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南瓜琉璃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三年级语文《三衢道中》知识点
原文: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学习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其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四是学习策略和认识策略的关系。
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呢?
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
第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他们学习策略的差异。
第三,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地的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最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通过对学习策略的分析,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或认知活动,一种思维或信息加工的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活动有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特征。
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词汇学习,其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成为促进简单知识教学的主要问题。
复杂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指概念、规则的学习和阅读、写作的学习,其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
(一)注意策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如“带着问题读书”可能并不是一种的阅读方法,而“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思考问题”,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策略。
(二)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无论是拼音、识字、阅读教学,语文老师都需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排队,找出规律,就是这种策略的运用。
(三)精细加工策略。如在阅读和听讲时,一边听(或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但真正要使笔记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而单纯的信息记录,却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应注意语速不宜太快,复杂的、重点的内容要适当重复,对讲课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重点应进行板书。
(四)复述与复习策略。如,学生为了记住汉字,必须一遍遍地读写生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和尝试背诵交替进行。另外,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习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画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等。
这些都是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训练。
词序颠倒。词序颠倒是指句子中所遣用的词没有按一定语法顺序进行造句,而是词的顺序颠倒了。
例1:“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应将“发扬和坚持”改为“坚持和发扬”。
例2:“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操场走去。
”——应将“迈着整齐的步伐”与“排着整齐的队伍”的次序对换。
指代不明。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的事物或人称交代不明确,造成句子意思混乱。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1: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应将“他经常约他去打球”改为“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例2: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应将“出现在那里”改为“出现在哪里”。
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指句子意思不合常理,违反常规。
例1: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应去掉“异口同声地”。
例2: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应去掉“明月高悬”或“繁星满天”。
修改病句的方法:
首先要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把原句读几遍,看清上下文的关系,弄清句子的内容,看看是否顺口;
接着根据病句类型的特点,找出病因,然后改正;修改后看看是否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一、易读错的字
登(dēng)上 观众(zhòng) 掌(zhǎng)声
落(lào)下 调(diào)来 胸脯(pú)
男(nán)孩 宁(níng)静 寒冷(lěng)
诚(chéng)实 冻(dòng)死 面包渣(zhā)
战斗(dòu) 撤(chè)退 白求恩(ēn)
血(xuè)丝 弹(dàn)片 迅 (xùn)速
二、易写错的字
登: 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面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腿: 左右结构,第十笔是点。注意右边部分先写上面的“ ”,再写走之。
投:第五笔是横折弯。
勇:第四笔是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
短: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第五笔是点。
秀:下面是“乃”,笔顺是:横折折折钩、撇。
三、会写词语
司马光 庭院 登上 跌倒 观众 放弃 坚持
掌声 全班 沉默 腿脚 投向 调来 摇晃
热烈 勇气 轮流 文静 讲台 一齐 角落
慢吞吞 刚刚 泪水 持久平息 动听 面对
灰雀 粉红 冻死 郊外 养病 跳动 欢快
谷粒 男孩 或者 严寒 本来 可惜 肯定
四、近义词
轮流—轮换 立刻—立即 热烈—强烈
讲述—讲解 动听—好听 忧郁—忧虑
鼓励—鼓舞 监督—监视 欢迎—迎接
果然—果真 喜爱—喜欢 可惜—惋惜
诚实—老实 激烈—猛烈 敏捷—敏锐
沉思—思索 恳求—请求 迅速—快速
原文:
嫦娥(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你有不会读的字吗?
5、学习生字
6、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一、易读错的字
登(dēng)上 观众(zhòng) 掌(zhǎng)声
落(lào)下 调(diào)来 胸脯(pú)
男(nán)孩 宁(níng)静 寒冷(lěng)
诚(chéng)实 冻(dòng)死 面包渣(zhā)
战斗(dòu) 撤(chè)退 白求恩(ēn)
血(xuè)丝 弹(dàn)片 迅 (xùn)速
二、易写错的字
登: 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面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腿: 左右结构,第十笔是点。注意右边部分先写上面的“ ”,再写走之。
投:第五笔是横折弯。
勇:第四笔是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
短: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第五笔是点。
秀:下面是“乃”,笔顺是:横折折折钩、撇。
三、会写词语
司马光 庭院 登上 跌倒 观众 放弃 坚持
掌声 全班 沉默 腿脚 投向 调来 摇晃
热烈 勇气 轮流 文静 讲台 一齐 角落
慢吞吞 刚刚 泪水 持久平息 动听 面对
灰雀 粉红 冻死 郊外 养病 跳动 欢快
谷粒 男孩 或者 严寒 本来 可惜 肯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主要知识点
字词:
痛痛快快、草地、一窝蜂、脑袋、帽子、咦(yí)、嚷(rǎng)起来、绸(chóu)带、缠(chán)住、无可奈(nài)何、竹竿(gān)、挑[tiǎo]、吊(diào)着、孵(fū)小鸟、
重点句子:
松鼠跑得太慌张,腰被帽子上的绸带缠住了。它一跑,帽子也被拖走了。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松鼠更慌了,急忙爬上一棵松树,帽子也被带到树上去了。
他们走到那棵松树下面一看,松鼠不在了。这回,那只大松鼠可没有再把帽子带走,绸带挂在树枝上,帽子像一只篮子似的吊着。
合作交流朗读感悟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帽子——(丢、找、追、挑、送)——鸟窝
(1)丢帽子。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A、指名对比读句子,感受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B、启发想象:翔翔心里怎样?他在想什么?
C、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找帽子。朗读“松鼠!一只大松鼠!”
A、讨论: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请你说说翔翔他们当时的心情。
B、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追帽子。
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
孩子们追到松树林里。
A、对比朗读,感悟孩子们追的时间长,路途远,始终没有停下歇息。从而体会追回帽子的急切心情。
B、指名朗读、评议。
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何地下山了。
A、理解“挠挠脑袋”:为什么挠脑袋?心里怎么想?
B、理解“无可奈何”。想像一下当时的样子,表演体会。用“无可奈何”说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4)挑帽子。理解“七嘴八舌”。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5)送帽子
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听翔翔的,我们听听翔翔的!
A、合作朗读,感受心情。
B、总结:虽然翔翔和小朋友极想要自己的帽子,但是面对小鸟,他们放弃了。由此看出他们更爱什么?
C、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如果拿回帽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D、你们喜欢翔翔和小朋友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1.要记住重点。
老师一般在上课的时候,都将考试的重点讲三遍,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认真的听课,将老师所要说的重点用笔画出来,并且记在自己的脑海里,然后课后期间自己再做一次小温习,这样加深记忆力。
2.要勤做笔记。
自己要准备一个小笔记本,将老师讲的重点都抄出来,以后做作业或者是复习考试的时候都拿出来多读,多看几次,这样就可以记住最基础的知识点,也不会在考试的时候出现错误,养成习惯,可以提高语文的成绩。
3.学会多朗诵。
小学的语文靠的就是多读多背诵,读的多了,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诵的能力,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陌生的字,还有发音标准,关键的词语、成语都可以记住,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4.善于提出问题。
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多问一些语文水平好的同学,或者是老师,然后自己通过他们给予自己的答案再多加思索,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解决这些语文的问题,多学习,多交流。
5.要打好基础。
小学语文主要就是拼音和一些词语,只要学会了这些学起来就容易多了,拼音一定要记住哪些是声母和韵母,每个音调是怎么使用,怎么去拼出来,在课本遇到的新的拼音就要用笔画出来多写多读几遍。
6.要多查字典。
只要你们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都要学会查字典,字典是你学习的 第二任老师,遇到不懂的多查字典,字典不但可以让自己多认识生字,还可以在查字典的时候,记住词汇的部首还有拼音,加深记忆。
7.要对语文感兴趣。
这点对于学习语文有很大的作用,开始接触的时候小孩子或许觉得有点困难,慢慢的就产生厌恶,最后发展成了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对学好语文就产生了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齐心协力的帮助孩子,不要轻易的放弃。
语文教学心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老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由于实行单一的课程政策、即只有国家课程、所以在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用有限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型”、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至少对一部分学生是“削足适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在、实行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学校教材、所以教师光“传授”就不行了、必须进行研究、教师要从原来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角色、转变为不仅是教材使用者、还是教材评价者和教材开发者与编写者的角色。
其次、新课标的提出、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课堂上缺乏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缺少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缺少提供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也因此造成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低下。新课标让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的活动过程。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脑又动情、身体力行、亲历体验。
本案例中、老师在让学生读了凡卡的信后、先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再进一步理解文中凡卡的感受;之后又问“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等等、每一环节的学习、都先引导学生搜索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再带着这种体验走入文本。整个过程、教师旨在积极的引导、担任的是合作者引导者的新角色、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说感受、谈体验、积极参与了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效率必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