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古籍《山海经》介绍(共含1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昼夜流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经典古籍《山海经》介绍
书籍简介
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而成。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也有人认为这5篇是西汉刘向父子校书时所增加的。全书内容,以《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作为一组;《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4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山海经》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本古书。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九日等神话确实出自山海经,有人质疑出自《淮南子》,这是不正确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相传根据《吕氏春秋》改编。而《山海经》早在先秦已有流传,从时间顺序来看,就显而易见了。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真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实际上也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山海经两大部分中,《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是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
古籍《山海经》简介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4] ,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山海经》分别如下: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相关的信息,一起来看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 ”,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内容介绍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作为一组;《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4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
《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精卫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流传版本
《山海经》传本较多,除各种单行本外,收入丛书者有:
《道藏》本
《四库全书》本
《格致丛书》本
《二十二子》本
《百子全书》本
《四部备要》本
《龙溪精舍丛书》本等
现存最早的注本是晋郭璞的《山海经注》。清郝懿行采前人注释之长,撰《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别为《订论》一卷,贡献甚大。今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集诸家之长而又时有新见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书籍特点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马昌仪(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刘宗迪(3)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
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工虫,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先秦古籍《山海经》上古精怪介绍
一,乘黄(shèng huáng)
乘黄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异兽名或神马。《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记录:“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寿命高达2000岁,几乎比大多数民族的文明时间长。
二,讹兽
讹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出自西南大荒之中,身体是兔的模样,仪态优美,是人类姣好的面容,还能说话,欺骗人类,比如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史载: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其实从讹兽中的“讹”字,就能看出它的本性了。
三,风生兽
风生兽出自炎洲(在南海中)。史载:炎洲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貍......而张口向风,须臾复活;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脑和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年。风生兽还是治病良药,能让人再活5。
四,夫诸
《山海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夫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夫诸一种长着四只角的鹿,它的情状似温柔洁净,喜欢四处角戏,它一出现,其地必定是大水时期。
五,姑获鸟
姑获鸟就是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妖怪,有时以九头的样子显形。 《奇异雑谈》里提到了它的由来,说是死去的产妇的执念所化,抱着婴儿在夜里行走,怀抱里婴儿的哭声就化成了姑获鸟的叫声。晋代《玄中记》。姑获鸟有时会变成夏获鸟,姑获鸟抱走孩子,而夏获鸟收养孩子。
六,鲛人
鲛人,又名泉客(泉是水的意思,客是客人,意为水里客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与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相似。早在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七,猫将军
猫将军,人身猫头的神,清·黄汉 《猫苑》记载:安南有猫将军庙,猫首人身,甚为灵异,中国人往者必祈祷决休咎。或云猫即毛子之讹。前明毛尚书(疑为东汉的毛玠)曾平安南,故有此庙。果尔,是又伍紫髯、杜十姨之故辙矣,可博一噱。
八,傒囊
傒囊,是山中的精怪,只要离开原地就会死亡。《搜神记》卷十二: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见人则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则死。看起来这个小东西,还是很奇怪。
九,英招
英招是上古时期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十,雨师妾
雨师妾,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雨师妾 在其(指 汤谷 )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郝懿行笺疏:“ 雨师妾 盖亦国名。”也就是说,雨师妾传说是动物,也可能是一个国家的名字。
今年寒假,老师让我们共读《山海经》,看到书时我崩溃了――厚得让人难以置信,可是在我读了《南山经第一》后便对它爱不释手。
《山海经》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先秦古籍,主要写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可我觉得它不单是神话,还是远古地理,包括海外的山川鸟兽。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18卷。
在“杻阳山”一文中,居然有种生物名叫旋龟,形状像龟,但又有鸟的头,还有蛇尾,更让人惊讶的是,如果你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聋。那么,那些聋哑人至少也可以沉浸在万物的交响乐之中了。
更让人惊奇的便是“天山”一文中的那个神兽了:它的身形像黄囊,红的像火,有六只脚,四个翅膀,看不清楚是否有眼睛,而且还精通歌舞!这一段描写让我深深的沉迷其中,也使我形象地幻想出了那只神兽的样子,十分的传神!
如果你看到《山海经》中描写的地方、动物定会大吃一惊!在一个布满奇花异草的山林中:有多姿的桂树和美丽的金玉;如果你的肚子在“咕噜噜”直响,便可以喝一口红构木中流出的液体,保你不饿得要死;千万小心鸡山上那些特殊的鱼,它的出现,可是会引起旱灾的!还有那些蝮虫、毒蛇,他们可不是小白兔,惹不起!
山海经中的许多山和动物都让人震撼!它突显了人们的智慧与万物的许多好处,它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人类对另一个空间的幻想!
我第一次听说《山海经》是在读过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处于好奇,我翻阅了这本对鲁迅先生有着不同意义的古书。《山海经》内容广博,风貌奇特,被后世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矿”,是我国先秦典籍中的一朵“奇葩”。
《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其中保存了大量最原始,情节比较完整的神话故事。很多流传的上古神话都源自此书,而且还保存了很多遗失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书中保存的神话故事,为我国后世神话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原始的参考。所以对我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取材都源自《山海经》,如《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庄子》中的“倏忽为混沌凿七窍”出自《山海经》中所载的混沌无面的天神神灵,还有我之前提到的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等等,多不胜数。所以对后世志怪小说影响甚远。但是这本书不全是瞎编乱造的,有很多史料价值。比如《山海经》所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可据此研究原始时期的宗教信仰,而蛇则很可能就是上古巫咸国的图腾。所以我们从这个方面看,《山海经》对宗教的追根溯源有着很好的研究价值。同时,《山海经》还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地理文献,它记载了我国古代的地形山貌、动植物和矿产分布。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广,《水经注》中就有很多资料都源自《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本源,是历史上的一部奇特的著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无法完成这部伟大作品的,这也代表着古人集体的智慧。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在山海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神话故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等,其次就是里面关于奇珍异兽的记载,如上古十大神兽:“白泽、夔、凤凰、麒麟、梼杌、獬豸、犼、重明鸟、毕方、饕餮、腓腓”等,这些动物若是放在现代,我们定要将其称为四不像,但是他们在神话故事书里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色彩,他们亦正亦邪,威风凛凛。更让我觉得神奇的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人也是奇形怪状的,它们有的长着三个脑袋,有的长着长长的手臂,还有的胸前漏了一个洞居然能不死,这真是太神奇了,怪不得鲁迅小时候那么顽皮,都能被阿长所讲述的山海经迷住,连鲁迅先生都为之倾倒的书,我等凡人更是觉得他有趣极了。
山海经这本书看似奇异鬼怪,但实则是我们与古人思想沟通的桥梁,我们透过这本书,可以发现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也可以发现古人的观察力是多么的细致入微,看了山海经,也就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难以写出神话故事。古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一切都只靠猜,所以想象力丰富异常,而如今这个世界被我们探究的几乎没有什么秘密了,山川大泽遍布人类的足迹,在现实主义充斥的现代,浪漫主义的土壤早已不够肥沃,每读一遍山海经都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能更上一层楼,也总会发现你在惊叹之余,也慢慢的会吸收里面的内容,再写错时会不自觉的用上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想象与夸张兼具的写作让文章具有趣味性,这对于创造力的发掘有着很大的作用,每读一篇山海经,我都能有所收获,每看一遍里面的插图,我都觉得自己的见识丰富了许多。
古籍《周易》介绍
周易内容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一: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二: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三: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四: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五: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六: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
七: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周易性质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筮书,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历史书,也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它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
在中国早期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产生对鬼神的崇拜。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故《周易》纯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
《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 22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
从《易传》对《周易》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一一大衍法。
到了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则更胜其老师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了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的解释学传统至汉代而一大变。就解经说,汉代对《易》的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一是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一是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经传文,同时讲卦气说,并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利用《周易》讲灾变。费直易学解经多取道德教训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讲的道理发挥《周易》经传文。严遵著《道德经指归》,以《周易》之义解释《老子》。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学。此派易学最重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周易》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将《易》坐实为一个定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装进不同的内容,框架的各个部分也可以由其规则推论而知,削弱了《周易》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范围广阔的意义诠释的有效性。汉易的象数传统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
魏晋时代的王弼易学则转一方向,尽扫汉易象数学中滋蔓出来的各种学说,恢复义理学传统。他在解释《周易》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在解易体例上主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等。这在他介绍注易体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详细说明。王弼非常重视《周易》的解释学传统,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这一说法的核心在通过解释学即象以见义,而一义能表现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执定。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是王弼《周易注》之后一部以义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这部书中,解释学的方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程颐认为,《周易》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但所要表达的,不是可用数量摹画的外在相状,而是一种道理。世界是一种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六十四卦是这个总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体现,虽然代表六十四种境遇,但它经过解释,可以代表天下无尽的境遇。
在《周易程氏传》中,对于易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有很多解读,这些解读主要围绕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思想体系,从而服务于“内圣外王”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在《周易程氏传》中,从道德形上学的“理”,到践履完成它的工夫“诚”,都有一定的诠释,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程颐高度推崇、弘扬儒家人伦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还为人们从本体到工夫,从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径。
朱熹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易传》明白,无难看。但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就是说,《周易程氏传》将《易》来做个载体讲他所见的道理,或者说是借《周易》卦爻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故无一句讲到卜筮,通篇皆在讲事理。朱熹还说:“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他说求之六经而得,也是于濂溪处见得个大道理,占地位了。[10]”这也是说,程颐先熟读六经,尤其于周敦颐处特有颖悟,以此中义理为基础,然后借《周易》发挥所见。不是伊川解释《周易》,而是《周易》解释伊川。
程颐的这种易学观,对王夫之影响很大。王夫之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就是在程颐这一基调之上继续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颐以《周易》为言理之书,作《周易本义》,欲恢复《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后来的易学家从中发挥出道理这一本来面目,强调《周易》的卜筮性质。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废卜筮而讲道德训诫,重点放在知得卜筮结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训而避凶趋吉。
王夫之是在吸取了程颐、朱熹的易学观后,在理学观念的支配与影响下产生的易学形态,所以道德意识、人格修养意识在他的《周易》解释中处于压倒一切的地位,其所讲的道理则是在圣人观念的支撑下,以道德人格的养成为目的,以境界指引、道德训诫为主要内容。后者具有更多的伦理意味。在王夫之的解释学中,人格—包括道德修养、知识积累和境界升华诸方面的实际作为——在解释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不是单纯的知识取向所能替代的。所以王夫之在此段解说之后,紧接着就批评了纯知识取向对解释《周易》系统所发生的歧异:“若何晏、夏侯湛之徒,以老庄之浮明,凭其权谋机智,而自谓极深而入神,则足以杀其躯而已。无他,诚与妄之分也。
在现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一直被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认其为传统社会官学典籍,另一方面又认为是占筮书而弃如蔽履。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80年代以来,《周易》开始为大陆学术界所注意,从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周易》研究的学术群体,以《周易》流传本及地下发掘出来的《周易》竹书、帛书文本为主,相继出版和发表大量高质量专著、论文;另一方面从逻辑学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群体,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周易》,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并在21世纪初,将《周易》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编写入国家级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高校研究生教学用书 。
《易》是用来研究天地奥秘的工具,本身无思无为,不具有言告的功能,但在易简的形式中寓托着深刻的道理。它以阴阳二种爻的上下往来表示万物的冲突、和谐、运动变化。但这些作用的发生实际上靠的是研究者自己的解释,《周易》的作用实际上是占问者解释的作用,《周易》的性质实际上是占问者解释的性质。所以,用《易》者必是知《易》者,知《易》者必是知天地万物之诚者。
周易的创制与正确应用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从其制作说,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了知万物之情状,故创制卦爻以摹拟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对于《周易》的解释又还原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这一来一往之中,人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从自然到人文,从天文地理到易卦系统,这是人的抽象、浓缩、凝聚、象征等思想方式的提高。人不是在自然本身中把握世界,因为人总是被自己所处的时空所拘限,不可能完全跳出经验的圈子。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世界里,人们以此境遇、事项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知识,试图把握整个世界,刻画人类最主要的活动。人通过自己的创设,为更加全面、更加广泛地了解世界,提供了可能。但人对易卦世界中的东西的把握,最终受制于人自己所达到的知识高度、人格高度。“问之即应”,实际的应者是解释者;“用之即效”,这个效果来源于对真实世界的明澈把握。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
老子的经典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有错置等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5、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河南鹿邑县。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老子塑像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公元2,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古籍版式介绍
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边栏:也称版框,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一般把“五四”以前的著作称为古书。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据不精确统计,约有八万种。 查找古书应按照古书的独特分类体系。从西汉末刘向父子所辑图书目录七略,到唐朝房玄龄修《隋书·经籍志》,逐渐形成了以下这样的四法,直到今天,我们仍基本沿用它来进行古书的整理和检索。经部十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 史部十三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注、 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子部十四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三类:楚辞、别集、总集 。
甲骨:我国最早的书籍。古人求神问卜时烧灼龟甲兽骨,根据烧出的裂纹以定吉凶,并把问的事、兆象、验证的结果刻在上面,加以保存。甲骨的发现是在清末,共约二十万片。
简策:我国正式的书籍。南方用竹,北方用木,制成竹简、木牍,用牛皮绳编起来,卷在一起。
帛书:向卷轴过渡的书籍。简策很笨生,阅读、携带都不方便,帛质轻薄柔软,可以卷舒,还可随文字长短截断,汉晋之际最为通用。
卷轴:写在纸上的书籍。按文章长短,将纸粘成长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写,由左向右卷在一根稍长于纸的棍子上,再用布帛包起来。
石经:刻在石头上的书籍。很早就有刻石记事的,但把整部书刻在石头上作为读物,以东汉末年刻的“熹平石经”为最早。
雕版线装书:现存最普通形式的古书。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卷轴书变成了册叶书。纸的正面印字,对折起来成一张书叶,再加单叶书衣前后封面,打孔用线装订起来。
训: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
传:传述的意思,一般是解释经的。
说:解释的意思。
注:解释古书中难懂的语词。
章句:古人解经,往往在训释词义外,再串进一次经文大意。
集解:总汇各家解释。
义疏:略同于集解。
正义:纠正前人的义疏。
版本一词,起源于唐中期雕板印书之后,那时期人们常把写抄本的书称为“本”;把雕板印的书称为“版”。 在此以前,只有“本”的说法,“本”字含义,清代叶德辉《书林清活》卷一有一段话:“书”之称本必有所因,《说文解字》云:‘木下日本’。而今人称书三下边日‘书根’。 书籍称为“本”在典籍中出现是从西汉开始,汉成帝光禄大专刘向,领校宫中五经秘书。他此次整理国家藏书获得了书籍的各种传本。古籍版本主工指1911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且19以后的影印、排印的线装古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也属古籍。唐中期后,雕版式印刷开始出现,一书刻成,相率模印。此时人们始将写本书,抄本书称“本”,将雕版印刷之书称“版”。现今所说的“版本”的概念应包括各种写本、抄本、稿本以及它以前的木简、缣帛、卷子和它以后的雕刻本,活字本,还应包括近现代的铅活字本、影印本。 由于现存的古籍书册主要是写抄本、雕刻本和活字本,因此古籍版本也就指这三种而言,而其中占绝对比重的是雕版刻印的书籍。
我国藏书的历史源远流第,远在三、四千年以前,古老的华夏民族已有了比较成熟的图书,于是就有了最早的藏书室和藏书家。我国最早的藏室是周代的“藏室”,属于官府。据《史记》载,老子曾做过“周守藏室外之史”,由此,老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藏书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之风甚盛,收藏图书之士也就溶溶济济,“学富五车”即一词,源于此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各国图书成为秦王朝的府库藏品。秦代皇家藏书称为“金匮”、“石室”。汉王朝依着儒生协助,发展了良好的藏书事业。“兰台石室”从汉代以后成为皇家藏书楼和另一代称,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开始了我国藏书事业飞跃发展的时期,官府藏书处所主要有:弘文馆、集贤院、崇文馆和史馆。唐代藏始采用四库分类。入宋,版刻图书进一步发展,国库藏书始有经、史、子、集的分类。明人承袭宋元风尚。清朝平定天下后,大力尊孔崇儒,康、雍、乾三朝编撰了《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古人说:“遗子黄金满匮;不如一经”。如此以书为贵之思想方使社会人文蔚然。
古籍的历史长达多年,其间刻印出版的书籍汉牛充栋,那些古籍善本流传到今已不仅仅是书本了,同时也是文物和珍贵艺术品。这时的它们除阅览与研究功能外,还具有重要收藏价值和巨大增值潜能。 古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可供赏鉴的历史文物。古籍的魅力,内容自不待言,从形式上看便妙趣无穷。一些法书名家写刻的本子无疑是精美的书法艺术。古籍追求印刷工整,加上纸墨精良,是字字分明、页页生辉。倘是原版初印。展卷更觉心旷神怡。古籍的古色古香随时代还有所不同,如宋刻墨色香淡,至今将宋版书打开仍有香气,而元代用墨多不如宋。明清甚至用调和之墨,当然,也有刻印皆佳者。一些古籍善本雕刻精致细腻,设色沉穆古雅,散发出浓郁艺术气息。
作者:早期的古书一般不标出作者姓名,如《易经》。汉代后才渐渐有作者署名,但经常连字号、籍贯、官职、封号、爵名和著作方式等一并标出。如《史记》卷端标:“汉太史令司马迁撰”,表明这本书是汉代的太史令官司马迁著作的。
书名:先秦时古书一般无总名、定名,如《诗》、《书》、《易》等都是后人整理时加的。再如《史记》原有《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公书》等数名,后世才沿用《史记》这个通名。
序录:古书的序有自作,有他作,有总序,还有篇序。位置一般都在书的最后,但到汉代,就开始提到正文前面了。
目录:远古著述多系单篇,无目录可言,后来序录介绍书之要旨,代替目录。为翻检方便,渐渐才单列目录,但也放在正文最后,到南朝才放到正文前面。
篇第:篇、卷、册都是古书的计量单位。古因内容不同,常分为内外篇、上下篇等。
看了山海经,你就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写不出神话故事了。
山海经记录的五百余座山以及三百余条河流,粗狂而简略,无不奇珍异宝,神兽怪鸟。所谓文明的蒙昧状态下,未知产生想象。
现实主义的精确性缺乏浪漫,今天遗传基因工程甚至能筛选没有缺陷的胚胎植入子宫,可能存在的疾患根本没有萌芽状态,未来,癌症消失了,人类的病痛消失了,我们没有了失去的痛苦和悲伤,无法获得生命体验的敏感,个体可能的幸运替代了整个人类的可能,总之,人类会丧失一层一层的情感。如同今天的独生子女无法体会兄弟姐妹之情。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是杞人忧天,现在所知的有趣性不过宇宙的皮毛,不要固守眼前,何不敞开胸怀,去探寻更神秘更高级的有趣性,包括精确的有趣性,穷尽未知的有趣性,难道科学的探索就一定比神话故事来得乏味?
这问题留在长假后再说。
★ 陶渊明《山海经》
★ 古籍与古迹美文
★ 观第五泄记古籍
★ 童话山海经读后感
★ 山海经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