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创业:先变成金子再考虑在哪发光(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川沙妲己所不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能致用
虽累犹喜
机关 工作 两年,自主创业5年,谭凯帆感慨地说,创业有得也有失,“ 企业 是自己的,人的积极性自然会更高,但同比增长的还有压力,这‘担子’比起给别人打工要大得多”。
“其实做 职业 经理也是不错的选择”,谭凯帆笑言,如果遇到好的老板,自己愿意去给别人打工。尝过了创业的艰辛,谭凯帆坦言一天16个小时的 工作 量确实很累,但看着 企业 逐日成长,谭凯帆深感欣慰,“我学的就是企业管理,同时对家具设计兴趣浓厚,现在的工作既让我学以致用,又是我的兴趣爱好,所以我觉得很幸福”。虽累犹喜,这就是谭凯帆现在的工作状态。
1/58,我抓住了最后的 机会
从11月的秋凉到4月的初夏,曹兴伟从中大、华工到佛山、顺德,辗转跑了6地 招聘会 ,投了58份 简历 。前面57份却都石沉大海,全无回音。
[自述]日子就在漫长的等待中,慢慢地熬过。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地找到合意的 工作 ,自己只能每天不断地提醒自己:大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我相信,希望从来不会抛弃坚持者!只要有 机会 ,我就去试!
当时师兄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去过广州消防局 面试 ,招聘方问他, 我们 工作 很辛苦,你能做得下来吗?他说,我是从乡下出来的,什么苦没熬过?年轻人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我早就做好了从底层做起的准备。只要这份工作对我今后的 发展 有益,只要管理者水平高我能学到东西,那就足够了。工资待遇不要太看重,毕竟年轻时的历练,是一辈子的财富。
4月,我投出了第58份 简历 。这次,我终于抓住了机会!中山一家玩具厂要我去 面试 了。年轻的老板亲自主持面试。围绕着厂子的现状、行业前景, 我们 谈得很投契。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厂是有活力和希望的,我能在这里学到我想学的东西。当天,我们就签了 就业 意向协议书,开始了我两年的工厂财会生活。
[点评]对陷入期待――落空的 就业 困局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耐挫心理”尤为重要,应该永不气馁,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好自己,积极准备下一次的挑战。抓住一丝哪怕微弱的机会,也许就能闯出新路!其实,刚毕业就到有 发展 前景的 企业 的基层体验一下,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与 企业 实际结合起来,予以创造性地应用,也一样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积累很多实务经验。
三年积聚,为创业掘第一桶金
1999年4月,曹兴伟开始了打工生涯。月入不满千元,3年中两度换岗。对于这段艰难却也不乏激情的时光,他笑称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一切的准备与磨练,都是为了创业梦――
[自述]大四时,我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积极寻求创业的路径。当时,我瞄准了正红火的二手手机 市场 ,还去朋友在中山的铺子实地考察了一番,也想自主创业办个手机店。
值得庆幸的是,这时我哥往我发热的脑袋上,浇了一盆冷水。他对我说:“资金不难解决,我可以借你几万块去创业,亏了也无所谓。但你自己要想清楚,这个行业的 市场 空间、发展前景甚至普通的日常运作,你真的熟悉吗?要知道你刚踏上社会,经验、人脉这两项都是你的致命弱点。而且一旦失败,对你今后信心的打击会有多大!”
所以,哥哥建议我先去打工,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再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业路。
就这样,我选择了到中山那家玩具厂当一名会计员。由于厂里半年内已经换了4个会计员,所以账目非常混乱。活儿很多,我只能拼命干。
第一年,除了星期天偶尔休息,几乎每天都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1点,中间只有两个小时吃饭休息。而且,最初每月工资只有800元,还要扣除食宿费。
但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我学会了怎样核算成本,怎样做账。对于财会行业,也有了和大学期间完全不同的全新认识。最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创业路向。我知道,我可以在财会行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奋斗的时光悄悄滑过。到2001年7月,我已经在那里积累了两年。我知道,再呆下去,能学到的新东西已经不多了。所以尽管赏识自己的老板一再挽留,并开出了很好的待遇条件,我还是选择了辞职离去。
为了熟悉财会行业的管理,我又来到广州天河一家小型财会 公司 ,从底层做起。这次工资更低了,只有700元。可以说,我再次选择了人生的一个“低位”。
建言:保持“低位”的切入姿态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低位”的切入姿态,然后再一步步向着目标,全力挺进。这样,你就不会摔得太惨重。
[自述]现在大学生的眼界,似乎比 我们 那时高了。今年初一个客户的 公司 要招文员。那家 公司 发展 潜力不错,待遇也还可以,月入1千多元。我把这个信息告诉学院分管 就业 的老师,希望师弟师妹不妨去试试。但是最后,老师只能遗憾地告诉我,连 面试 也没一个人愿意去。
我记得,大学时代最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种从低层奋发、不断进取的精神,联系到 我们 的切身 经历 ,读来有一种很深的共鸣。我想这种精神,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也不会过时吧。
如果说要给他们提建议的话,我想说3点:
首先,关键的是准备好自己。大学4年,要好好 规划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足够的社会经验。创业的话,还要充分了解这个项目的 市场 空间和未来走势。因为正如巴斯德所说的,“机遇只赋予有准备的头脑”。
其次,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被专业、一时的待遇和得失束缚了自己本该广阔的视野。眼光要放长远,有此时的适应和积累,才会有他日的勃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低位”的契入姿态,然后再一步步向着目标,全力挺进。这样,你就不会摔得太惨重。
[点评]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就业 市场 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的当下,大学毕业生的自我期望值和就业心态调整无疑是老生常谈了。但“过来人”的切身体验依然印证了这句平实的“老话”:准备好自己,从低层进取。《平凡的世界》20年前的箴言,对于今天的大学生仍富有启示意义。
打拼5年50家具店全国开花,谭凯帆――
创业不能空有激情
选择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这个 问题 令不少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举棋不定,在谭凯帆看来,选择去哪做什么还不是最紧要的,“重要的是要先把自己变成‘金子’”。
要做“金子”
充电不止
谭凯帆,1996年毕业于东莞理工大学, 企业 管理专业,在物价局 工作 两年后经营家具厂并开创“新维思”家具品牌,现在全国有50多家品牌特许经营店。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金子”?
谭凯帆回答得很简练――“金子”就是要不停地充电。现在不管多忙谭凯帆都坚持看书看报,“要有积淀还要不断充电,要保持一定的信息量,没有一定的积淀和内涵怎么在这个社会上打拼?”
“是金子总会发光,到处都可以发光”,这是谭凯帆的择业信条,至于在哪发光,他更干脆,“先把自己变成金子再说,谁变得快变得好,谁就取得了制胜权。”
空有激情
不足应对
“年轻人要沉得住气”,虽然毕业也就7年光景,但谭凯帆比刚毕业时要沉稳得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总是比较冲动,年轻嘛,有很多想法,又不够现实,还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谈到毕业时的心态,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如是说,“单凭一股热情一肚子好点子就想创业是行不通的,在走出第一步之前还要自问对市场的了解有几分,想法是否脱离实际,能否应对各种危机?”
换句话说,要先掂掂自己的份量,是不是还太“嫩”了?谭凯帆在毕业当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面临接受家具厂自主创业与当去物价局 工作 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如果我一毕业就出来搞 企业 ,显然还有不少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谭凯帆回忆在物价局价格科工作的两年时光,由于工作涉及到成本核算,经常到企业去了解情况;再说走上工作岗位后人成长很快,思想也更成熟。
许多大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个好的点子,能拿到投资,再加上执着、激情、运气,就能成为下一个盖茨或扎克伯克。于是,他们都想着:毕业后就要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但是,他们过度乐观了。创业成功的真正关键更在于:团队、经验、执行力。大部分的创业的失败不是因为点子不好,而是因为欠缺经验,没有团队,缺乏执行力——归根到底,积淀比点子更重要。
我曾和上千位大学毕业生接触并深谈创业。在这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但是同时我也感觉到最好的创业者是需要深厚积淀才能成功的。在学校的技术培训只是单方面的,而创业者不能只是专才,必须要有多方面的经验,不但需要懂技术、产品,也要懂管理、运营、市场。有位非常有才华而且充满创意的年轻创业者,在初期扩张太快,最后公司无法负荷,倒闭了。
另外,创业团队非常重要。贾伯斯说过创业的成功在于团队,尤其是创业者是否能找到5-10位聪明勤奋、三头六臂、彼此互补的团队。而一个没有经验的创业者往往无法吸引这样的一个团队。有一位年轻创业者,有着很好的点子,但是无法吸引一个团队,陷入招聘的泥沼中。后来一个比他有经验的人很快地找到团队,做出产品,抢到先机,最后他只有面临倒闭的命运。最后,在创业期间,执行力比点子更重要,而执行力只能经过参与来学习,因此再聪明的毕业生也不可能一毕业就一步登天。
当然,会有人问:为什么微软的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克都是大学毕业或什至肄业就创业成功呢?其实,他们在创业的时候就已经有团队,有经验,有执行力了。盖茨不但是程式设计天才,发明了世界最快的排序演算法,而且也是商业天才,在高中时就创立了盈利的Traf-O-Data公司。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创业,而是和保罗艾伦一块儿创业。而扎克伯克从11岁开始研究如何用C++程式设计,在中学时已经开发出让微软和美国线上愿意以几百万美元收购的音乐播放机,在大学期间更是创建过多款社交相关的网路产品,这些积淀对其日后打造Facebook至关重要。他的创业团队是四位优秀的哈佛学生。所以,盖茨和扎克伯克创业时不是没有经验的。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除非你有和盖茨或扎克伯克这样的团队、执行力、经验,最好不要一毕业就去创业。
如果你的热情在于创业呢?那我的建议是:加入一家你未来想要创造的公司。这家公司最好有值得学习的创办人,业界被认可的产品,优质的投资人,而且越小越好!加入后,你可以从中学习它的运营和文化。在一家小公司,比较少官僚政治,步伐特别快,而且你有可能参与学习实践各个不同部门的工作,不会成为某个小部门的螺丝钉。这其实是最好的创业学习。这样的hands-on学习,只要学几年(某些领域可能更短),你可能可以自己去创业了。
所以,如果作为当界毕业生,你有创业的热情但是没有经验,我的建议:”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
这段时间对几个受到百度近期算法调整影响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SEO诊断,没分析出很有说服力的结果,但是此次分析使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们常说,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进行搜索引擎优化。但是在当前,如果网站运营者对主要搜索引擎算法不了解,即使是充分重视用户体验的网站运营,也有可能被搜索引擎严历惩罚。
这次分析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杭州格调演绎女装批发网。此站在今年四月至六月间,百度排名呈持续增长势头,收录逐渐增加,但是在六月二十八日,所有页面百度快照消失。八月十九日,有四个商品页面快照又在百度出现,第二天,所有页面又从百度消失。一个B2C类型的电商网站发展初期在主流搜索引擎上搜不到绝对是件很严重的事情。
根据百度站长平台官方说法,这是对质量低下的网站实行K站处理。我们都应该知道K站是什么意思,用拟人的说法,是搜索引擎对一个网站厌恶到极点的表现,将其杀之而后快。如果没有对一个网站厌恶到极点,它会采用拨毛、降低排名等方式警告——它很有责任感,知道一个网站就是一个或一批人的希望跟梦想,所以尽量警告,斩尽杀绝的行为当然只给最讨厌的网站。
百度公告中列举的低质量站点更多的是从网站内容方面判断的。我分析的几个电子商务网站都是正规网站,类似这份案例,也是正规品牌 ,在财产安全方面是采用支付宝及财付通担保交易的,文章及商品页面也是原创,无复制与被采集的现象,关键词密度很低。
这种电子商务类型网站的内容页,除了商品详情页外,应该就是文章页了。一般业内常见的增加内容页的做法是增加商品,其次是增加一些与商品无关的文章内容,包括行业资讯和营销推广等文章栏目。
案例网站在进行建站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度。由于网站直接客户中低端用户占相当部分,为了目标群体能尽快适应网站的合作方式和降低培养用户行为习惯的综合成本,网站结构尽可能的简单化,
首先是不放任何多余文章栏目。其次是为了让用户能一目了然,精简文章数量,尽量的合并公告,将相同内容集中在一篇文章内(更新内容及对应注明更新日期),不放任何多余文章。再就是简化商品栏目,版面尽量做到干干净净,一目了然。导航方面也是尽量简化,能精简就精简,尽量合并网页。
在商品详情页面部分,为优化页面打开速度,网站在一开始就另外购买了企业VIP级的商业相册。所有商品详情图片全部采用专业图片空间,以增强服务器承压能力,尽可能提高用户访问速度。
那么这个网站以我的观点来判断,不应属于低质量站点,如果说判断其确实属低质量,也仅仅应是在排名表现方面,不应恶劣到在K站之列,我考虑到如下两点:
一,搜索引擎抓取商品详情页面,返回服务器的内容中,都包含一堆外链——商业相册里图片的URL。是否因此会造成搜索引擎判断这个站的内容页面中外链比例过大?如果把图片全挪到网站服务器上,不管用户将来在访问峰值期间打开速度如何,是否会在目前的各搜索引擎上有更好的表现?
二,有些与案例网站模式相同的电商网站会在首页划分一些文章版块,放置一些与商品完全无关的文章内容。这些强行堆砌出来的内容能增加网站页面数量,也更容易获得长尾关键字过来的IP,更能起到一个“更新带动器”的作用。但是单纯站在用户体验度来考虑,这种行为对用户并不友好。案例是一个细分行业,用户绝对不需要这些文章,他们只要能清楚的看到网站所有新商品,显眼几条重要公告即可,多余文章版块反而对他们的浏览造成障碍。反过来讲,如果案例网站中增加一些文章栏目,放置一些原创的与网站商品关联性不大的文章,不管访客觉得是否碍眼,是否会在目前的各搜索引擎上有更好的表现?
我们知道理论上搜索引擎排名与用户体验应该是相辅相承的,应该是具有统一性的。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当前一些搜索引擎还在完善过程中,它们的算法还存在各种缺陷,所以它们会被作弊者利用,也会误K我们的心血和希望。总而言之,我认为,即使是深度符合用户体验的网站运营活动,如果做法不小心触到搜索引擎那些冰冷的红线,也会有被K站的危险。
应该说“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在竞争加剧,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找一个单位就业,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是最为务实的做法,但企业却犯了难。
一位国企人事部负责人表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方面要花费很大精力,在大量的求职简历中几经筛选,最后认定你是合适人选了,才会给你发录用通知书。现在有的大学生,签约时信誓旦旦说得好,可几个月后找到好工作了,掏出钱就毁约,弄得企业措手不及,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不说,给企业的正常工作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有鉴于此,海尔集团因学生跳槽而不得不设防,他们一改以往的做法,以延长签约期来应对,其人力资源部主管孙先生说,海尔将对新进人才进行长达半年的严格培训,然后再竞聘上岗,他希望新人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期,给自己足够的适应期,也给单位较长的考察期,他们的就业协议一改往年的一年一签为三年一签。
对于大学生就业中先拉个“垫底”的做法,也就是今天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点不少用人单位同时还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信用抵万金”的社会,“爱信用如同爱眼睛”,没有信用将一事无成。一个大学生从大学一走向社会,如果抱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态度,其诚信度必将大打折扣,因为他不仅会增加用人单位对他的不信任感,甚至还会浪费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他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体现。
一些用人单位则明确提出反对的意见,他们表示这种毕业生选择单位,完全属于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这种无奈是不会维持长久的,来了单位后,一旦觉得单位不满意,外面一找到机会就会飞,这样的人不稳定,我们宁愿不要!
GRE阅读解题先审题再考虑排除法
GRE阅读盲目使用排除法错误率更高
用简单粗暴的排除法直接找选项和原文的对应关系,而完全不顾题干所问究竟是什么,也是很多同学在做GRE阅读题时正确率始终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很多同学习惯了以往在中考、高考甚至是托福做题所用的找选项和原文的意思对应这种做题方法,并带到了GRE做题过程中来。对于某些细节题,这种方法也许是适用的,但是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这一类和宏观方面有关的题型却并没有对症下药。而哪怕是在细节题里,也存在着不同题型提问方式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做题过程中的做题方法和挑选项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
GRE阅读实例讲解审题重要性和技巧乱用危害
例1: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mention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s an advantage of high-technology development?
例2:The passage sugges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the majority of United State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efore the high-technology development era of the 1980s?
例3:The author mentions the behavior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sea snakes when they are removed from the ocean primarily in order to
解题思路分析
如果单看这几个问题,大家能不能看出题干所问内容的区别?或者能否看出每一个问题潜在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深入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例1问的是文章提到了什么,所以正确答案一定是文章提到过的内容,而且一定是原文原句表达过的意思,所以正确答案一定是与原文中句子相同意思,只不过换了一种表达方式的选项。
例2问的是文章暗示了什么,那么正确选项一定也会和原文有关,但意思一定不会和原文完全相同,而是原文信息的合理延伸。
例3看似和例1很像,都用了“mention”这个词,但是看到最后的“in order to”的话可以发现题目所问的其实是文章之所以提到这句话是为了干什么。因此,这种题干本质上是问句子作用,最后回答问题的正确选项一定不会是这句话本身,而是句子背后的目的。
从上述这三个例子中,相信大家大家不难看出,以往在其他英语考试中无往不利的排除法,其实面对GRE阅读并不是那么好用。而盲目使用排除法强行解答,只会造成各种问题,反而增加了错误的发生。因此,只有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题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文章框架和整体结构,才是确保GRE阅读高分的关键要点。
综上所述,GRE阅读在解题过程中,也许某些题目可以通过排除法等取巧方式来快速解决,但从整体而言,一味依赖这些技巧,其实绝非良策。小编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解题技巧,谨慎选择最合适的GRE阅读解题方法。
GRE阅读练习每日一篇
Four legal approaches may be followed in attempting to channe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ocially useful direction: specific directives, market incentive modifications, criminal prohibitions, and changes in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s. Specific directives involve the government’s identifying one or more factors controlling research, development, or implementation of a given technology. Directives affecting such factors may vary from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of private activity to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a technological operation. Market incentive modifications are deliberate alterations of the market within which private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 are made. Such modifications may consist of imposing taxes to cover the costs to society of a given technology, granting subsidies to pay for social benefits of a technology, creating the right to sue to prevent certa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r easing procedural rules to enable the recovery of damages to compensate for harm caused by destructive technological activity. Criminal prohibitions may modify technological activity in areas impinging on fundamental social values, or they may modify human behavior likely to result from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for example, the deactivation of automotive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vehicle performance. Alteration of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s includes all possible modifications in the authority, constitution, or responsibility of private and public entities deciding question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Such alterations include the addition of public-interest members to corporate boards, the imposition by statute of duties on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ers, and the extension of warranties in response to consumer action.
Effective use of these methods to control technology depends on whether or not the goal of regulation i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hen the object is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that combination of legal methods should be used that most nearly yields the allocation that would exist if there were no external costs resulting from allocating resources through market activity. There are external costs when the price set by buyers and sellers of goods fails to include some costs, to anyone, that result from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the goods. Such costs are internalized when buyers pay them.
Air pollution from motor vehicles imposes external costs on all those exposed to it, in the form of soiling, materials damage, and disease: these externalities result from failure to place a price on air, thus making it a free good, common to all. Such externalities lead to non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because the private net product and the social net product of market activity are not often identical. If all externalities were internalized, transactions would occur until bargaining could no longer improve the situation, thus giving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t a given time.
17. The passage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describing
(A) objectives and legal method for direct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B) technical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 of controlling market activity
(C) economic procedures for facilitating transactions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D) reasons for slowing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environmentalist objections
(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making it possible to achieve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18. The author cites air pollution from motor vehicles in lines 54-56 in order to
(A) revise cost estimates calculated by including the costs of resources
(B) evaluate legal methods used to prev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C) give examples of costs not included in buyer-seller bargains
(D) refute hypotheses not made on the basis of monetary exchange values
(E) comme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undertaken for the common welfare
19.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ransactions between private buyers and sellers have effects on society that generally
(A) are harmful when all factors are considered
(B) give rise to ever-increasing resource costs
(C) reflect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D) encompass more than the effects on the buyers and sellers alone
(E) are guided by legal control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20.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author does NOT fav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use
(B) Changing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opposing interests in business
(C) Intervening in the activity of the free market
(D) Making prices reflect costs to everyone in society
(E) Caus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o cease
21. A gasoline-conservation tax on the purchase of large automobiles, with the proceeds of the tax rebated to purchasers of small automobiles, is an example of
(A) a specific directive
(B) a market incentive modification
(C) an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D) an alteration of a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
(E) an external cost
22. If there were no external costs, as they are described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rue?
(A) All technology-control methods would be effective.
(B) Some resource allocations would be illegal.
(C) Prices would include all costs to members of society.
(D) Some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s would be altered.
(E) The availability of common goods would increase.
23. The author assumes that, in determining what would be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A) assign monetary value to all damage resulting from the use of technology
(B) combine legal methods to yield the theoretical optimum
(C) convince buyers to bear the burden of damage fro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D) predict the costs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E) derive an equation making costs depend on prices
24. On the basis of the passag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author would agree with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oncern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 The government should own technological operations.
(B)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annot be controlled.
(C) Som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re beneficial.
(D) The current state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sults in a goo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re criminally destructive.
The whole biosphere, like the individual organisms that live inside it, exists in a chemically dynamic state (dynamic state: 动态). In this homeostatic system, a great number of organic compounds are synthesized, transformed, and decomposed continuously; together, these processes constitute the major parts of the carbon cycle. For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is cycle, degradation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synthesis: the green plants produce great quantities of polymers, such as cellulose, and innumerable other compounds like alkaloids, terpenes, and flavonoids, that green plants cannot use as sources of energy during respiration. The release of the carbon in these compounds for recycling depends almost entirely on the action of both aerobic and anaerobic bacteria and certain types of fungi. Some bacteria and fungi possess the unique and extremely important biochemical asset of being able to catalyze the oxidation of numerous inert products, thereby initiating reaction sequences that produce carbon dioxide and so return much carbon to a form that actively enters into life cycles once again.
25. The passage contains information that would answ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bout the carbon cycle?
I. What are some of the compounds that are broken down in the carbon cycle?
II. Why are some compound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carbon cycle less reactive than others?
III. What role do bacteria and fungi play in the carbon cycle?
(A) I only
(B) II only
(C) III only
(D) I and II only
(E) I and III only
26.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primary reason that degradation is as important as synthesis to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carbon cycle?
(A) Most of the polymers and organic compounds found in the plant kingdom are chemically unstable.
(B) The synthesis of some organic material deprives life processes of an energy source.
(C) Decomposition permits the recycling of carbon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fixed in certain substances.
(D) Many organisms cannot use plants as a source of food, but can feed on bacteria and fungi.
(E) Bacteria and fungi could not survive if some carbon compounds were not degraded.
27. The author’s conten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bacteria and fungi in the production of energy for life processes would be most clearly strengthened i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ere found to be true?
(A) Both aerobes and anaerobes provide sources of energy through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B) Most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n are unavailable as energy sources except to some bacteria and fungi.
(C) Bacteria and fungi break down inert material in ways that do not involve oxidation.
(D) Many compounds remain inert,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 and fungi.
(E) Bacteria and fungi assist in the synthesis of many organic compounds.
答案:17-27:ACDEBCACECB
GRE阅读长难句中译英练习
26. As Eugene Ferguson has pointed out, “A technologist thinks about objects that can not be reduced to unambiguous verbal descriptions: they are dealt with in his mind by a visual, nonverbal process...The designer and the inventor.., are able to assemble and manipulate in their minds devices that as yet do not exist”.
27. Robert Fulton once wrote, “The mechanic should sit down among levers, screws, wedges, wheel, etc, like a poet among the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considering them as an exhibition of his thoughts, in which a new arrangement transmits a new idea”.
28. In the last three chapters, he takes off his gloves and gives the creationists a good beating. He describes their programs and, tactics, and, for those unfamiliar with the ways of creationists, the extent of their deception and distortion may come as an unpleasant surprise.
29. On the dust jacket of this fine book, Stephen Jay Gould says: “This book stands for reason itself.” And so it does-and all wound be well were reason the only judge in the creationism/evolution debate.
30. After six months of arguing and final 16 hours of hot parliamentary debates, Australia's Northern Territory became the first legal authority in the world to allow doctors to take the lives of incurably ill patients who wish to die.
…………………………………………………………………………………………………………………………………
26.[参考译文]正如尤金·弗格森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技术专家思考那些不能被简化成能被清楚的语言描述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他的思维中是通过一种视觉的、非语言表述的过程宋处理的……设计者和发明者……能够在他们的脑中装配并操作那些还不存在的装置。”
27.[参考译文]罗伯特·法欧特曾经这样写到:“一个技师会坐在杠杆、螺丝钉、楔子、轮子等等当中,就像一个诗人沉浸在字母表的字母中,把这些字母看成自己思想的展示,在这样的展示中,每种新的次序安排都传达了--种新的思想。”
28.[参考译文]在最后三章中,他脱下手套,将神造论者好好地揍了一顿。他描述了他们的活动和战术,而且,对于那些对神造论者的做事方式刁;熟悉的人来说,神造论者的欺骗和扭曲事实的程度可能会令这些人有一种不快的诧异。
29.[参考译文]在这本杰出的书的外纸封面上,史蒂芬·杰伊·古尔德写道:“这本书本身就代表理性。”而它确实是这样的--而且如果理性成为神造论/地化论之间的辩论中的惟一评判标准的话,一切就都好办了。
30.[参考译文] 经过了六个月的争论以及最后16个小时激烈的议会辩论,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允许医生终止希望死去的绝症病人生命的立法当局。
知识储备不足成软肋
同属“80后”的邓健在大学期间,就向亲戚、朋友借资5万元办起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公司创办初期,邓健踌躇满志,“每个月只要有1万多元的业务量就能保本,不出一年,一定能将外债还清。”
办广告公司,人脉关系很重要,没有任何背景的邓健不得不加大公关力度,而公关花费可不小。每次请客户吃饭、休闲,邓健的开支都近3000元,最多的一次甚至花了5000多元。“学生哪有那么多钱啊!”迫于资金的压力,邓健减少了公关应酬。可问题随之而来,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差,员工纷纷辞职。
邓健曾邀请业务单位负责人洽谈合作事宜,但对方都希望以茶话会的形式进行,而开一次茶话会至少得花好几万元。“很多款项不能及时回笼,而我又没办法筹措到更多的资金,员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公司也无法正常运转。”最终,邓健的广告公司因资金不足而夭折了。
创业者,不仅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还要有对市场的判断、理财、营销、沟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在校大学生的软肋,这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名工商管理学硕士说,现在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是凭着一腔热情,往往只能停留在感性判断和理论分析上,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及可行性分析。一些大学生即使有了好项目,却没有可行性高的实施方案作为保证。在考察商机与项目时,往往因此而吃亏。
以邓健创业经历为例,虽然定位做广告市场,但是怎么打入广告市场,邓健缺少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资金回笼上,邓健也没有明确的操作思路。由于不熟悉“游戏规则”,邓健的创业最终以失败告终。
事后邓健反省说,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这是很多创业大学生会犯的错。
“如果有1亿人需要我们的产品,每件售价200元,我们就有200亿元的销售市场。”这是大学生创业常见的理想化推断,殊不知这种推断常常起着误导作用。一位省政协委员建议,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如果大学生不会做,可找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学生创业的“痛”与“痒”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队伍,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
一项对某高校两年内34名创业学生的追踪调查表明,创业学生普遍感到创业后第一年、第三年是两个重要的“坎”。34名创业学生中,创业一年后能够坚持的已不到10人,创业企业能够存活超过3年的仅6家。这些数据初步显示,大学生创业存在着“一年之痛”和“三年之痒”的情况。
“不知道身边的创业项目明天是否还在?”创业学生刘克林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形容学生创业的生存状态。在他身边,有一群创业的同学,可是渐渐都没消息了,他现在已经无法确定哪些项目还在继续,哪些项目已经夭折。
“很多大学生把创业理想化,盲目乐观,对于挫折和失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失败往往是一蹶不振。”省政协委员向洋分析说,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近九成在校大学生曾考虑创业
由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和商学院联合编纂的《20xx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8日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我国近九成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近两成拥有强烈的。
此外,该报告通过对已创业者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餐饮、农业、IT、运输、教育、文化等行业,且普通的大学生创业率明显高于“985院校”和“211院校”学生。
报告中说,虽然我国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大学生仍然面临着若干不可忽视的挑战。据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阻碍是资金约束,另外,缺乏经验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阻碍之一。
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报告建议,大学生应尽量基于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业,还应密切关注国家和学校的有关创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帮助,并且审慎评估创业风险。另外,报告还建议,大学生创业者有必要密切关注互联网服务业、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绿色环保等代表未来趋势的领域,顺势而为。
据悉,《20xx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将于20xx年2月正式出版,该报告的产生基于一项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767所高校的43万余名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结合回归分析、案例分析、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是一部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全景式研究报告。
时间让人变化的太快了。没工作就没收入,工作总不能老找家里要钱,还是得重新回传媒工作,曲线救国,投了外企媒体的简历,终于一家澳洲媒体看着我厚厚的作品,加上要求不高的薪资,就立马拍板了。记得去北京总部新入职的时候,人事问我,你的英文叫什么,我顿时都愣住了,就随便说叫TOM吧,人事回答不行,老板的司机叫TOM了,你要换一个。我说那叫TIGER(86属虎)吧,人事OK的走了。 初中英语课本害人啊。 这个名字伴随了这几年直到后面贸易公司,一直都是。
那时候做家纺栏目,一群同事我上班帮他们打卡,下班各个都准时准点走向打卡机。那时候没对象没娱乐,每晚研究如何把自己的栏目做得更美观更整洁,挖掘更多消息。后来随着做得不错,其他栏目也都慢慢交过来做,想想勤奋还是很重要的。朋友说,既然你的梦想一直就是创业,那你应该去做销售,好好地提升和锻炼自己。想想他说得有道理,加上编辑行业实在天花板明显,就辞职去找销售了。
重新找销售类工作,还有印象的故事太多了。有要求填血型测问卷的,有大小公司忽悠你吹NB的。记得有个保险公司面试完,我晚上想想保险还是坑爹做不来,就回电话说不去了。记得人事和我说:小伙子,你是第一个不来还打电话告诉我的人,我们公司的门会始终为你打开。我听到后当时都震惊了。现在想来,8年过去了,好像求职者的素质还是没怎么上来。去年助理比较忙,我让她自己给自己再招个助理,她全权做主面试取舍。 好多次面试我都不参加的,有次下午的面试,她一定让我参加,让我见见那位求职者。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我就问为什么我一定要见下午的这位。她说,她给每个求职者发了信息告诉公司怎么走,怎么坐车,下午这个,是唯一一个回复她短信“谢谢”的人。我当时听完都震惊了。所以想想,假如有朋友,正在求职,表现出礼貌谦卑,还有面试时坦诚和动作的细节,都是加分的。细节真的太重要了。
2
我在找销售的工作,倒是十分贴合自己的性格。因为我是为了锻炼来找销售,是想为公司来一起打拼,而不是谋薪水,抱着这样的想法去找,工作觉得招手即来。那句话很对,大部分人是问自己能做什么,很少人去问自己想做什么;很多人是想问老板,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很少人去问自己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我记得当时遇到一个展览公司,老板是浙江杭州人姓潘,五六十的年纪大,对我说,他和马云是同校还是邻居。记得当时我们聊了一个下午,他还有会议,还和助理让暂时取消,就为了和我一个求职者在房间里聊天。我自己很喜欢越剧,后来的周末还带我去他的昆曲班子,告诉我谁谁唱的怎么样。可惜我实在记不起他的公司名称,真的是很好的一个老者,不然我真的很想有机会再去拜访他。不过我后来没去他的公司,他临时出差飞国外,我告诉他我考虑后回复他。等他回来后,还特意给我电话责怪我怎么没去他的公司上班。
想想这里挺难受,辜负别人的好意。因为后来我去了一家检测公司,吸引我的竟然是,他们中午休息后办公室就响起了音乐,还有某某同事的点歌。我觉得这样的公司实在太人性太好了,即使给的薪水低了一些,在三轮面试之后,我顺利通过了。记得最后一轮副总裁面试,他看着我手里拿的书,问我,你这是故意的么?我回答不是,因为路上的公交车可以阅读。也许这样,或者其他的细节吧,也不记得了,顺利通过了。这家公司当时如日中天,并且成为创业板的首批上市公司之一。可惜上市后,公司内部高层斗争勾心斗角实在太激烈,加上朋友约我创业,就离开了。
要提一下的就是,约我创业的是那个朋友。竟然是我最初杂志社发行部的一个女同事。当时傻乎乎的刚毕业女同事,到了发行部就是负责给订阅用户寄送杂志,曾经在某个散步的晚上,问我可否接受她,她想和她男朋友分开我们在一起。当时被我拒绝了。两年后的一天,她和一个学化学的朋友一起创业开了一家公司,可惜那个朋友实在太坑,便想起了两年前的同事人不错而且能力也强,便call了我。由此拉开了创业的开端。可惜后来她想扶持她男友一起干,我们的事业便分道扬镳了。
有时候我和其他朋友聊天,也说人这一生起起伏伏,但是如果要起,一定要靠贵人帮助。贵人不一定就是有财有权的老总,也许身边的小角色就是我们未来的关键人。所以待人接物一定要和气,而且不卑不亢,寻求别人的尊重,我想总有一天会得到欣赏的。
3
记得创业后,开始时候业务什么都不懂,纯着靠着自己的真诚和傻劲去闯,不会的英语就自己搜索查找。美国来了一位大客户,在看过国内多家供应商后,竟然挤在我的雪佛兰赛欧里,来看我的供应商工厂。老外觉得我不错,给部分订单给我,给我的价格傻眼了,竟然比我从工厂的拿货价还低。和工厂商量后还是不降价,我觉得面对老外给出订单的诚意实在无法辜负,咬牙接了,觉得部分亏损还能承受。谁知这样一做几个月,亏了不少钱。不过和老外沟通的愉快也就释然了。后来产品更新换代,在新款的产品里,终于利润大幅提高,在巨量增长的订单下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来一次老外在国内的产品遇到法律纠纷,面临一场诉讼,当时还欠我20多万美金。我就和老外说算了,因为你也帮我完成了财富积累,赚了很多,现在你遇到困难了,这钱我不要了,你拿去专心打赢诉讼。老外也很感动,坚持还了我20万美金,我们就算平了。 以前老外和我聊都是dear friend,此后聊都是dear brother.
贸易虽然赚钱,但是心里始终觉得实业实体有了才是真的。我觉得自己没专业优势,但是可以有资金优势。所以赚钱后,坚决不买房,一直大量现金存放。加上在供应商里口碑非常好。记得我的其中一个供应商和我说:Z总,你是我们最大的客户,但是是我们最没有架子的客户。有一次供应商产品收率低,交货后和我说不赚钱,我当时就说我提价多少收了。人都是将心比心,后来另一个供应商在筹备新的制药公司的时候,坚决地拉我入了伙,我们一起合作成立了原料药公司。
说起这个拉我合作的供应商,之间没少被他坑,不是人坑,而是质量的不稳定导致我损失。人在初期赚钱的时候,自己有多少钱最清楚,记得我有68万,为了拿下我的订单,他们建议我买原料让他们加工,这样我利润可以最大。我听进去了,买了原料过去,他们竟然怎么都捣鼓不出来。害的损失了63万。当时我也呆住了。记得他们也很不好意思面对我,问我怎么办,我想想说,算了,几个晚上大家都是通宵奋战,都不容易。后来郁闷了很久慢慢也就解脱了。加上后面又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他们觉得我确实不错,在很好的机遇下,算是圆了我的实业梦。现在已经土地买好,厂房在建了。
结语
初期没有人脉和资源的无奈以及条件不足的艰辛,是大部分创业者必经之路。成功之前,你走的路也许和万千创业者一样的普通,一样的草根,甚至不如上班族。但是任何细节都在你身上一点一点的积累,你的点就形成了面,从而突围。
都说实体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越来越难做,影响了万千创业者。但是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商业的本质永远都是一样的。你的产品定位,你的客户群体,你的品质你的推广。不同的在于平台和方式。而脱离了商业本质,任你再广的平台也无法做到突围。
★ 大学生创业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