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读佛家最经典的十句话(共含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eorg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佛家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皆为虚幻,应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数众多,据说浓缩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金刚经里有云,一切皆为虚幻,也有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一切世间上的法,都是短暂不真的,就像露泡梦电云一般,应该如是看待。一切皆为虚幻,这里说的虚幻不代表没有,我想应该是佛家讲的“空”。
经典二:不可说,说即是错。
仿佛记得的原文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错。什么文字没有破绽,语言、表达亦如是。你说一句话,总有话能反驳你,是不是这样?嗬嗬~ 释迦佛说法49年,最后说他自己一字未说,也确实,他老人家是一字未立,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是佛的弟子们整理流传下来的,史上的第一次500比丘大会就是做这个工作的,由佛的表弟阿难尊者来口述,大家纪录的。这个阿难尊者,据说的记忆力超强,佛说的,他都能记住,而且他一直跟在佛的身边,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佛经,不得不谢谢这位大尊者。
当时,流传的教义,现在东南亚盛传,我们这边的叫他们小乘佛教,,意思也就是说他们的修行法门,是自己解脱,我们这边的是大乘佛教,讲究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藏密也许是保持最原味的原始佛教了。我们中土的佛教有十大宗,大家熟悉的迦叶尊者拈花微笑的那个是禅宗,以心传心的法门,很多老人家念佛的,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净土宗,还有华严宗、法华宗等等,哎,牙齿开始疼了,我每次一说错话,牙齿就会疼,真的,这个没瞎说,也许预示着上面的很多文字阐述,错误多多了。没有不破的文字,但有说文的真心,也许这就够了.
有人言: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就转到这句话上来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在典藏中出现的很多,我们平时看到、想到的一切,都可以说是色,色是相,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的思维意识也是色,是个相;空是理,是相的真实本质,这个空,不是说没有,就如虚空,也是有的,好比我们看到一栋楼房,看见了,就是楼房的色相,但是,我们知道楼房是砖石、钢筋、水泥等等组成的,而这一切又都是物质,也就是现代科学说的原子、分子等组成的,它是真实存在的,不容否认。我们也知道,若干年后,您住的这栋房子会变化,好比和平桥的绿地,原来是河边的人家,现在是绿地了,色相从民居变成了绿地,我们的地球现在的位置也会在若干年后变成银河的虚空,但是地球的物质不会没有,只是转化罢了。人的意识也是一样,好比现在脑子里在想以前看的佛法,但是下班回家就会想到其他很多,人的念头是不是也像房子一样,建成了、拆迁了、又去建、再拆……如此循环反复。
一个念头来的时候,你不知道他怎么来,他走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怎么走,留住念头的方式就是定神,定住了,不过,我们可以试试,自己定住一个念头可以多长时间,这个定,是说不间断的哦,这里就谈到观和定的问题了,扯远了,呵呵~念头想留也很难留住的,你说他有,你留不住,好比你想一个苹果,一晃神,说不定想到芒果了,真有吗?说没有,它确实有,来过了,自己明白的感知到,真真切切,好像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好像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好像…作的了念头的主吗?是不是感到一直被牵着走???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随遇而安,缘来不拒,缘去不惊。而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动妄心,不存妄想,那样心如止水是一种福气,还是一种遗憾。佛家遵人心其一,身其二的教诲,认为只要心不动则可避祸万千,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是一俗人,若没了想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人因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动力,什么都皆空了,还人世来做什么,而痛苦也是一种修炼,就不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从痛苦中爬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财富。
其实此禅语很是喜欢,也能从中参透些许道理,只是自己是红尘中人,也没打算看透红尘,就把它暂且记下来,当来日到达心如止水境界时再细细品味。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无泪!是的人到悲痛的极点,也就是万物的极限,那就是一无所有的感觉,所以对于背来说,就可能出现“悲极生乐、或者悲底见喜”的结局。
大悟无言!同理,理解的顶端、认识的终点、领悟的深处,就是大明白,也存在争论和雄辩,所以唯一的做法和姿态就是沉默无语!
大笑无声!根据以上的解释规律,我想无论是谁都会自我理解了吧!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听一听流行的歌曲《我不入地狱》则更有感受。
1. 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2.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3.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4.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着,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5.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6.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7.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着之病。
8.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9.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10.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11.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12.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3.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4.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15.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2.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3.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4.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5.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6.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7.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9.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10.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11.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2.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13. 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15.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16. 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的果,不一定能在今生得到成熟,因果无始。
17.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18. 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19.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20.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1.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2.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3.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4.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5. 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6.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7. 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8.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9.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10.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1.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12.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13. 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14.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1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心灵觉得干枯时,一本好书就会像甘甜的露水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
书——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伙伴。
书——无声胜有声,她教导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每一次的欣赏,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不能光看表面的意思,而要看懂其意思与其中包含的道理。
一本书,分上,中,下等,所谓下等书--就如一些跟本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漫画类,虽然能在无聊时打发一点时间,但不能盲目的去看。中等书相比而言,就洌如一些有普通但是却含有丰富道理的家常便事,或是一些真实战争篇,这书不仅有大家都能理解的意思,还能激励人们们的积极性。
上等书——也就是所谓的名人传记,因为这些传记能为我们提供很大的哲理,如果我们能丰富的理解了这些传记得话,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获,而且这些名人传记,如果你是真心去看的话,你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这一点都不比用来打发时间的漫画书差,所以在你无聊或是心情不好时,多看些中上等的书吧--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词,你也会发现的。
江苏南京江宁区横溪初级中学初二:王雯静
★ 佛家最经典的语录
★ 佛家禅理
★ 佛家语录
★ 禅语佛家经典
★ 佛家智慧禅语
★ 爱情佛家经典语录
★ 经典佛家句子
★ 佛家精美禅语
★ 佛家禅语悟道
★ 佛家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