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NCT队长千颂伊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CT队长千颂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篇1: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者洋溢的“民本”思想和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但要区分民本和民主的界限,警惕过分推崇道德,导致道德化法律的危险.法治包含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层含义.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价值层面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作 者:褚宸舸 朱小龙 吴情树  作者单位:褚宸舸(西安联合大学,政史系,陕西,西安,710065)

朱小龙(陕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陕西,西安,710061)

吴情树(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刊 名: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 18(2) 分类号:B82-051 关键词:中国   古代德治传统   以德治国   借鉴   法治  

篇2: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古代德治传统,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者洋溢的'“民本”思想和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但要区分民本和民主的界限,警惕过分推崇道德,导致道德化法律的危险。法治(依法治国)包含了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层含义。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价值层面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作 者:褚宸舸  作者单位:西安联合大学政史系,陕西西安 710065 刊 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24(1) 分类号:B82-09 关键词:以德治国   德治传统   法治  

篇3:传统德治的现代借鉴

传统德治的现代借鉴

传统德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产物,在历史上,它经历了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演变过程.先秦儒家提出了政治伦理化的.德治理想,两汉以降经儒法互补合流形成了“德主刑辅”的德治模式,这种现实德治模式是以道德教化制度化和伦理法的法制建设取向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上协治理论和实践加以批判继承;从制度伦理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及党风和官德等几个方面着手,就一定能够科学地实施好“以德治国”的方略.

作 者:郁大海 沈彤  作者单位:郁大海(淮阴工学院社科系,江苏,淮安,223001)

沈彤(涟水县中学,江苏,涟水,223034)

刊 名:淮阴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2(2) 分类号:B82-02 关键词:德治   法治   制度伦理   民主政治  

篇4:中国古代两种德治范式探微

中国古代两种德治范式探微

德治是文明社会在治国方略上的一种选择.中国传统惩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产物,在历史上,它经历了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演变过程.先秦儒家提出了政治伦理化的德治理想,西汉以降经儒法互补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德治模式,这种现实德治是以道德教化制度化和伦理法的法制建设取向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厘清传统惩治的内涵和实质,对我们今天推进以德治国方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 者:郁大海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社科系,江苏,淮安,223001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Teachers College (Phi.& Soc.Sci) 年,卷(期):2003 “”(2) 分类号:B82-051 关键词:政治伦理化   伦理政治化   德治  

篇5:中国古代传统顺口溜

中国古代传统顺口溜

1. 两只小兔

两只小白兔,

上山采蘑菇,

碰见只小鹿,

正在种萝卜,

红萝卜,

白萝卜,

馋得小兔拍肚肚,

小鹿拔萝卜,

送给小白兔,

小兔吃萝卜,

忘了采蘑菇。

2. 植树苗

小苏小苗上山腰,

欢欢喜喜植树苗,

小苏左手拎水桶,

小苗右手拿铁锹。

小苗用锹使劲铲,

小苏用桶把水浇。

阳光照耀小树苗,

小苗渐渐挺直腰,

小苏小苗拍手笑。

3. 漪姨

漪姨倚椅,悒悒,疑异疫,宜诣医。

医以宜以蚁胰医姨。

医以亿弋弋亿蚁。

亿蚁缢,蚁胰溢。

医以亿蚁溢胰医姨,姨疫以医。

姨怡怡,以夷衣贻医。医衣夷衣,亦怡怡。

噫!医以蚁胰医姨疫,亦异矣;

姨以夷衣贻医,亦益异已矣!

4.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四加十是十四,十加四是十四。

十四减四是十,十四减十是四。

十乘四是四十,四乘十是四十。

四十除十是四,四十除四是十。

十乘四加四是四十四,四乘十加四是四十四。

四十四减四除四是十,四十四减四除十是四。

只要有了四和十,就能运算出十四、四十和四十四。

5. 倪姓新郎来接李姓新娘

倪伴郎伴着倪新郎来接李新娘,李伴娘伴着李新娘等着倪新郎。

李伴娘长得像李新娘,倪新郎把李伴娘当作李新娘要接走李伴娘;

倪伴郎长得像倪新郎,李新娘把倪伴郎当作倪新郎要跟着倪伴郎。

李伴娘躲开倪新郎,把李新娘推给倪新郎,跟倪新郎说这是你的李新娘;

倪伴郎躲开李新娘,把倪新郎推给李新娘,跟李新娘说这是你的倪新郎。

倪新郎来接李新娘,错把李伴娘当作李新娘,李伴娘差点当上倪新郎的新娘;

李新娘等着倪新郎,错把倪伴郎当作倪新郎,倪伴郎差点当上李新娘的新郎。

6. 柱子和树子

东村有个小柱子,

割草丢了灰兔子;

西村有个小树子,

玩水丢了花裤子;

柱子去找灰兔子,

捡到一条花裤子;

树子去找花裤子,

拾到一只灰兔子;

树子把兔子还给柱子,

柱子把裤子还给树子。

7. 狗和猴

桥西走来一条狗,

桥东跑来一只猴。

走到桥心两碰头,

狗望望猴,

猴瞧瞧狗。

狗跺跺脚向桥西跑,

猴挠挠耳向桥东走。

谁也不过桥,

不知是狗怕猴,

还是猴怕狗。

8. 同同和多多

同同和多多,

打鼓敲锣。

同同打铜鼓,

多多敲铜锣,

同同打鼓“咚咚”响,

多多“咚咚”敲着锣。

9. 梳辫辫

大姐姐,梳辫辫,

左手编右边,

右手编左边,

编好辫辫晃晃头,

一左一右两条小辫辫。

10. 小良救羊

小良赶着一群羊,

来到山上遇着狼。

狼要吃羊羊躲狼,

小良救羊打跑狼。

篇6:中国古代传统绕口令大

中国古代传统绕口令大合集

墙头一颗草

墙头一颗草,

风吹两边倒,

东风吹来向西倒,

西风吹来向东倒。

墙草墙草我问你:

要是没有风,

你向哪边倒。

杨家养了一只羊

杨家养了一只羊,

蒋家修了一垛墙,

杨家的羊撞倒了蒋家的墙,

蒋家的墙压死了杨家的羊。

杨家要蒋家赔杨家的羊,

蒋家要杨家赔蒋家的墙。

民兵排选标兵

民兵排选标兵,

六班的标兵、七班的标兵、八班的标兵,

评比台前比选先进,

比比谁更先进,

选拔八名全排标兵上北京。

长扁担,短扁担

长扁担,短扁担,

长扁担比短扁担长半扁担;

短扁担比长扁担短半扁担。

长扁担绑在短板凳上,

长板凳不能绑在比短扁担长半扁担的长扁担上;

短板凳也不能绑在比长扁担短半扁担的短扁担上。

求自在不自在

求自在不自在,

知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

非如来如是如来。

量窗量床又量墙

量窗量床又量墙,

跳上床量窗,

靠住墙量床,

墙比张床长,

床又比窗长,

窗长不过床,

床又长不过墙,

所以墙比床比窗长,

读不顺就去撞墙。

理化和理发

我们要学理化,

他们要学理发。

理化不是理发,

理发不是理化。

学会理化不会理发,

学会理发也不懂理化。

爹打弟,弟滚地

爹打弟,弟滚地,

嫂嫂烧苕哄地弟;

姐呼鸡,鸡藏箕,

叔叔竖黍惊箕鸡。

篇7:中国古代传统歇后语

中国古代传统歇后语

1. 早春的桃花--红不久

2. 灶门前拿竹筒--吹了

3. 粘牙的烧饼--面生

4.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 枣核儿解板--没有几句(锯)

6. 枣木做烧柴--难劈

7. 整筐丢西瓜--大处不算小处算

8. 醉汉过铁索桥--上晃下摇

9. 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图

10. 煮熟的鸭子飞上天--弥天大谎

11. 宰个鸽鸽也要请屠夫提刀--小题大作

12. 砸锅卖铁--豁出来了

13. 砧板上的鱼--任人解剖

14. 拽着树叶打滴溜--险乎得很

15. 桌子上唱大戏--摆布不开

16. 桌子缝里舔芝麻--穷相毕露

17. 钻进鸟笼里的猫--嘴馋上了当

18. 钻子头上加钢针--好厉害

19. 脏水罐子掉到茅坑里--越闹越臭

20. 债主找到了负债的--清了吧

21. 站在河岸捞月亮--白搭工

22. 站着身子正--不怕影儿斜

23.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24.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25.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26. 贼过才张弓--晚了;迟了

27. 贼娃子拾东西--不是偷也是偷

28. 蚱蜢碰上鸡--在劫难逃

29. 斋公吃羊肉--开洋(羊)荤

30. 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

31. 站在岸边看翻船--见死不救

32. 站在海边打咳声--望洋兴叹

33. 战争贩子唱和平--趁机磨刀

34. 口蜜腹剑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杀)

35. 张飞的妈妈--无事(吴氏)生非(飞)

36. 张驴儿上公堂--恶人先告状

37. 张生回头望莺莺--恋恋不舍

38. 张天师得了哑病--没咒念

39. 张天师画符--玩的骗人术

40. 张勋复辟--痴心妄想;妄想

41. 长了兔子腿--跑得快

42. 丈母娘跺脚--悔之莫及;后悔已晚

43. 照明弹上天--高明

44. 照住屁股蹬一脚--你东我西

45. 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

46. 赵云大战长板坡--大显神威

47. 这山看着那山高--见异思迁

48. 侦察员破案--暗中活动

49. 针挑黄连--挖苦

50. 枕着扁担睡觉--想得宽

篇8:中国古代传统谚语

中国古代传统谚语汇编

1.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2.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馀。

3.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4. 善化不足,恶化有馀。

5.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6.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7. 在家由父,出嫁从夫。

8.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9.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10.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馀。

11.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12.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

13.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14.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15.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16.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17.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18.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捲舒。

19.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理。

20.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21. 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己。

22.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23.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24.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25.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26. 若登高必自卑,若行远必自迩。

27. 三思而行,再斯可矣。

28.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29.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30. 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31.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32.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33. 牆有缝,壁有耳。

34.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35.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36.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37.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38. 不以我为德, 反以我为仇.

39.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4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2. 晴乾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43.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44.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45.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46.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47.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48.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49. 白髮不随老人去,看来又是白头翁。

50.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51.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作马牛。

52.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53.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54. 路逢险处难迴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55. 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56.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57.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58.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59.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60. 深山毕竟藏勐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61.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

62. 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敷红粉也风流。

63.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64.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

65.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66.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

67.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68.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69.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

70.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

71.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72.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73.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74.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75.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76.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77. 黄河尚有澄清日, 岂可人无得运时.

78. 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79.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80.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

篇9:浅谈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传统与现实:德治思想的思考

简论德治的社会基础

中国古代诗词

中国古代格言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童话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谚语

中国古代情诗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