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易水送别古诗(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九转游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易水送别》原文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赏析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易水送别》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易水送别作文
天空灰蒙蒙的,仿佛它也知道有大事要发生,冷风也瑟瑟地吹着,冲击着每个人的灵魂。
易水上白茫茫的一片,太子丹和知道内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就连空气也变得凝重了,使人喘不气来。
荆轲在路神前拜了拜,道:“此行我必是凶多吉少,但为了燕国那千千万万被秦国铁蹄践踏过的百姓,我不能退缩,请路神一定要保佑我取下那秦王的狗头!”说罢,荆轲就要上路。此时响起了凄婉的声调,那是高渐离击筑的声音。荆轲被这声音牵动了内心的情绪,于是也跟着唱起来,发出变徵的声音,异常凄凉。众宾客都纷纷流下了眼泪。
此时的风刮得更大了,它怒吼着,放肆地扑向在场的每一个人。此时荆轲又上前唱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荆轲知道,此次前往秦国,必定是九死一生,不可能再活着回来了。在场的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根根竖起,好像要顶开头上的帽子。
荆轲慢慢地走向马车,每走一步,都好似有千斤重的力量,令大地都为之颤抖。终于,到了马车前,荆轲最后看了一眼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但他深知自己背负着燕国的命运,成败在此一举,成则能一雪前耻,如事不成,燕国,将会成为下一个赵国,那无数无辜百姓的冤魂也将不得安息。想到这里,荆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跃上马车,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众宾客仍在易水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荆轲远去的方向,直到那辆马车化作一个点,完全消失在视野之中,才开始挪动那早已僵硬的双腿,各自回家去,惟独太子丹仍立在易水上,他身旁侍奉他的仆人道:“太子,您速速回宫吧,别冻坏了身子,荆卿已经不在了。”太子丹说:“我的两位爱卿,都为了我燕国之江山社稷走上了不归之路,我心难安啊。”
风仍在呼啸着,仿佛在歌颂那位英雄。
《易水送别》骆宾王唐诗
《易水送别》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翻译】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寒风萧瑟,刺的是肌骨,冷得更是人心。这一天里,易水凄寒,北雁声断,残阳如血,这一切似乎都在应和着你――荆卿。因你的一去不复返,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远看去,那是一片的白色,孤绝迷蒙,冷寂凄寒。在那似梦般迷离的白色中现出一个身影,高贵尊荣,可眼神里却透着无尽的悲伤,混含着一丝灼热的期待,那是太子丹,只见他端过一碗酒,敬与荆卿后一饮而尽,又将碗掷地出声,碗的碎裂声似诉说着他内心痛苦的煎熬。荆轲,是他的朋友,是令他敬仰的壮士,如今他的朋友正要踏上一条不归路,为了报他的知遇之恩,为了坚守他们之间的这份“义”,为了帮他守护住他的国家,他的臣民,太子丹怎能不为之扼腕动容?这份情化作一碗烈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水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直击一刺便决定着燕国的存亡。
这时响起高渐离的击筑之声,音调悲凉凄苦,在这悲痛的背景音乐中,往事快速地一一掠过高渐离和荆轲的脑海。当年,他们就这么每日喝酒尽兴,忘情之时便歌于市中,旁若无人。如今,荆轲却要驶向秦国,一去便再不能回了,无论成功亦或是失败。渐离迈着缓缓的步子上前,道了声“珍重”便再不能抬头凝视荆轲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感动时。荆轲亦以歌和之。如此柔情,如此动容,竟也惹得身后众臣诸士垂泪涕泣。
在这些人中,也有一人名鞠武,他身为太子傅,当初竭力反对太子丹“因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遂荐了田光先生,本想通过田光先生化解燕国的危机,哪想田光又荐了荆轲,到最后终于还是走到了刺杀秦王这一步。不知鞠武是否因这出阴错阳差而懊恼后悔过,只是现在,恐怕都无力再深思追究了,只是不由得尊敬起荆轲来,并希望他的牺牲能换来燕国的平安吧。
只是,荆轲的眼光为何不停游离着?噢,估计他是在遥望燕王吧,希望能在这临行前的最后一刻有幸见到燕王一面,也算是了了自己许久的心愿。只是为何燕王迟迟都不现身,他是这般的冷漠无情吗?亦或是他要保全自己的国家。我成功了固然好,若是败了他也可推得一干二净?算了,无谓了,来或不来都无法改变什么了,我注定是要去完成我的使命的。于是伴着一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和着一声骏马的长鸣,他离开了,如此的慷慨激昂,却又透着一丝难掩的悲壮凄凉。
他,真的,离开了,头也不回地走了。既然做出了决定,就不必再留恋身后的温柔富贵乡,亦无畏前方的荆棘丛生,不过,是血的代价罢了。
北风寒,寒彻心扉;易水冷,刺人肌骨。西望咸阳,悲怆凄凉。
我伫立在易水边,眼前苍蓝一片,抬头见残阳似血。我轻叹道,是时候该启程了。
太子及诸宾客皆白衣冠而立,雪白的一片似乎与易水相连。我的目光顺着这和谐美好的一切飘向远处,仿佛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如此恬静。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可笑,生于乱世,怎敢奢念妄想太平的日子。
太子起身,我看见泪水从他的两颊滑下,他两眼黯然地看着我说:“荆卿,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愿汝杀贼嬴政平安归来,解吾燕国之困,扬汝万世之名!”想我荆轲空有抱负却无人赏识,幸得田光先生举荐,太子丹亦待我不薄。如今,我虽不是燕国人,但士为知己者死,如此,我这一生便是够了!于是答道:“诺。”西风栗冽,风起之处亦是覆灭之地。
一阵凄婉的旋律从身后响起。我转身,原是高渐离为我击筑送行。我本来刚硬起来的心一瞬间被这苍凉悲壮的旋律所感染,一股柔情又缠绕在心间,于是应声合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变调,突转为悲伤之曲,我忘情的唱着,脑海中又浮现起当年与知己好友酒酣于市的场景,在燕国上舍中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切在这瞬间飞速闪过,画面最后定格在易水河畔,众人已是泪流满面。燕国的冬日真是寒冷,此刻我的心却是更冷。天有多长,地有多远,是英雄就注定无泪无悔。
曲罢,高渐离收筑起身,曰:“荆卿,吾在此候你凯旋而归!”语气坚定又透着哀伤,表情庄重而又严肃。“今日一别,恐再无相见之日,人生得一知己,不枉人世走一趟!”说完,我自己也已泣数行下。
风起,煞是寒冷。
群臣闻荆轲为燕国舍生取义,身系燕国存亡之重任,无不感激涕零。卿以一人命换举国之生,此乃轻己之利而重大义也!众人举酒为我作最后饯行。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去意已决。众人亦举杯,一干而毕。剑煮酒无味,饮一杯为谁。
手触摸到身旁的匕首,感受到我的.使命召唤着我踏上这条不归路。倘若事成,报太子知遇之恩,解燕国之祸,身虽死,名流传千古。倘若不成,愧对太子,只好以死相抵,来生做牛马再报其恩,是非功过再任由后人评说!
我不再犹豫,翻身上马,马声嘶裂,再无一眼回首。
身后,白茫茫的一片。众人担忧、不舍、企盼、悲伤的目光随着飞扬的尘土看着那背影逐渐消失在寒风中。
风起无月的战场,千军万马独身闯,浑身是胆好儿郎。
成为王,败为寇。多情或是无情,拿命来证明。是英雄,是狗熊,谁能论输赢?历史的车轮早已呼啸而过,留下的只是后人的慨叹罢了。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
你从岁月的尘埃里走来,留下一片苍凉与孤独。你用你的壮举告诉世人,什么叫感恩,什么叫勇敢,什么叫豪情。易水,这个充满各种感伤离别之地,是你奔赴刑场前最后一次真正放纵自己的地方,“易水之别”,虽是你刺杀前的场面,却将你的侠骨柔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是个萧瑟的黄昏。晚霞的霞光映红了半边天,浓艳的色彩晕染开来,河边的枫叶随着一阵风起,飘飘扬扬的洒落在河面上,火红的色彩与湛蓝的河水交相辉映,此时,一阵马蹄声响起,你驾着白马,在夕阳余辉的沐浴下,奔驰而来。你着一袭白衣,头发高高的竖起,腰间佩戴一把长剑,瞳孔里显露出一丝紧张,但很快被决绝的眼神所代替,你知道,此时的你已不可回头,即便前方是死路一条,你也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当天来送行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子,脸上满是悲痛的神情,他们也都清楚,前方的道路,艰难无比,你伪装起的坚强也被他们的悲伤所感染,这一别,无论事成事败,怕是都回不来了,于是,你终于可以放纵一回,你举杯痛饮,放声高歌,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之语。荆轲,我知道,你只是在发泄你的悲伤,如果在死前都不能放纵一回,上天对你真的太残忍。临别之前,太子丹紧紧握住你的手,你们对视着,一时间竟无语凝咽,你懂太子,所以为报答他对你的好,愿意拿生命去搏一搏,太子懂你,所以对你好,重用你,明白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可放过。你们是知己。而你,荆轲,更是侠骨柔情的英雄,我常常在想,为何走时你不愿回头看一眼,现在突然明白,你只有走的决绝,才能重新让自己坚强,你留下一个背影,留给众人无限钦佩。
易水之别将你伟岸的形象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你走到凶狠威武的秦王面前刺出那一刀?是你对太子丹的感恩之心,你不愿辜负他,荆轲,你的重情重义,着实让人钦佩不已!
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生如夏花,死如秋月,坠花抵不住后人对你的怀念,怀念你的勇敢,怀念你的豪情,怀念你的坚强。
易水歌古诗
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字词注解: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3.兮:语气助词。
4.壮士:在这里代指荆轲。
作品翻译: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冠。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作品赏析: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纵观全文,很显然,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人物介绍: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送别古诗精选
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4、《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8、《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别离》
唐·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0、《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2、《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6、《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7、《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8、《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9、《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20、《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送别古诗王之涣
★ 山中送别古诗
★ 送别朋友的古诗
★ 送别相思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