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栋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imimao

下面给大家分享姚檀栋简介(共含5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mim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姚檀栋简介

篇1:姚檀栋简介

姚檀栋:梦系冰川

开栏的话:前,党和政府为了加快培养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采取了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措施——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年来,这项基金的成功实践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为祖国科技事业献身的热忱,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活跃在世界科学前沿的优秀青年科学家。

值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10周年之际,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关注青年科学家”专栏,对部分曾获资助的青年科学家的成长经历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对冰川一见钟情”

姚檀栋有个绰号,是个孩子首先叫响的。

那次,他在美国看望他的同窗好友,同窗的女儿叫他“冰人(iceman)”叔叔。当时,姚檀栋愣了一下,很久才回过味来:“冰人”,叫得没错啊!自己的前半辈子已经交给冰川和冰芯了,后半辈子恐怕也不会离开了。

姚檀栋不后悔。

“从第一眼看到冰川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那种壮美和纯洁深深征服。”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见到冰川的情景,连续工作而略显疲惫的姚檀栋立刻神采飞扬起来。

那是1975年,在兰州大学读书的姚檀栋等一批学生来到了祁连山“七一”冰川考察实习。洁白的冰川逶迤瑰丽,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自然界壮观的画面前,姚檀栋震撼了:“我那时是‘一见钟情’!”之后的30年,冰川成为姚檀栋生活中唯一的主线。

在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的施雅风先生和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教授指导下,姚檀栋经历了多年的苦读。1987年,他来到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作博士后,在世界冰芯研究权威、环境泰勒奖得主劳瑞斯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投身冰芯研究。

冰芯,是冰川研究中一个新领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北极和南极钻取的冰芯,找到了揭开全球变化之谜的“新钥匙”,使冰川研究在当代科学中振作了生命。

姚檀栋如饥似渴地在这个新领域中学习和实验。一年半后,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的姚檀栋又来到美国ohio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与著名的冰芯专家汤姆森教授一起工作。在那时,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追寻自己的“冰芯之梦”。

“我的梦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纬度)和海拔高度(平均4.5千米),成为两极之外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冰芯研究热点地区。“青藏高原在中国的国土上,对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绝不能落在外国人的后面!”怀着这种信念,姚檀栋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长达的研究。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我从事冰芯研究搭起了平台。”姚檀栋回国后,基金的连续资助帮助他打开了探索之门。到1994年,姚檀栋又与其他48名青年科学家一起,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首批受资助者。“这笔钱太宝贵了,不但购置了我们急需的设备,还直接推动了我们野外考察作业的进程。”

搞地理科学研究,野外考察作业是家常便饭。但是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青藏高原冰川上从事野外作业,艰苦程度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氧气只有海平面的40%左右,“热水烧不开,米饭蒸不透,鸡蛋煮不熟”……

“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导师施雅风先生的话激励着姚檀栋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奋战。10多年来,他累计在冰川上工作的时间超过40个月,即使遇到翻车、雪崩等危险事件,也不能阻挡他在青藏高原的每一处冰川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向往无限风光的险峰”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急不得。”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姚檀栋忍住了寂寞,在冰芯研究中逐渐积累,带领一帮年轻人,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中“抽丝剥茧”,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普若岗日冰芯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达索普冰芯研究还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冰芯与全球变化、冰川变化与寒区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他们建立了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来的气候变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已有7200处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姚檀栋先后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中科院重大课题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分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自然科学三、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发表论著400多篇(册),经检索,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66篇,被cscd(中国科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143篇。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也有重要影响,多次被邀请在相关国际学术大会作特约报告。他发表的论文被在sci刊物发表的文章引用711次,被在cscd刊物发表的文章引用818次。在—我国科技论文及专著被引用情况统计中,为全国论文及专著被引用频次最多的20人之一。

“搞地理科学研究,最忌讳的是单打独斗,不能像电线杆那样一个个插在那里,要形成一个团队,集体作战。”在自己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姚檀栋所带领的“冰芯与寒区环境研究小组”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成为包括22名青年学者在内的梯队式研究群体。,这个团队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

面对过去的成就,姚檀栋没有驻足。就像在希夏邦马峰海拔7000米处鏖战60多天、成功钻取了总计480米长的冰芯后,他所说的那样:“冰川研究虽然艰苦,但攀登者无所畏惧,总是向往无限风光的险峰,总会笑迎新的挑战。”

作为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中“慕士塔格科学试验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中的重点研究项目。再过几天,对喜马拉雅山北麓冰川的考察即将开始,姚檀栋又将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寻梦”征途。(赵亚辉)

篇2:檀道济简介

檀道济

檀道济(?—436.4.9),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南北朝时期宋朝著名将领。

檀道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幼父母双亡,檀道济便侍奉哥哥和姐姐,为此受到人们称道。元兴三年(4),檀道济便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随其讨桓玄入建康。檀道济参刘裕建武军事,转征西。讨平鲁山,俘桓振,任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后又封吴兴县五等侯。

义熙六年(410年)八月,檀道济升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军镇压卢循起义,身先士卒,屡立战功。此后,檀道济不段迁升,先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为太尉参军,拜中书侍郎,转任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因前后战功被封为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又为临淮太守,梁国内史,冠军将军等职。

义熙十一年(415年),檀道济还参加了平定荆州(治江陵,今属湖北)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

当时羌族贵族姚苌建立起来的后秦,历来威胁东晋。刘裕在攻灭南燕和益州割据势力后,谋伐后秦。义熙十二年(4)正月,后秦国王姚兴派兵攻东晋雍州(治今湖北襄阳),被雍州刺史赵伦之击败。为晋提供了北伐的借口。二月,后秦国主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位,兄弟争位相杀,关中骚乱。四月,西秦主乞伏炽磐侵犯秦边。六月,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北)匈奴部落聚众叛乱。同时,夏国赫连勃勃乘机起兵扰秦边境。后秦因此内外交困,国力大减。

八月,刘裕乘机兴师伐秦。以其长子刘义符和亲信刘穆之等留守建康(今南京),亲率大军,兵分五路征讨后秦。檀道济和龙骧将军王镇恶率步兵为前锋,自淮、肥一带向许昌、洛阳(今河南许昌东、洛阳东北)方向进攻;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趋石门(今河南荥阳北),自汴水入河水(今黄河);直指洛阳;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率部由襄阳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策应洛前锋主力,从南面进攻洛阳;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部由襄阳趋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南),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冀州刺史王仲德统领前锋诸军,经泗水开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北)入河水(今黄河)。

九月,檀道济和王镇恶进入后秦境,连战告捷。秦将王苟生献漆丘(今河南商丘东北)降王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今河南沈立)降檀道济。其它要点屯守兵力,亦望风降附。檀道济又破新蔡(今属河南),执杀太守董遵,进克中原重镇许昌,擒获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

十月,檀道济与王镇恶会师成皋(今荥阳西北)。后秦阳城、荥阳(今荥阳东北)二城皆降。镇守洛阳的后秦征南将军姚洸求救于长安。后秦主姚泓派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3000人,武卫将军姚益男率步兵1万前往助守。同时遣并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水济西南)进屯陕津(即茅津,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黄河上)为后援。不久,成皋、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守军相继降晋。檀道济与王镇恶、沈林子等长驱而进。石无讳退还洛阳,赵玄战死。檀道济进逼洛阳,姚洸出降,俘秦军4000余人。有人提议将俘虏杀死以为“京观”,檀道济不同意,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宋书·檀道济列传》),将其全部释放。于是羌人感悦,归者甚众。檀道济的此举,为刘裕进关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秦援军阎生、姚益男等得知洛阳失陷,不敢往援,晋军占领洛阳。

义熙十三年(4)正月,刘裕留子彭城公刘义隆镇守彭城,亲率水军自彭城西进。刘裕原令前锋诸军到达洛阳后,等待后续大军会合再前进;但王镇恶见后秦内乱,潼关空虚,便机断而行,于二月乘胜进击渑池(今河南洛宁西),遣毛德祖攻蠡吾城(今河南洛宁西北)、引兵疾趋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则从陕县(今属河南)以北渡黄河,攻拔襄邑堡(今山西平陵境),再攻秦并州刺史尹昭于蒲阪,不克,转攻匈奴堡(今山西临汾一带),为姚成都所败。蒲阪城坚兵多,一时难下。沈林子便对檀道济说:“蒲阪城坚兵多,不可猝拔,攻之伤众,守之引日。王镇恶在潼关,势孤力弱,不如与镇恶合势并力,以争潼关。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溃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檀道济遂挥师南下,与王镇恶会师,并力攻打潼关。

三月,檀道济和沈林子夺取潼关,乘胜追击。秦鲁公姚绍引兵出战,檀道济和沈林子督军奋战,大败之,斩获以千数。姚绍退屯定城(今潼关西),据险拒守。后秦军先后两次派兵断晋军粮道,封锁水路,均被沈林子部所败。

四月,姚绍再一次遣长史姚洽、宁朔将军安鸾、护军姚墨蠡、河东太守唐小方率众进趋黄河以北九原(今山西新绛北),设立河防,以断绝檀道济和王镇恶的粮援,但被沈林子击破,将士被杀殆尽。姚绍闻姚洽败死,发病身亡。东平公姚瓒代姚绍行使兵权,引兵攻袭沈林子,被沈林子击败。刘裕抵达洛阳。

八月,王镇恶引水军自黄河进入渭水,直逼长安。二十三日,王镇恶军到达渭桥,弃舟上岸,攻姚丕,大破之。姚泓与姚瓒引兵来救,遇姚丕部败退,自相践踏,不战而溃。姚泓单骑还宫,王镇恶自平朔门(长安北门)攻入长安,姚泓出降,后秦灭亡。

长安(今陕西西安)平定后,檀道济被任命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后又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征虏将军,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永初元年(4),刘裕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以檀道济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守卫京城。又以佐命之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

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五月,刘裕病死,年仅17岁的少帝刘义符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

九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刘裕病卒之机,命司空、晋兵大将军奚斤督宋兵将军周几、吴兵将军公孙表率兵攻宋。至十二月,宋黄河防线崩溃,泰山、高平、金乡等郡(均在今山东境)均为魏军所得。叔孙建部东入青州(治陈阳城,今山东青州),宋青州刺史竺夔遣使告急。宋廷加檀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同往救。

景平元年(423年)三月,檀道济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时司、青二州皆告急,而檀道济所部兵少,不足分救,由于青州道近,且竺夔兵弱,遂与王仲德兼行先救。四月,魏军东阳城,久攻不下。时天气炎热,魏军多患疾疫,又闻檀道济等将至,叔孙建等遂烧营及器械退往滑台。檀道济至东阳,因粮尽不能追。

刘义符继位后,嬉戏无度,不听朝臣谏阻。于是徐羡之等谋废少帝,接著应立的是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由于徐羡之等人与刘义真有旧怨,便于元嘉元年(424年)正月要废掉庐陵王刘义真。因檀道济威名素著,宫省所服,且手握重兵,便于四月召檀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檀道济至建康,徐羡之等将此事告诉檀道济。檀道济不同意这样做,屡次建议不可如此,但并未采纳。徐羡之等利用刘义真与少帝原有的嫌隙,列其“潜怀异图”之罪,废为庶人。因恐将来遭到报复,又先后派人将义符兄弟杀死。

随后,徐羡之等暗中策划想废除少帝刘义符,在事发当晚,檀道济到领军府和谢晦过夜。谢晦因心情紧张,整夜未眠,而道济倒下便睡,谢晦因此对他十分佩服。

少帝被废后,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刘义隆八月至建康,即帝位,史称宋文帝。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固辞进封。又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时谢晦已出任荆州刺史,拥有重兵。刘义隆虽不能容忍权臣杀主行为,但仍不露声色,只在暗中积蓄力量。到元嘉三年(424年)正月,宋文帝见讨伐时机已经成熟,即令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少帝和庐陵王的罪行,捕杀徐羡之、傅亮及谢晦之子谢世休、弟谢嚼等。

宋文帝知道,檀道济是目前仅存的北府兵名将,要想打败谢晦,则非他不可。但此举却遭到王华等大臣的反对,宋文帝说:“道济止于胁从,本非创谋。杀害之事,又所不关。吾抚而使之,必将无虑”(《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不久,檀道济至建康。第二天宋文帝杀徐羡之和傅亮。同日,宋文帝问策于檀道济,檀道济说:“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以讨之,可未陈而擒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闰正月初六,宋文帝率大军亲征,命到彦之、檀道济先后出发,率舟师溯长江西上;雍州刺史刘粹率领龙骧将军沈敞之、南阳太守沈道兴等自陆路西进。谢晦得知宋文帝率军亲征,遂命其弟谢遁带领1万士卒留守江陵,自率舟师2万人,令长史庾登之总参军事,自江陵出发抗击宋廷军。谢晦还上表宋文帝盛赞徐羡之、傅亮等人忠贞,并以诛侍中王县首、王华和司空王弘为名,举兵以清君侧。

二月,谢晦到达江口(今湖南岳阳北,洞庭湖入长江处)。庾登之进据巴陵(今岳阳),得悉到彦之部已抵达彭城洲(即彭城矶,今岳阳东北,长江南岸),畏而不敢进。适逢连日大雨,庾登之不发一令,每天只呆在船中。谢晦促其进兵,登之以水战不如天晴时火攻有利为借口,尽量拖延战期。时过半月,天已放晴,庾登之不得已派出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彭城洲,宋军将领萧欣怯懦无能,弃洲而逃。宋廷军众部将主张退屯夏口(今武汉市武昌),等待后继大军。到彦之担心遭至谴责,仍坚持屯守隐圻(在彭城洲东北),并派人敦促檀道济部前来会师。不久,檀道济率领后续部众抵达,宋廷军士气又振作起来。

谢晦获悉孔延秀首战告捷,随即再向宋文帝上表,先夸耀其旗开得胜,继而提出若干条件,说若能照准,便勒众旋师。表文刚送走,即闻檀道济已和到彦之会师,将渡江前来,惶恐不知所措,原以为檀道济是同谋,必难单独赦免,而今不仅被赦无罪,还统军前来,又素知檀道济善于领兵打仗,因而越觉害怕。谢晦出外远眺,见迎面战舰不多,心中又轻视起来,但也没有马上进击。至夜,东风大起,檀道济部所有大小船只扬起风帆,汇集一起,首尾相接,不计其数。

二月十九日,檀道济等进至忌置洲尾(今湖北洪湖西南长江北岸),列舰进击,谢晦军大乱,四处奔散。谢晦乘夜逃奔江陵。此时,宋雍州刺史刘粹率步骑已进至沙桥(在江陵西),欲袭江陵,被谢晦部将周超率兵击退。周超见谢晦全军溃败,当夜,弃军驾小舟投降到彦之。谢晦见部众散尽,城已难守,只得带领弟、侄等七骑出城北逃。至安陆延头(今湖北大悟东南)被擒,后斩于建康。

五月,檀道济被调离京口,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增封千户。由此也可看出朝廷对他的疑忌。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即谋划收复北魏于宋永初三年(422年)夺去的河南诸军事重镇。遂于宋元嘉七年(430年)三月,乘北魏刚与北方柔然交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之机,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5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的舟师入黄河;又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8000直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1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3万监征讨诸军事。

十一月,宋文帝为增加攻魏兵力,加檀道济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上。到彦之在滑台附近,得悉洛阳、虎牢等城失守,诸军相继奔散,吓得即欲焚舟南逃。王仲德认为,北魏军离此尚有千里之远,滑台驻有强兵,不应舍舟而去。到彦之遂引兵自清水入济水,至历城(今济南),仍恐被魏军追及,下令焚舟弃甲,步趋彭城(今江苏徐州)。

元嘉八年(431年)正月,檀道济等自清水往救滑台,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勇冲击,大破魏军。转战至高梁亭(今东平县境),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檀道济等进至济上,20余日间与魏军交战30次,多获胜利。至历城,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太武帝拓跋焘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往助。宋守将朱惰之坚守数月,粮尽,滑台被魏军攻破,惰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被擒。

檀道济军粮尽,只得自历城南还。宋军降魏之人皆以实情告之,魏军获悉,随即追击。此时宋军恐惧,即将溃败。檀道济为迷惑魏军,令士卒于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的少量谷米覆盖沙上。清晨,魏军见之,误以为宋军粮食尚足,将投降全部杀掉。时檀道济兵少,魏军势盛,檀道济又命军士皆披甲,自己著白服乘舆,引兵缓缓出城。魏军恐有伏兵,不敢追逼,檀道济全军得以安返。此战,檀道济虽没有攻下河南,但在魏军的围困下,全军而还,威名大振。魏非常怕他,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

元嘉九年(432年)三月,檀道济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还镇寻阳。

檀道济在前朝既已立下功勋,威名甚重,左右的心腹也都身经百战,而他的儿子又都很有才气。所以朝廷对他有疑惧之心。时有人指点著他说:“安知非司马仲达也”(《南史·檀道济列传》)。

宋文帝身体一向不好,卧病在床多年,多次几欲死去,领军刘湛把握朝政。刘湛担心檀道济和他不和,加上彭城王刘义康也担心文帝死后,檀道济无人可管,。元嘉十三年(436年)二月,文帝病危,正值魏军南伐,刘义康便叫文帝说召檀道济进朝。其夫人向氏对他说:“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南史·檀道济列传》)。等他入朝,皇帝已对他疏远了。不久,要将檀道济派回,檀道济已到河岸,船还未发,便听到一种类似鹪鸟悲鸣之声。正值文帝病情恶化,刘义康假作诏书召入祖道,撤其官职。

三月己未(即公元436年4月9日),下诏书称:“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又潜散金货,招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镇军将军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夫君亲无将,刑兹罔赦。况罪衅深重,若斯之甚。便可收付廷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宋书·檀道济列传》)。

同日,檀道济被杀。与其一起遇难的还有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又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至寻阳,将其子檀夷、檀邕、檀演和檀道济的心腹,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二人作战勇猛,时人将其比做张飞、关羽。只有檀邕之子因年幼才被赦免。

檀道济被收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片刻间便饮光一斛酒,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檀道济列传》)!当时流传著一首歌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南史·檀道济列传》)。檀道济死的那一天,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

魏人闻檀道济死,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南史·檀道济列传》)。从此连年伐宋,大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自毁万里长城,只时国难思良将,问殷景仁:“谁可继道济?”殷景仁回答:“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文帝:“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南史·檀道济列传》)?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军大举攻宋,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远望,甚有忧色。叹息道:“若道济在,岂至此”(《南史·檀道济列传》)!

篇3:姚合简介

姚合

姚合(775--854后) 唐诗人。陕州峡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元和进士,授武 功主簿。官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也称“武功体”。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其诗为宋江湖派诗人所师法。所著有《姚少监诗集》。又编有《极玄集》。

篇4:姚崇简介

姚崇

(650~721)   唐朝开元初名相。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武则天时以字行,玄宗时避开元字讳,改名崇。

姚崇以门荫出身,应“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武则天时五迁为夏官(兵部)郎中。时契丹扰河北,军书烦剧,姚崇剖析若流,受到则天赏识,擢为侍郎。圣历元年(698)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一次奏对中,论列过去因谋反罪而身死破家者都是酷吏严刑逼供、自诬而死的事实,表示愿以身家担保现任内外官吏无反逆者,被则天大为赞赏。中宗复位后,姚崇出为毫州、常州刺史;睿宗即位,再次入相,但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被贬为申州刺史,移任徐、潞、扬、同等州,为政简肃得人心。先天二年(713),被玄宗召入为相,建议十事,如以仁义治天下,三数十年不求边功,宦官不得干政,皇亲国戚不得任台省官,停止破格滥用人,以法制抑佞倖,公卿、方镇、戚里不得“贡献求媚”,不再增建寺观宫殿,开言路纳谏诤,杜绝外戚干政等,基本为玄宗所采纳。姚崇还反对度人为僧,取缔伪滥的僧徒一万二千亲人,勒令还俗。开元三四年间,山东大蝗,朝臣及地方官以为蝗是天灾,不能捕。姚崇坚持捕杀,并推行夜间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埋之法,颇见功效。开元四年(716),以幕僚受贿事请避位,荐宋璟自代。但仍受优礼,玄宗时常以国事咨询。开元九年死。遗嘱薄葬,阐明信佛之害,不让子孙为其延请僧道、抄经造像和追荐冥福。

姚崇三次为相,皆兼兵部,对于边境屯戍及士马器械无不谙记。为政注意用人,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他和宋璟并称“姚、宋”,同为后世称道的良相。

篇5:姚苌简介

姚苌

姚苌(330—394年),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建立者,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创建者。字景茂。羌族。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在位约十年。357年,兄姚襄率部与前秦军战于三原,兵败被杀。姚苌领众降于前秦,为苻坚部将,累建战功。肥水战后,384年,据岭北(今陕西礼泉九嵕山以北)的北地、新平、安定等郡,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元立国,史称后秦。羌胡十余万户归附。385年姚苌杀死苻坚,次年称帝于长安,改称常安,国号大秦。姚苌多谋略而不善于征战。386年苻坚族孙苻登自立为前秦主后,后秦原苻坚旧部氐、羌和汉人归之者十余万。其与姚苌转战相持,西北起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东南到长安,屡次大败后秦军。391年,姚苌破苻登军于长安以东,苻登又转攻安定。姚苌北行拒守,后秦不断受到苻登的攻击,政权始终未得稳定。393年姚苌死,其子姚兴继立,次年击溃苻登,灭亡前秦,消除肘腋之患,后秦才兴盛起来。

姚苌是姚弋仲之子,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姚苌是其第二十四子。姚苌“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不修行业,诸兄皆奇之”(《晋书·姚苌载记》)。姚苌随其兄姚襄(姚弋仲第五子)征战,多次参与决策。     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姚襄在伊水(洛阳南)被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击败,西走平阳,图进关中。升平元年(357年)四月,姚襄屯驻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招兵买马,周围小城纷纷响应,所部达2.7万余人。姚襄派辅国将军姚兰掠地敷城(今陕西洛川西南),又亲率部众进军黄落(今甘肃庆阳西南),与前秦发生冲突。秦王苻生派卫大将军苻黄眉、平北将军苻道,龙骧将军苻坚、建节将军邓羌率步骑兵1.5万抵御。姚襄固守黄落,不肯出战。五月,邓羌又率3000精锐骑兵,直压姚襄大营,筑垒布阵,诱其出战。姚襄果然中计,出城迎战。邓羌佯败退至三原(今陕西三原),姚襄军追击,邓羌突然回军迎击,苻黄眉等率大军继至,大败姚襄军,姚襄被斩,姚苌只得率部众请降。     苻坚即位后,以姚苌为扬武将军。太和元年(366年)七月,姚苌与前将军杨安随辅国将军王猛进攻东晋荆州南乡郡(今河南淅川西南)。八月,将东晋汉水以北民万余户掳掠而还。     当初,割据陇西(今甘肃陇县西南)的李俨举郡投降前秦,不久又和前凉相通。太和元年十二月,羌人敛岐率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4000户叛前秦,向李俨称臣。李俨于是拜置牧守,和前秦、前凉断绝关系。太和二年(367年)二月,姚苌与辅国将军王猛、陇西太守姜衡、南安太守邵羌等率兵1.7万讨伐敛岐。

三月,前凉主张天锡遣前将军杨通出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征东将军常据出兵左南(今青海民和西北),游击将军张统出兵白土(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张天锡亲率步骑3万屯驻仓松(今甘肃武威南),以讨李俨。羌人敛岐的部落以前皆属姚弋仲,闻姚苌至,皆降。符坚以姚苌为陇东太守。四月,秦军获胜,俘李俨。

东晋太和六年(371年)三月,姚苌与苻雅、杨安、王统、徐成及羽林左监朱彤等率领步骑7万人讨伐氐王杨纂。四月,秦兵到达仇池北面的鹫峡(今甘肃西和东南),杨纂率步骑5万抵御。东晋梁州刺史杨亮派督护郭宝、卜靖率骑兵千余助杨纂抗秦。双方在峡谷中交战,杨纂大败,步骑损失十分之三、四,郭宝等人战死,杨纂收散卒撤回仇池。秦军继续追击,杨统举武都投降。杨纂恐惧,亦降,被送往长安。     宁康元年(373年)十一月,姚苌任宁州刺史,屯垫江。     宁康二年(374年)五月,蜀人张育、杨光聚众2万,起兵反秦,又派人向东晋请求援兵。前秦王苻坚派镇东将军邓羌率甲士5万讨伐。东晋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率众3万进攻垫江(今四川合川),以援张育、杨光。秦将姚苌兵败,退屯五城(今四川中江),竺瑶和桓石虔驻军巴东(今四川奉节东)。张育自称“蜀王”,与巴僚首领张重、尹万合兵万余人围攻成都(今属四川)。六月,张育改年号“黑龙”。至九月,张育、杨光被秦军所杀,益州复归前秦所有。     前秦在东灭前燕、西并仇池、南取梁益后,军事实力与战争潜力均大为增强。时东晋之外,北方及西北尚有代及前凉未能完全控制。前秦欲统一天下,为避免两面作战,前秦王苻坚决定先灭前凉及代,再攻东晋。前凉王张天锡于秦并仇池时已遣使称藩、臣服于秦,后发觉秦有兼并企图,遂向东晋请求结盟。     太元元年(376年)五月,苻坚派姚苌与武卫将军苟苌、左将军毛盛、中书令梁照等率军13万大举攻前凉。同时派尚书郎阎负、梁殊为使臣,随军前进,征召张天锡来长安,命令大军进至西河(今甘肃境内黄河)时,暂时控置于该地区,仅使臣先去凉都,如张天锡违命,则立即进攻。另命秦州刺史苟池、河州刺吏李辩、凉州刺史王统,率三州兵为后继。     七月,前秦使臣至姑臧(今甘肃武威),张天锡杀使臣拒绝投降,令龙骧将军马建率军2万至杨菲(今甘肃永登西北)一带抗击秦军。八月,前秦军开始进攻,苟苌先遣扬武将军马晖、建武将军杜周,率军8000,西出恩宿(今甘肃永昌南),截张天锡逃走之路。姚苌、梁照、王统及李辩部从清石津渡黄河,进攻河会城(黄河与湟水会合处),前凉骁烈将军梁济战败投降。十七日苟苌由石城津(今兰州西北)渡黄河,与梁照等部会攻缠缩城(今甘肃永登南),克之。马建惧,白杨菲退守清塞(今甘肃石浪境)。时张天锡已又派征东将军常据率军3万进驻洪池岭(今甘肃武威南),自率军5万屯金昌(今甘肃永昌北)。姚苌奉苟苌之命率3000人为前锋进击马建。二十三日马建率万余人降,余兵溃走。二十四日,苟苌攻常据于洪池,常据兵败自杀。二十六日,张天锡再派司兵赵充哲率军抗击,与前秦军战于赤岸(今甘肃武威东南),又大败,被歼3.8万,赵充哲战死。张天锡出金昌城迎战,城内发生叛乱,遂率数千骑兵逃回姑臧。二十七日前秦军至姑臧,张天锡出降,前凉灭亡。     前秦灭凉,并代、解后顾之忧后,又经一年的休整,即开始大举攻东晋。太元三年(378年)二月,苻坚派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长乐公苻丕和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韦率步骑7万进攻东晋襄阳,并以荆州刺吏扬安率军作为先锋。征虏将军石越率精骑1万出鲁阳关(今河南平顶山西);姚苌和京兆尹慕容垂率军5万出南乡(今河南浙川西南)攻南阳;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4万人出武当(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各军会攻襄阳。次年三月,秦军克襄阳,俘守将朱序。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五月,东晋车骑将军桓冲率10万大军进攻前秦襄阳,派前将军刘波等攻打沔(今汉江及其北源陕西留坝西沮水)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进攻巴蜀(泛指今四川),克五城(今四川中江),进击涪城(今四川绵阳东),鹰扬将军郭铨攻打武当(今湖北丹江口西北)。     六月,晋军攻破万岁(今湖北谷城境)、筑阳(今湖北谷城北)。前秦王苻坚得知东晋大军来攻,派兵救援,姚苌与后将军张蚝奉命救援涪城。七月,二人进军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杨亮闻桓冲兵败,率军撤返。     七月,符坚下诏大举攻晋,征发各州郡公、私马匹,平民十丁抽一。高门富豪子弟、精通武艺的都授以羽林郎,共得3万多人,任命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建威将军、少年都统。还下诏对东晋君臣进行封赏:“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时大臣都不同意符坚亲征,唯慕容垂、姚苌及羽林郎劝之。     八月,苻坚派阳平公苻融统率骠骑将军张蚝、抚军将军苻方、卫军将军梁成、平南将军慕容暐及慕容垂等步骑25万人为前锋,以姚苌为龙骧将军,都督、梁二州诸军事。并对其说:“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说:“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苻坚默然。     十一月,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十二月,回到长安。     太元九年(384年)正月,前秦终于爆发内乱,慕容垂与丁零翟斌相呼应,重新树起燕国旗帜,史称后燕。二月,慕容垂引丁零、乌丸众20余万长驱进攻邺城,关东六州的郡县大多送任子向燕国请降;三月,原北地郡长史慕容泓聚数千鲜卑族人,驻屯华阴,打败秦将强永,势力渐盛。自称都督陕西诸军事、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原平阳太守慕容冲也起兵平阴,率众二万进攻蒲阪。     符坚乃以广平公苻熙为使持节、都督雍州杂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雍州刺史,镇蒲阪。以苻睿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卫大将军、司隶校尉、录尚书事,配兵5万以左将军窦冲为长史,龙骧姚苌为司马,讨慕容泓于华泽。并派窦冲击慕容冲于河东。     苻睿好大喜功,有勇无谋。姚苌建议:“鲜卑皆有思归之志,故起而为乱,宜驱令出关,不可遏也。夫执鼷鼠之尾,犹能反噬于人。彼自知困穷,致死于我;万一失利,悔将何及!但可鸣鼓随之,彼将奔败不暇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苻睿却不以为然,领兵截击,结果败死在华泽。     姚苌派遣龙骧长史赵都、参军姜协向符坚谢罪,不意被苻坚怒杀。姚苌惧罪,逃奔渭北。西州豪族尹详、赵曜、王钦卢、王钦卢、牛双、狄广、张干等率五万余家,推姚苌为盟主。姚苌想推辞,尹纬说:“今百六之数既臻,秦亡之兆已见,以将军威灵命世,必能匡济时艰,故豪杰驱驰,咸同推仰。明公宜降心从议,以副群望,不可坐观沉溺而不拯救之”(《晋书·姚苌载记》)。姚苌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大赦,改元白雀,史称后秦。以尹详、庞演为左、右长史,南安姚晃及尹纬为左、右司马,天水狄伯支、焦虔、梁希、庞魏、任谦等为从事中郎,姜训、阎遵为掾属,王据、焦世、蒋秀、尹延年、牛双、张干为参军,王钦卢、姚方成、王破虏、杨难、尹嵩、裴骑、赵曜、狄广、党删等为将帅。     五月,姚苌进屯北地,北地、新平、安定十余万户羌人归附姚苌,姚苌厉兵积粟,以观时变。六月,苻坚亲领步骑二万攻姚苌,起初获得小胜,并断其运水之路。姚苌军危惧,已有人有渴死。但不久,却天降大雨,姚苌军中积水三尺,于是军威大振。时苻坚刚要进食,无心再吃,怒道:“天其无心,何故降泽贼营”(《晋书·符坚载记》)!姚苌军越战越强,发展到七万多人,并俘前秦将吏杨璧、徐成等数十人,皆礼而遣之。     此时,慕容泓谋士高盖杀慕容泓,奉慕容冲为主。慕容冲兵势甚盛。姚苌欲西上,怕慕容冲进行阻拦,便遣使与其通和,并以其子姚崇作为人质。     十月,姚苌闻慕容冲攻长安,便与群臣商讨对策,群臣都说:“宜先据咸阳以制天下。”姚苌则认为不然,他说:“燕因怀旧之士而起兵,若功成事捷,咸有东归之思,安能久固秦川!吾欲移兵岭北,广收资实,须秦弊燕回,然后垂拱取之。兵不血刃,坐定天下,此卞庄得二之义也”(《晋书·姚苌载记》)。于是留其长子姚兴守北地,使宁北将军姚穆守同官川,自将其众攻打新平。     姚苌至新平,新平太守南安人苟辅欲降,郡人辽西太守冯杰、莲勺令冯羽、尚书郎赵义、汶山太守冯苗劝阻说:“昔田单以一城存齐。今秦之州镇,犹连城过百,奈何遽为叛臣乎!”苟辅说:“此吾志也,但恐久而无救,郡人横被无辜。诸君能尔,吾岂顾生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于是凭城固守。后秦军做土山地道,苟辅也于城内为之,或战地下,或战山上,后秦军死者万余人。苟辅又诈降之引诱姚苌,姚苌将入城时,觉得其中有诈,便返回,苟辅率军出击,姚苌几乎被擒,后秦军又死万余人。     太元十年(385年)正月,姚苌留诸将继续围攻新平,自引兵攻打安定,擒前秦安西将军勃海公符珍,岭北诸城悉降于后秦。     四月,新平粮竭矢尽,外援不至。姚苌遂用计,派人对苟辅说:“吾方以义取天下,岂仇忠臣邪!卿但帅城中之人还长安,吾正欲得此城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苟辅果然中计,率军民五5000出城。姚苌率军围攻,将其全部坑杀。     五月,苻坚留太子苻宏守卫长安,自带几百骑兵并中山公苻诜、张夫人遁入五将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中。七月,姚苌至新平,派将领吴忠进五将山围捕苻坚。前秦兵四散逃窜,隶校尉权翼、尚书赵迁、大鸿胪皇甫覆、光禄大夫薛赞、扶风太守段铿等文武数百人先后投奔于姚苌。只剩下侍从十余人留在苻坚身旁,不久,吴忠领兵到,捕送苻坚至新平。     八月,姚苌向符坚索取传国玺,还说:“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苻坚横目怒骂:“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玺已送晋,不可得也。”姚苌又遣尹纬求苻坚举行禅代仪式,苻坚仍骂声不绝:“禅代者,圣贤之事。姚苌叛贼,奈何拟之古人”(《晋书·符坚载记》)!以求速死。姚苌遂于新平佛寺中缢杀苻坚。     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姚苌至安定。四月,慕容冲东归,卢水人郝奴据守长安。姚苌自安定攻打长安,郝奴请降,被拜为镇北将军、六谷大都督。同月,姚苌在长安称帝,改元建初,国号大秦。追其父苌弋仲为景元皇帝,立妻蛇氏为皇后,子苌兴为皇太子,置百官。     七月,前秦平凉太守金熙、安定都尉没弈干与后秦左将军姚方成战于孙丘谷,姚方成兵败。姚苌以其弟征虏将军姚绪为司隶校尉,镇守长安,亲自率兵至安定,攻打金熙,大破之。     同月,前秦抚军大将军苻登攻克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各族民众3万余户归附苻登。八月,前秦帝苻丕诏苻登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安王。十月,苻登进军秦州(治今甘肃天水),攻打后秦帝姚苌弟姚硕德,姚苌亲自率军救援。苻登与姚苌战于胡奴阜(今甘肃天水西),姚苌大败,被斩2万余人。姚苌被前秦将啖青射中,负重伤,退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市)。     太元十二年(387年)四月,姚硕德为前秦益州牧杨定所逼,退守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杨定进而联合前秦鲁王苻纂合攻姚硕德于泾阳,姚硕德大败。后秦主姚苌为救姚硕德,自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引兵前来,苻纂退军于敷陆(今陕西洛川东南)。     七月,姚苌率兵进攻卢水胡人彭沛谷,攻克所据堡垒,彭沛谷逃往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姚苌还师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命太子兴镇守长安。     八月,前秦将领兰椟率2万人马自频阳(今陕西富平)到和宁(今陕西境内)并与前秦鲁王苻纂共谋攻取长安。苻纂之弟苻师奴劝其兄称王,遭到拒绝,便杀苻纂。兰椟闻讯后,与苻师奴断绝关系。西燕王慕容永乘机发兵攻打兰椟,兰椟无奈只好向后秦主姚苌求救。姚苌欲兰椟,尚书令姚旻、左仆射尹纬等劝阻说:“苻登近在瓦亭,陛下未宜轻举。”姚苌则认为:“登迟重少决,每失时机,闻吾自行,正当广集兵资,必不能轻军深入。两月之间,足可克此三竖,吾事必矣”(《晋书·姚苌载记》)。九月,姚苌引兵扎营于泥源(今甘肃宁县东南)。苻师奴迎战,被后秦军击败,逃往鲜卑,部将董成投降,其部众皆被俘虏。十月,姚苌乘胜进军,在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又击败西燕王慕容永,其部下征西将军王宣也率众投降。兰椟复列兵拒守,姚苌再攻。十二月,将其俘获。此战,姚苌在长安面临危急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慕容永、兰椟等人互相争斗的机会,神速出兵,各个击破,使长安转危为安。     时姚方成捉住前秦雍州刺史徐嵩,劝其投降。徐嵩怒骂姚苌,姚方成大怒,将徐嵩斩了三次。姚苌知道后,又把苻坚挖出来鞭尸无数,扒掉衣服用荆棘裹起来,挖个土坑埋掉。     太元十三年(388年)十月,姚苌回安定。前秦主符登就食新平,率万余人围攻姚苌营。苻登立苻坚遗像于军中,誓师以激励将士,针对后秦主姚苌弑主,其部下将士多数原属苻坚,乘夜引众围姚苌营放声哭诉。姚苌也命营中大哭以应之,符登乃退。     姚苌此人很迷信,从下面的事中便可以看出。太元十四年(389年)正月,姚苌因屡战屡胜,以为是秦王符坚的神灵相助,便于军中立符坚像进行祈祷:“臣史襄敕臣复仇,新平之祸,臣行襄之命,非臣罪也。苻登,陛下疏属,犹欲复仇,况臣敢忘其兄乎?且陛下命臣以龙骧建业,臣敢违之?今为陛下立像,陛下勿追计臣过也。”秦主符登升楼,遥对姚苌说:“为臣弑君,而立像求福,庸有益乎?”又大声说:“弑君贼姚苌何不自出?吾与汝决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姚苌不应。过些日子,姚苌军作战不利,姚苌也每夜数惊,于是斩像首以送秦。     三月,前秦主苻登留辎重于大界,自率万余轻骑攻克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羌密造堡。五月,苻登又发兵进攻后秦,后秦屡战屡败。姚苌为挽回败局,遣其子中军将军姚崇偷袭大界,但苻登预先察觉,遂将计就计,在安丘(今甘肃灵台境)拦击,大败姚崇,俘获及斩首2.5万人。七月,苻登乘胜攻克平凉(今甘肃华亭西)。八月,苻登又据苟头原(今甘肃泾州西北)进逼安定,诸将劝姚苌与其决战,姚苌欲以智谋取胜,说:“与穷寇竞胜,兵家之下。吾将以计取之”(《晋书·姚苌载记》)。于是留尚书令姚旻守安定,自率3万轻骑乘夜再袭前秦辎重地,攻克大界,杀前秦毛后及苻登之子、南安王苻尚,擒名将数十人,驱掠男女5万余人而还。诸将还欲乘乱而击,姚苌认为:“登众虽乱,怒气犹盛,未可轻也”(《晋书·姚苌载记》)。遂止。姚苌见安定地狭,且离苻登很近,便使姚硕德镇安定,迁安定千余家于阴密,遣其弟征南将军姚靖镇之。     九月,后秦主姚苌委派姚硕德设置秦州(郡治上邦,今甘肃天水)守宰,以堂弟姚常戍守陇城(今甘肃秦安陇城镇),邢奴戍守冀城(今甘肃革谷西南),姚详戍守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杨定发兵攻克陇城、冀城,斩姚常,捉邢奴。姚详闻讯即弃略阳而逃往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杨定遂自称秦州牧、陇西王。前秦王苻登依杨定自称而封之。     太元十五年(390年),三月,后秦主姚苌发兵攻克前秦之新罗堡(今陕西眉县东南),前秦扶风太守齐益男逃走。前秦王苻登迅即发兵进攻后秦之陇东(今甘肃平凉西北),姚苌速往回救,苻登见目的已达到,引兵退去。     四月,前秦镇东将军魏揭飞自称大将军、冲天王。魏揭飞称王后迅即率氐、胡数万人马进攻后秦安北将军姚当成于杏城。镇军将军雷恶地也反叛后秦响应,进攻后秦镇东将军姚汉得于李润镇(今陕西蒲城东北)。姚苌欲亲自攻打魏揭飞,诸将都说:“陛下不忧六十里苻登,乃忧六百里褐飞?”姚苌说:“登非可卒殄,吾城亦非登所能卒图。恶地多智,非常人也。南引褐飞,东结董成,甘言美说以成奸谋,若得杏城、李润,恶地据之,控制远近,相为羽翼,长安东北非复吾有”(《晋书·姚苌载记》)。遂亲率1600精兵讨之。魏揭飞率氐、胡数万人来攻,姚苌每见一军至,不忧反喜,群臣不解其意,姚苌说:“今同恶相济,皆来会集,吾得乘胜席卷,一举而覆其巢穴,东北无复余也”(《晋书·姚苌载记》)。姚苌采取先固垒不战、示之以弱的战法,诱其来攻。揭飞果然中计,仗恃人多,率全部人马围攻后秦军。姚苌秘遣其子姚崇领数百轻骑偷袭其后,攻其无备。在魏揭飞军大乱之时,又命镇远将军王超正面纵兵攻之,大获全胜,阵斩魏揭飞及将士万余人。雷恶地战败,请降,姚苌待之如初,加以安抚,使雷恶地心悦诚服,以后常对人说:“吾自言智勇所施,足为一时之杰。校数诸雄,如吾之徒,皆应跨据一方,兽啸千里。遇姚公智力摧屈,是吾分也”(《晋书·姚苌载记》)。     太元十六年(391年)三月,苻登亲率精兵自雍(今陕西风翔西南)出发,进占泾水口战略要冲范氏堡,强渡渭河,进据曲牢(今陕西西安南)。四月,秘密联络后秦长安外围守将苟曜为内应,抢占马头原,进逼长安。五月,后秦急遣右将军吴忠率军出城迎战,被苻登军射杀于阵前,余部溃退,逃归长安。姚苌收众再战,姚硕德说:“上慎于轻战,每欲以计取之。今战既失利,而更逼贼者,必有由也。”姚苌说:“登用兵迟缓,不识虚实,今轻兵直进,迳据吾东,必苟曜竖子与之连结也。事久变成,其祸难测。所以速战者,欲使竖子谋之未就,好之未深,散败其事耳”(《晋书·姚苌载记》)。遂复率精锐出城与苻登激战竟日,苻登终因寡不敌众,给养难继,被迫撤围,退屯于郿(今陕西眉县东渭河北岸)。后秦遂抽军北上争夺新平,苻登守将强金槌兵败,以城降。姚苌率准备率数百骑入金槌大营,群臣劝阻,姚苌说:“槌既去苻登,复欲图我,将安所归!且怀德初附,推款委质,吾复以不信待之,何以御物乎”(《晋书·姚苌载记》)!金槌部下果然要趁机袭击姚苌,被金槌阻止。七月,苻登又率军围攻安定城,姚苌率军北上援救,苻登退去。     十二月,符登攻安定,姚苌至阴密以拒之,对太子姚兴曰:“苟曜好奸变,将为国害,闻吾还北,必来见汝,汝便执之”(《晋书·姚苌载记》)。苟曜果然长安至长安见姚兴,姚兴派尹纬将其诛杀。     姚苌于安定东打败符登,置酒高会,诸将都讨好地说:“若值魏武王,不令此贼至今,陛下将牢太过耳。”姚苌笑著说:“吾不如亡兄有四: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人望而畏之,一也;当十万之众,与天下争衡,望麾而进,前无横阵,二也;温古知今,讲论道艺,驾驭英雄,收罗隽异,三也;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四也。所以得建立功业,策任群贤者,正望算略中一片耳”(《晋书·姚苌载记》)。     太元十七年(392年)七月,苻登闻姚苌染疾,即率兵进逼安定。八月,姚苌带病出拒,另遣将军姚熙隆率部袭苻登行营,苻登被迫退兵。姚苌趁夜率兵旁出悄悄地跟在苻登军的后面。早晨候骑报告说:“贼诸营已空,不知所向。”符登大惊道:“彼为何人,去令我不知,来令我不觉,谓其将死,忽然复来,朕与此羌同世,何其厄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符登遂还雍城,姚苌亦还安定。     太元十八年(393年)七月,苻登攻后秦将军窦冲于野人堡,冲求救于姚苌。姚苌准备攻击,尹纬对姚苌说:“太子纯厚之称,著于遐迩,将领英略,未为远近所知。宜遣太子亲行,可以渐广威武,防窥窬之原。”姚苌从之,对姚兴说:“贼徒知汝转近,必相驱入堡,聚而掩之,无不克矣”(《晋书·姚苌载记》)。姚兴率兵攻胡空堡,苻登解围。姚兴转而奔袭苻登军大本营平凉城(今甘肃平凉西北),大获而归,苻登则元气大伤。     十月,姚苌病重,回到长安。十二月,姚苌召太尉姚旻、尚书左仆射尹纬、右仆射姚晃、将军姚大目、尚书狄伯支入宫,受遗诏辅政。并对太子姚兴说:“有毁此诸人者,慎勿受之。汝抚骨肉以仁,接大臣以礼,待物以信,遇黔首以恩,四者既备,吾无忧矣”(《晋书·姚苌载记》)。姚晃又问取苻登之策,姚苌曰:“今大业垂成,兴才智足办,奚所复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庚子,姚苌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姚苌去世的时间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记载是太元十八年十二月庚子,但这个日子好像不存在,但死于394年是肯定的,因为十一月庚子就已经是公元394年1月1日)。     点评:姚苌死后,其子姚兴继任其位,消灭符登,统一关中,使后秦成为当时北方最为强大的政权之一。姚苌一生长于谋略,善于用兵,多谋善断,指挥作战机智灵活,临战常因势定策,出奇制胜。但姚苌在中国历史上却始终是个反面人物,用“无耻”二字来形容他,在恰当不过。姚苌恩将仇报,诛杀符坚,而且还将其尸体挖出,进行鞭尸,令人发指。在攻克大界时,俘前秦毛皇后。毛氏美而勇,善骑射。后秦兵入其营,毛氏犹弯弓跨马,率数百人力战,杀后秦军七百余人,因众寡不敌,为后秦所俘。姚苌却要将其纳为已有,毛氏且哭且骂:“姚苌,汝先已杀天子,今又欲辱皇后。皇天后土,宁汝容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姚苌只得将其杀之。姚苌最终能“安枕而终,斯为幸也”(《晋书·姚苌载记》)。

姚老师

物流分栋辞职报告

写给檀老师的一封信

栋笃神探语录

材料作文庄栋范文

栋号长工作总结范文

黄子华栋笃笑语录

物业楼栋管家自我介绍

《伐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姚檀栋简介(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姚檀栋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