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大乌龙宗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乌龙宗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

篇1: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100%(C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有雾生成

7、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8、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0、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中考动向分析:

中考对这一节的要求较之以前有较大的降低,只要求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固体溶解度曲 线的含义;同时要求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本节已由中考的重头戏降至次要地位,溶解度的计算已不作要求,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出现.在试题中更加 测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去加深对溶液组成、溶解度的理解。

复习目标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

知识要点梳理: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不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表示的意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在100克溶剂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克.

③“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克数”: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3)溶解性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而溶解度精确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的大小.如20℃时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下表(S表示溶解度)

溶解度 S>10g 10g>S>1g 1g>S>0.0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篇3: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二)》试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二)》试题

一、填空题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可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

2.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由瓶口逸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____________ ℃。

(2)物质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4)若将t1℃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则溶液变为__________;若将t1℃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则溶液为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4.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 g水中溶解20 g 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 g

B.在20℃时,把2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 g

C.在20℃时,把20 g 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 g

D.在3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7 gNaCl恰饱和,则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 g

5.不能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A.温度高低

B.溶质、溶剂的质量

C.溶剂的种类

D.溶质的种类

6.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②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7.在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 g,则此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A.m溶液∶m溶质=4∶1 B.m溶液∶m溶质=5∶1

C.m溶剂∶m溶质=4∶1 D.m溶剂∶m溶质=5∶1

8.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是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9.下列物质中,随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A.熟石灰 B.食盐

篇4: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篇5: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

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

的溶解度最大77.3g,而

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篇6: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教学目的: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化学溶解度课件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