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理化学笔记(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OLE2POL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绪 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血 液
考纲要求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及其机能。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及rh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考纲精要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60~80ml。
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血浆50%~60%
有形成分——血细胞40%~50%
记忆方法:
可以认为全血中血浆与血细胞各占一半左右的容积,血浆稍多于血细胞,记成血浆50%+,血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比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近似等于血细胞比容)。至于男性红细胞比容略于女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用。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
三、血浆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3)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8μm,无细胞核。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均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3.悬浮稳定性: 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4.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0.45%~0.35%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而球状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在0.64% 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二、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子,其间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用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最常见的离子泵转运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 -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均为耗能过程)
出胞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入胞则指细胞外的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因特异性分子与细胞膜外的受体结合并在该处引起的入胞作用称为受体介导式入胞。
记忆要点:(1)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2)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3)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na+、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4)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血液循环
考纲要求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和调节,心音。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其简要原理,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植物性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3.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相对稳定性及其生理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及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及其他反射。心脏和血管的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肌肉运动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5.血量及其调节:血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急性失血的生理反应。
考纲精要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1.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大,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3.心脏泵血
(1)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
①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
③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
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2)特点:
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心室的搏出血量相等。
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因为主动脉压高于左心房内压,所以心室从血液充盈到射血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心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心室从充盈到射血这段时间内压力是不断升高的。而舒张过程中压力是逐渐降低的,左心室内压应在充盈开始之前最低即等容舒张期末最低。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3.心脏作功
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三、心音
1.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异同:
标志 心音特点 主要形成原因
第一心音 心室收缩开始 音调低,历时较长 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 心室舒张开始 音调高,历时较短 半月瓣关闭振动,血流冲击动脉壁的振动
2.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形成机制:
(1)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这一时期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关闭之前。其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流对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都引起机械振动,从而参与心音的形成。但各种活动产生的振动大小不同,以瓣膜的关闭作用最明显,因此第一心音中主要成分是房室瓣关闭。
(2)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半月瓣关闭。
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
是一种低频率振动,其形成可能与心房收缩和早期快速充盈有关。在儿童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属正常,在成人多为病理现象。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影响到搏出量或心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心输出量。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心肌达最适初长度(2.0~2.2μ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药,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模拟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分/题,共15分)
1.基本病理过程
2.心肌衰竭
3.等涨性低氧血症
4.尿毒症
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二.选择题(1分/题共25分)
1在疾病发生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的诱因
b.疾病的原因
c.疾病的条件
d.社会环境因素
e.精神心理因素
1. 脑死亡是指
a大脑皮层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b.大脑皮层及脑干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c.大脑皮层及小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d.延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全脑技能机能的永久性停止
2. 下述哪种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类型最容易发生休克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4.下述哪项与急性低钾血症的描述不相符
a.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b. 可由胃肠道消化液大量丢失引起
c. 神经肌肉应激性降低
d. 心机自律性降低
e. 心机传导性降低、
5.下述哪项原因不易引起ag增大性代谢性酸中毒
a. 服用水杨酸过量
b. 严重缺氧
c. 糖尿病
d. 腹泻
e. 尿毒症
6.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谢措施是
a. 增加肺泡通气量
b.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c. 肾小管泌h + 、泌nh3增加
d. 血浆碳酸氢盐缓冲系统进行缓冲
e. 肾重吸收hco3 减少
7. 原发性sb>ab可见于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8.内源性致热源作用的部位是
a. 中性粒细胞
b.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 骨骼肌
d. 皮肤血管
e. 肝
9.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 细菌
b. 病毒
c. camp
d. 致炎物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10.下述哪项不是肝功能障碍诱发dic的机制
a.肝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的作用减弱
b.肝清除内毒素的解毒功能降低
c.肝生成血小板减少
d.肝释放组织凝血因子增多
f. 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11.组织损伤易引起dic,这主要是通过
a.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b. 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c. 激活网状内皮系统
d. 激活补体系统
e. 激活纤溶系统
12.乏氧性缺氧时最主要的血氧变化特征是
a.p ao2增高
b.pao2降低
c.血氧容量降低
d.动脉血氧含量不变
f. 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
13.织中毒性缺氧的血氧变化特征是
a.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 血氧容量降低
c.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 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 动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14.休克期微循环血液灌流的特点是
a.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c. 不灌不流、灌等于流
d.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模拟试卷(二)
一. 名词解释(3分/,共15分)
1. 低渗性脱水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 向心性心肌肥大
4. 反常性酸性尿
5. 肝性脑病
二. 选择题(1分/题,共25分)
1. 下述哪项内容不符合完全康复的标准
a致病因素已消除或不起作用
b劳动能力完全恢复
c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恢复正常
d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e遗留有基本病理改变,需通过机体的
代偿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2. 下述哪项变化在高渗性脱水时不易出现
a少尿
b口渴
c脱水热
d休克
e尿比重高
3某患者因急性胃肠炎,反复呕吐伴高热一天入院,该患者最易发生哪种类型的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4. 下述哪项不是水中毒的基本特征
a细胞外液低渗,细胞外液量增多
b细胞内液低渗,细胞内液量增多
c肾徘水功能降低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脑细胞水肿
3. 酸中毒时肾的主要代谢方式是
a泌h+.泌nh3及重吸收hco3减少
b泌h+.泌nh3及重吸收hco3增加
c泌h+.泌nh3增加,重吸收hco3
减少
d泌h+.泌nh3不变,重吸收hco3
增加
e泌h+.泌nh3减少,重吸收hco3增加
4. 使用利尿剂的过程中较易出现的酸碱平
衡紊乱类型是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a. 以上都不是
5. 血管源性脑水肿的主要发生原理是
a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c脑脊液循环受阻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毛细血管内压增高
6. 下述哪项关于紫绀的描述不正确
a.毛细血管内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可以出现紫绀
b.高铁血红蛋白明显增多时可出现紫绀
c.循环性缺氧时,因血液淤滞可出现紫绀
d.一氧化碳中毒时,因碳氧血红蛋白增多可出现紫绀
e..乏氧性缺氧时因pao2降低可出现紫绀
7. 急性缺氧时,下列血管的反应是
a.心血管扩张,肾血管收缩,肺血管收缩
b心脑血管扩张,肾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c心脑血管扩张,肾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心脑血管收缩,肾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心脑血管收缩,肾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10发热激活物是指
a由产致热源细胞激活后所形成并释放的物质
b引起传染性发热的生物病原体或其产物
c细菌及其产物
d激活产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源性致热源的物质
e下丘脑处释放的使体温调定点上移的物质
11下述哪项不属于dic的发病原理
a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b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c红细胞破坏释放磷脂及adp等促凝物质
d大量促凝物质如蛇毒、txa2等释放入血
a. 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被消耗
★ 名人传笔记
★ 听课笔记
★ 摘抄笔记
★ 读后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