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商鞅立木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荼白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商鞅立木》原文
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鞅立木》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商鞅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市的一个事件。下面请看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的详细内容!
【原文】
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注释】
(1)令:指变法的命令
(2)既:已经
(3)具:准备
(4)恐:害怕
(5)信:信任,信赖
(6)乃:于是
(7)募:广泛征求
(8)徙:搬放
(9)置:到
(10)金:古代货币单位(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
(11)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12)复:又
(13)辄[zhé]:就
(14)予:给予
(15)以:用来
(16)欺:欺骗
(17)卒:终于,最终
(18)市:贸易市场
(19)商鞅:春秋时秦国重臣
【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立木取信原文翻译
立木取信原文翻译
立木取信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 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立木取信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人就给他十金.百姓们认为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动木头.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动了那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关于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这就是有名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今天我读了《商鞅南门立木》,讲的是秦国时,有一天早晨,商鞅在都城雍城的南门立了一根木头,上面有一张告示写着“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得到五十两金子”落款是左庶长商鞅。大家都有点不相信谁也没去扛木头,后来有一个庄稼汉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真的'得到了商鞅给的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大家才相信商鞅真的是说话算数的人。后来商鞅推行了很多新的法令,让秦国强大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
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商鞅要变革旧的法规,推行新法,争取国家富强)
2、推行新法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不容易。从一方面……另一方面……)
3、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老百姓的好办法,那就是(师生一齐:南门立木,并板书)那么,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态度呢?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2)
1、自由读4~12自然段,回答。
先说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回答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的前两个小题进行分析)
师过渡:商鞅到底是不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好官呢?开始老百姓对商鞅南门立木持怀疑的态度,当这位小伙子真到把木桩从南门扛到北南门时,商鞅是怎样做的呢?
步骤三:解决第3题
(1)生读:15――16自然段,并回答:
(商鞅真的赏给小伙子五十两黄金)
(2)当小伙子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下城楼,小伙子仅仅是为了得到赏金吗?(此题是课后第三题的第3小题)
过渡:商鞅这时知道,南门立木的目的已达到,于是就宣布了新的法令。
(3)商鞅向大家推行新法时说的一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推行新法的目的`和他喝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突破了难点)
师:此时人们对商鞅的南门立木不再有任何怀疑,南门立木成功了,那么,南门立木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步骤四:解决第4问题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它不但为……而且为……)
总结:课文讲述了商鞅为推行改革,冥思苦想,进行南门立木,最后言而有信,顺应民心,顺利地推行了改革,他告诉了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基。(师生看板书进行总结)
板书:
冥思苦想
顺应民心,推行改革
商鞅南门立木南门立木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言而有信
作业:
1、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把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样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
演示南门立木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南门立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二、新课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回答:
1、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说话算话、非常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演示《商鞅南门立木》。在演示中体会读。
2、四人小组练读,师巡回辅导。
3、全班交流,评议读。
4、分角色读。
5、齐读。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写字。
2、读写词语,除了读写课后要求的2个词语,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3、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实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颁布”的意思。
2、学习用“只有……才……,尽管……但是……,如果……就……,不但……而且……”填空。
3、了解商鞅为改革变法而采取的“立木取信”的做法,使学生懂得诚信的重要。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信”指什么?“立木取信”讲的是什么?
二、出示资料,了解背景。
1、认识商鞅。
2、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检查预习,解决疑问。
1、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解决生字新词。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重点理解“颁布”、“惹事生非”、“言而有信”等词。
3、解决预习本上的质疑问难。(有些问题可以放到课
分析课文中去解决。)
四、初读课文,练写片断。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商鞅是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3、以“初识商鞅”为题,写一段人物介绍。
第二课时
一、片断交流。
二、研读课文。
1、当商鞅宣布把一根大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可以得到10两黄金时,老百姓有什么反应?
(让学生从“七嘴巴舌”、“议论纷纷”、“没有一个人相信”、“悄悄地溜走”、“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千上百,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等描写当中,体会这件事在老百姓心中的轰动程度。)
2、老百姓为什么会轰动?
(一来10两黄金不是个小数目,对老百姓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二来找一根木柱从南门到北门根本不可能什那么多的钱;三来朝廷这样做的目的老百姓一时还摸不着头脑。)
3、当商鞅把奖励从10两增加到50两时,想像一下,老百姓会有什么反应?
(四人小组讨论,组内轮流说话。)
4、当有人把木头扛到北门时,商鞅兑现他说的话了吗?
4、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三、课处延伸
1、商鞅是靠什么取信于民的?(以诚待人)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可以举正反例子)
3、讲一讲历史上关天讲诚信的典型故事。
4、收集有关诚信的格言2、3条。
公元前361年,秦国很落后荒废。而这时,秦国新国君秦孝公继位了。这位国君有着雄才大略,他决心复国,让国家强大起来。读到这儿,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这位好国君而高兴。可是,我又犯愁了,即便国君有复国的决心,可谁来帮他复国呢?接着向下看吧。秦孝公下了道命令:只要有人可以让国家富强起来,就让他做大官。后来,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参见了秦孝公,和秦孝公谈论自己的富国方法。两人越谈越起劲,连饭都忘了吃。读到这儿,我心中又迸出个大问号,这个年轻人真的能富国吗?他怎样取得百姓的信任呢?要解决问题,再去看看吧!第二天,南门出现了一根木头,旁边贴了一张布告:如果有人把木头扛到北门,赏十两金子。最后写的名字是卫鞅。布告旁围了一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我也在想:这个卫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卫鞅见无人扛木头,又把赏金加到五十两!人们议论的声音更大了。我也更加差异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汉子冲出来,扛起木头就走。卫鞅见状,真给了他金子。大伙纷纷议论起来,大家认为卫鞅可信,就协助他治国,秦国就富强起来了。秦孝公也信守诺言,给了卫鞅十五座诚池,从此,大家就把卫鞅叫做商鞅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们体会到诚信的宝贵了吗?可是有些人呢,他们就十分的不守规矩,我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生,他很穷,但很聪明。他每天都要去坐班车,为此,他在这方面花去了很多钱。有一次,他没有买票,也没被发现。他惊喜万分,于是经常逃票,只被发现过一次。毕业后,大学生去找工作。可没有一家公司录取他,他怎么也不明白,于是跑去问经理为什么不录取他。经理说:“你很有才华,可不诚信,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员工。”他后悔极了,从此再也没有找到工作。这正如一句名言所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诚信是一把金钥匙,拥有它,你就拥有了成功!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商鞅南门立木》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通过“南门立木,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的故事。表现了他聪明,有胆识,有气魄,言而有信的高尚品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公元前356年,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当时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不但旧贵族持反对意见,而且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面对重重困难,商鞅没有放弃,而是苦思冥想。他已经决定要进行变法,就不会轻易放弃!
这天清晨,商鞅在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面对这道令,百姓们议论纷纷,半信半疑。告示挂出后一天都没人来搬动这根大木柱。第二天,商鞅再次挂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面对金钱的诱惑,终于有人搬动了这根大木柱。
当扛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便立即宣布: “小伙子,请上来领赏吧!”因此,商鞅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商鞅“南门立木,立木取信”一事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行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商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实际行动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从根本上保证了变法的成功。
读完了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聪明,言而有信的商鞅。他面对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苦思冥想。他为了国家富强而变法,为了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而变法。我们要学习商鞅的品质,做一名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好学生。用诚信去感化更多的人,让国家变得更富强。因为少年强,则国家强!
我很爱读书,我也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像天上的星星那样多。其中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的是《商鞅南门立木》这篇文章,读完之后让感触很深,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战国时期的时候,有一个叫商鞅的人要在国内进行变法,可是,变法并不简单,因为有贵族的反对,甚至连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正进行变法。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想出来一个办法,他在城外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城墙上挂出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两银子。这个消息立即轰动了全城。有很多人前来围观,但是大家都觉得是骗人的,所以但一天过去了,都没有人搬木柱。第二天,商鞅又命人挂上新的告示牌,将赏金改为五十两银子。这时候,人群中一个小伙子走出来将木柱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商鞅把他叫上城楼,赏了五十两银子,他高兴地拿着银子回了家。这时老百姓才知道原来不是骗人的,老百姓知道了,商鞅是一个言而守信,说到做到,执法严明,赏罚分明的人,商鞅通过这件事取得百姓的信任,之后的变法也顺利进行了。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约同学去篮球场打篮球,我们俩说好在第二天中午准时在篮球场见面。可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天热的不行,一出门像有一个大火球绕在我身边一样。我心想这么热的天去外面打篮球不得中暑啊,只有傻瓜才会去吧,那我同学也不会去了。于是我心安理得的在家里拿出西瓜开始吃,边吃边看电视,自在极了。可没有想到,我到学校后才得知他中暑请假了。听到了这个消息我的心里很愧疚,同时很佩服他的诚信,我应该向他学习啊!
通过这两件事,我感受到了诚信的重要,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而心无力,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守诚信的好学生,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
★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
★ 公输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