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改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uanlaoshu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长亭送别改写(共含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uanlaosh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长亭送别改写

篇1:长亭送别改写

天刚破晓,崔莺莺即刻起身梳洗,早早地来到和张生见面的地点。正直立春,百花争艳。崔莺莺严重饱含凄凉。“花亦无知,柳亦无聊,酒亦无灵”自己即将与爱人惜别,花儿却这般欣欣然地满世界绽放,呵,真是不懂人情啊!

片刻,张生来了,崔莺莺一见张生,猛地扑过去,紧紧地抱着张生。张生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口气,抚摸着崔莺莺泛着清香的秀发,说:“哎,既然事已至此,我们也只能分开一段时间了。希望你在这段期间内,能够好好照顾自己。”崔莺莺哽咽着说着不舍的话,张生一边安慰着。

张生是下午的飞机,两人都提议先到第一次一起去的西餐厅吃饭。

两人坐下,厅内播放着舒缓的使人心静的音乐。这家餐厅的建设也是豪华气派。可惜,此刻的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这些精美的曲子,更没有心情留恋这些雕梁画栋。有的,只是相互的不舍。

张生说:“我记得你最爱吃的就是四成熟的牛排,不如先叫一个吧。”崔莺莺抿着嘴唇,轻轻地点点头。

就餐了,张生无意间看见窗外一颗大榕树上亲密无间的两只鸟儿,不自觉地微微一笑,崔莺莺也注意到了树上的鸟儿,崔莺莺说:“如果我们马上也能像它们这样该多好。”张生说“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相视而笑,两人都能看到对方此刻都有些喜悦,不似刚才那么闷闷不乐。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不论你是否留意,它都是那样的快。已经到黄昏,崔莺莺把张生送到国际机场,在分别前,崔莺莺悲观地问张生:“你离开那么久,会变心吗?”张生说:“不会。”崔莺莺低着头,说:“哎,只怕我们是‘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啊。”张生听了,只是轻轻一笑,说:“我曾看过一个故事,在岛屿沉默时,爱情因为留恋岛屿,没有提前做逃生用的船。在岛屿沉没时,它大喊救命,却无一个情感肯救它。在绝望之际,一个老人救了它。上岸后,知识老人告诉它,救它的是时间老人。爱情迷惑不解,为什么会救它,知识老人说‘因为只有时间才明白爱情的伟大’所以,莺莺,请你相信,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告别后,崔莺莺独自回家,在路上,她静静地看着夕阳,眼中流下了一滴伤心的泪……

篇2:改写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天边的云,随风飘,黄花任风摇。满地凋零无人晓,铺满离别道。西风紧吹,黄叶紧随,北雁南飞何时归?谁将霜林染醉?时光流水一去不回,离人落下悲愁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寺前相遇浅谈,只叹相见恨晚,今日君又匆匆归去应试,只留下孤单的人儿独自哀怨。柔柳低垂,难唤马儿回,夕阳西坠,疏林难挂住斜晖。鸟儿欢快的飞,鱼儿在水中来来回回,却从不理会流年似水。马儿呀马儿,你慢慢地前行,为何你不留恋余晖抚过的风景,哎,你又怎知道我心中的不舍之情。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得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眉;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h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jj惶惶的寄。

备好车儿马儿将离去,匆匆离去不由得自己,有什么心情将自己打扮的娇滴滴?只可准备着被儿枕儿,渐渐的沉入梦里,自此以后,衫儿袖儿被揩满郁郁寡和的泪滴。离别后时常把信儿寄,将你我的深情紧紧的锁在信儿里。

篇3:改写长亭送别

柳丝长玉骢难糸,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带相思离亭晚,夜阑啼哭妆泪痕。―题记

云天碧碧,黄花纷纷落满地。西风萧瑟,北雁南飞无颜色。老马在长亭咀嚼枯草,它很快就要驮着断肠人离开这令人留恋的地方,踏尽风雪,去独诉愁苦。

十里长亭,夫人安排筵席,尽管桌上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但桌上食物凉十分,却无心食。()夫人与长老恭候多时,张生与小姐才无奈来到,只见小姐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形容枯槁,面颜憔悴,她却无意去淡妆浓抹。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亦坐其旁。红娘取酒来,斟满酒杯,尔后拿草喂老马,此时老马咀嚼不仅仅是草,还有是辛酸的离愁别绪。夫人对张生云:“张生,大丈夫志在四方,你上京赴考,待金榜题名时,是我女儿莺莺嫁你之时。”话毕,张生作辑,云:“小生凭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也。”长老起而言:“夫人此言差矣,张生不是落后之人。”几人端起酒杯,一口饮尽,冷酒灌入愁肠,泪水早已酝酿许久。

西风起,黄叶纷飞,寒烟氤氲,衰草萋迷。小姐端起酒杯,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云:“请吃酒!”张生亦端杯,两人对视俄倾,把酒饮尽,双双把头低,长吁气。在一旁的老马知道他们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老马也老泪纵横,它深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说!日渐垂西山,离别更恨此日短,张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恨愁塞满肠胃。

张生推整素罗衣,准备起程。夫人辆起车儿,先离去。张生辞别长老,长老云:“一切尽在无言中,愿君鞍上保重。从今无心诵经,专听君状元及第声。归来后,做亲的茶饭少不了贫僧。”话毕,长老亦离去。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张生与莺莺两意徘徊,久久不肯离去,任尔天色漆黑。两人却忆起花前月下,人约黄昏后的信誓旦旦、你卿我侬。莺莺云:“张生,此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不可栖迟异乡,怜取意中人,弃掷意中人。”张生对曰:“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小姐此念差矣,吾今生惟怜你一人者。”莺莺嘱托再生,愿张生一路平安,既想让张生早早赶路,又恐今后终不得见。

老马驮着断肠人,无奈地走在秋叶满地的古道,即便老马不愿离去,但走着走着,终被淡烟暮霭相遮蔽,消失在青山疏林中。暮色早已黑,莺莺则刚要离开这无人语的夕阳古道,禾黍秋风偏送来嘶哑的马叫声,牵连着莺莺的心的张生还未走远,莺莺的相思泪早已夺眶而出。

红娘云:“小姐,怕夫人担心,我们归家去。”莺莺登上马车,坐在车厢里,唱:“也么哥,也么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秋风仍旧亵玩着长亭,长亭上的杯盘也被秋风摔得粉碎。枯叶死抱香气缠枝头,却被乌鸦这悲剧的哀嚎者的叫声震落。还有那深浅不一的马啼印也被秋风磨平,似乎要湮灭这次离别的记忆,让人间继续悲欢离合吧。

夜深人静,西厢灯未熄。女子淋漓襟袖啼红泪,竟添九曲黄河溢。夜寐不可消残酒,却盼西窗共剪烛。―后记

篇4:长亭送别改写

改写成现代诗并不是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所以改写从某个角度说比自己独立创作更难更需要创新能力。在具体改写时,学生可以对原曲大胆取舍,只要符合原曲的情感,有原曲所选景物即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设置诗歌意境。

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改诗:是谁丰富了湛蓝的天空?又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却是路上带寒的秋菊?风,肆意狂乱了思绪?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霜叶也悄然醉了?哪是霜叶自醉?是染上了离人红泪。

改诗无疑很优秀,是创新的最好诠释。原曲前一句是具有深秋特征的四种景物的直接罗列,后一句设问点题,情景交融,含蓄而深沉。改诗则活用原诗意象,加入更多神奇的联想、想像,突破了原曲意象,丰富了原曲意境:云彩在无情地飘离,化静为动、化含蓄为显露;大地变得苍白,由带寒的秋菊装点;西风可以肆意吹碎离愁别绪,而被吹散的离愁的碎片正被南飞的大雁携去;林中红叶看了这一切,如痴如醉。这些意象想像新奇,情感表达热烈而真挚。而且承载这一切的诗歌语言及表现手法也极具现代诗的风采。

再如: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改诗:转眼间已是酒杯横睡?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上?载着我的留恋相背而行?落日也随他而去?怎知他今宵酒醒何处?我在梦里寻他?可怎能寻觅?

改诗运用联想、想像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改变了原曲意象。原曲只有车马,改诗则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上,简练而形象,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原曲杯盘狼藉,改诗酒杯横睡,更具愁绪、更具人情;原曲有落日,改诗则落日也随他而去,夕阳的落下竟是随着张生的离去,可谓精彩之笔。

优秀的改写必须凭借卓越的联想力、想像力,才能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缘于原诗又脱于原诗,创新意象、丰富意境。而在改写过程中,借助修辞手法可以较容易地把古诗变成符合现代审美情结、极具表现力的现代诗。

比如: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改诗: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是在挽留谁呢?苍翠的.树林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云气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小道伴着落日沉静?秋风抚过农田?偶尔听见马蹄声飞扬?将离去的车儿定格。

原曲语言极尽华美,氛围十分忧伤。改诗则通过连用四个疑问,组成排比,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意象鲜活,情感直露、热情。其中把疏林改为憔悴,夕阳古道无人语改为小道伴着落日沉静最为优美。

再如,[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改诗:层层的山峦中,响彻云霄的鞭声响起,将那夕阳也击打破碎?

无论如何,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又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中的张生的鞭声,是很难被莺莺听见的,更不可能击碎夕阳,但运用超现实的夸张却将莺莺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鞭声扩大了千万倍,是莺莺极目远望、心力交瘁的形象外化。

篇5:《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教艺

《长亭送别》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长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亭

文采”。别

改写成现代诗并不是对原曲题《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研

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究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雷平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所以改写从某个角度说比自己独立创作更难更需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要创新能力。在具体改写时,学生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可以对原曲大胆取舍,只要符合那里?有梦也难寻觅。原曲的情感,有原曲所选景物即改诗:转眼间已是酒杯横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睡!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上!载着我的留恋相背而行!落设置诗歌意境。日也随他而去!怎知他今宵酒醒

例如:【端正好】碧云天,黄何处!我在梦里寻他!可怎能寻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觅。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改诗运用联想、想像和拟人气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小

改诗:是谁丰富了湛蓝的天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改变了原曲道伴着落日沉静!秋风抚过农空!又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意象。原曲只有“车”“马”,改诗田!偶尔听见马蹄声飞扬!将离苍白的大地!却是路上带寒的秋则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去的车儿定格。菊!风,肆意狂乱了思绪!碎片上”,简练而形象,真是离愁渐远原曲语言极尽华美,氛围十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渐无穷;原曲“杯盘狼藉”,改诗分忧伤。改诗则通过连用四个疑霜叶也悄然醉了!哪是霜叶自“酒杯横睡”,更具愁绪、更具人问,组成排比,加上拟人的修辞手醉!是染上了离人红泪。情;原曲有“落日”,改诗则“落法,意象鲜活,情感直露、热情。其

改诗无疑很优秀,是创新的日也随他而去”,夕阳的落下竟中把“疏林”改为“憔悴”,“夕最好诠释。原曲前一句是具有深是随着张生的离去,可谓精彩之阳古道无人语”改为“小道伴着秋特征的四种景物的直接罗列,笔。落日沉静”最为优美。后一句设问点题,情景交融,含蓄优秀的改写必须凭借卓越的再如,[收尾]四围山色中,而深沉。改诗则活用原诗意象,加联想力、想像力,才能够入乎其内一鞭残照里。入更多神奇的联想、想像,突破了又出乎其外,缘于原诗又脱于原改诗:层层的山峦中,响彻云原曲意象,丰富了原曲意境:云彩诗,创新意象、丰富意境。而在改霄的鞭声响起,将那夕阳也击打“在无情地飘离”,化静为动、化写过程中,借助修辞手法可以较破碎。含蓄为显露;大地变得“苍白”,容易地把古诗变成符合现代审美无论如何,在残阳里闪现了由“带寒的秋菊”“装点”;西风情结、极具表现力的现代诗。一下又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中的可以“肆意”吹碎离愁别绪,而被比如:【一煞】青山隔送行,张生的鞭声,是很难被莺莺听见吹散的.离愁的“碎片”正被南飞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的,更不可能击碎夕阳,但运用超的大雁携去;林中红叶看了这一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现实的夸张却将莺莺的痛苦表现切,如痴如醉。这些意象想像新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得淋漓尽致,鞭声扩大了千万倍,奇,情感表达热烈而真挚。而且承去后何迟?是莺莺极目远望、心力交瘁的形载这一切的诗歌语言及表现手法改诗: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象外化。也极具现代诗的风采。路!是在挽留谁呢!苍翠的树林(四川攀枝花市第一中学;

再如:【四边静】霎时间杯盘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云!

篇6: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

篇7:《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赏析第二部分:“长亭饯别”(送别宴上)

(一)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

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

篇8: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哈市高中新课改教学大赛参赛.教案

科目语 文课题

教师韩 冰学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课型讲读课年级高 二日期9月20日

教龄8年年龄31 岁职称中教一级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

境界;

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

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

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 (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

[1]

长亭送别.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 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四、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五、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                     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  《端正好》:浓色重彩  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  《滚绣球》:借景抒情  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  煞》)临别叮咛  《叨叨令》:口语入曲  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  《一煞》、《收尾》:虚情实写 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

篇10:《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娜仁高娃

王实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4.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5.人物之美、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  《西厢记》的曲文之美;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

4.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5.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你们认识几个写愁高手?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zemeng)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的愁到底是什么愁?

二.课堂自学(结合第二教材)

1、字词正音:

筵(yán)席 余荫(yìn) 蹙(cù)愁眉 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 憔悴(qiáocuì)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

倩疏林萋迷 婧才凄凉 云霄 今宵 靓丽挣揣 靖边惴栗

菁华遮蔽 腈纶敝衣 舞弊 罗帏 思维 维护狼藉 书籍

3.词语补注:

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4.资料检索:

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三.课堂练习

[4]

篇11: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

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学习方法

鉴赏、讨论、辨析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导入  :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三)疏理剧情: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四]赏读曲词《端正好》

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六]总结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

[七]课后作业

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 教学反思

《长亭送别》的说课稿

课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古道诗歌

改写

《送别》教案

唐诗《送别》

王之涣《送别》

长亭送别改写(合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长亭送别改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