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最后的世纪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最后的世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篇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高校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以及人类文化的责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呵护、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现、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作 者:宋瑞斌 Song Ruibin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 刊 名:绥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篇2:挖掘新教材人文内涵,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挖掘新教材人文内涵,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充分挖掘新编<大学语文>中的`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独立思考习惯

作 者:赵素彦  作者单位:东方美术学院公共课部,河北,石家庄,0507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新教材   人文内涵   大学生   人文素养  

篇3:如何提高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论文

如何提高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论文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就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本文针对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从教育实效性的角度对幼儿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幼儿教师;培训;人文素养

幼儿教师对幼儿最初心智的启蒙、品性的初成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这就对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国内幼儿教师普遍人文素养不高,所以,提高幼儿教师人文素养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进行浅要探讨。

1注意幼师礼仪教育、内外兼修

礼仪是国家文明的标志,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可是,礼仪教育并非只是在幼儿园进行的教育课程,它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因素的支持。为了引导家长们更好地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推动幼儿养成文明的习惯,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培养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正值“三八”妇女节当天,我园邀请了北京“6+1”礼仪品格教育专家,为本园所有幼儿家长和全园教师进行生动有趣的讲座与礼仪培训。3月8日早上9点,北京“6+1”礼仪品格教育专家段冯悦段老师从幼儿习惯的培养,家长如何引领示范等诸多方面,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案例以及多次有趣有意的'互动使广大家长受益匪浅。本次活动,气氛活跃,秩序井然,意义深远,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段老师精彩讲座的同时,我园各班的幼儿正在精心的为自己的妈妈、奶奶准备“三八”妇女节的小礼物,一场感恩又感动的妇女节主题活动悄悄拉开了帷幕。3月8日下午,段老师为全园教师进行幼儿教师礼仪培训,做既具有人格魅力和良好修养的社会人,又成为受幼儿、家长尊敬和欢迎的新时代教师,使教师们享受了一顿实实在在的礼仪大餐。培训内容围绕着教师的个人礼仪、行为规范、课堂礼仪和幼儿一日生活礼仪等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分别从教师的个人形象、站姿、坐姿、走姿和教师的微笑、手势动作逐一进行了学习和规范。在培训中还邀请了部分老师上台为大家做动作示范,并现场做纠正指导,列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整个活动气氛风趣活跃,教师都能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本次培训活动,在座的每位老师都被段老师唯美为妙的言、行所感染、感动,并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运用方法,知道了应该怎样去利用自己的言谈举止自发主动地去影响孩子,大家都表示要把这些礼仪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教育教学中去。同时,老师们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精湛的业务能力,还要养成良好的教师文明礼仪,在孩子和家长中树立榜样作用,做孩子们的表率,做文明优雅教师,以规范的文明礼仪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2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幼师的业务素质

为了打造温馨、包容、理解的团队人文氛围,增进团队凝聚力,并进一步更新我园教师的音乐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02月28日下午,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我园再一次邀请北京市育灵童专家为全园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培训。而作为碧口镇唯一一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我园秉着带动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原则,积极邀请范坝幼儿园教师,碧口镇博爱、春晖的民办园教师,一起进行了一场奥尔夫音乐的旅程。培训一开始,武老师就给大家上了一节中班奥尔夫打击乐的示范课,耐心讲解示范奥尔夫音乐的教学流程、教学重点以及技能技巧,让老师们受益匪浅!精彩示范课后,武老师采用互动培训形式,积极引导听课教师随音乐动手动脑,充分体验节奏练习和乐器演奏的乐趣,并就教师们提出的相关教学困惑进行逐一解答。此次培训,教师通过参与式学习,充分感受奥尔夫音乐、理解奥尔夫音乐,学习更多奥尔夫音乐教法。大家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本次培训既有专家的引领,又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使老师们深受启发,收益匪浅。同时,也为民办公助多元化促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做了贡献,让这次培训更加的意义非凡。

3幼师应不断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由于国家政策向学前教育事业的倾斜,近几年,幼师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幼师学校林立之前,幼儿教育并不被社会广泛重视,很多幼师学校的毕业生人文素养偏差,对幼儿人格成长的影响甚为不好。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技能、创新意识,而且要有真诚的事业心,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所以,幼儿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教师学苑,远程培训项目等)不断地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4幼儿教师要具有优良的反思意识

幼师的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自我反思。反思来自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自由自觉精神和超越精神,来自于人的自我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格,树立健康的人文态度,需要教师不断对自我的态度进行反思和调整:要学会经常反思自己的处世为人是否符合一个人民教师的准则要求,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是否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理念,是否以人为本;反思自己的育人过程与手段是否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具备反思的意识,并且及时反思,在反思中纠正,在反思中前进,才能使自己的为人和教育工作日臻完美,才能使自己的幼师形象深入幼儿的心灵。

篇4: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篇5: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了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由此可见,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人类走上一条通往明天的和谐发展的光明大道。

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从孔子那里学起。

今天我们所要推广的《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种具体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个教书先生,《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这本书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出现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所以在学生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弟子规》,将德育生活化,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让世风好转的必要的保证。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样推行《弟子规》呢?

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诵读和理解。学生要诵读,老师也应该诵读。

前人告诉我们:读诵之法,必须读得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可急躁贪快,则妄念渐少,以至於无。纵然会背,仍应“看文而读”。因为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而读,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据说,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读遍数之多。通过诵读和讲解,了解《弟子规》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去践行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提醒,让他们遇事进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向善的一面,我们要把这种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他们经过不断地践行和反思,使正确的做法内化在他们的心中,并使之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处事原则。

第三、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说文》里,“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就告诉我们家长、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推行《弟子规》,离不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切就会流于形式,书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推行《弟子规》已初见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曾在报告中反复强调:学习《弟子规》一定要重实质,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师应该对圣贤的要求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认真去践行,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去做。

第四,发动家长协助我们践行《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从孝入手教育和引导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个道理,也是事实:家长们自己也许在孝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篇6: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肖陈颖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肖陈颖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肖陈颖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篇7:传统文化教育演讲稿

中国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筑成当今中国。其中,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与它的悠久历史相对应,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如今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留与摒弃已在国内成为一个深度讨论的话题。

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所面临的状况又是什么?文化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其另一解释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以上解释则已充分概括了中国三大文化:儒家文化、建筑遗迹和歌词诗赋。由于这些文化的存在,中国现共有31项文化遗产,居世界第三位。而如今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宝贵遗产,所面临的现状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断子绝孙的,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看似活生生地存在,却几乎是在渐渐消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异变,已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

而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的扫荡。对于一个文化是否存活着,我们就要看它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其近年来的遭遇使它的文化地位岌岌可危。首先,其传承儒家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已基本上消失了。而儒家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也日益消退,几近消亡。且其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而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中已是岌岌可危。由此可见: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的悲凉文化含义。

根据上述的情况,你所能感受和体会的是什么?如果曾经拥有的一件美好的东西,因为你的失误瞬间瓦解,难道你想说的仅仅只是一句:对不起?!并掺杂着内疚?为何很多的时候。人们总是因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难道不能在失去前好好把握住机会抓住它呢?中国传统文化如今暂没有频临毁灭,因此,我们如今所能做的是挽留住它,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不要在人们再次需要它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篇8: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

傍晚,我出去散步,一束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抬头向天空望去,啊!多美的夕阳!它向人们展开了双臂,给动物、植物镀上了一层金色。

夕阳好像不愿让人们看它那美丽的容貌,不停地用“利剑”刺人的眼睛。我不能再看它了,只好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过了一会儿,我又向夕阳望去,只见云的色彩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是紫檀色,一会儿是百合色,还有梨黄加茄子紫,变化多端,惟妙惟肖,只要一眨眼的工夫,它又由茄子紫变成梨黄色,云彩的形状也变幻莫测,时而像婀娜多姿的小仙女,甩动着美丽的衣袖,翩翩起舞;时而像只活泼可爱的小山羊,翘起小角,张着嘴,好像在呼唤妈妈;时而像江面上的波涛,汹涌澎湃。

又过了一会儿,太阳耀眼的光芒没有了,红彤彤的,躲人了乌云之中,好像乌云要与太阳搏斗似的。太阳也不甘示弱,放射出它的全部光芒,给乌云镶上了一道金边。我知道太阳要下山了,便一动不动地望着它。慢慢地,太阳落下了山坡,夕阳不见了,可夭边通红通红的,好像着了火。这时天空是红的,连我也变成红的了。

一天又悄悄地走了,回想今夭我好像在虚度光阴,一点有意义的事也没做。唉,夕阳确实很美,但带给人们的是失落与悲伤,这让我想起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现在,我明自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轻松地看夕阳,而有些人却只能对着夕阳叹息。这只有问自己了,行动证明一切。

当你再度看到那美丽的夕阳时,请你想一想,愉悦、轻松的心情,将会使你看到人间的“奇迹”。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最新版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精选

最新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通用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提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简洁版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