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马的解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kswlkswl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马的解析(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swlksw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经》马的解析

篇1:《诗经》马的解析

《诗经》关于马的解析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

自古以来,有关于“马”的成语多为褒义词。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是人们较为喜欢的动物之一。在《诗经》中,马较其他动物而言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小雅”中。据统计,关于马的称谓词就有50多个,使用的次数就有91次。可见,在古时候,马在人们的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为什么古人会如此倾心于马呢?在古代,马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有“灵气”的武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马的用途很多。“四牡骙骙,载是常服。”(《小雅·六月》)这是用四匹马拉装载军服的车。马在这解决了战争中的运输问题。“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小雅·北山》)意思是四匹雄马不停奔忙,君王的差事繁多紧张。马在这起到了运输、传递信息的作用。“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小雅·车攻》)意思是狩猎的车已经很结实,四匹雄马肥大有力。马在此为狩猎行了方便。“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小雅·采菽》)意思是虽然没有什么可以赏赐,赐给他四匹马和所牵引的车叫路。这是当时君王用于赏赐给臣子的物品。“皎皎白驹,食我场藿。”(《小雅·白驹》)这是借马留客。

虽说在古代,马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它是百姓常能看到之物,可谓是平凡之物。但却也是一般人难得之物。养马的费用很高,生活拮据的人是没办法负担得起的。在《诗经》中,使用马匹的人,一般都是处在社会的中上层。这样来说,马却又是非凡之物了。

为什么《诗经》中常出现的是四匹马呢?在《诗经》中,我们能看到许多诗中,马每次出现的数量几乎都是四匹。如:“比物四骊”(《小雅·六月》)、“四牡庞庞”(《小雅·车攻》)、“路车乘马”(《小雅·采菽》)等。难道古人喜欢四这个数字吗?“四”与“死”同音,这是我们比较避讳的字。那为何用四呢。“金口玉言,驷马难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眉目来。这里的数量可见与速度有关,推知,《诗经》中古人用四匹马也是考虑到速度的快慢的缘故。那用更多一点的马不就更快了吗?在古代马的饲养费用很高,而且马的数量也是身份的象征。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驷”。等级最高的是六匹马拉的车,通常只能由周天子乘用,即所谓“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案《书》称“朽索御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马的毛色与它的使用方式有什么关系?“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小雅·六月》)意思是搭配的'四匹马都是黑色,训练有素守规则。“乘其四骥”(《小雅·采芑》)骥,指青黑色的马。周宣王时期的大臣方叔南征时,也是用黑马。可见,战马尚黑是当时的惯例。黑马健壮威严,很有气势。“四黄既驾”(《小雅·车攻》)黄是代表休闲,所以狩猎时,常用黄马。“皎皎白驹”(《小雅·白驹》),“有客有客,亦白其马。”(《周颂·有客》)白是代表纯洁。他国的诸侯来访骑的是白马。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古代人文墨客爱马,皇宫贵族骑马,现代政客富商玩马。马对于当代的我们仍是一种平凡却又非凡的动物。我们可以看到马,但很难能骑马。这就是“可望而不可即”。在动物园里,骑马要消费;在赛马场里,骑马要本事。骑马现在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有钱、有权的人,才能常有机会玩马。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遛马仍是件富人的事。

拓展:

诗经的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篇2:诗经解析

有关诗经解析范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xx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跨越了大约500年。

《诗经》的作者亦非一人,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其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颂”主要有四十首,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这是其音乐的特点。”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的和女的之间如梦的追求;《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与乐关系密切,所以诗三百皆有曲调。

篇3:《诗经》解析

《诗经》两首解析

《氓》

【氓】

民。

【蚩蚩】

忠厚的样子。

【贸】

交换,交易。

【匪】

即非,不是。

【即我】

到我这里。即,就。

【谋】

商量婚事。

【涉】

渡过。

【淇】

淇水,在现在河南境内。

【顿丘】

在现在河南清丰境内。

【愆】

拖延。

【良媒】

好媒人。

【将】

愿,请。

【怒】

生气。

【以为】

把订为。

【乘】

登上。

【垝垣】

倒塌的墙。垝,毁坏,倒塌。

【复关】

卫国的`一个地方。

【涟涟】

泪流不断的样子。

【载载】

一边一边

【卜】

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

占卦。

【体】

卜筮的对象。

【咎】

灾祸。

【贿】

财物。

【迁】

迁移,诗中意为用车拉去。

【沃若】

润泽的样子。

【于嗟】

叹息,于,通吁。

【食】

吃。

【耽】

沉溺。

【说】

通脱,脱身。

【陨】

落。

【徂】

往。

【三岁】

多年。

【汤汤】

水势很大的样子。

【渐】

溅湿、浸湿。

【帷裳】

车两旁的围布。

【爽】

差错。

《氓》

【氓】

民。

【蚩蚩】

忠厚的样子。

【贸】

交换,交易。

【匪】

即非,不是。

【即我】

到我这不专一,有二心。

【罔极】

没有定准。罔,无。极,标准。

【二三】

三心二意,不专一。

【德】

心意、情意。

【靡】

无,没有。

【室劳】

家里的劳苦活儿。

【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夙兴,早起。夜寐,晚睡。

【靡有朝矣】

没有一天不是这样。朝,一朝,一日。

【言】

助词。

【遂】

顺心,满足。

【暴】

虐待。

【知】

了解。

【咥】

讥笑的样子。

【言】

这里相当于而。

【躬】

自身。

【悼】

伤心。

【及】

同。

【偕老】

白头到老。

【怨】

痛苦。

【隰】

低湿的地方。

【泮】

通畔,边岸。

【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宴】

欢聚,或指小孩子的游戏

【晏晏】

欢乐的样子。

【信誓旦旦】

誓言真挚诚恳。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

反复,变心。

【反是】

违背誓言。是,这,指誓言。

【亦已焉哉】

那就算了吧,已,止,了结。焉哉,相当于了吧。

《采薇》

【薇】

野豌豆。

【亦】

作语助。

【作】

初生。

【止】

语助。

【玁狁】

我国古代民族名。春秋时被称戎狄。一说秦汉时为匈奴,隋唐时为突厥。

【柔】

嫩。比喻进一步的生长。

【烈】

忧貌。

【聘】

问,问候。

【刚】

坚硬。

【阳】

阴历十月。

【疚】

病。

【来】

慰问。

【彼尔维何】

尔,花盛貌。

【常】

常棣,樱桃。

【路】

辂,大车。

【騤騤】

马强壮貌。

【腓】

庇,掩护。

【翼翼】

娴熟。指马训练有素。

【弭】

弓末的弯曲处,以骨为之。

【鱼服】

鲛鱼皮制的箭袋。

【棘】

急。

【依依】

茂盛貌。

【盬】

息,止。

篇4:诗经名句解析

诗经名句解析

诗经名句解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河的中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之南有乔木,我却不愿探林幽。隔水美人在悠游,我心渴慕却难求。 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译: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译: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召南·采苹》

译: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国风·召南·鹊巢》

译:喜鹊筑成巢,鳲鸠(布谷鸟)来住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来迎她。

篇5:诗经黄鸟解析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篇6:诗经黄鸟解析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⑴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黄鸟:即黄雀。

⑵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

⑶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⑷子车:复姓。奄息:人名。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针(zhēn)虎同此。

⑸特:杰出的人材。

⑹“临其穴”二句:郑笺:“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

⑺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⑻良人:好人。

⑼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⑽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⑾防:抵当。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⑿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诗经词语解析

诗经《羔羊》解析与赏析

中考语文马说古诗文解析

诗经

诗经感悟

诗经蓼莪

诗经有感

诗经两首

诗经《木瓜》

诗经 小雅

《诗经》马的解析(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经》马的解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