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寓言的特点(共含12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urp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析寓言的特点
1、创作灵感来自于动物的特点,这类寓言既有科学依据,又有艺术加工,也就是虚构艺术。
吴礼鑫的寓言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读起来像是一篇篇精美的童话,但是又比童话更多一层内涵,多一份哲理,细细体会总是受用无穷,并能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如《狐狸与豺狼》,说的是狐狸经常模仿山羊和兔子的声音以诱杀它们,谁知却引来一只凶恶的豺狼把这只狐狸给捕杀了。这就是吴礼鑫的寓言,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寓言家创作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或者想暴露点什么, 或者想揭示点什么。虚构使吴先生的寓言建构获得了极大的便捷,他以动物为载体,为深刻的思想寻找一个可以寄居的躯壳,来揭示深刻的主题。
2、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和象征的手法,也就是人化艺术。
吴礼鑫寓言中有人物或动物、情节,是把整个寓言所包含的事件作为一个比喻来影射的,里面的比喻没有具体的实体,它的本体是故事整体,喻体是一个人生教训或一种讽刺批评的态度,即故事最后的寓意,这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象征含义,启人深思。这一点跟我们平常时的修辞上的比喻有点不大一样,因为一般修辞的目的的在于增强言辞的形象性和伦理的说服力。但都是表现主题的一种艺术手段。吴先生非常广泛和出色地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他的寓言多从天地间广取物象,诸如鸟兽、虫鱼,水浪礁石,树木花草,日月虹霓等,无数的有生物,无生物,微生物都变成了寓言的主人公,使它们具有人的感情,人的心灵,具有一切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
他的动物寓言的特点也是将动物拟人化,这种拟人化源自吴先生对动物行为和生活习性的精细观察,体会得非常细致。这里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寓言中动物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他们的强与弱。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个性,通常是通过他们的对话来体现。如寓言《老虎与乌龟》,讲的是老虎在乌龟面前趾高气扬,以为自己是森林中的大王,力大无穷,是天下第一,认为乌龟是个小不点,不算什么。而乌龟却说它是动物中的长寿之王,也是天下第一。把老虎和乌龟都当做人来写,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来体现他们的性格,最终说明:“别具一格,独一无二,富有特色,你也会出类拔萃”的道理。
3、勇于创新,开拓寓言新天地
吴礼鑫在创作过程中显示了可贵的创作激情和艺术探索的勇气,作者那忘我执著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们,他的每一个字,每一段故事都倾注着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使人敬佩。如寓言《作家与疯子》 ,这则寓言讲的是有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这里的人不知何故,个个都疯疯癫癫。作家得知此信息,便千里迢迢来到这神奇的地方追根索源。然而这里的人们一见到他,都窃窃私语“我们这里来了一个疯子,我们必须远离他。”作家无法接近这里的任何一个人,他便装疯卖傻,手舞足蹈,好似一个疯子。但这里的人们一见到他,又窃窃私语“这个疯子也想装成一个正常人,我们不要上它的'当。”
作家极为苦恼,他烦闷极了,没过几天,他真的成了一个疯子。这里的人们都欢喜雀跃道 “我们这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我们要热情地对待他。”作家于是便与这里的人友善相处,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一部描绘疯子生活的栩栩如生的作品。可谓荒诞之极,正是作者以这种荒诞的方式来开拓寓言新天地。
4、寓理于事,结构简单,言简意赅,就是具有寄寓和凝缩艺术
寓意是一则寓言的精髓所在,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着极大的思想力量。一则寓言其故事所提供的可资开掘的寓意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这则寓言的思想和艺术生命力的标志。寓言深层的寓意,需要读者有意识地去领悟。而故事与寓意的各自独立也使一则寓言的寓意出现了极大的可塑性,人们往往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吴礼鑫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讲故事,既能抓住读者好奇心,又将道理藏于一词一句中 。他的寓言故事单一,紧紧围绕寓意叙述,里面虽有人物形象,但都是线条勾勒,没有细致的刻画,有情节,但不深入展开,也没有安排悬念与细节,里面的语言十分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隽秀的特色,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寓言中的寓意,书中每则寓言后都配有简洁、精辟的说明性文字,点破其中奥妙,可谓是画龙点睛,读来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这些寓言好像带刺的玫瑰,它的花给人美的享受,它的刺使人大彻大悟。这就吴先生寓言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他的寓言的美并不是用华丽的辞藻渲染出来的,也不是用缤纷的色彩涂抹出来的。而是内在的, 含蓄的, 深邃的。因为文学的审美价值, 不仅表现为优美的文字, 而且表现为优美的内涵。
它抑恶扬善,充满了正气, 同时也充满了智慧。描绘美好事物的作品可以给人以美感, 鞭挞丑恶事物的作品同样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寓言《老虎与野牛》,写的是一只老虎不顾一切地捕杀一头野牛,而野牛全力以赴地逃命,最后老虎追上了野牛,咬住牛的尾巴,正准备享受到手的胜利果实的时候,野牛却用尽全身的力气突然转过身来,用锋利的尖角朝老虎猛刺过去,最后把老虎刺死了。语言非常简短,寓意也很深刻。主要是说明:“忘乎所以,往往容易葬送自己。”这就是吴先生寓言的实用价值,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把寓言寄托在寓言的字里行间,是读者读起来容易接受。吴礼鑫的寓言就像个小小的魔袋,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来,他的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些寓言故事还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总之,吴先生的寓言就像一把用巧妙的比喻做成的钥匙,。帮助读者打开心灵之门, 启发智慧。
寓言的特点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征
(一)什么是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1544页)
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具有用故事来帮助说理文体元素。《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
《伊索寓言》是外国文学中早期寓言的代表作,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是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
(二)寓言的特征
寓言一般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寓言结构简单却富有表现力,一般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和教育性,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它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主角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理解文体特点。
1、浅与深
寓言故事浅显,道理深刻,它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语),这个“外衣”就是故事,“真理”就是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和生活经验,为了让一些生活经验和道理能让人明白,寓言常借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和情节,用讲故事和谈话的风格娓娓道来,故事浅显,但道理深刻。
2、趣与理
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怪物,当他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中,生动活泼的故事与深刻的道理和谐统一,它的.趣为理服务,它的理通过趣来表现。
二、寓言的解读要点与方法
(一)解读要点:寓意,方法:通过分析内容和形象来完成。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有人说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寓意有的在作品中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文字背后,让读者通过思索找出来。
无论在文中点明寓意与否,象征、夸张、拟人的手法都是寓言作者常用的,他们通过塑造形象,营造情景,把想表达的意思寄托在这些形象和情景中。
比如《揠苗助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寄托在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上。解读时,认识这个人物,在头脑中建立这样一个农夫形象是教学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农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读、想、说、悟。
以内容为载体,以形象为媒介,紧扣文本,领悟寓意,是寓言解读的一个要点。
(二)解读要点:语言和结构,方法:通过分析表现形式来完成。
一般说,寓言的语言多是直白如话、朴素简洁的,而这些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通过细细地揣摩,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揠苗助长》中写道:“他巴望(盼望,眼巴巴地盼望,一种急切的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里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细读文本,体会带点词的意思,感受农夫盼望禾苗长大急切。课文接下来写了农夫的动作和语言:“他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感知农夫的努力和辛苦,从“兴致勃勃”中体会农夫劳动后的欣喜、满足。在充分解读语言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作者通过讽刺和嘲笑揭露敌人的丑恶残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强团结,打击敌人。也用讽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虚伪、愚蠢、懒惰等缺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这些教训,讽刺一般在作品的开头点出来,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故事中间,让读者加以思索找出来。《南辕北辙》的最后一段中就直接点明了:“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另外,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无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
寓言来自民间,其作者是人民大众。它是为适应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常将自己在生活和斗争中积累的某些经验和教训编成生动的故事,让别人从中受到启发,以便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吃苦头。它是人们规劝和自我教育的.生动形式,也是抨击坏人坏事的有效手段。《南辕北辙》则选自《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
寓言故事
骡子
有匹吃大麦长大的骡子很强壮。每当他跳跃时,总是自言自语说:“我父亲一定是一匹能奔善跑的马,我非常像他。”有一天,因为需要,骡子不得不被拉去不停地跑路。回来后,他才愁眉苦脸地想起自己的父亲是驴子。
这故事说明,人们如遇好运出了名,也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因为生活如同潮起潮落,前途难以预测。
狮子与报恩的老鼠
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
这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候。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一种道理寄托在短小的故事里,让读者从中获得教益。由于它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因而成为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
寓言有以下特点:
一:寓言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它借助于假托或虚构的小故事,突出一个单一的主题,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让读者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或教育。
二:寓言总是借助于说故事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三:寓言往往也以人类以外的生物为角色,采用拟人的手法。如《东郭先生》中的中山狼,就是一个狡猾、凶狠的恶人的典型。
四:寓言的篇幅简短,情节单纯,语言简练。如《乌鸦与狐狸》仅100多字,却描述了一个情节简单而有趣的故事。
[知识拓展]
伊索寓言六篇
1:农夫与蛇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2:两只口袋
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这故事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3:公牛与车轴
几头公牛正使劲拉着货车行走,车轴被压得发出吱吱的响声,牛回过头,不耐烦地对车轴说道:“喂,朋友,我们无声无息负担着全部重量,你叫唤什么?”
这故事是说,那些叫唤得特别响的人往往干活少,而那些不作声的人往往承担着全部重量。
4:海鸥和鸢
一只海鸥吞吃了一条很大的鱼,胀破了他的肚子,躺在海滩上等死。一只鸢看见后说:“你真是自作孽啊!你本是空中飞的鸟,不该到海里去找食物。”
这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
5:老猎狗
一条老猎狗年轻力壮时从未向森林中任何野兽屈服过,年老后,在一次狩猎中,遇到一头野猪,他勇敢地扑上去咬住野猪的耳朵。由于他的`牙齿老化无力,不能牢牢地咬住,野猪逃跑了。主人跑过来后大失所望,痛骂他一顿。年老的猎狗抬起头来说:“主人啊!这不能怪我不行。我的勇敢精神和年轻时是一样的,但我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从前我的行为受到了你的称赞,现在也不应受到你的责备。”
这是说,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6: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这是说,尽管风云变化万千,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
寓言是什么-特点分类&写作技巧及寓言故事
寓言是什么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特点
1.寓言的篇幅都比较短小(除了一些有上千字的),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分类
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 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四大寓言家
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莱辛
如何写寓言
1.通过理解寓言含义、熟读寓言作品来做好写作准备。
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2.怎样才能写好一则寓言。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你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同学们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短小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含一个怎样的道理,既要联系到作者的主旨,也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如古代作品《东施效颦》就很有代表性,他的寓意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字中,但是读过的读者大都体会到东施效颦、欲盖弥彰的效果。而我们小朋友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例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小、热爱劳动、不讲谎话等道理,也可以通过寓言给大家讲一些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法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小朋友们由于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
作家评价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国内寓言作品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当时一些思想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为了在政治主张上战胜对方,为了阐明自已的观点,互相责难,辩论,往往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谚语。通过艺术加工,用鲜明生动的抽象的代替议论进行激烈的争辨斗争。
寓言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a》、《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所以说寓言来源于民间。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的都比较短小。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戒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和明清的诙谐寓言等五个阶段。
有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
现在有收录中国寓言的书籍《中国寓言》。
黄桐最新著作《握紧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我们都忘了,放下也是一种选择2》,让你学会放手,顺逆成败都自在的80则寓言小故事。
国外寓言作品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 等。
拓展阅读
寓言故事
狐狸乌鸦
丛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有个洞,洞里住着一只狐狸。
一天,乌鸦叼来一块肉,站在树上歇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垂涎欲滴,很想从乌鸦嘴里获得那块肉。因为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法子在树下获得。
对肉的垂涎三尺又使狐狸不愿等闲放弃。它眼珠一转说:“乌鸦大哥,吃饭了吗?”乌鸦没有回覆。
见乌鸦不睬不理,狐狸神采凝重:“乌鸦大哥,传闻你下岗了,可有此事?”乌鸦瞟了狐狸一眼,仍是没有回复。
狐狸仰起头,把脖子伸得老长:“乌鸦大哥,我亲眼看到大嫂和一只老乌鸦成天眉来眼去的,这事你知道吗?”乌鸦瞪大双眼,面露凶光,可仍是金口难开。
狐狸仍不放弃,摇着尾巴,面露媚色:“乌鸦大哥,不知道你看新闻没有?传闻这几年的猪肉有的是注过水的,有的是用瘦肉精养大的。你想想啊,孩子们恰是长身体的时辰,若是持久吃这种猪肉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育。当然啦,这只是我的小建议,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刚一说完,乌鸦便火烧眉毛地把叼着的猪肉扔在了地上。
狐狸一阵窃喜,迅速叼起猪肉钻进了洞。
[寓言是什么-特点分类&写作技巧及寓言故事]
了解寓言文学体裁特点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动物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
2、把握寓言以小见大、含意深刻的特点。
说明:
这个单元所选录的都是寓言故事,本篇故事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根据预备班学生仍然十分感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角色朗读中体悟寓言的深刻含义,这种类似课本剧排练的形式能够成为使学生主动揣摩人物心态的载体,也就能够水到渠成地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此外预备班的学生可能知道很多寓言故事,但却不一定完全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将这部分知识始终贯穿于课的教学中,目的在于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介绍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交流各自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学生寓言故事的交流与教师对寓言特点的介绍相辅相成,有利于课文的深入学习。朗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们的语言和动作对于体现寓意的作用。
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推敲各种动物的语言动作,体会文章的寓意。
指导朗读,适时点拨,明确总结。 分角色朗读课文,圈划动物们议论时语言动作的语句,分析其各自的心态,从而把握文章的寓意。 以读带议,把人物形象中的`语言与动作配合起来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拓展阅读:选择克雷洛夫的《鹰和蜜蜂》、《蜜蜂和蜘蛛》、《苍蝇和蜜蜂》三则寓言,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认真阅读,做好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在初步体会了寓言的特点之后,给予学生同种风格的寓言作品,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高对寓言寓意的把握能力。
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自己写一则寓言,200字左右。
2、根据文章的寓意,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作业二选一) 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的设置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提高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二选一则体现对不同需要的学生给与更弹性的作业选择,使学生更主动地完成作业。
思路点拨
这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事先布置课本剧的排演,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演,一部分评,演的学生必须认真揣摩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力图表现出人物的个性;评的学生也必须认真品读课文,以真实、形象的标准来评判表演。在演和评的过程中,对人物心态的把握和文章的深刻寓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练习举隅
1、文章一共写了四个动物,是否可以少写一两个动物呢?
2、文中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句子,如“不到一个钟头”、“像平常一样”等等,这些句子暗示了我们些什么呢?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护(bi4)爱慕(mu4)凯歌(kai3) 粘(zhan1)自吹自擂(lei3)大模大样(mu2) 张牙舞爪(zhang1)妒忌(du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词语:
(1)庇护:原指包庇,袒护;含贬义。本课指保护。保佑;含褒义。
(2)爱慕:本课指因喜好而追求。
(3)粘:本课指紧紧地附着在物体上。
(4)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5)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6)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7)洋洋自得;自己感到十分得意或舒适。洋洋:得意的样子。
(8)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9)护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也作忌妒、嫉妒。
3.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两千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和对以后寓言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导语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三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提问: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3.提问: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为什么“笑”?
讨论并归纳: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自以为得意地笑。
4.提问: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5.提问: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讨论并归纳:尴尬不堪,面红耳赤等答案不限。
6.提问:这个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点出寓意。
7.提问:第一段讲故事运用哪些表达方式?
讨论并归纳:以叙述为主,间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8.提问:为什么要间用描写?
讨论并归纳:为了增强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9.提问: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四、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语,陡然之下便显然而止。用反衬手法,作了辛辣的讽刺,点出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者的一文不值。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几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珠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责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c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1・文中“添头”的含义是:。
2.“这个值多少钱”中的“这个”在文中指代:
A宙斯的雕像B.赫拉的雕像 C.宙斯儿子的`雕像D.以上三项全不对。
3.“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中的“笑”应该是:()
A谦恭客气的笑B.漫不经心,无所谓的笑 C.略带羞涩,极力克制的笑D.洋洋自得的傲然微笑 4.“这个算添头,白送”中的“白送”的深层含义是:()
A.赫耳墨斯的雕像只值几个银元 B.赫耳墨斯的雕像不要钱 C.赫耳墨斯的雕像不值钱 D.赫耳墨斯不被世人敬重
5.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后,表情可能是:() A恍然大悟,目瞪口呆B.笑逐颜开,尴尬不堪 C.恍然大悟,尴尬不堪D.目瞪口呆,尴尬不堪
6.此段文字的寓意是:o
第二课时
一、预习 朗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人 今天我们学的《蚊子和狮子》也是选自《伊索寓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则寓言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道理。
不同点:(l)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蚊子与狮子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网粘住了。
(2)寓意不同。《赫》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讽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手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赫耳是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邈视强大的敌人。描写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得意忘形。最后用间接引语,写出蚊子的反省。
3.朗读《浓烟和烟囱》
4.这则寓言主要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烟囱和浓烟的不同性格?
讨论并归纳:主要运用拟人的对比手法。烟囱是建筑物,抓住其“静止”的特点,赋予它从不自吹自擂,永远默默工作的性格。写浓烟,则抓住它扩散的形态,赋予它自我扩张的个性,说它“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飞去。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再用对话将性格对比深化。浓烟奚落别人,夸耀自己,而烟囱对戒烟的嘲笑,不亢不卑,实事求是。最后对比了浓烟和烟囱两种相反的结局。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那些狂妄自大的人,只是匆匆来去的过客,只有谦虚实干的人,才有永恒的价值。
6.提问:读完三则寓言,猜想一想,寓言所写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社会上哪些人的特性有相似之处?
讨论(答案不限)
四、小结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透过简短的故事情节发现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文后要成答题。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文中“凯歌”的含义是:
2.“也会这么干”中的“这么”在文中指代:()
A我不怕你。B.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 C.用爪子抓,牙齿咬。D.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3.“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时的神态是 ()
A得意忘形,忘乎所以。B.悠然自得,轻闲自在。 C.锐气毕露,势不可挡。D.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4.“你并不比我强对中“强”的含义是()
A蚊子有能扰乱狮子视听的“喇叭”。 B.蚊子很勇敢。 C.蚊子有办法激怒狮子,使它失去理智。
D.蚊子知己知彼,能以己之长克狮之短。
5上文对蚊子描写的方法主要是:()A行动心理B.语言心理C.语言行动D.语言神态6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的心理可能是:()A茫茫然不可理解。B对蜘蛛无比仇恨。C.深深悔恨、痛悟。D.豪气犹存,视死如归。
7.对此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最准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8.此段文字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
《寓言两则》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信息资料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学习《揠苗助长》初读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如:5、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朗读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 (结合着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基础,和课文内容短小,语言平实的特点,充分放手。引导学生根据读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寓言
寓言yù yán[释义]①(名)有所寄托的.话。
②(名)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构成] 偏正式:寓(言[同音] 预言★ 浅析寓言的特点
★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 寓言
★ 寓言 动物
★ 寓言教案
★ 寓言两则
★ 韩非子寓言
★ 寓言思考
★ 人生寓言
★ 庄子《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