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五大“底线”碰不得 否则产生逆反的心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鱼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孩子教育五大“底线”碰不得 否则产生逆反的心理(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鱼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孩子教育五大“底线”碰不得 否则产生逆反的心理

篇1:孩子教育五大“底线”碰不得 否则产生逆反的心理

就像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孩子也有自己的底线,如果父母挑战了他们的底线,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故意和大人对着干。那么,孩子们都有哪些“事”是家长不能触及的底线?

底线1 隐私的“事”

家长不要公开暴露孩子的隐私,不能当众说宝宝尿床,也不能把宝宝和你说的私密话抖出去,孩子可能说不喜欢某个人,也可能说长大后与某某结婚等。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说给别人听也无妨。当众暴露孩子的隐私,既伤了其自尊,又会让他缺乏安全感,也不再信任你,融洽的亲子关系被扭曲,不利于以后的家教。

底线2 被愚弄的“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到成人或大孩子的欺骗,比如,大孩子把洗衣粉用彩纸包好骗小孩子说“好吃”,小孩子真吃了,大孩子哈哈大笑,小孩子方知上当受骗。家长如果在小孩子面前提起这件事,既让孩子感到难堪、后悔,又让他感到人心复杂,不敢与人交往。被愚弄的事,家长不能拿出来嘲笑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憎恨那个骗他的人,并对家长产生不满。

底线3 被打骂的“事”

以前孩子犯了错,家长打骂了他,如今又在别人面前提起,甚至把打骂的情形逼真地描述出来,无形中造成了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备考资料

被打被骂,对孩子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往事再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增加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孩子可能会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底线4 出糗的“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肯定有不少出糗的事,比如,穿衣分不清正反面,说话口齿不清,总分不清“灰”和“飞”,登台唱歌忘词,等等。出洋相的事家长不应再提,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尴尬,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家长一笑了之,孩子却可能耿耿于怀。

底线5 干不好的事

有些平常小事,一般孩子都能干好而自家孩子却干不好,比如2岁了还不会走路,3岁不会开童车,5岁不会搭积木,6岁不会吃鱼,等等。这些事孩子没干好,可能是因为自家孩子发育比同龄人慢半拍,这是正常现象。如果过分渲染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给自己贴上“低能儿”的标签,从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篇2:四原则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

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

1.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饰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2.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

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3.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4.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篇3:父母教育孩子的五大忌讳,不得不注意!

父母教育孩子的五大忌讳,不得不注意!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的。而父母就是那一只画笔,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往往是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的。

作为父母,我们对待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的,我们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人,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总是非常看中的。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是需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知道,不好的教育会让孩子的未来变成一团乱糟糟的涂鸦,而好的教育会让孩子的一生是一幅线条流畅的绝佳字画。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哪些忌讳是要注意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忌哄骗〗

我们都知道,哄骗别人是不对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忘记了这一点,不时会哄骗自己的孩子。

我们会发现,当孩子老是缠着我们问东问西的时候,我们为了一时的放松,就会不自觉的编造假话来哄骗自己的小孩,认为孩子还小,应该是不懂的,很快就会忘记的。

但是不是这样的,要知道耳懦目染,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这样说的时候,孩子会容易就模范自己的父母,养成不诚实的品格。

〖忌苛求〗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是一个优秀的人。所以会花出更多的时间来管教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路线来走。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考试要考第一名。每一次期末考试的时候总是要拿到奖状的。当孩子一次失败的时候,就会严厉的教育孩子。

这样长期下去的话,就会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以及束缚的,孩子会更加容易叛逆的,不听父母的话,跟父母反着来。

〖忌娇惯溺爱〗

孩子是父母手心中的宝贝,每一个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总是希望把所有一切好的东西都给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一类父母: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不管这个要求是不是合理的,在孩子的哭闹下总是会答应孩子;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明明这时候的孩子是可以自己动手做的。

这样娇惯溺爱自己的孩子,会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的心里,会让孩子在生活中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

〖忌打骂体罚〗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用打骂体罚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艰辛的,特别是当自己工作回来的时候,可是孩子还在大吵大闹,这时候父母的情绪肯定是会暴躁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就会以打骂体罚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起到教育好孩子的作用,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类父母,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明明知道是孩子的错误,但是孩子袒护自己的孩子,帮自己的孩子掩盖。

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我们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们没有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帮助掩盖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他没错,是别人错了,当以后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他还是会犯的。

所以,当孩子当众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制止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带回家中在进行教育。

结束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祈盼。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千万不要用自己错误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了。

我们都知道,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但只要看着孩子一天又一天的成长与进步,我想我们的付出与汗水都是值得的。

篇4:不要这样教育孩子!否则孩子会疏远你!

不要这样教育孩子!否则孩子会疏远你!

为什么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而你家的孩子脾气硬、顽皮捣蛋呢?这跟家长对孩子的日常教育有关,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以下五种情况,那么你的孩子是不会乖到哪里去的!

冲孩子发脾气

动不动就对发脾气,孩子是会产生叛逆心理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动不动就冲孩子发火,比如孩子不爱吃饭、孩子哭闹、孩子太闹腾等等。其实,这都需要家长耐心去教导孩子。孩子年纪还小,分不清哪些是气话,哪些是真话。

如果孩子把家长的气话当成真话,那后果很很严重。就比如一些家长很喜欢在生气的时候说:“爸妈不爱你了”、“你是捡来的,我们不要你了”等等。

家长只是一时气话吓吓孩子,殊不知,孩子可能会当真,这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创伤。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别动不动就发脾气,再生气,先平复一下心情,等缓和一些后,再耐心教导孩子!

不让孩子反驳

中国式教育就是这样,当家长在教训孩子时,孩子的解释、辩驳成了顶嘴。很多在家长不容许孩子跟自己争辩,这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不让孩子反驳,只会抑制住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久而久之,孩子知道辩驳没有用,甚至会招来家长更加严厉的批评。他们会失去为自己争取解释的勇气,慢慢地就会变得怯懦、没主见,唯唯诺诺。

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先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如果他的观点不对,再帮他纠正。

爱念叨孩子

家长爱唠叨是教育中的通病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自制力比较差,事情总要多念叨几遍孩子才会马上去做。其实,很多事情,家长说一两遍,孩子就已经听进去了。

相反的,家长如果在一件事情上反复强调,孩子听久了会反感、麻木,就是更加听不进去了。同时,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脾气一般都比较浮躁,日后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容易表现得不耐烦,缺乏耐心。

忽略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和优点,调皮捣蛋的孩子不代表就一无是处。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孩子一时的犯错把孩子说得毫无优点、一无是处,总是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忽略孩子的优点。

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眼中的坏孩子,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该批评得批评,但是不要揪着不放,告诉孩子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值得表扬,但是这错误的方面以后都不能再犯了!改正孩子的缺点,放大孩子的优点。

篇5:教师个人教育感悟:请不要触碰底线

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闲聊,谈起他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言语之中流露出不屑与蔑视:“还教书呢,就他给孩子作业本上写的批语,跟蜘蛛爬的一样,还总写错字。就这样一个老师,下手还特别狠,听我孩子说,昨天把一个学生打伤了,已经住进了医院。三年级的一个小孩儿,怎么忍心下那么重的手啊!这种老师,真是欠揍!你说我的孩子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老师?”朋友越说越气愤,情绪也激动起来了。

听了这番话,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的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表情凝重,没有说一句话,更没有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辩护什么。这时候,我只有哑口无言,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我失去了辩解的勇气和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同事在学生即将放暑假的时候,跑到陌生的班里(估计和班主任有过沟通),非常亲切地跟学生讲:下学期我就要教大家某某学科了,这个学科难度比较大,不提前准备可能学起来会很吃力,所以老师准备假期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同学们提前上上课,当然了,要交那么一点点费用,这是为了大家好,希望大家好好考虑,不过完全自愿啊!

说得真是入情入理啊。不过既然是“自愿”,还是有学生没有选择在假期参加补课。谁也没想到的是,我们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一脸严肃,郑重其事地宣布:假期里我们已经学过了前四章,因此,我们从第五章开始学习。这让那些没有参加补课的学生一下子彻底傻了眼。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这位“傻”老师被学生家长告得一塌糊涂,不仅把补课的费用全部退还了学生,而且还背上了行政处分。

在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的社会现实中,这类事情越来越多,多少有些见怪不怪了。在严峻的现状面前,我们每一个教师是不是都该思索一个问题:教师的底线是什么?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颇富深意的故事,名字叫《第十九层地狱》:

一个杀人犯死后打入十八层地狱,伤心得不得了。正在伤感之际,忽然听脚底下有人唉声叹气。杀人犯很吃惊,就问:下面什么人?你住在什么地方?下面的人回答:我是教师,住在地狱的第十九层。杀人犯更吃惊了,说:地狱不是只有十八层吗?怎么出了个第十九层?下面说,这是阎王特设的。杀人犯说,杀人就是最重的罪了,你的罪难道比杀人还要重吗?那人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二是慧命,杀性命只伤肉体,杀慧命毁掉的可是灵魂啊。就因为我生前误人子弟,杀了许多孩子的慧命,所以就被下到第十九层了……

读到这则故事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我们屡屡突破教师的底线,教育的底线,我们的言行举止,是不是让我们也成为了灭杀孩子慧命的庸师?

我去听课,一个学生迟到了。老师气急败坏地追问原因。孩子说,他在上学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奶奶生病了,倒在冰冷的水泥路上,于是,他叫了一辆出租车,把老奶奶送到医院,并和她的家人联系上才来到学校。没想到,我们这位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冷冰冰地给了一顿批评:“作为一个学生,还有比上课更重要的事吗?”我当时就糊涂了:我们这是在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

一个学生对同班同学说:“有道数学题,爸爸教给我一种解法,可老师却给我批错了,说一定要照她的方法做。”听者打了小报告。课上老师严肃地说:“有同学对我的批改不服,我是老师,还是他爸是老师?”唯我独尊,又如此蛮横,学生哪里还会有什么创新精神?只能是做甘愿被压榨的“奴隶”而已。这样的教育,给学生一生带来的是什么?

什么是底线?简单说,底线就是维护常识。不突破底线就是不去说违背教师职业常识的话,不去做违背教师职业常识的事。

譬如学校的工作纪律。这在很多学校是让管理者头疼的问题。为了整治散漫的工作作风,“签到”、“校长把门点名过卯”、“中途查岗”、“指纹扫描”、“人脸识别”……可以说费尽了心机。但三个臭皮匠就可以赛过诸葛亮,何况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整天与学生、与同事、与家长斗智斗勇、往来周旋的人民教师?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啊,结果往往是诸般措施一一落空,反落下个“止增笑耳”结局。这情景,恰如动画片“猫和老鼠”中 “智商”不俗的老鼠在取得最后的胜利后,得意洋洋地背着手吹着口哨,潇洒自在,挑衅地叫嚷着:“哼!还有什么高招,尽管使出来!”

呜呼!这大有黑白颠倒之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难道学校就不应该对教师有点纪律要求和约束吗?

规则这个东西,看似对人的约束,其实也是对人利益的最大保障。学校的劳动纪律不是处罚教师的工具。相反,它是保护教师共同利益的有效武器,它通过对个别违纪行为的惩戒来调节教师的群体行为,从而取得正确的行为指向。这让我想到了司机这个群体。城市的交叉路口若是设有摄像装置,司机便会照章办事遵守交规。若没有摄像装置,对不起,红绿灯便形同虚设。今天你钻了空子,闯了红灯,看似受益了,那明天倒在红绿灯前的可能就是你。对规则怀有敬畏之心,按规则出牌,其实就是自我保护。钻规则的空子,对抗集体纪律,获得的快意与自适是短暂的,而人格的败落是永远的。管建刚曾给年轻教师提了一条建议,若把纪律看做基石,你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若把纪律看做负担约束,你会活得很累!悟不透这一层,老师,你的境界就不会高到哪里,你就愧为人师!

北师大文化的核心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守住自己的为人底线、职业底线,这是我们的底线,也是我们的生命线。失去了底线,连做人的尊严都没了,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做老师呢?这正是对“我就是教育”的最好的诠释。

篇6:家长教育孩子的五大误区

不少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还存在着父母的威严,盲目树立自己的形象。其中就经常会听到例如“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要来抓你了”、“你再不吃饭,我就要带你去给医生看,给你打针了”、“明天上学我就跟你的老师说你在家里不听话”等等,家长利用这些特殊的职业的权威去威吓孩子,可能一定的时间内这些方法都会奏效,但是时间一长,不但会让孩子对于这些职业人士的恐惧心理,还会因此而出现强烈的不安感觉。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作为父母不能一味的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性、命令、恐吓孩子,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并不能真正的跟孩子做好沟通。特别是利用警察来威吓孩子的话,会让孩子对于警察产生害怕的心理,家长应该要教育孩子,警察是可以信任的人,遇到困难和坏人的时候,要懂得向警察求助。

正确的做法是顺着孩子的喜好,摸索出一些更加睿智的方法,例如通过讲故事,看图书等,给孩子讲道理,多些耐心和童趣更孩子做交流,他们也会更加容易接受。

父母教育孩子的五大忌讳,不得不注意!

霸气别触碰底线说说

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五大要素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心得

教育孩子经验总结

教育孩子成功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的经典语录

孩子教育五大“底线”碰不得 否则产生逆反的心理(通用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孩子教育五大“底线”碰不得 否则产生逆反的心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