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水送别,易水送别骆宾王,易水送别的意思,易水送别赏析(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安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易水送别》骆宾王唐诗
《易水送别》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翻译】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易水送别》原文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赏析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易水送别》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易水送别作文
天空灰蒙蒙的,仿佛它也知道有大事要发生,冷风也瑟瑟地吹着,冲击着每个人的灵魂。
易水上白茫茫的一片,太子丹和知道内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就连空气也变得凝重了,使人喘不气来。
荆轲在路神前拜了拜,道:“此行我必是凶多吉少,但为了燕国那千千万万被秦国铁蹄践踏过的百姓,我不能退缩,请路神一定要保佑我取下那秦王的狗头!”说罢,荆轲就要上路。此时响起了凄婉的声调,那是高渐离击筑的声音。荆轲被这声音牵动了内心的情绪,于是也跟着唱起来,发出变徵的声音,异常凄凉。众宾客都纷纷流下了眼泪。
此时的风刮得更大了,它怒吼着,放肆地扑向在场的每一个人。此时荆轲又上前唱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荆轲知道,此次前往秦国,必定是九死一生,不可能再活着回来了。在场的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根根竖起,好像要顶开头上的帽子。
荆轲慢慢地走向马车,每走一步,都好似有千斤重的力量,令大地都为之颤抖。终于,到了马车前,荆轲最后看了一眼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但他深知自己背负着燕国的命运,成败在此一举,成则能一雪前耻,如事不成,燕国,将会成为下一个赵国,那无数无辜百姓的冤魂也将不得安息。想到这里,荆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跃上马车,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众宾客仍在易水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荆轲远去的方向,直到那辆马车化作一个点,完全消失在视野之中,才开始挪动那早已僵硬的双腿,各自回家去,惟独太子丹仍立在易水上,他身旁侍奉他的仆人道:“太子,您速速回宫吧,别冻坏了身子,荆卿已经不在了。”太子丹说:“我的两位爱卿,都为了我燕国之江山社稷走上了不归之路,我心难安啊。”
风仍在呼啸着,仿佛在歌颂那位英雄。
寒风萧瑟,刺的是肌骨,冷得更是人心。这一天里,易水凄寒,北雁声断,残阳如血,这一切似乎都在应和着你――荆卿。因你的一去不复返,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远看去,那是一片的白色,孤绝迷蒙,冷寂凄寒。在那似梦般迷离的白色中现出一个身影,高贵尊荣,可眼神里却透着无尽的悲伤,混含着一丝灼热的期待,那是太子丹,只见他端过一碗酒,敬与荆卿后一饮而尽,又将碗掷地出声,碗的碎裂声似诉说着他内心痛苦的煎熬。荆轲,是他的朋友,是令他敬仰的壮士,如今他的朋友正要踏上一条不归路,为了报他的知遇之恩,为了坚守他们之间的这份“义”,为了帮他守护住他的国家,他的臣民,太子丹怎能不为之扼腕动容?这份情化作一碗烈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水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直击一刺便决定着燕国的存亡。
这时响起高渐离的击筑之声,音调悲凉凄苦,在这悲痛的背景音乐中,往事快速地一一掠过高渐离和荆轲的脑海。当年,他们就这么每日喝酒尽兴,忘情之时便歌于市中,旁若无人。如今,荆轲却要驶向秦国,一去便再不能回了,无论成功亦或是失败。渐离迈着缓缓的步子上前,道了声“珍重”便再不能抬头凝视荆轲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感动时。荆轲亦以歌和之。如此柔情,如此动容,竟也惹得身后众臣诸士垂泪涕泣。
在这些人中,也有一人名鞠武,他身为太子傅,当初竭力反对太子丹“因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遂荐了田光先生,本想通过田光先生化解燕国的危机,哪想田光又荐了荆轲,到最后终于还是走到了刺杀秦王这一步。不知鞠武是否因这出阴错阳差而懊恼后悔过,只是现在,恐怕都无力再深思追究了,只是不由得尊敬起荆轲来,并希望他的牺牲能换来燕国的平安吧。
只是,荆轲的眼光为何不停游离着?噢,估计他是在遥望燕王吧,希望能在这临行前的最后一刻有幸见到燕王一面,也算是了了自己许久的心愿。只是为何燕王迟迟都不现身,他是这般的冷漠无情吗?亦或是他要保全自己的国家。我成功了固然好,若是败了他也可推得一干二净?算了,无谓了,来或不来都无法改变什么了,我注定是要去完成我的使命的。于是伴着一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和着一声骏马的长鸣,他离开了,如此的慷慨激昂,却又透着一丝难掩的悲壮凄凉。
他,真的,离开了,头也不回地走了。既然做出了决定,就不必再留恋身后的温柔富贵乡,亦无畏前方的荆棘丛生,不过,是血的代价罢了。
北风寒,寒彻心扉;易水冷,刺人肌骨。西望咸阳,悲怆凄凉。
我伫立在易水边,眼前苍蓝一片,抬头见残阳似血。我轻叹道,是时候该启程了。
太子及诸宾客皆白衣冠而立,雪白的一片似乎与易水相连。我的目光顺着这和谐美好的一切飘向远处,仿佛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如此恬静。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可笑,生于乱世,怎敢奢念妄想太平的日子。
太子起身,我看见泪水从他的两颊滑下,他两眼黯然地看着我说:“荆卿,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愿汝杀贼嬴政平安归来,解吾燕国之困,扬汝万世之名!”想我荆轲空有抱负却无人赏识,幸得田光先生举荐,太子丹亦待我不薄。如今,我虽不是燕国人,但士为知己者死,如此,我这一生便是够了!于是答道:“诺。”西风栗冽,风起之处亦是覆灭之地。
一阵凄婉的旋律从身后响起。我转身,原是高渐离为我击筑送行。我本来刚硬起来的心一瞬间被这苍凉悲壮的旋律所感染,一股柔情又缠绕在心间,于是应声合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变调,突转为悲伤之曲,我忘情的唱着,脑海中又浮现起当年与知己好友酒酣于市的场景,在燕国上舍中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切在这瞬间飞速闪过,画面最后定格在易水河畔,众人已是泪流满面。燕国的冬日真是寒冷,此刻我的心却是更冷。天有多长,地有多远,是英雄就注定无泪无悔。
曲罢,高渐离收筑起身,曰:“荆卿,吾在此候你凯旋而归!”语气坚定又透着哀伤,表情庄重而又严肃。“今日一别,恐再无相见之日,人生得一知己,不枉人世走一趟!”说完,我自己也已泣数行下。
风起,煞是寒冷。
群臣闻荆轲为燕国舍生取义,身系燕国存亡之重任,无不感激涕零。卿以一人命换举国之生,此乃轻己之利而重大义也!众人举酒为我作最后饯行。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去意已决。众人亦举杯,一干而毕。剑煮酒无味,饮一杯为谁。
手触摸到身旁的匕首,感受到我的.使命召唤着我踏上这条不归路。倘若事成,报太子知遇之恩,解燕国之祸,身虽死,名流传千古。倘若不成,愧对太子,只好以死相抵,来生做牛马再报其恩,是非功过再任由后人评说!
我不再犹豫,翻身上马,马声嘶裂,再无一眼回首。
身后,白茫茫的一片。众人担忧、不舍、企盼、悲伤的目光随着飞扬的尘土看着那背影逐渐消失在寒风中。
风起无月的战场,千军万马独身闯,浑身是胆好儿郎。
成为王,败为寇。多情或是无情,拿命来证明。是英雄,是狗熊,谁能论输赢?历史的车轮早已呼啸而过,留下的只是后人的慨叹罢了。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
你从岁月的尘埃里走来,留下一片苍凉与孤独。你用你的壮举告诉世人,什么叫感恩,什么叫勇敢,什么叫豪情。易水,这个充满各种感伤离别之地,是你奔赴刑场前最后一次真正放纵自己的地方,“易水之别”,虽是你刺杀前的场面,却将你的侠骨柔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是个萧瑟的黄昏。晚霞的霞光映红了半边天,浓艳的色彩晕染开来,河边的枫叶随着一阵风起,飘飘扬扬的洒落在河面上,火红的色彩与湛蓝的河水交相辉映,此时,一阵马蹄声响起,你驾着白马,在夕阳余辉的沐浴下,奔驰而来。你着一袭白衣,头发高高的竖起,腰间佩戴一把长剑,瞳孔里显露出一丝紧张,但很快被决绝的眼神所代替,你知道,此时的你已不可回头,即便前方是死路一条,你也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当天来送行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子,脸上满是悲痛的神情,他们也都清楚,前方的道路,艰难无比,你伪装起的坚强也被他们的悲伤所感染,这一别,无论事成事败,怕是都回不来了,于是,你终于可以放纵一回,你举杯痛饮,放声高歌,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之语。荆轲,我知道,你只是在发泄你的悲伤,如果在死前都不能放纵一回,上天对你真的太残忍。临别之前,太子丹紧紧握住你的手,你们对视着,一时间竟无语凝咽,你懂太子,所以为报答他对你的好,愿意拿生命去搏一搏,太子懂你,所以对你好,重用你,明白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可放过。你们是知己。而你,荆轲,更是侠骨柔情的英雄,我常常在想,为何走时你不愿回头看一眼,现在突然明白,你只有走的决绝,才能重新让自己坚强,你留下一个背影,留给众人无限钦佩。
易水之别将你伟岸的形象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你走到凶狠威武的秦王面前刺出那一刀?是你对太子丹的感恩之心,你不愿辜负他,荆轲,你的重情重义,着实让人钦佩不已!
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生如夏花,死如秋月,坠花抵不住后人对你的怀念,怀念你的勇敢,怀念你的豪情,怀念你的坚强。
易水送别,易水送别骆宾王,易水送别的意思,易水送别赏析 -诗词大全
易水送别作者:骆宾王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背景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赏析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即荆轲。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
秋风萋瑟,筑声凄凉。空旷的易水河边,古人的一腔怨气,
吹皱了一河秋水:“风萋萋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冲
冠怒发下,是一个个悲壮凄怆的灵魂。河的那一面,便可能是主
人公埋骨之所,他却仍然踏着悲壮的歌声迈过河去,去实现他作
为人的价值。悲乎?壮乎?千年后的易水边,不同的送别,相同
的荡气回肠,君且前行,一无反顾!
【年代】:
【作者】: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内容】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赏析】: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赵其钧)
渡易水原文及赏析
原文: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译文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平。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注释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创作背景
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诗人母丧服满,这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窥伺已久;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内忧外患,交并而至。陈子龙由家乡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赴京途中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从容为国牺牲,激情难已,感慨系之,于是援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鉴赏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刀剑录》也说,乌孤宝刀“有敌至,必鸣”。近代鉴湖女侠秋瑾也用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这不明明是借身边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诗题中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平”,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平?
《经世编序》里说,陈子龙“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中进士,如今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抗敌御侮的决心,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大的精神原动力。今天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一腔热血,急于投入战斗,效命疆场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
诗人出语犹如悲叹,又绝非无病呻吟,庸人自扰。崇祯以来,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二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年(崇祯九年)三次入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人《辽事杂诗》之一的“十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骆宾王唐诗《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
《于易水送人一绝》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翻译】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 易水送别古诗
★ 《送别》教案
★ 唐诗《送别》
★ 王之涣《送别》
★ 王维送别
★ 王维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