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填志愿的步骤和方法技巧(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只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理性选择,综合定位
优先选学校还是优先选专业,这一问题需结合个人需求进行辩证分析,关键要看考生具备什么样的实力。比如,学习成绩优异或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者可优先考虑院校为主;成绩没有明显优势但希望就读高水平院校,可注意“距离和分数”的关系,就可以选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院校或考虑偏冷门专业冲冲看;有明确专业取向或毕业后先考虑就业或所选高校各方面差不多时,可优先考虑专业。下面提供选择志愿的一些参考思路:
1.根据专业选报。若考生对专业有明确要求,可首先选择几个比较心仪的专业,然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考生在初选专业时,首先可以考虑的是自己有兴趣、特长、优势的专业,然后看当下热点,以及就业率高的专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了解专业内涵可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学校招生网关于专业的介绍)。同时,要对专业的学习难易程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学科实力、考研情况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综合考虑选择拟报考的专业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2.根据学校选报。若考生比较看重学校、地域等因素,可首先选定几个目标院校,然后在院校内选择心仪的专业。
考生在初选院校时,应详细了解拟报考院校的基本情况,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基础上,选定自己感兴趣又符合报考条件的专业。可以通过浏览高校的网站、参加高校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参加招生咨询会、在线咨询、电话咨询以及阅读《招生章程》等各种形式全面了解高校,包括:综合实力、学科优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升学就业、国际合作、学费标准、入校后转专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3.兼顾学校和专业。考生首先应对自身实际情况(总分、位次、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晓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大致位置,在全面了解心仪高校和专业的基础上,在院校和专业间找个平衡点,综合定位学校和专业。既考虑高校品牌,又考虑专业的合适性。
上述思路仅供参考,高考志愿填报的思路和方法很多,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夺,无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就好。在专业(类)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数量相对充足,所以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可以将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专业”、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学校”,不必墨守成规只采取一种思路选报志愿,多种思路有机结合方能更好地确保考生利益最大化。
二、筛选并优化志愿,形成合理梯度
在平行志愿招生批次,要拉开适当的梯度,以增加录取几率。从“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梯度入手、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次筛选。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初步选择足量的“专业(类)+院校”志愿,分别放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个梯度备用。“冲”是冲刺一下的意思,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不明显但希望就读的院校、专业放在冲的层次;“稳”是相对稳健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较大且比较喜欢的院校、专业放在稳的层次;“保”是录取几率大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有明显优势的志愿放在保的层次。
第二步,综合优化。从前面选定的批量志愿中,结合往年院校、专业录取等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录取可能性不大的高校、专业删除,优化选择出拟报考的、可放在不同梯度的相对合适的高校、专业。
第三步,最终排序。结合本人实际和意向确定具体志愿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经筛选优化后的备用志愿逐一比对,并先高后低按降序排列。可以将喜欢的专业及院校尽量往前排,最后要填一些录取希望比较大的专业及志愿,志愿的填报适当拉开梯度。如普通类平行志愿填报时,可将自己成绩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20-30个,将具有一定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50-30个,将优势较大且有把握的志愿放在最后26-36个。
三、结合自身实际,规避风险
考生应对自身有较为客观的判断,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所选志愿首先要对照高校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所选择志愿应该与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相符,跟自己性格相匹配;应该与自己成绩位次及身体条件相符合,有利于实现理想抱负和发挥自身潜能;应该与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去向相吻合、与家庭意愿及经济条件相结合。
平行志愿有效地减缓志愿填报风险,但风险不会完全消除,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冷静分析,客观比较,规避以下误区产生的风险。
学校和专业谁更优先
1、职业目标明确,优先选专业
专业是大学生重要的一个“标签”。专业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不同行业的从业能力,提供从事某种职业的可能。
有些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规划,很清楚将来想做什么,能聚焦想报考的专业。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要首选专业。只有“选对专业”,才有更多机会“入想干的行”。
选择专业一定意义上就是选择未来的职业。如果想成为医生,可慎重选择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医学专业。但也要注意,这些医学专业的分数普遍较高,被调剂到“非医学”专业的可能性较大。
2、职业目标不明确,优先选学校
大部分考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较模糊,职业期待也只停留在“稳定”“自由”“权威”“专家”等泛泛之词,对学习哪种专业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并没有深入的探索。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优先选择学校,选择理想大学的一些通用性较强的专业。等进入大学以后,再探索未来职业目标也不迟。
读大学的意义除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精神气质的打磨。学术精神、校风传承、人文气息、学习氛围、师资力量……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会在每个学子身上留下“大学”独有的烙印。
好的大学,能让你置身于优秀人群之中,不知不觉变成更好的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好一点的大学?因为优秀大学和普通学校在学习上的关键性差异,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同一个知识点,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练几道习题,浅尝辄止;名牌大学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一、理性选择,综合定位
优先选学校还是优先选专业,这一问题需结合个人需求进行辩证分析,关键要看考生具备什么样的实力。比如,学习成绩优异或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者可优先考虑院校为主;成绩没有明显优势但希望就读高水平院校,可注意“距离和分数”的关系,就可以选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院校或考虑偏冷门专业冲冲看;有明确专业取向或毕业后先考虑就业或所选高校各方面差不多时,可优先考虑专业。下面提供选择志愿的一些参考思路:
1.根据专业选报。若考生对专业有明确要求,可首先选择几个比较心仪的专业,然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考生在初选专业时,首先可以考虑的是自己有兴趣、特长、优势的专业,然后看当下热点,以及就业率高的专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了解专业内涵可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学校招生网关于专业的介绍)。同时,要对专业的学习难易程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学科实力、考研情况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综合考虑选择拟报考的专业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2.根据学校选报。若考生比较看重学校、地域等因素,可首先选定几个目标院校,然后在院校内选择心仪的专业。
考生在初选院校时,应详细了解拟报考院校的基本情况,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基础上,选定自己感兴趣又符合报考条件的专业。可以通过浏览高校的网站、参加高校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参加招生咨询会、在线咨询、电话咨询以及阅读《招生章程》等各种形式全面了解高校,包括:综合实力、学科优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升学就业、国际合作、学费标准、入校后转专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3.兼顾学校和专业。考生首先应对自身实际情况(总分、位次、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晓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大致位置,在全面了解心仪高校和专业的基础上,在院校和专业间找个平衡点,综合定位学校和专业。既考虑高校品牌,又考虑专业的合适性。
上述思路仅供参考,高考志愿填报的思路和方法很多,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夺,无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就好。在专业(类)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数量相对充足,所以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可以将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专业”、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学校”,不必墨守成规只采取一种思路选报志愿,多种思路有机结合方能更好地确保考生利益最大化。
二、筛选并优化志愿,形成合理梯度
在平行志愿招生批次,要拉开适当的梯度,以增加录取几率。从“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梯度入手、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次筛选。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初步选择足量的“专业(类)+院校”志愿,分别放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个梯度备用。“冲”是冲刺一下的意思,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不明显但希望就读的院校、专业放在冲的层次;“稳”是相对稳健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较大且比较喜欢的院校、专业放在稳的层次;“保”是录取几率大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有明显优势的志愿放在保的层次。
第二步,综合优化。从前面选定的批量志愿中,结合往年院校、专业录取等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录取可能性不大的高校、专业删除,优化选择出拟报考的、可放在不同梯度的相对合适的高校、专业。
第三步,最终排序。结合本人实际和意向确定具体志愿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经筛选优化后的备用志愿逐一比对,并先高后低按降序排列。可以将喜欢的专业及院校尽量往前排,最后要填一些录取希望比较大的专业及志愿,志愿的填报适当拉开梯度。如普通类平行志愿填报时,可将自己成绩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20-30个,将具有一定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50-30个,将优势较大且有把握的志愿放在最后26-36个。
三、结合自身实际,规避风险
考生应对自身有较为客观的判断,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所选志愿首先要对照高校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所选择志愿应该与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相符,跟自己性格相匹配;应该与自己成绩位次及身体条件相符合,有利于实现理想抱负和发挥自身潜能;应该与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去向相吻合、与家庭意愿及经济条件相结合。
平行志愿有效地减缓志愿填报风险,但风险不会完全消除,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冷静分析,客观比较,规避以下误区产生的风险。
如何把握专业和学校
填志愿,先选专业再择校
每年志愿填报时,考生、家长必问:先选专业还是选学校?填报时,很多学生都以学校名气、排名选择,几乎不考虑选专业。为了读理想学校,选择服从分配,甚至选择不知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冷门”专业。启德教育专家认为,高考仅是一个开始,学生要好好思考职业理想与潜力,填报志愿才是影响未来学业回报与就业前景的关键。填报时,学生可做职业测评,按职业兴趣选“学科排名”靠前的院校,其课程设置更优化,校企合作更紧密。
新专业=未来好就业?未必
国内外几乎每年都有新专业出炉,今年教育康复学等7个本科新专业,在国内开始招生,这让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陈然老师认为,新专业就业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学生应深究学校为什么会开设这样的专业,是适应未来3-5年的市场需求?还是为借此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考生最好尽可能了解清楚。比如像国外的专业,就是以行业发展为开设主因,如加拿大社区学院都会因应职业空缺,增减相关专业。
要选准专业,还要懂如何学好
6月14日,现在全国重点院校、省部共建211院校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熟悉高校专业设置的陈然老师,除了支招如何评估职业理想与潜力,还会提醒如何顺应不同专业的特性,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相应的支持性资源(与专业相关的见习或实践机会),旨在最大程度培养学生毕业前的职业能力。
1.初步定向
撇开分数不考虑,先按照本地、本省、外省的顺序,收集比如说经济发展条件、师资力量及教育环境、还有就业条件等情况、路程远近及交通情况等信息。然后综合考虑要在哪个地方上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想在父母的监管下生活”并不能成为唯一的考虑因素。
2.认清自己
花上一到两天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弄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梦想。因为自己的世界是自己的,所走过的路的或要走的路都是自己的必经的,别人不会代替你走。当然,在这期间不管你想没想清楚都必须要大量参考并足够尊重父母、老师、以及经历过这些的学长学姐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步,是对以后甚至后半生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步。
你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专业一旦选定了,你未来的路就已经决定了至少70%,所以确定你所选择的专业是你能够接受,最好是能够培养兴趣的。不然在自己不喜欢的行业工作一生,实在是一种折磨。
3.挑选学校
确定自己在哪个地方上学后,根据自己的分数,收集当地近几年符合或接近自己分数的学校。在确定选择该学校的前面,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去学校的官网,看看学校的招生简章。深入的去了解该所学校的历史、专业分布、专业特色、学生特色等内容。
最主要的还要看该校的今年的招生政策,历年该校在各省招生人数跟录取分数线,以及其他招生的限制。必要时还可以拨打该校的招生办的电话去咨询。当然也可以从非官方的角度来看一所学校,比如该校的贴吧,校内的论坛之类的,主观加客观就会更接近真实的学校。
只是了解过这些,还没有完,要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多加分析出自己可能被录取的概率。不是要求得到精准的概率数字,只要一个大概,让自己心里有底。但是这样的难度跟工作量要靠全家动员才有可能完成。
一是招生形势。包括当年招生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管理办法、全省各科类报考人数、各批次各科类招生计划数、录取比例等等。
二是招生政策规定。比如录取批次的划分、录取办法、优录照顾政策、录取程序、投档办法、高考体检指导意见等。
三是学校招生章程和招生简章。招生章程是填报志愿必读内容,主要介绍招生规则和录取要求。招生简章是高校为招生特意印制的宣传材料。
四是招生计划。招生计划主要是指在湖北省招生的高校、专业和招生人数。
五是近几年湖北省的批次线和各院校录取数据。收集近年各批次线、各院校在湖北省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人数、录取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了解以上信息,有助于考生分析预测各高校的调档线。
六是相关科目成绩要求。相关科目即与所报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高考科目。相关科目成绩优秀,有利于所报专业的录取。
七是就业情况。选择就业率较高的院校和专业,将来择业会多一份机遇。
位次法
位次法择校的理解并不难,它就是将考生当年的高考分数,对照各自省份公布的一分一段表,找到自己当年所在的全省位次,再和过往高校收分位次进行对比的一种择校方法。这里举这样一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假如一考生,高考分数为600分,通过一分一段表比对后,得到自己当年的位次为1000位。然后我们再去看去年的一分一分段表1000位是多少分数。假定去年1000位的分数为595分。那么就可以大致的认为600分越等于去年的595分。最后我们再去查询去年595分附近有哪些大学。
简单的择校大家都懂,关键是怎样让自己的分数应用最大化。很多家长和考生都希望自己的高考分数在志愿中不浪费一分。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客观的讲不浪费一分,需要很好的运气。在高考的志愿填报中,能做到分数应用的最大化就已非常不错。
要实现分数应用最大化,核心是在冲、稳、保、垫的志愿体系搭建。除了志愿体系的搭建,还有一点也要注意,那就是需要考生和家长能够理性的认识自己高考分数。在冲的时候,不可盲目的冲刺。这里还是拿刚才的分数举例,今年的600分约等于去年的595分。在冲的时候,尽量选择去年收分在595-600分的大学。超过这个范围,冲刺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如果确实想超过这个范围来冲刺,那么就需要去看高校的招生计划。如果扩招,往往会提升一点成功率,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至于志愿中的稳、保、垫,每个人对分数的理解不同,所对应的选择也就不同。不过,在这还是要建议一点,垫底的学校一定要垫够。这里的垫够,不仅是学校垫够,专业上也要垫够。
志愿填报:看位次更准确
在填报志愿中,省招办给你的成绩单中的你在你们省高考中所占的“位次”,志愿填报就是拿这个位次和去年各大高校在你省录取的考生位次进行比对,最后敲定你心仪的大学。
众所周知,每年全国大学在每个省录取的学生数量基本上相对较固定的,变化不是特别大,这是其一;其二,每年每个省的考生数量基本上相差不大,大家想想,学生和家长每年也是按照这个位次来进行志愿的填报,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每所大学每年在你省所录取的学生的位次也基本上是较固定的,特别是好大学尤为如此。但还是有少量高校在每个省录取考生的位次每年有可能有轻微的起伏,但总的变化不大。
因此考生填报志愿不能光看分数,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去年你考580分,去年高考题难,你的位次可能在6000位左右,而今年高考题简单,你考了610分,你的位次可能也在6000位左右。去年580分可以考北京交通大学,而你今年就必须要610分才可以报考北京交通大学,如果你今年只考580分,你就说,去年北京交通大学580分在你省可以考上,我今年也报北交试一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是你根本考不上北交,如果你报的别的高校都比北交分数高,北交作为最后的保底院校的话,在一本录取范围你可能掉档,滑到二本录取。
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研究你在全省位次附近的去年的大学,把这些学校都列出来,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把这些学校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出来,然后在每所学校里面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按照专业录分从高到低排出来,然后在这六所大学或者八所大学里面,必须要把一所保底学校放在最后,以防前面的学校都录不上,最后一所比你的位次低得多的学校可以保证你有学可上。
一、专业优先
这种方法就是把专业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适合对某一专业有浓厚兴趣和对自己未来职业有明确规划的考生。
这种方法必须把第一志愿(A志愿)作为重点来考虑,如果填报得好的话,第一志愿就会被录取。
在填报第一志愿时,必须采取稳的方法,就是你的位次比要填报的学校的这一类专业近几年的录取的最低位次要高一些,这样被理想专业录取的机会就很大。
在专业选择时也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只要是一个学科的专业其实所学的课程相差不是很大,比如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经济类,一个学科类别下有很多专业,但所学内容差别不大,所以在填报时只要是一个学科类别的都可以。
二、学校优先
学校优先就是以自己的成绩尽量能上一个层次更好的学校为原则,适合那些分数较高,对专业不是太挑剔的考生。
因为高分所对应的大学都是名校,一般来说,这些学校的专业实力普遍较强,不管学什么专业,毕业以后都能找一个不错的工作,因此,学什么专业都可以。
这种志愿的填报方法一般采取“冲”、“稳”、“保”的办法,可以选择两个甚至三个比自己分数高或者接近的学校作为“冲”的目标,然后选择两个比自己分数稍低的学校,作为“稳”的目标,最后选择两个比自己分数明显低一点作为保底。
志愿填报前准备
1.正确估分:分数出来前对一下答案,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估分;
2.提前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预估分数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面积搜索数据;
3.明确各项重要的时间节点: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
4.研读报考院校的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校有关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和录取规则等的政策性承诺,了解学校的招生章程对科学填报志愿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冲
因为现在高考志愿填写均为平行志愿你,录取不分先后顺序。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在前几个志愿盲目往前冲,导致考生落榜。
二、院校间没有梯度
这里的梯度指的是每个院校平行志愿间的分数相差较小,最合适的分数梯度在20分左右。
三、不服从专业调剂
如果考生刚刚压到录取分数线,那么一定要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很有可能会高考志愿退档,而高考志愿退档后,将无法被其他志愿学校录取。
高考如何填志愿
以往的经历证明,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快报志愿的时候才忙着搜集、整理信息,满屋的报考资料、一地的招生简章、通宵达旦、埋头苦干,但却无从下手,此时才体会到什么是坐立不安、为时已晚!最后才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整理出一份志愿方案,匆匆忙忙的填报了志愿。
家长要先从了解专业做功课。因为专业方向的选择就确定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发展方向和未来就业领域。当每个高三考生家长拿到志愿表时,心里就明白了,无论是考前估分还是考后估分或据分填报,最后都会有数十个专业等着你落笔。
我们先来看一下,高考时考生具体要填报多少个学校,多少个专业?(根据各省的志愿设置情况不同,有所不同)
比如北京的本科志愿设置为:提前批次设置了两个顺序志愿,每个志愿1所学校,5个专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可在本批次内选报4所学校,第一志愿1所学校,为顺序志愿,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包括A、B、C三所学校,每个志愿学校可选报5个专业。所以考生填写一份完整的本科志愿表,最多可填报14所学校志愿,70个专业志愿(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目标专业在填报时可以重复出现)。
例:上海的志愿设置为:文科、理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和第三批的高职(专科)均设置平行志愿,即:第一批设置按字母A、B、C、D顺序排列的4个平行志愿院校,第二批设置按字母A、B、C、D、E、F顺序排列的6个平行志愿院校,第三批设置按字母A、B、C、D、E、F、G、H顺序排列的8个平行志愿院校。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也就是说在上海报满本科专业志愿,需要填报10个院校,60个专业。
例如,河南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平行志愿,考生可以填报16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
各省由于专业设置情况不同,落实到志愿表上的专业和院校数目也略有不同。但十几所院校几十个专业也足以乱花渐欲迷人眼。就算不全部报满,也要有确定一些大的专业方向,每年都有考生和家长对专业了解不透、盲目上阵、仓促填报,出现了很多不可挽回的遗憾。比如:高分没学上、擦边没进去、高分低就、错报专业面对如此多的院校和专业,不下一番大工夫真的很难填报出适合的志愿。
如此解释,对填写志愿有没有更透彻的思路呢?
[高考如何填志愿]
前面在顺序志愿及平行志愿时,我们都有一个预测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问题,要考虑自己的分数超过学校今年录取线后才有把握被录取。这就是以往志愿咨询专家所做的主要工作,判定某一分数今年能否被某所学校录取。现在,实行实时动态填志愿后,预测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问题已经解决。再不需要通过专家来预测分数线了。也就是说,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通过学生实时填报志愿已经可以完全披露出来,你能否被填报的学校录取,通过实时的填报学生的分数、排名及招生计划就可以断定。学生在上网后,决定填报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时,他可以实时浏览现在报这所学校、这一专业有多少人,每个人从高到低的分数都是多少,此时他在这些人当中排名如何?他的排名是否在招生计划之内,如果在,那么他就可以选择此学校的此专业。否则,就放弃,寻找自己的分数排名能达到录取线排名之内的学校和专业。在选择后,学生并不是万事大吉,他还要不定时的浏览观察他在填报学校专业中的排名变化情况,如果有更高分数的学生填报了这所学校,将该生的排名挤出招生计划排名之外,这时,他又要重新选择学校和专业,以确保自己的排名又在该校及专业的录取排名之内。直到网上实时动态填志愿结束时,他都要确保自己能够被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录取。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录取到既满意又可能的高校及专业中去。当然,有少数学生因为最后几分种或几秒种被其他高分考生从志愿中挤出,那么,他就可以通过第二次补填志愿的方式确保自己被录取。
所以,实时动态填志愿已经使填报志愿没有任何博弈的成分,真正保证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志愿也实现了真正的回归,使学生真正从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出发选择专业和学校,也才使科学的学业规划真正落到了实处。确保自己对未来的专业学习能够有兴趣、有潜力,毕业时学有所成,从而为其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高考填志愿:实时动态填志愿技巧]
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
1.查看自己的分数。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分数处于全省什么位置,这个要看省排名,而不是成绩。这就要参考《高考指南》和《招生计划》了,这两本书统计的是去年的数据,所以实际分数线要按照去年的,这个要多问有经验的人。高考分数对你填志愿具有决定意义。
2.明确专业。填志愿前,你应该先决定好自己选什么专业,建议是兴趣优先原则,你喜欢那方面的知识,就选那方面的专业。当然,你必须还要考虑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这方面要多看新闻,了解市场情况。
3.你喜欢的学校类型。高校有许多类型,比如综合类的,师范类的,医学类,金融类的.,语言类的等等。如果成绩许可的情况下,优先考虑 “双一流”院校,其次是985和211工程学校。
4.学校比专业重要。学校的综合实力决定该校的社会认可度,所以学校的牌子是最重要的参看标准。一个“双一流”院校普通专业出来的学生,比普通211工程院校王牌专业的毕业生更具有社会认可度。
5.投平衡志愿要看自己的分数。这是很好理解的情况,你分数越高,你可以选择的学校就越多,出色的院校也更倾向于录取你。第一志愿,最多可以高出自己分数二、三十分,你才有机会被录取,而且应该知道,这几率较小,但还是有一定机会。第二志愿应该是你的主要“录取”学校,你的分数线应该稍微低于其录取线,机会较大的,去了也是赚了。第三志愿一定要稳,你的分数线应该稍低于该校的录取线,一般都很稳就过了。
高考志愿的填报流程
(一)登录指定网页。
网上填报志愿要在省招办指定的网上进行,登录指定网页,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网址。指定网页一般会印制在准考证上面,或者打省招办办公定电话咨询。
(二)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用户名是考生准考证上的14位报名号数字,第一次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的初始密码是身份证号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登录网上报名系统。
(三)阅读考生须知。
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后,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告知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考生应仔细阅读,了解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以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为了保持志愿填报的正确地误,考生须知一定要详细阅读,这点很重要。
(四)修改初始密码。
考生在第一次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时,一定要修改初始密码,如果不修改,就会自动返回到上一步,无法继续往下操作。点击“修改”按钮,就可以修改密码和填写录取用联系方式。成功修改密码后,再开始填报志愿。(修改的密码一定要牢记,最好是平常用的,录取联系方式一定要写正确,要是经常可以联系到你的,保持不会停机)
(五)选择批次填报志愿。
先在网页上点击“填报志愿”按钮,先选择要填报的批次,然后根据提前草拟的志愿表填报院校代码和所选专业代码到志愿栏,千万不要错栏错位。仔细严格按照流程来操作。
(六)检查核对。
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输入完毕后,点击“下一步”按钮,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已填的代号转换成相对应的院校和专业,屏幕上会显示已填报的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这时候,考生要阅读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仔细核实显示的学校和专业是不是自己想要填报的,如果不是,或出现红色字体提示的“无效院校”或“无效专业”就说明填错了代号,一定要按正确的代号更正,要不然就张冠李戴了。如果要修改或补填志愿,可以点击“上一步”按钮,返回到填报界面进行修改或补填。(这是高考网上填报志愿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
(七)保存志愿信息。
检查志愿信息无误后,点击“保存”按钮,只有点击了“保存”按钮,填报的志愿信息才会储存到网报系统中;不点击的话,志愿信息就保存不了,等于没有填报志愿。填好每一个批次的志愿后,都要点击“保存”按钮,保存这个批次的志愿信息。保存好以后,再从第五步开始填报其他批次志愿。
(八)查询志愿、退出填报志愿系统。
志愿填报完毕之后,一定要及时退出志愿填报系统,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发生。
★ 翻译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