的'干旱期曾造成非洲撒哈拉地区(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塞内加尔)的特大干旱,夺走了20万人和数百万头牲口的生命。这场旱灾持续时间之长、破坏之大,令世界震惊。它产生的长期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极大关注。为此,联合国在1975年以3337号决议提出“向荒漠化进行斗争”的口号,并于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的和协调一致的方案;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数十亿美元投入了治沙行动,各种抗旱防荒漠化的行动计划随之产生。

然而,自那时以来,全球荒漠化问题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

荒漠化在全球范围内呈扩大的加剧的趋势。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20世纪末,全球已损失1/3可耕地。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荒漠化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

二、人类对荒漠化的反思翻阅一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难看到,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傲慢而造成土壤破坏的事例比比皆是。

v.g.卡特和t.戴尔在名着“土地和文明”中写到:“人类踏着大步前进,在这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荒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口、黄河流域等古代文明发祥地,现在都变成了荒漠。在几经盛衰的北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克里特、希腊、意大利、西西里、墨西哥、秘鲁……也到处可以看到土壤流失所造成的荒漠景象。这些景象比其他什么都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在文明的旗号下对于环境的掠夺达到何种激烈的程度。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工作汇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作文:保护环境,创造和谐社会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保护环境倡议书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保护绿色家园倡议书

世界荒漠化和干旱日:保护绿色家园,共创和谐环境建议书

中国防治荒漠化对策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科普活动总结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简报-

最新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活动总结

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活动总结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