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夜里那盏油灯散文(共含8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ooooooooswee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深夜里那盏油灯散文
老师, 您每天在我们的课室进进出出,每天围着我们团团转,每天最晚才走,您一整天都在忙这忙那的,知道我们成绩不好,就费尽心思让我们中午做积累,知道我们体育比别人差,每天放学带着我们在操场跑两圈!
刚入学见您的时候,您是那么美丽动人,可是到现在,您似乎增添了几道皱纹,您愿意为我们付出的心血与汗珠!
我们都知道了!
当您生病的时候,还是坚持回来,因为您坚信,在家的另一边,有四十多个孩子需要您。您是多么想在舒服的大床上休息啊!可您没有,您讲课,嗓子沙哑,几乎讲不出课来。我们做错事,您想责骂我们的力气都没有,但您还是坚持,把课上完,对我们进行教育。您为我们的'一切坚持下去!
我们都看到了!
当我们成绩下降时,您是多么着急,想方设法让我们成绩提上去,还让我们制定了目标。当我们成绩好时,您是多么高兴,似乎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您的失望;您的微笑;您的用心良苦。
我们都体会到了!
老师,无论您增添了多少道皱纹,您还是那么动人,那道皱纹,是世界上最美的!因为那一道道皱纹,让我们体会到您为我们付出的一点一滴。老师,我想您也应该休息休息了。您把我们当做您的朋友、孩子。但您却浪费了您最宝贵的青春。其实有时候,试着放手,毕竟以后的路还得我们自己走。我们在您的臂膀下已感到温暖,我们也应该去独立,去创造了。
老师,您不要因为我们而累坏了身体。我们也已经长大了!
说了那么多,不知老师您体会到了多少?看了那么久,老师您也已经累了吧!无论怎样,我们只希望老师您不要太累了!
老师,深夜里的我们早已入睡,但你却点燃那盏微弱的灯,在为我们着急,我能承认世界上最美的灯,便是您的那盏油灯!
相信您的温暖与严厉,永远不会在我们的心理流失!
那盏油灯伴我快乐成长
那盏油灯伴我快乐成长404600 重庆市奉节县辽宁小学六年级 李锐
有一盏灯,它记载了我的童年,照亮了我的灵魂。
很小的时候,我和奶奶生活在一座大山里,那时候我成天只知道玩耍。调皮的我经常与伙伴玩泥巴、堆沙子, 有时候无聊,就会把邻居家的小猫小狗捉来揍一顿。奶奶看我太贪玩了,于是就把我送去上学前班。这样,我每天都背着大而脏的书包去上学。那破旧的教室里一点也不好玩,于是我和几个相好的朋友偷偷地逃学,常常玩到天黑还不想回家,害得奶奶提着油灯四处寻找,实在找不着了就无奈地在院子门口等我回家。回家以后,奶奶自然会唠叨一番,但她从未打过我,而且很快就将她早就准备好的饭菜送到我的手里……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
有一天,爸爸从外地打工回来,他要接我到城里去读书,我哭着喊着不肯走,我讨厌这个看似熟悉的陌生人。但终究,我还是被他带走了。记得临走的那个晚上,奶奶摩挲着我的头发,哽咽着说:“锐,到了外面要听话,好好学习,不要贪玩,奶奶会来看你的。”我使劲点了点头,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从那时候我便开始懂事,在油灯微弱的光芒下,我跟着爸爸还有大大的行李箱走了。
转眼间,离开奶奶已经整整六年了,我多么想念奶奶呀!新年又快到了,爸爸妈妈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决定回老家过年。为此我高兴了一整天,恨不得马上飞到奶奶的身边。
到家的时候,仍然是晚上。奶奶拉亮了电灯,明亮的'灯光照着奶奶花白的头发,看上去老多了。我大步向奶奶走去,激动地喊了一声:“奶奶。”她那单薄的身子怔了一下,蹒跚地向我走来,“锐,锐,你回来了,让奶奶好好看看!”她的声音有些颤抖。睡觉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原来那盏破旧的油灯,便问奶奶:“那盏曾经用过的油灯呢?”奶奶深切地说:“如今我们深山沟里也有电灯了,原来那盏油灯我还藏着呢。”说着,便从柜子里拿出了那盏油灯。
我看着布满灰尘的油灯,眼眶不禁湿润了。我仿佛又看到了奶奶找我时那焦虑的眼神,还有我临走时昏暗的油灯下奶奶那依依不舍的目光。而今油灯虽然已经过时了,但它不会熄灭,奶奶的身影永远在油灯中闪耀,照亮我人生的旅途,伴我茁壮成长!
指导教师:袁祚萱
油灯碗散文
油灯,是我很久远的记忆了。记得小时候俺家用一个浅浅的黑瓷碗,里面倒些豆油,一条由棉花捻成的油捻插在里面,用火柴点亮芯,便发出昏黄的灯光。
冬天来了,日短夜长。家没有钟表,娘白天看日头,夜里看月亮,凭着生物钟,一日三餐,打点着吃喝,细数着四季的时光。
不过也有弄不准的时候,若觉得该到早晨做饭的时候了,对面屋又没动静,就得起来,看看邻居的窗都亮没亮,若没个亮,就望望星星,再望望月亮。那时的女人们都很精神,只要外面一有动静,她们就会惊醒了,生怕做晚了饭,误了男人上班的时辰。
娘一点一滴地节省着,每人每月供应的'二两食用油,既要改善家人生活,又要有些个储备。平时总是早早起来,悄悄地摸着黑穿衣裳,然后下地去寻放火柴那个固定的地方,点上油灯,叫起姐来去拉风箱。
娘拿起锅盖上的葫芦瓢,舀一瓢带冰碴的水,冰碴把瓢撞个三响。
话说娘把一盆热水端进屋里,姐去烧水拉风箱,水开了,娘把一锅玉米饼子贴上。
饭做好了,娘就叫我们起床,掫了被叠上,一家六口人六张脸,一盆洗脸水一洗,一条毛巾一抿,盥洗就停当了。
我们洗完脸,娘已把一簾大饼子摆到了桌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其乐融融吃起来。
几年以后市面上有了一种小巧的玻璃瓶煤油灯,当时玻璃制品也是非常少的。其实做工非常简单,就是一块比瓶口稍大一点的小圆铁片,中间插一带孔的铁管,装一灯芯,油没了打开盖装满,芯烧短了,或想让它亮一点就再用锥子挑一挑灯芯就可以了。
爹买回这个小洋油灯,全家都特欢喜,我和弟当然又会跟对面屋显摆一番了,刘嬸和孩子们也好生羡慕地欣赏着。
那时煤油时常脱销,有时煤油质量也不好,点时间长了屋里就烟气熏熏的一股味,就得开窗放一放。记得那年我刚上小学,作业写得很慢,有时作业写不完,娘就会边数叨着我边调大灯芯,我就凑在油灯下认真写起作业来,一不小心会把我的头发燎得嗞嗞作响,作业写完鼻孔都挂上了黑烟灰,用手一抹就变成了个花脸猫,弟捂着嘴笑我,我还不知咋回事呢。
那时屋里也不糊棚,就裸着原始的房笆。点上煤油灯后,冒出的小黑尾巴灰,飘飘悠悠地落在了屋顶的苇笆须儿上。春夏秋冬小黑尾巴灰直往上薰,久而久之就像男人的胡须越蓄越长,只等到腊月二十三,娘就会绑个大笤帚把那黑胡须连同那苇笆上的蜘蛛网一同扫光。
除夕本应快乐守夜,但那油灯点时间长了烟会很呛的。白天娘就已经把饺子馅和面都准备好了,晚上娘和姐包着饺子,我和弟就去对面屋找大丫小小子们玩,那时候大年三十,唯一的玩耍就是放小炮了。饺子包好了了,屋里烟气熏熏的,娘把油灯拿到了外屋,顿时亮堂了。闪烁的油灯,昏黄的窗,燃烧着希望。
没有戏匣子,没有音乐。一挂小鞭放完,白面饺捞出一簾子,弟就开吃,希望能吃到那个包有一分钢镚的幸运的饺子,谁也没吃到,他就在剩下的饺子上挨个扎。娘吃到啦,却把带着硬币的饺子悄悄地放到弟的碗里。弟瞧瞧,欣然叫道:“我吃到福了!我有福!”“哼!娘给你的,不知羞!给你你就要,那是娘的福!”弟无语,娘乜斜着眼睛没吱声:“”见娘不悦,我说:“娘过年咱再包饺子放两个镚!”“嗯!过年咱再包放六个镚!每人一个,都有福!”“娘!过年我要吃着,我就给您,让您有福!”我说。“好!好!好!咱全家人都有福,娘才高兴呢!”“娘!过年我要吃着我也给您!”弟像明白了什么,瞪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说了一句慬事的话。娘笑着抚摸了一把弟的小脑袋!“好!好!好!我的孩子们真慬事!”俩姐给爹娘往碗里挾着饺子说:”祝爹娘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好!好!好!”听到孩子们的祝福!爹娘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融融的欢乐伴着昏黄的灯光,萦绕着六口之家的小热炕。
讲了故事,猜了谜语,没了爆竹声,走了回家过年的月亮。只有漫天的星斗眨着不倦眼睛闪着淡淡银光。
煤油灯还跳跃着,娘总说三十晚上最好点一宿灯,俺又怕呛。娘开门放了放烟,就弄个小碟儿倒点豆油。捻个细细的棉花捻儿,说在屋里再点上一会儿。爹和弟已经睡了,我们也不好唠嗑,也困啦。娘把个煤油灯剪小了芯,放在了一年四季,夜里都不见亮的外屋地。我睡着了,也不知娘啥时候上的炕。
我醒啦!啊,那真是个幸福的夜,起夜时睁开眼睛就能看到亮。不知什么时候娘已吹了屋里的灯,留下外屋地那盏煤油灯,在寒冷的除夕之夜闪耀着祈福愿望,迎接着新春的吉祥!
母亲的油灯散文
回忆母亲,总会想起油灯,记忆里母亲和油灯是分不开的。是母亲用油灯点亮了我们生命,点亮了我们人生之初最美最真的记忆。
在我十二岁之前,小村里是没有电的,家家户户用冒着细细黑烟的煤油灯来照明。印象里最深的有两盏油灯;一盏是父亲自己制作的,用一个比墨水瓶高些的棕色玻璃瓶子做灯身,棉线搓成灯芯,灯盖子下瓶胫处绑一根细细的铁丝,平时挂在灶台墙壁的一根钉子上。另一盏灯要先进些,是透明玻璃灯。灯身由两部分组成,下半部是一个空心半圆的灯座,上面是椭圆的容器,灯罩是薄薄的玻璃罩子,并加了一个白瓷印花的漂亮灯伞。灯盖上有一个用以调整灯芯高低、调节灯光亮度的活动转轴。这盏罩灯挂在里屋炕中央的位置,几节活动铁勾控制灯的高度,不用的时候铁钩撤掉灯升到高处,使用时铁钩接上,灯垂下来。那个时候,有一盏这样的玻璃灯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了。
母亲白天要到生产队劳动,所以记忆里的晚饭多是掌灯之后才做。母亲一般是先点了灶堂的火,再用一根菁杆从灶堂引火把灯点燃,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一根火柴。母亲打理着锅上的`事情,我们也帮着烧火,蒸汽和着饭香在空气里弥散,油灯的微光便陶醉了似地闪闪烁烁、明明灭灭,温暖而亲切。在等饭熟的当儿,我们姐妹三人,便在灶旁的油灯下,围着母亲转来转去,这时巧手的母亲教我们手影,双手交叉、屈伸变换成不同动物的姿态,灯光把一双双大手小手的影子,投到对面墙壁上,于是奔跑的马、会跳的小兔、鸣叫着的公鸡,连同我们小小的身影、俏皮的羊角辫便一一生动地活跃在墙壁上,这一幕至今记忆犹新。
晚饭的时候,一家人暖暖地围在一起,油灯下看不清大家的脸,连一向严厉的父亲,在油灯下也显得比平时和蔼许多。碗里的热气在头顶上围成一个圈,浓浓地罩着那油灯,形成了一个柔和的金黄色的光晕。关在门外的西北风,在门外叫着、拍打着,想从门缝里挤进来,这时,油灯总要警觉地伸长脖子,不安地跳跃着。母亲便适时地拿一枚针来细心地挑去灯上的火花,然后慈祥地看着我们,慢声细语地和父亲聊着“大事”,于是,家、油灯和油灯下的饭桌,在我最初记忆里有了深刻印象。于是每到冬天的晚上,我都盼着夜幕早早拉下来,也让母亲早些点亮那油灯。
晚饭后母亲收拾完碗筷,小桌移到炕的中央,母亲把屋顶上活动的铁钩延伸下来,把玻璃罩子的油灯点燃,屋子里立时亮了许多。仿佛是无声的命令,当这这盏油灯点起的时候,我们兄妹几个都自觉拿出书本,围坐在灯下温习功课。为了趋光,我们几乎是头顶着头,互相听得到各自铅笔的“沙沙”声。这时母亲便端着另外那盏油灯忙她的事情,边用手护着油灯,边里里外外巡视,看水缸盖好没有,门插好没有,鸡鸭鹅兔是不是待在它们应待的地方,等这一切收拾停当,母亲也脱了鞋子聚在炕上的小桌边拿起她的针线,或纳鞋底、或缝补衣衫。因为我们四人占据最亮的地方,母亲只能坐在我们的外围,边做针线,边伸头看看我们的书本。虽然母亲不识字,却能判断出我们作业的质量,然后给予鼓励或警告:看哥哥姐姐的字写得多好,雯儿(我)和老丫头(妹妹)可得要加油呀。父亲不舍得将丁点的灯光浪费掉,就坐在我们身后,拿起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阅读,费劲地研究着那些奇异古怪、却又绚丽多姿的文字,一遍遍地盘剥,以至于连书脊上都留下了手指摩挲的斑斑痕迹。
待我们作业写完,小桌撤掉,安顿我们睡下,母亲便又埋头于她的活计,似乎这才是她劳作的开始。在我的记忆里总有这样的画面:一座破旧的土屋,一群孩子从炕头到炕梢一字排开,孩子都已熟睡,不时还有鼾声响起。外面的星星眨着慵懒的眼睛,墙壁的灯窝里一盏凄清的油灯爆着灯花疲惫地燃着。母亲就坐在灯下做着针线,美丽而安静,慈祥里透着疲惫。母亲也不时停下手中活回头望望我们,给我们盖好踢开的被子。曾有许多次,我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端坐灯下,我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看着......久久不愿睡去。就这样,母亲把针头在发丝中擦亮的动作,纳鞋底时双臂白鹤般伸展的动作,剥掉灯花的动作,挑明灯芯的动作,如一幅精美的纹绣刺在了我的脑海深处,叫我永生难忘......
白天母亲总是忙碌的,而一家九口人的衣被只能在晚上完成,是油灯见证了母亲的哺儿育女、敬老爱夫,是油灯见证了母亲的缝补浆洗、洒扫清除。所以油灯的光华更是母亲对亲人、对儿女爱的火花。在我幼时的心目中,油灯、母亲和家是不可分的,有娘亲的地方就是我的家,而油灯的光华里亦有着一个温暖的娘亲。
我十二岁那年村子里通了电,母亲再用不着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活,炕上也不再有一字排开的儿女,可是,闲谈时母亲总喜欢提到油灯、提到油灯下的日子,每至此母亲总会现出许多的感慨和不舍。
在母亲临终的前几日,已是不食不语,但神智还清醒并一直强打精神听我们说话,示意我们坐在她面前不停地和她说话,她是想尽可能多地记下这个世界里舍不下的东西。这时母亲会半眯着眼睛 ,脸上现出慈祥欣慰的微笑,邻居一个和母亲年岁相仿的婶娘坐在母亲身边,向母亲絮叨着属于她们的陈年旧事。婶娘拉着母亲的手轻轻唤着:“嫂子,还记得油灯下通宵做活的日子吗?你睁开眼睛坐起来呀,当年的精气神呢?”听到这话,已近弥留的母亲,眼睛突然睁开,并闪出温暖而明亮的光,嘴唇微微翕动着,想说话却没有说出来,随即眼里滑下两滴清泪。
此时我们才明白,已近三十年不用的油灯一直都燃在母亲心里,从未熄灭过,因为油灯记录了她一生最贫苦、最美丽、最勤劳的岁月,油灯就如她的孩子呀。至此我才明白,虽然不用油灯已近三十年,但油灯却是《母亲》的一生一世。
外婆家的油灯散文
我六岁那年,因为年龄不够的原因,我没能在我家所在的村小学上上一年级。刚巧那天舅舅来我家,他对妈妈说外婆在他们村小学有熟悉的老师,可以让我去他们村小学试试看,于是在那个飘着蒙蒙细雨的下午,我告别了妈妈,和舅舅一起来到了外婆家。
那天傍晚,当我一颗潮湿的小脑袋突然出现在外婆面前,着实给了外婆一个意外的惊喜,她喊着我的名字紧紧的把我搂在怀里,那一刻,无限的温暖顿时涌上我的心头。那时外婆和外公已经和两个舅舅分开单过,一间土坯瓦房一分为二,中间用一堵简单的砖墙隔开,开一扇门,小的一边做了厨房,令一边就是卧室和客厅。外婆干练,爱干净,这小小的天地,被她拾擢的干干净净,不多的家什物件归置的整整齐齐,那盏多年后我一直魂牵梦萦的油灯,就摆放在卧室靠墙的方桌上,干净清爽,透明的玻璃灯罩擦的雪亮,没有丁点被油烟熏过的痕迹。
第二天,外婆就送我去了村里的小学,几乎没有费任何周折,我就在这所名叫求知的小学开始了我漫漫人生求知生涯的第一站。我们的班主任姓赵,是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中年妇女,运动发,带着厚厚的黑边眼镜,朴实而不失严肃,她用纯正的普通话教我们学拼音,读生字,朗诵课文。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当年上海来安徽农村插队的知青,插队期间和当地一个干部恋爱了,后来就结了婚,再就留在了这里。她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这里,献给了这块土地上的`那一群孩子,再也没有回大上海。赵老师对我很好,加上我之前有半年幼儿园的基础,所以在刚刚开始的学习上还算是游刃有余。
我每天上学和放学都是和两个表姐一起,我们先翻过背后的那座小山,再穿过一片宽广的田野,过一座简易的石桥,就到学校了。外婆把我的日常生活安排的很有调理,每天清晨我都会按时起床,早早的吃过外婆烧好的早饭,然后就等着两个表姐一起上学。我的作业本和铅笔外婆都是提前买好的,放在床前的木柜子里,每当我的铅笔写秃了,生字本写完了,她就会打开箱子给我拿新的。我每天放学回家外婆总是让我先把作业写好,然后再出去玩,那时年幼的我,每每写到一半的时候,只要听到外面表弟妹们的嬉闹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悄悄的背着外婆溜了出来,和玩伴们一番忘乎所以的追逐打闹,直到红日西沉,炊烟袅袅,外婆呼唤我的声音在晚风中回荡,这时的我才豁然清醒,一边应着外婆的呼唤声一路跑回家。
那时两个舅舅刚刚自立门户,表姐表弟们都还小,生活也很不容易,外婆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每年除了接受两个舅舅必须提供的口粮,她从来不给他们添麻烦,自己种菜打柴,喂猪养鸡,自给自足。那时我们的饭食也很简单,但再普通的菜,只要经外婆的手一调理,就会变的十分精致可口,每次都把我小小的肚皮吃的滚圆滚圆。外婆把平日里在小河里捕捞来的小鱼,用盐腌上,大太阳晒干,做成咸鱼干,要吃时,先用菜油在锅里慢慢煎炸,再加上辣椒,那个酥脆可口,唇齿留香,至今难忘。
吃过晚饭,外婆就会点上油灯,拨亮灯芯,罩上灯罩,她问我今天的作业完成了没有,这时的我开始红着脸支支吾吾,外婆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让我赶紧写。这时我就会匆匆打开课本,开始抄写生字,外婆则在一旁滋滋的抽着旱烟,时不时会问问我学校的一些事,有时也会徒生感叹,说这么亮的灯,我什么也干不了,人一上年纪,眼睛就看不见了。外婆有一手远近闻名的针线活,她做的鞋子既耐看又耐穿,“做鞋学唐奶”,这是村里人对外婆针线活的评价,外婆的针线手艺成了远近大姑娘小媳妇竞相学习的标榜。我妈妈和三个姨都学了外婆的针线手艺,都能把鞋子做的有模有样,把花鸟绣的鲜活鲜活的,但据妈妈私下里说外婆的针线功夫只有三姨得到了真传,她和另外两个姨都只是学了点皮毛,去年在苏州表弟的厂里,我见过三姨给表弟做的棉鞋,厚实而不臃肿,质朴且耐看,果然不是一般功夫。
如此不一般的外婆,她嫁的男人却十分的平庸,我的外公一生都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在六十年代初,在那个华夏大地哀鸿遍野,到处饿死人的大灾难时期,外公挺不住了,他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六个年幼的儿女,独自立了门户,对曾经的亲人不闻不问。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一个弱女子带着六个未成年的儿女意味着什么?他们所经历的磨难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前年春节拜年,小姨还曾含泪说当年,那一天为了借半升米,外婆带着她借遍了全村,至今妈妈和他们六兄妹只要回忆起当年那段悲情的岁月,无不唏嘘流泪,他们吃过了那个年代所有能找来填肚皮的东西。
送走了太阳,迎来了星星,走过了春夏,迎来了秋冬。外婆凭借着她的坚强,善良,勤劳,还有那无双的针线活,带着六个孩子一天天一点点从苦难的深处一步一步跋涉了过来,没有饿死一个,没有抛弃一个,她让每一个儿女都长大成人,都成了家,没有男人的世界,她依然能撑起一片蓝天。在那苦难不堪的岁月,外婆面对着大地苍穹曾经无数次的呼唤和期盼,她多么希望外公能够回来,和她一起风雨同舟共撑一个家。残酷的生活和无情的岁月是一把锋利的刀,最终把那个曾今美丽贤惠,心灵手巧的女人变成了油灯旁如此安祥的老人。世事沧桑,孤身一人的外公也成了一个无人搭理的可怜老头。最后还是她,那个心比天地还宽广的女人,她不计前嫌,让舅舅把外公接了回来,原谅了外公。外婆在油灯旁静静的抽着旱烟,守着我写字,橘黄色的灯光洒在她的脸上,显得格外慈祥,我看见在烟雾和灯光中,外婆瘦小的身躯成了一尊经典的雕塑,坚强的让人心痛,善良的让人落泪。
我在外婆家那会儿,煤油还是凭票供应的,三毛钱一斤,晚上除了我写作业,我们很少点灯,怕费油费钱。现在的小孩听起来会觉得好笑,27年前的农村一切是那么真真切切,一点一滴都是那么的珍贵和难得。那时因为放学贪玩,我几乎每夜都要在油灯下写上一段时间。油壶里的煤油一天比一天少,后来外婆想了个主意,她把水掺在油灯里,在外婆看来,只要油里掺了水,油的品质虽然降低了,但点的时间肯定会长些。从此,我们的油灯里就有了两个颜色,透明的水上浮着金黄色的煤油,就像澄净明亮的天空上飘浮着金色的云朵,绚烂美丽。后来我听外婆说那壶油真的比以往的任何一壶都要用的时间长,当时我也深信不疑,为外婆找到了一个省油的好主意高兴不已。在我今天想来,那是上苍落泪了,他早就被这个善于生活的善良女人感动了,于是真的让那些水变成了油,静静的在油灯里燃烧,让她没有牵挂的在油灯下抽着旱烟守着她的外孙写字。小小的油灯啊,你折射了我外婆不平凡的一生,金色的灯光映出外婆在墙上的背影是那样的高大如山,我永远也忘不了。
外婆没有读过书,但无疑她对我半年的教育是成功的,外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学校去一次,赵老师那时在乡下插队时就和外婆相识,后来因为我,外婆和赵老师几乎成了挚交,她向赵老师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有没有调皮捣蛋,并让赵老师对我严加管教之类。有时外婆会用篮子捎上些土鸡蛋带给赵老师,但赵老师很少收过。一到星期天,外婆就会带上我到山上扒松毛(把山上洒落在地上的松毛搜集起来当柴火),捡野山菇,或到窑上的姨奶奶家走亲戚,她从来不让我感觉寄居的孤独寂寞,让我童年快乐的笑声充满了每一个角落。年底期末考试我的两门功课都是85分以上,这令外婆很是欣慰。
我在求知小学只读了一学期,第二年开春就转回来了,我和外婆在一起只生活了半年,这短短的半年,成了我以后人生路上最弥足珍贵的回忆。外婆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可每当我想起外婆,想起那温暖的小屋,想起那橘黄色的油灯和那金色浮云一样绚烂的灯油,我总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外婆姓唐,她有一个诗一般美丽动人的名字,芙蓉,她的一生就如同她的名字—出水芙蓉,风高亮节!
油灯的优美散文
依稀记得上初中以前,家里没有电灯,油灯是我们照明的工具。
那时候,母亲在黑咕隆咚的厨房做饭要靠油灯,我们写作业要靠油灯,外婆做针线活也要靠油灯。所以,乡村寂寞的长夜里,油灯照亮的地方就成了我们全家人聚集的所在。
吃饭的时候,尤其是母亲做了些好饭菜,油灯就摆放在饭桌中央,因为灯光很幽暗,总忍不住用筷子拨弄几下灯芯,想让灯苗燃得更旺一些,以便看清楚盘里的菜。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说:“馋老婆拨灯”。于是大家都住了手,在昏黄的灯光下埋头吃饭。
过年的时候,父亲会用红纸给我们糊灯笼,灯笼里也点着个小油灯。正月十五的夜里,我们就提着灯笼到街上走。有时风吹火苗引着了灯笼;有时也会有坏小子把一个小爆竹扔到灯笼里,啪的一声响,纸灯笼碎成几瓣,或崩出几个大窟窿,我们就哭着回家求大人再给做一个。
最让人羡慕的是有人提着玻璃罩的.小马灯。不怕风吹,照得又远,于是我们就幻想着自己也有个漂亮的小马灯,在正月十五的夜里,挑着小马灯走在小伙伴的前面,挺着胸脯跑着,闹着。
油灯也是我们那个时候上小学必备的工具。快考初中的时候,老师晚上给我们补课,但校园里老是停电,有的时候甚至好几天不来电。老师就让我们每张桌上都预备一盏油灯,停电的时候就靠油灯继续讲课。现在想起来,那样的情景真是一道难得的风景呢!几十盏各色的油灯一起点亮,映着一张张瞌睡的小脸儿。偶尔一打瞌睡,灯苗就燎了头发,滋的一声后,就闻到焦糊的味道,一个激灵,睡意全消。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就在讲台上大声地说:“某某某又做梦了吧?”惹得大家一阵欢笑,也把大家的情绪活跃了一下。
那时候,特愿意拿个瓶子帮家里到供销社买煤油,母亲总会多给一两分钱,买一两块水果糖,含在嘴里,一路美滋滋地走回家去。
时隔多年,现在电灯已经普及了,五颜六色的彩灯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夜幕降临的时候,霓虹闪烁、色彩纷呈。只是,现在恐怕有的小孩子连什么是油灯都不知道了,即使知道油灯是什么的人,油灯也只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留在了记忆里。但油灯带给我的回忆太多了,所以在多年之后,我还是留恋油灯下的许多往事。
深夜里的生长散文
青水回头看见那宽大又曲折的公路,远处平生出几个小黑点,好像从前电视剧里主角在某个场景的画面,静默悠长。
青水很喜欢躲在别人的记忆里,窥视别人的内心,揪着别人无法忘记的悲哀或者遗憾,那是她的乐趣,不去嘲笑也从不安慰,只是不定期的把这些搜罗出来,看着别人叹气、落泪。她从来不去探究这些事物的原委,也不会对应到自己身上,她尽量保持不去拥有这样的东西,满足现在的自己。
她每天晚上寄宿在某个人的头发上,无论粗细、长短和颜色,只要遇到便睡下。她说过很多遇到的故事,有一个和头发有关。那是一个胖乎乎的女孩,遇到她那天正好下着雨,青水从另一个没带雨伞的男生那里到了女孩头上,女孩的头发很黑、很硬,不算长刚好超出脖子,青水躺在上面一路平稳来女孩的家。矮矮的土瓦房,屋后有一大片竹林,周围极其幽静,散落两三户人家,女孩回到家收起伞,动作迅速地打开门,搬来两条板凳拼起来,认真做作业。天慢慢暗下来,女孩的家人扛着锄头回来了,家里的几条黄狗也出来围在灶边,青水看着缓慢的一切眼睛渐渐模糊起来。
深夜,青水被小孩的头压住踹不过起来,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从枕头上爬了出来,她好奇地进入了女孩的记忆,清晰明丽,简单的人和事情不断地回旋,青水百无聊赖地坐着,后来他慢慢发现有一个人的脸多次频繁地定格,她把这张脸按住不让画面流走,“应该是同学吧。”青水猜测。
等了大约两个小时,女孩人在熟睡没有任何的反应,青水放开了手,结果那张脸竟然也不动了,青水第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不评判、不深究才能看更多,才能走更远,青水是不能有过多疑问的,于是她走了。
十年后,青水还每天穿梭在各色人的记忆和心里,有一天,她在一个男生的头发上睡午觉,夏天阳光很刺眼,男生还在球场上运动,青水已经热得坐不住了,于是她进入男生的记忆里,因为匆忙青水一个趔趄撞在了记忆墙上,而男生也停了下来,墙上来回显示一棵树,树下有两个模糊不清的人,青水站起来仔细地看,觉得这个地方有一点熟悉,突然这张记忆被男生选择跳过,墙上一片空白,青水开始用手拨动,一张一张选出来,慢慢她发现,有个女生的脸一出现就从清晰变成空白,“这是刻意的`。”青水决定把这个女生绘制出来:胖胖的、不太长的头发.....
青水明白她成了他们岁月相距,记忆偶遇的桥梁,好久不见,那个女孩。
青水坐在男孩的记忆里流了泪,不知不觉自己融化了自己,变成了一泓清泉进了男孩的记忆里,而男孩透过这泓泉,看见了女孩记忆中自己的脸,他垂下头扬角如阳,记忆的墙依旧停在那棵树下,画面变得精致清晰,只是他明明记得那天天气很好,不知道为什么画面下着雨,旁边树叶上的雨珠大滴大滴地摇摇欲坠。
而此时的女孩,正对着电脑杜撰一个关于‘青水’的故事,脑海定格在十年前那个天气多变的夏天。
小学里的油灯散文
多少年来我一直努力回忆些什么,我的童年的快乐,抑或是童年的忧伤。
在我期待明年的日子里,又在小心地搜集着我的昨天,许多往事在我的回忆中收裱。
现在,我生活与工作在优越的环境中,而我童年时代的乡村母校却每每在我梦中出现。
那座在风雨飘摇中的校舍,那块种有芍药牡丹的花园……。还有我那深深不能忘怀的在课桌角上闪烁的一盏盏油灯,那是我最初的光明,照亮我的课本和心灵。
那时,我们很早就去上学。天还没亮,到了学校,可教室里没有电灯,于是细心的老师便提议:每人从家中带一盏油灯到学校。于是便有了“星星点灯”的辉煌。那个营造着温馨的世界,映红的.脸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得感谢我的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天地,让我们感觉到如诗的境界。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我仍想再次沉浸到那样的氛围中去,再次感受童心和灯光下的知识。
★ 油灯情抒情散文
★ 深夜里的思念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