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知识点202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原味砂糖子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一生物知识点202(共含6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原味砂糖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一生物知识点202

篇1:关于初一生物知识点

生命的世界

1.生物家族包括原生生物、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

2.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常见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条河、一个校园、一座城市一棵桃树、一群鱼等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4.生物的特征

应激性:如朵朵葵花向太阳、一滴糖水会招来蚂蚁、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吃话梅分泌唾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长: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

繁殖:如蜻蜓点水、母鸡下蛋、孔雀开屏、植物开花结果

新陈代谢(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如:植物光合作用、落叶、运动后出汗、呼吸、排尿等

5、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

同种生物间的关系:互助(如“企鹅喂食、蚂蚁共同搬运食物)、斗争(如梅花鹿求偶争斗)

生物因素:

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互惠互利(如:海葵和蟹、白蚁和鞭毛虫、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捕食(如:兔子吃草、狮子捕食斑马)、寄生(如:蛔虫和人)、竞争(如:水稻和杂草、大小两种草履虫的竞争)

6、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保护色(如:蜥蜴和北极熊的体色)、警戒色(如:毒箭蛙、胡蜂、夹竹桃)

7、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鸟类有适于飞翔的翅膀、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

8、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9、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10、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探索生命

1.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2.林奈――“分类学之父”

3.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单位由大到小,共同特征由少到多)

4.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物种起源

5.哈维(较早运用实验方法的科学家)――血液循环

6.沃森和克里克(现代分子生物学奠基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7.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命现象

8.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9.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最重要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

10.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11.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

12.1)实施实验并记录2)分析实验现象3)得出结论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人的生殖

生殖过程

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每个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3、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在38周左右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4、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5、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

篇2:初一生物知识点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暂时贮存粪便,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6)肛门

3、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使土壤酸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使水质酸化,从而使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能源。

2、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形成: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形成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台风更加频繁,土地更加干旱,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人体的呼吸

1、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2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3、呼吸系统的'起始器官是(鼻)、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

4、鼻腔中的毛细血管很丰富作用是(温暖气体)。

5、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其重要生理意义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6、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呼吸通道的结构(咽)。

7、受凉感冒时,引起的呼吸不畅的原因是(鼻黏膜充血肿胀,堵塞鼻腔)

8、呼吸道的作用是(①呼吸道具有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②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清洁、湿润)

9、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10、会厌软骨的作用是(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11、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肺)

12、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组成的。

13、肺的功能单位是(肺泡)

14、肺位于(胸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15、探究呼吸运动中胸阔容积是否发生变化,通过测量(胸围差)来进行,测多次要求(平均值);肺活量应找(最大值)。

16、人体完成呼吸动作的主要呼吸肌是(肋间肌)和(膈肌)

篇3:初一生物知识点

初一生物必备知识点

1、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生物囤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依赖于生物圈。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目前,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界可能提供的资源、能源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土地和淡水的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由此造成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局面。同时,人口的迅速增长,使我们的环境污染加剧。此外,人口的大量增加,还给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

(1)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问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2)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特征。

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级结构,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时,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能通过自动调节恢复平衡。但若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初一生物怎么学更轻松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有的学生感觉自己对生物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这不能成为生物成绩不理想的借口。对于初中开设生物这门课程,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我们现在学习生物学,决不仅仅是为了期中和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大自然,了解我们人类自身,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将来为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的时候忘记带课本,这是最影响学习的一点;上课的时候不能认真地听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或者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转着头看等等,这些都是不好的学习习惯。

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抓住课堂45分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提高学习效率,尽量避免来自外界的任何干扰。在课堂上,不仅要做到眼看耳听脑子转,而且要动手做笔记。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很多学生感觉自己都记住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准备一本课堂笔记本,能够使自己在当天复习或者最后总复习的时候抓住重点,轻松许多。

生物答题注意事项

1.灵活解题。解题就是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上钩,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要做到以下几点:

2.科学作答不可忽视。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生物科技发展的热点。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篇4:初一初二生物知识点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吞噬细胞

(3)第三道: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脾脏、胸腺)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4)非特异性免疫(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三道防线)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篇5:初一生物知识点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注: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没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P6)

▲生物的归类

1、按照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厚度: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注:1、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篇6:初一生物知识点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转换器镜筒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遮光器: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3、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注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观察细胞结构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1、常用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2、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净→滴→取→浸→展→盖→染

3、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

4、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液态的,可以流动,内有细胞器等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液泡:有细胞液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注: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

6、19世纪3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7、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1、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分子较大,可燃烧):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较小):水、无机盐、氧等

注意:图Ⅱ-7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2、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区别: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是指上一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

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多莉羊例子

2、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3、基因是指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断。

4、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注:1)、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2)、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

3)、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5、细胞中有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点202

初一语文知识点202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202

初一下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初一生物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202

初一生物知识点202(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一生物知识点202,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