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快速把握诗歌主题(共含8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roza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歌作为高考语文当中的一大难点,确实难倒了不少的考生,但是要提高诗歌的得分,还是有可以依据的方法,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就能够快速把握得分点。诗歌鉴赏准确快速把握主题很重要,同时也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条件。
1.看背景
例如王安石的《孤桐》一诗。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杜牧的《泊秦淮》: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一诗,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刘禹锡《乌衣巷》。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例如张籍《秋思》。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答诗歌鉴赏题型,除了要清楚诗歌的主题以外,还必须要弄清楚诗歌所涉及到的常用技法,要知道,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内容。所以,把握住诗歌的技法,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含义。
一、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1、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李忱《瀑布联句》。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2、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杜甫《咏怀古迹》。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3、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杜甫《登高》。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4、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例如:杜甫《蜀相》。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5、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杜甫《旅夜书怀》。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6、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例如: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7、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二、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掌握了诗歌的基本技法,就要通过强化训练,提高诗歌答题时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如果掌握了诗歌常用的基本技法,但考生由于不够熟练导致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答题不够准确的话,那么依然拿不到分数。
三、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都是一道必考题,且分值不断提高,已达到25分!对这样一道重要的阅读题,学生的阅读和答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要对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加工和整合,同时需要具备思维、感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那么,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思路清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呢?怎样才能做到定位准确、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呢?如何才能笔定乾坤、精确答题、有所收获呢?
一、抓题目——我高高在上
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明显的;“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它居于最上端,实为文章之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文章的题目常常先行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显或隐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抓住明显的文题,常可以读题析文,从而快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透过这双“眼睛”,走进文章灵魂的深处,提高阅读速度和得分率。
例如,安徽卷《乡村的风》。从题目上看,考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风,并在此基础上先行一步,从总体上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风是“乡村”的风,而非城市的风。这样一来,“风”便与“乡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考生可以紧接着思考“风”与“乡村”的关系,再联系农村生活生产的实际,可以很容易地考虑到本文的主题极有可能是要表现“风”对“乡村”的重要性,从而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作品的灵魂,即农村的人、物、事都离不开风,与风息息相关:风给乡村带来生命与活力,给平常之物带来诗意,让我感受到乡村的温情,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有了这些认识,再来解答下面的题目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抓住最核心的东西,从而方向明,答题准。
附题目:第一题,“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第三题,“第④段写歪脖子黄栌有什么用意”,第五题,“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第②段举出一句加以赏析”。
又如:20辽宁卷《炉火》。题目“炉火”,能驱散冬日的寒冷,象征着温暖、活力、热情、蓬勃、希望等。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再解答下面的第五题,就简单、快速、高效得多了。
附题目: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答案: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抓关键句——我鹤立鸡群
除文章题目外,正文中有很多关键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有助于简单而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从表达方式看,多是议论句和抒情句;从在文章中所处位置看,多是段落或全文开头、结尾和中间的句子。因为作品的主lunwen.1KEJIAN.com 代写论文题常常在议论和抒情时便明显地表现出来;开头常总领全文,结尾常总结全文,中间常勾连上下文。抓住这些,对于抓住文章的灵魂、把握整体内容意义重大,作用非凡。同时,这些关键句相对其他句子而言,都是比较明显的,有利于视觉快速捕捉。
例如前面所举《乡村的风》一文,文章一开篇便是一个非常吸引目光的句子:“风是乡村的魂。”此句处于文章开头处,且兼具议论性和抒情性。此句特别重要,可以说,抓住此句,就抓住了全文的灵魂。“灵魂”之重要,人尽皆知。无魂则无生命、无精神、无情感、无生活、无生命的灵动、无生活的幸福。而“风”是“乡村”的魂,非言其对乡村之重要而为何?是为议论。对如此重要之物,非爱之惜之思之念之而何为?是为抒情。“风是乡村的魂”,此句实乃文章的魂。抓住了这一显眼的句子,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魂,大大提高了整体把握全文核心内容的效率。
又如:安徽卷《董师傅游湖》。文章结尾处四个字单独成句——“他很快乐”。此句是个总结句。既是作者对主人公的描述,又是对主人公的评价。此句要抓,因为根据写作逻辑,上文必然要通过具体内容说明“他很快乐”的原因。抓住这一明显的句子,就很容易抓住文章的灵魂,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各局部内容的作用——必是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表现“董师傅”“很快乐”的原因。此句一抓,勾连各处,如此,岂能方向不明、思维不清、效率不高呢?
附题目:“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
三、抓“复现”信息——我一唱三叹
“复现”信息即反复出现的信息,或为词,或为句,或为某一意思。
某一信息反复出现,乃至贯穿全文,当然是明显的,也必然是作者着意强调的,是所涉范围或大或小的内容的核心。抓住它们,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局部内容或全文内容的灵魂作用极大。
如教材中《蜀道难》一文,由道路之艰险,写到行路之艰难,最后结于世事之凶险,核心是一个“难”字,其间包蕴着李白对现实环境深切的体味。而文中出现三次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谓是对这一核心的非常明晰的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反复体会,抓住李白这一名篇的灵魂。又如冰心《谈生命》中“我不敢说未来,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出现,意在强调不要寄希望于未来或来生,那么怎么做?当然是把握今生,善待生命,从而表现主题。
例如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反复出现“我不信了春天”。之所以“不信了”,是因为作者苦苦等待,春天却迟迟不来;越不信,期待、喜爱之情越强烈。这便抓住了主旨。
附题目:“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0全国卷Ⅱ《春天的梦》。“梦”代表着理想和希望。她是灵魂的寄托,又是精神的安慰,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文中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附题目: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反复说着担心他所养的几只动物的话,意在强调老人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并在此基础上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及反对战争的主题。
《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重复了三次,表现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这些反复出现的信息,可谓显而易见的线索,线索把相关内容串联成了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化、简约化。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核心,抓住了核心,就能大大提高理解文章和解答题目的效率。
四、抓前后内容——我手足情深
这种方法,是从前后文间的关系角度着眼的。前文内容和后文内容,无论差别多大,都是有机的整体,总有着某种联系。而有弱种情形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前后文内容在某一方面或从某个角度看极为相似,属于“同类”;二是前后文内容紧挨在一起,从表面看却差别很大(前后差别很大,自然也容易吸引目光),属于“异类”。阅读时,学生可以抓住这种明显的“同”或“异”,前后勾连,加以聚合。具体操作方法是:前后文内容属于“同类”的,可以化散为整,即把相同的加以概括;前后文内容属于“异类”的,可以化异为同,即把不同的加以联系。在此基础上,抓住“核”“灵魂”就简单得多了。
例如教材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前文谈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后文谈他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前后勾连,属于“同类”,加以概括,都是谈其对人类的贡献。这其实就是全文核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如,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中的大阅读《转身》一文中,作者分别写了四个人(年轻人,小女孩,中年乞丐,老年乞丐)的四个“转身”的画面,这四个画面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是容易吸引读者注意的。四个画面的诸多共同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与他们都是偶遇;都表现着人性的真善美;都“转身”从“我”视线中消失了。对这四个画面加以聚合概括,能够快速准确地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即美好易逝,抓住眼前,倍加珍惜。这样再来解答文后的第三、四两题,就快速准确多了。
这是勾连前后文,化散为整。
同是《转身》一文,文章第四自然段,前面描写秦岭深处的自然环境(尤其细写小河水),后面则转而写一个小女孩——前写景,后写人,可谓差别很大,容易吸引读者目光。如果学生习惯于将前后文不同内容联系在一起分析则不难发现小河水与小女孩有着共同之处,即都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作者就是要用小河水的自然纯净之美引出小女孩的自然纯净之美。抓住美,基本上也就抓住了这一层次的灵魂,文后第二题第一问的答案也就自然形成了。
这是勾连前后文,化异为同。
五、抓“常情常理”——我四海皆准
这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或题材,联系阅读经验,大胆推断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作品的写作对象或题材,是很明显的。而某种写作对象或题材,常常表现相对特定的主题这可谓是“常情常理”。因其“常”,故为“显”。抓住这些“常情常理”,有时也能快速把握整体内容,抓住文章的主题。
如上文所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属于战争题材,而这类题材的作品常表现反对战争和揭露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的主题,联系作者海明威反战思想的知识背景,作品的主题是不难快速抓住的。
又如全国卷Ⅱ《绵绵土》。只看题目,一股“故土”之风便扑面而来。由此可以猜测,文章内容极有可能与“故乡”有关。那么,再进一步猜测出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的核心主题便顺理成章了。
当然,上述几种方法实际上是相互联系、互为辅助的,运用时综合考虑,可以对理解作进一步的验证,从而增强分析解答的准确性。
把握春天诗歌
春天
是播种的季节
春天
是孕育希望的季节
春
悄无声息飘然而至
和煦春风吹醒了大地
爱美的柳姑娘染烫了个鹅黄碎卷儿头
在微风轻抚下独有的飘逸柔美
少女般的娇羞妩媚、婀娜多姿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
田间
勤劳的人们也开始了耕种
那弓着的腰背写出的是苦累
寄托的是怡人花香硕果累累
我的3月~我的春天
遇到了一个阳光无私博学多才的老师
他给予我生命的春天
重拾起我少年拥有的梦
让我感到春的明丽春的馨香
我的春天
我的2013
注定是多姿多彩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春天里播种我的希望
珍惜机遇
珍惜时光
一切从零开始
用汗水书写我的精彩
用颜料装点我的天空
心中有梦就有希望
付出就有收获
只有经历了
才会体会到耕耘换来硕果的甘甜
只有努力了
才会更加珍惜点点滴滴来之不易的进步
能力是逼出来的
有压力才有动力
成绩是苦出来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海无涯苦作舟
技术是练出来的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感谢每一个给予指点帮助的.亲人朋友
有您真诚的点出不足才让我做的更加完美
有您的严格要求才能让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我懂得您的良苦用心
我明白您的用心良苦
无论干啥只要坚持只要执着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珍惜这大好春光吧
把握这美丽的春天吧
在春天里驰骋放飞
放飞自己的梦想
大胆的搏他一回
让我们的春天更加动人
认定了目标就无怨无悔
勇敢的去追
幸福的意义,是什么?
幸福就像是断了翅膀的天使
她等待着命运将她崛起
而幸福的真正创始人
就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这个大家庭
就是我们整个的地球
幸福的天使与命运的天使并肩作战
她们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黑手
最终,她们胜利归来
等待她们的
是亲人们真挚的.拥抱
断了翅的天使
最终得到了她想要得到的——
翅膀——幸福
她得到了
祝福她
不过
也希望她能做个永远挥着翅膀的天使
永远把握住幸福
而这,则需要整个地球这个大家庭共同的努力
所以
努力吧!
我的亲人们
为了地球不再受到伤害
挥着翅膀的天使不再断翅
请把握幸福
把握……幸福……
祝你幸福——
我的小天使……
幸福是什么?我们都在扣心自问。
幸福并不是金币挥霍的屋檐下;
幸福因人因事因地因需而异。
腰缠万贯对于乞丐是幸福;
拥有爱情对于离异者是幸福;
金榜题名对于莘莘学子是幸福;
风华正茂对于老人是幸福;
击倒对手对于拳击手是幸福;
五谷丰登对于耕耘者是幸福;
回归家园对于流浪者是幸福;
如此等等的幸福,无法用语言难以描述。
智者有追求幸福的标准;
愚者同样有得到幸福的尺度。
只是有些人对幸福熟视无睹;
有些人对幸福习以为常;
有些人对幸福梦寐以求;
有些人对幸福求之不得。
我们无意做苦行僧,
幸福自然在永不疲倦的追求中,
只要不把幸福的期望值提得高不可及,
只要不把自己的幸福建在别人痛苦之上,
以一种平凡心态求之,就会发现,
幸福在俯仰之间,
幸福就在自己身边,
只不过没有留意把握而已。
芸芸众生,谁能大割大舍,
赤条条地来去无挂。
人生在世,谁能逃脱生老病死、七情六欲、名缰利锁。
也许你理想的翅膀鹏程万里,
现实的脚步却迈不出一片泥泞尴尬;
也许你担心人言可畏,
却被生活的点点滴滴击碎心灵的防线。
只要不逃避现实,不淡化责任,
就会找到幸福之源;
只要留心体验生活中的喜悦,
就能获得幸福之果。
歌未竟,情未泯。
我们千万能让无助的泪水降低自己幸福的品位,
不要随意取舍那种以苦为乐、乐在其中的淡泊心绪,
我们要学会憧憬幸福,
就会遭遇激情,
生活就不会亏待自己。
我们要学会把握幸福,
便会拥有今生今世无法忘却的美丽与舒坦。
命运是什么?命运等于宿命吗?不, 一定不是,因为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而宿命不是,宿命是我们不作为之后的命运,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看过一个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人怀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找禅师,禅师让他看了他手上的线后让他将手握紧,然后告诉他命运是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在别人嘴里。虽然如此,可是有些人却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并对“命运是早已注定的”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在三十世纪,高科技已发展得十分普遍,所以要计算出地球何时毁灭也十分简单。根据可靠信息,人们计算出了地球爆炸的时间。得知这个消息的人,日后都十分沮丧,而不知道的人则十分快乐地生活着。我见到的这一切好像电影一样,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着:一个穷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笑了:“太好了,终于可以结束了,可以重来了……”他朋友问他为什么,“地球爆炸了,一切就归零了,穷人和富人就平等了。”这就是他的回答。时间一点一点倒数着,“十天,九天……十小时,九小时……十分钟,九分钟,八分钟……”富人焦急而害怕,穷人开心而淡定。终于两极交替,海水倒灌,大地开裂,飓风扫荡,火山爆发……地球毁灭了,爆炸时产生的震波及暴风使得太阳系一个个星球接连爆炸,太阳系从此消失了……我猛然惊醒,看到了“毁灭中的地球”――一幅粘在墙上的画飘落在脸上,这是一幅地球从绿色到爆炸的发展图。
你会说我自相矛盾吧,可是如果人们好好保护地球,不随意透支地球有限的资源,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不是吗?命运说到底还是掌握在我们手中,就像禅师说的:命运是我们手中紧握的线,别人想夺去,只要我们不松手,它还是属于我们自己。
把握命运演讲稿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曾说:“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让命运所压倒。”说到命运,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何谓“命运”。
所谓命运在此海 liuxue86中定义为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换言之,命运涵盖我们的生与死,生来的贫穷或富有,及一切将遇到或以遇到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我们的人生都像一场旅行,起点不可选择,终点亦不可预知,这便是对命运的一种理解,一种理解,一种领悟。有人便要说了:“这样综上所述,我们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只有改变自己。”而却殊不知,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便也是在改变命运。
这边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了。据辞海对命运的定义可知,命运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据此我们便可分别讨论这一定义了。先说生死,的确,生死在天,而不由人,那么可说,命运我们无法改变。次之我们再说除生与死外的另外两个概念。先说第一者,贫富,我们生来家庭所给予的或贫或富,看似不可改变,但仔细看来,贫、富两者之差异,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或勤奋等因素而改变的。说完这前者,再论后者,人生的一切遭遇这个概念,表面看来,我们人生中的遭遇确是不可改变,但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是否真的不能改变。所谓的不可以改变,只是他的到来,他的步伐我们不能停止,不能改变。但是他一旦来到我们身边,那还是可以凭我们的主观行动来改变的,遭遇在这里也可理解或是特殊为境遇,一旦他来到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我们的境遇,在改变境遇中,也不觉改变了客观存在的已即成的事物,从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由此可见我们的命运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改变的,至少在某种特定意义下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我们要少些报怨命运的不公,多去从自身主观上去找原因,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以求改变命运。
改变能改变的,受不能改变的即成的客观事实。
掌控自己的主观意志,命运能奈我何?!
把握今天主题演讲稿
生命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拼凑而成,昨天近似飘渺,明天太过虚幻,唯有今天符合真实。
昨天是舞台的背景,是点缀回忆的那一抹蓝,舒适的,欣慰的,是供你在明媚午后独自品味的清茶淡淡的.余香在心中轻轻飘散,直至沉入梦里——这就是过去的今天。
明天是建筑的蓝图,是照亮心房的那一团红,热烈的,奔放的,是你在觥筹交错时仰身豪饮的烈酒,阵阵后劲点燃心中的激情在体内释放,直至消磨贻进——这就是未来的今天。
而今天,是触手可及的面包,是吸引眼眸的那一橙,生动的,宝贵的,是你在悲痛袭来依然真是拿份美好,点点滴滴深入骨髓驱赶哀愁,给予精神上的慰藉——这是真真切切我们所拥有的。
但,今天而是我们最易失去的,昨天属于死神,明天属于上帝,唯有今天属于我们,把握好今天,我们才拥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充分利用好每一个今天,我们才能忘记昨天的苦闷,耕种今天的希望,收获明天的果实。
俗话说得好“不为昨天遗憾,不为明天枉然,过好每一个今天。”因为明天只是个未来,昨天已成为过去。未来不知是些什么,过去的只能留作回忆,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拥有。昨天是成功的阶梯,明天是奋斗的继续。缅怀昨天,把握今天,迎接明天!
★ 白夜主题诗歌
★ 陨落主题诗歌
★ 七夕主题诗歌
★ 母亲节主题诗歌
★ 元旦主题的诗歌
★ 恋冬主题诗歌
★ 把握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