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江南原文阅读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qwish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徐迟江南原文阅读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共含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qwis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徐迟江南原文阅读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篇1:徐迟江南原文阅读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徐迟江南原文阅读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江南》

——徐迟

火车在雨下飞奔,

车窗上都是水珠,

模糊了窗外景色。

火车车窗是最好的画框,

如果里面是春雨江南,

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画。

清明之后,谷雨之前,

江南田野上的油菜花,

一直伸展到天边。

只有小桥、河流切断它,

只有麦田和紫云英变换它,

油菜花伸展到下一站,下一站。

透过最好的画框,

江南旋转着身子,

让我们从后影看到前身。

1949年

作者简介:

徐迟(1914.1O.15——.12.13)现代散文学家。浙江吴兴人。原名商寿,1910月15日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富于诗情。正如作者所说:“已经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写入散文中的诗味比我的诗中的更加浓郁。”(《自传》)

赏析:

春雨江南景色新——《江南》赏析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当我读着徐迟的新诗《江南》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两首著名的古代诗词。一首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还有一首是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首古代的诗词,气象都很宏大,景色都很壮美,但是一个是写记忆中的江南美景,一个是写想象中的江南风物,都是“印象派”的写意式作品。而徐迟的这首新诗,却完全是写实的,气象也很宏大,这就写出新意来了。

徐迟的独到之处,首先是因为他坐在火车上,可以非常潇洒地检阅江南的千里春色。这一点,杜牧和白居易都是没法与他相比的。他从火车的'窗框里,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画”。由于火车在前进,他看到这幅画在不断地“伸展”,看到它时而被“切断”,看到它的景色在“变幻”,最神奇的是,窗外的江南竟“旋转着身子”,让我们“从后影看到前身”。

亲爱的小记者,如果你有机会坐火车外出旅行,你一定要静静地坐在窗口,好好地领略一下窗外景色的“伸展”,被“切断”,还有“变幻”,再特别体会一下大地的“旋转”:靠近火车的景物飞快地向后闪去,而远处的地平线却会奇妙地向前“包抄”过去,这其实是我们对远近景物相对运动的一种错觉引起的,但看起来确实好像是大地在“旋转”,徐迟的描写是非常真实而生动的。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是“以物代色”。一般我们都希望在诗中呈现出鲜明的色彩,但是徐迟在《江南》中却明显回避了对色彩的描绘。他只告诉读者窗外是不断伸展的油菜花,以及偶尔出现的小桥、河流、麦田和紫云英,他有意识地邀请读者展开自己的艺术想象,从而与他共同完成这幅风景画的创作:于是,在我们脑海里出现了大片伸展的黄色,偶尔出现的黑色、青色、绿色和紫色,在弥漫的雨雾中切断着、变幻着、交织着……在创作中更加重视读者的介入和参与,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篇2:迟子建作品《伤怀之美》原文及其阅读分析

迟子建作品《伤怀之美》原文及其阅读分析

伤怀之美

迟子建

①我八岁的时候,还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几乎封存了我所有的记忆,但那年冬天的渔汛却依然清晰在目。一孔孔冰眼冒出乳白的水汽,雪橇旁的干草上堆着已经打上来的各色鱼类。黄昏时分,云气低沉,大人们将鱼拢在麻袋里,套上雪橇,撤出黑龙江回家了。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灰蓝色的。大人们抄着袖口跟在雪橇后面慢腾腾地走着,世界是如此沉静。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天忽然落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我眼前的景色一片迷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拉着雪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大人们都消失了,村庄也消失了,我感觉只有狗的呼吸声和雪花陪伴着我,我有一种要哭的欲望,那便是初始体会到的伤怀之美了。

②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从那以后,我更多体会到的是城市混沌的烟云、狭窄而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争吵背弃,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或者说伤怀之美正在某个角落因为蒙难而掩面哭泣。

③一九九一年年底,我终于又在异国他乡重温了伤怀之美。那是在日本北海道,我来到了著名的温泉圣地——登别。问起登别温泉有何独到之处时,日本友人风趣地眨眨眼睛说:人直接面对着十二月的寒风和天空接受沐浴。我吐了下舌头,有些兴奋,又有些害怕。凌晨五时我肩搭一条金黄色的浴巾来到温泉区。站在室内温泉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

④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与伤怀。

⑤此后,久在城市里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仍然期待着与你重逢。

⑥去年九月二十日,大病初愈的我终于踏上了一条豪华船。一天黄昏,我独自来到船头的甲板。天边涌动着轰轰烈烈的火烧云,映红了半面江水。这时节有一群水鸟忽然出现在船头不远处,火烧云使它们成为赤色。它们带着水汽朝另一岸飞去,我目随着它们,突然发现它们身上的红色在瞬间消失了,俄罗斯那岸的天空月白风清,水鸟在那里重现了单纯的本色。真是不可思议,一面是灰蓝的天空和半轮淡白的月亮,另一侧却是红霞漫卷。船长在驾驶室发现了我,便用扩音器送出来一忧郁缠绵令人心动的乐曲。我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独自舞蹈起来。我旋转着,领略着这红白相间的世界的奇异之美。没有谁来打扰我,陪伴我舞蹈的,除了如临仙界的`音乐,便是江水、云霓、月亮和无边无际的风了。伤怀之美在此时突然撞入我的心扉,它使我忘却了庸俗嘈杂的城市和自身的一切疾病。我多想让它长驻心中,然而它栖息片刻就如袅袅轻烟一般消失了。

⑦伤怀之美为何能够打动人心?只因为它浸入了一种宗教情怀。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是一个帝国的所有黄金和宝石都难以取代的。我相信每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都遇见过伤怀之美,而且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成为人永久回忆的美。 (选自《伤怀之美》,有删改)

完成以下题目:

14.根据文章,简要概括“伤怀之美”的特征。(4分)

15.第②节中说“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16.请简要说明第⑥节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17.文章是围绕“伤怀之美”组织安排材料的,请梳理概括作者与“伤怀之美”的关系。(4分)

18.文章结尾说“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请探究“珍贵”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4.【解析】首先,“伤怀之美”应该具备“美”和“忧伤”的特征;第②段中有“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这一短语;第⑦段中“它浸入了一种宗教情怀”“ 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 文中作者三次体验的“伤怀之美”都是人生中偶然遇到的,具有短暂、忽然的特点。

【答案】(4分)①人与自然(或“人、情、景”)融为一体;②景物是美的,情调是忧伤的;③突然降临,不期而遇;④具有一种宗教情怀,神圣不可侵犯。(每点1分)

15.【解析】先找出题干中这句话的位置,下文讲了两层意思:城市的喧嚣使人变得世俗、庸碌化;人的心灵也会逐渐钝化,对“伤怀之美”的敏感度降低,即“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或者说伤怀之美正在某个角落因为蒙难而掩面哭泣”的直白表达。

【答案】(4分)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的喧嚣会干扰人用心去感悟、体会自然之美,人会逐渐变得世俗或庸碌;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失去对“伤怀之美”的敏感。(每点2分)

16.【解析】注意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而非表达特色赏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答案】(5分) ①表现了红白相间的世界(自然)的奇异之美;②与前文“期待着与你重逢”相呼应,为后文“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成为人永久回忆的美”铺垫。(答对一点给 3分,答对两点给5分)

17.【答案】(4分)①八岁时“我”初次感受“伤怀之美”;②成年后“伤怀之美”离我远去;③九一年“我”在日本北海道重温了久违的“伤怀之美”,此后便又是长久的等待重逢;④去年“我”终于又在中俄边境的江面上领略了“伤怀之美”,让“我”倍感珍惜、怀念。(一点1分)

18.【解析】抓住“为数不多的几次”,可见“难得”;容易被世俗干扰(第②段);“是一个帝国的所有黄金和宝石都难以取代的”(第⑦节)的直白表达。

【答案】(6分)①人、情、景融为一体的情境难得;②人们很难拥有伤怀之美的敏感之心;③无法用金钱衡量;④伤怀之美被世俗的喧嚣淹没;⑤伤怀之美让人超越庸碌,使人沉静。(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篇3:袁宏道《徐文长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袁宏道《徐文长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袁宏道《徐文长传》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相关试题及答案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 信:任凭

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饵:招待

C.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阴:暗中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论:判罪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3分)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3分)

(3)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4分)

答案:

5.B(饵:诱捕)

6.B(排除②③⑥,②是徐文长的游历与创作,③是徐文长才思敏捷, ⑥是徐文长因狂疾自残)

7.C(“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有误,应是“和尚行为不轨,徐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公提起”)

8.(1)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3分,每句1分)

(2)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作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3分,每句1分)

(3)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因而犯罪入狱。(4分,每句1分)

二: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稍就灯间读之

(2)属文长作表

(3)谈兵多中

(4)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5)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速有致

① 词语的意义能了。只不过没有担任一官半职、《缺编》二种而已(6)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2.解释下列句中的“奇”字。

(1)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2)然数奇,屡试辄蹶

(3)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

(4)晚岁诗文益奇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2)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乎!

4.文章第一段写作传的缘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5.本文文眼为“奇”。简要说说文章“奇”在何处,第二、三段是怎么突出“奇”的?

6.文长“佯狂”是自胡宗宪被捕致死后,文长畏惧牵连而所作表现。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

1.(1)稍微 (2)通“嘱”,嘱咐 (3)符合实际 (4)女子 侍奉人的人

(5)偶尔,有时 (6)定罪

2.(1)佩服、器重 (2)倒霉 (3)出众,妙 (4)出众

3.(1)当时,胡宗宪率领着好几支边防军打仗,威望震撼东南一带,那些披甲的武官在胡宗宪面前跪着说话,匍匐着走路,不敢抬头,然而徐文长凭着部下一位秀才的身份可以傲慢地对胡宗宪,一般私下议论的人把徐文长比作刘惔、杜甫。

(2)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人要怪,他的人比他写的诗还要出众。”我认为文长没有什么地方是不出众的。既然没有什么地方不出众,这就是他没有什么不倒霉的原因了。可悲呀!

4.作者写作读徐文长的书大声惊叫,一是为全文提供悬念,二是强调自己对文长的赞赏之情。

5.奇:徐文长才华出众;徐文长数奇,命运不好。

第二、三段主写徐文长才华出众,次写徐文长之傲,为“数奇”作铺垫。

6.徐文长的命运不好,自然是明代政治黑暗的侧面反映。如此杰出的人才“佯狂益甚”,最后“报愤而卒”,作者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也借此表现自己心中的担忧与不满。

【译文】

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编写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张的书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却不知道田水月是谁。

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恰巧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又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墨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4]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赏析:

徐渭(xú wèi)是一位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可称为一篇奇文。徐文长是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又是第一流的画家、书法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里,都有他崇高的地位。但是他一生遭遇波折。他在世时,虽然不算无名之辈,还几乎做出一番事业,但最终如这篇传记所说的,“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他死后,名字便渐渐为人忘了。袁宏道发现了他,为他刊布文集,并为之立传,使这位尘霾无闻的人物终于大显于世,进而扬名后代。一篇简短的传记,竟能重振一个被世遗忘的人物的声名,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说,《徐文长传》称得上是奇文。

这篇文章写得好,首先因为袁宏道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在传主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袁宏道可称徐文长的真正知己。读者可以看到,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之情,不能不叫人与作者同样受到感染。

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是,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他“屡试屡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不得志于有司”,当然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

我们看传中徐文长的傲气,他进见“督数边兵,威震东南”的胡宗宪,将官们匍伏跪语,不敢举头,而他以部下的一个秀才却侃侃而谈。写徐文长的悲愤,“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等等。这些显然就不是只写徐文长的奇人奇事,而是慨叹于当时许许多多失意者的共同遭际了。“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这才是袁宏道为徐文长作传的真实感情流露。因此传文末尾最后的两句话,虽然写的是“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似乎仍是突出一个“奇”字,但是结语却是一个叹词:“悲夫!”为什么用此二字作结,读者自然可以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蜀道难赏析及作者简介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作品赏析

古诗《归家》原文及作者简介

《弟子规》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作品结构赏析

重别梦得原文赏析及翻译作者简介

徐波渡,徐波渡孟迟,徐波渡的意思,徐波渡赏析

朱自清作品《这一天》原文及其赏析

追和柳恽原文及赏析

徐迟江南原文阅读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徐迟江南原文阅读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