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回,送李回李颀,送李回的意思,送李回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嘉月贰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送李回,送李回李颀,送李回的意思,送李回赏析(共含9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嘉月贰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送李回,送李回李颀,送李回的意思,送李回赏析

篇1:送李回,送李回李颀,送李回的意思,送李回赏析

送李回,送李回李颀,送李回的意思,送李回赏析 -诗词大全

送李回

作者:李颀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知君官属大司农,诏幸骊山职事雄。岁发金钱供御府,

昼看仙液注离宫。千岩曙雪旌门上,十月寒花辇路中。

不睹声明与文物,自伤流滞去关东。

篇2:李颀 ——《送刘星 》

【年代】:唐

【作者】:李颀 ——《送刘星 》

【内容】

八月寒苇花, 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 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边有雁声。

【赏析】:

刘昱不知何许人,从诗中可考见的,他与李颀是朋友,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两人当时同在镇江扬州这一带。八月间,刘昱溯江西上,准备到九江去,李颀作此诗送别。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既不绚烂,也不凛烈,而是素净萧疏。其时,“北风吹五两”。五两,是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谁是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即九江,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又愿意风行水宿呢?眼前刘昱偏偏要冒**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刘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风吹着五两,何况雨止潮生,又具备了扬帆启碇的条件。“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这两句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既暗示离客之将行,又补点出启行的地点(鸬鹚山当在镇江一带,其地已不可考)。而诗由此也已从前面的入声十一陌韵而转用八庚韵,给人以清新之感,与这两句所表现的秀丽景色是十分和谐的。于是,刘昱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诗人伫立凝望着远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会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后来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末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比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毫无显豁呈露之气,别有一番情味,开后来神韵之风。

(沈熙乾)

篇3:送王昌龄,送王昌龄李颀,送王昌龄的意思,送王昌龄赏析

送王昌龄,送王昌龄李颀,送王昌龄的意思,送王昌龄赏析 -诗词大全

送王昌龄

作者:李颀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篇4:送李策诗词

刘禹锡 唐

深春风日净,昼长幽鸟鸣。仆夫前致词,门有白面生。

摄衣相问讯,解带坐南荣。端志见眉睫,苦言发精诚。

因出怀中文,调孤词亦清。悄如促柱弦,掩抑多不平。

乃言本蜀士,世降岷山灵。前人秉艺文,高视来上京。

曳绶司徒府,所从信国桢。析薪委宝林,善响继家声。

何处翳附郭,几人思郈成。云天望乔木,风水悲流萍。

前与计吏西,始列贡士名。森然就笔札,从试春官卿。

帝城岐路多,万足伺晨星。茫茫风尘中,工拙同有营。

寒女劳夜织,山苗荣寸茎。侯门方击钟,衣褐谁将迎。

弱羽果摧颓,壮心郁怦怦。谅无蟠木容,聊复蓬累行。

昨日讯灵龟,繇言利艰贞。当求舍拔中,必在审己明。

誓将息薄游,焦思穷笔精。莳兰在幽渚,安得扬芬馨。

曰余摧落者,散质负华缨。一聆苦辛词,再动伊郁情。

身弃言不动,爱才心尚惊。恨无羊角风,使尔化北溟。

论罢情益亲,涉旬忘归程。日携邑中客,闲眺江上城。

昼憩命金罍,宵谈转璿衡。薰风香麈尾,月露濡桃笙。

忽被戒羸骖,薄言事南征。火云蔚千里,旅思浩已盈。

湘江含碧虚,衡岭浮翠晶。岂伊山水异,适与人事并。

油幕侣昆丘,粲然叠瑶琼。庾楼见清月,孔坐多绿醽。

复有衡山守,本自云龙庭。抗志在灵府,发越侔咸英。

一挥出荥阳,惠彼嗤嗤氓。隼旟辞灞水,居者皆涕零。

惟昔与伊人,交欢经宿龄。一从云雨散,滋我鄙吝萌。

北渚不堪愁,南音谁复听。离忧若去水,浩漾无时停。

尝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玕姿,秘文螭虎形。

圣功奠远服,神物拥休祯。贤人在其下,仿佛疑蓬瀛。

君行历郡斋,大袂拂双旌。饰容遇朗鉴,肝鬲可以呈。

昔日马相如,临邛坐尽倾。勉君刷羽翰,蚤取凌青冥。

篇5:唐诗《送李端》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送李端》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现在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和人们在**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篇6:《送李端》阅读赏析

《送李端》阅读赏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①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

(1)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2)颈联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请简要分析。 (4分)

赏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诗中夹杂了诗人多年漂泊之苦、朋友惜别之悲和与朋友相识甚晚之恨,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写得悲凄感人。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写送别的环境氛围。时令已经是隆冬之际,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让人心中悲凉。诗人和朋友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即将分别,心情更加悲伤。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直抒诗人惜别时的'悲伤心情,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首联这两句话为整首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这两句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天空浓云密布,天幕低垂,低沉阴郁,远望那条路,一直伸向远方,好像生出了寒云之外。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前路遥远,前路茫茫,这句满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不舍之情。朋友终于走远,只有诗人还静静地立在空旷的原野间,这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寂之情。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这里的人归照应了的第一联的路出,暮雪照应了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两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一幅萧条凄凉的隆冬送友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和世事变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心中愁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想到了艰难往事,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诗人少孤,加上社会**,过早地离开家乡,浪际天涯,知音难觅。这两句不仅是诗人表达了自己身世凄苦的悲伤,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和人们在**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战乱给广大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在这个多难动荡的年代遇到知音,着实难得,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这句话将惜别、感世伤怀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使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悲哀之情回荡不绝。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颈联这两句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最后两句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经历了悲伤的送别一幕,回忆过了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就更加觉得朋友的可贵,便更加不舍得朋友的别离。于是,诗人回首遥望朋友远去的方向,不禁泪流。掩面而哭是前面几联,诗人或惜别,或追伤往事而产生的所有悲凉心情的爆发。但是朋友已经走远,望不到了,哭泣也是徒然。空字表现了诗人凄凉而又茫然的心境。于是,诗人寄希望于下次见面,希望下次早点见面,但世事纷乱,风尘扰攘,社会动荡不安,不知何时才能相会。这一问,可以引发读者的遐想。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这个结尾既自然而又回味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精选了离别时的环境,使情景交融,渲染了悲情,同时,诗人没有停留在送别这个场景,又将笔触拉回到了历史长河中,将自己的离乱之苦融入了离别悲情中,这种悲情又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深化了主题。悲情从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蔓延,整首诗的感情变得厚重而深沉,真挚哀婉,感人至深。

篇7:李颀 ——《送陈章甫 》

【年代】:唐

【作者】:李颀 ——《送陈章甫 》

【内容】

四月南风大麦黄, 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 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①立身何坦荡, 虬须虎眉仍大颡②。

腹中贮书一万卷, 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 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 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 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 罢官昨日今如何?

【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本诗即为一首代表作。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意官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显然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倪其心)

[注]①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②虬·蜷曲。大颡(sǎng嗓):宽脑门。

篇8:上之回李贺

[唐] 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坠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平叛,凯旋。

注:

1:上之回:乐府旧题。古辞写天子返回京师。

2:悬红云,挞凤尾:红云,旗也。挞,拂也。凤尾,红旗上所绣羽饰也。

3:剑匣破,舞蛟龙:蛟龙,喻剑也。

4:蚩尤死,鼓逢逢:蚩尤,黄帝时,蚩尤乱,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败。逢逢,鼓声也。逢,音蓬。

5:天髙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髙庆,扬雄《甘泉赋》:“直峣峣以造天兮,厥髙庆而不可乎。”堕地,《周书》载,天狗 星堕地,声大如雷。谓叛者败也。惊烟,烽火也。海千里,海内无波也。

附:

董懋策评曰:此指李晟破朱泚,复长安,德宗自奉天还京也。

姚佺评曰:天髙庆,庆字音羌,发语词也。

--------凤尾竹客 撰<李长吉歌诗笺注辑评>---------

篇9:送郝判官,送郝判官李颀,送郝判官的意思,送郝判官赏析

送郝判官,送郝判官李颀,送郝判官的意思,送郝判官赏析 -诗词大全

送郝判官

作者:李颀  朝代:唐  体裁:杂言   楚城木叶落,夏口青山遍。鸿雁向南时,君乘使者传。

枫林带水驿,夜火明山县。千里送行人,蔡州如眼见。

江连清汉东逶迤,遥望荆云相蔽亏。应问襄阳旧风俗,

为余骑马习家池。

唐诗《送李端》

同袁高使君送李判官使回,同袁高使君送李判官使回皎然,同袁高使君送李判官使

送崔婴赴汉阳,送崔婴赴汉阳李颀,送崔婴赴汉阳的意思,送崔婴赴汉阳赏析

送刘谷,送刘谷李郢,送刘谷的意思,送刘谷赏析

送舍弟,送舍弟李嘉?v,送舍弟的意思,送舍弟赏析

回山后寄范?先辈,回山后寄范?先辈李频,回山后寄范?先辈的意思,回山后寄

送李侍御,送李侍御贾至,送李侍御的意思,送李侍御赏析

送梓州李使君,送梓州李使君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意思,送梓州李使君赏析

送杨府李功曹,送杨府李功曹张九龄,送杨府李功曹的意思,送杨府李功曹赏析

送僧入天台,送僧入天台李频,送僧入天台的意思,送僧入天台赏析

送李回,送李回李颀,送李回的意思,送李回赏析(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送李回,送李回李颀,送李回的意思,送李回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