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听课评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obe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听课评课稿(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ob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听课评课稿

篇1: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听课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听课评课稿

《文成公主进藏》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以民间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文成公主在进藏时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她怎样解决这些困难。课文中有很多神奇夸张的情节,引人注目。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说更是难中之难。而陈老师的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当中渗透的知识量也足以让我品味。

一、故事导入。初步感受了故事的魅力和故事的方法

有言道好的导入是成功的开始,陈老师选择的导入令我叹为观止。最最欣赏和喜欢的'是她采用史书记载的方式来导入。史书的记载很简单明了,但是这篇课文却增加了很多神奇的色彩。用史书导入,可以让孩子从中明白史书记载和民间故事的区别,民间故事是经过人们修饰,增添了很多神奇色彩。

用史书导入,也让学生初步接触到文言文的语言文字,这使得课堂更具语文味。

二、引用小标题,理清故事脉络

文成公主进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可能对这件事以及当时的情况都不了解,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文成公主进藏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其中路途的遥远,交通工具的不方便,都是路程的重大考验。但是现在很多孩子对***的了解不够,一下子恐怕很难明白过来。

陈老师选择的方法却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采用图解法,练习古文记载法,加上动情的解说,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到当时文成公主进藏时的艰辛和困苦。明白到旅途的遥远,交通的不便以及当地的一些地理阻碍,天气阻碍等等。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明白文成公主进藏的重要性。

三、自学课文,感受神奇

略读课文的教学和平时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有一定的区别。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对课文文本的大致了解。陈老师的课堂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充分的去解读文本。采用先收后放的形式,先和学生一起整理出一个小标题,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样子自己整理出小标题,这样一来,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别开生面的课堂,带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信息,从中解读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真的并非易事,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

篇2:《文成公主进藏》评课稿

《文成公主进藏》评课稿

《语文课程标准》(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今天,听了蒋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课,我感觉蒋老师的这堂课都有充分的体现:

关注文本的特点: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首先它是故事,其次是民间性(口口相传的、情节生动)。整节课不断地让学生读、讲。

蒋老师的课堂板块清晰:借助词串,理文脉——案例引领,教学法——自主探究,巧运用——拓展对比,引思维

关注学生的`特点:

蒋老师教学很尊重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听、讲故事并不陌生,可能他们从小听过家长讲、听过老师讲过很多故事 ,所以蒋老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孩子很容易接受。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再读一次,说“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所以奖励四9班的孩子们再读一遍。”

关注教师的引导:

1、课堂中 “示范”讲:教孩子学会怎样去讲民间故事(讲故事把大致内容讲清楚就行了。)

2、学生讲中的“点拨”:

点拨一,四个片段差不多,我能不 能把后三个片段删除掉,为什么呢?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材。

点拨二:让孩子讲一讲其他版本的故事,这一创编故事中,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进行思维训练。

3、课文结束时的“总结”: 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你更喜欢哪一类故事,为什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件事或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

探讨:

我们都说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听说读写”中,我认为“写”这一方面好像体现得不是很好。能否在介绍其他版本时,是否可以让学生学写一个片段。

篇3: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教材简析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关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真实为依托,却又与历史有所出入(文成公主入藏发生于盛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俯首称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朝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宣帝时昭君出塞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同是两桩比较美满的婚姻,不含有屈辱的和亲关系,因而也就越发体现事情的美好),反映了百姓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爱戴。

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生动的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0课《文成公主进藏》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认读生字生词。

③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字词

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简言之,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⑶理清层次

师: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哪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允婚―进藏―给西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艺;

或:答应求婚──进藏途中──做出贡献

第一段(1―4):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

第二段(5―13):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

第三段(14):点明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三、朗读课文,交流自悟

1、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2、朗读自悟第二部分

⑴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⑵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样讲呢?

(生: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生:我想这样说: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师:说得好!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

⑶句子解析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

(这是极富有神奇色彩的描述。事实上,有河水那么宽的树干吗?一段树干搭在河上怎能走马行车?课文中这类带有传奇色彩的描写还很多,比如,沼泽地上撒羊毛,因公主无心梳妆树木也有的稀、有的密,移走乃巴山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句子,读出故事的神奇与美好。)

⑷读文质疑。

如: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3、朗读自悟第一部分

⑴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⑵句子解析。

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她姑娘戴的都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吐蕃使臣为什么从佩戴花的不同就断定戴鲜花的是文成公主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这个姑娘戴鲜花,正是与其他姑娘的区别所在,因为从蜜蜂追花的情景来分析,只有一人戴着鲜花,文成公主也只有一个;从“鲜花”中,他看到的是尊贵和高雅,戴鲜花对公主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另外,恐怕“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也暗示了真假公主之意吧。从中看出使者的敏锐观察能力和超人的智慧。)

⑶读文质疑。

如: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4、朗读自悟第三部分

⑴师: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文成公主为西藏和内地的关系及西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⑵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①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②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③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④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⑤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2、中心:《文成公主进藏》这篇民间故事,表现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3、师: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意义?(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给国家带来了安定,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宁。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2、课下自读《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

六、板书设计

篇4:四年级语文下册:《文成公主进藏》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成公主进藏》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师述: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 汇报朗读。要求: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2、 交流疑问。

a. 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引导: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什么人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唯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 公主怎能背得动乃巴山呢?

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 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 自己练习讲述。

3 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 《文成公主进藏》读后感

《文成公主进藏》,这篇文章讲的是松赞干布派人去向文成公主求婚,文成公主千里迢迢去西藏和亲的故事。松赞干布派使者去提亲,唐朝皇帝为了考验使者的智力,出了两道难题,都被使者聪明的解答了。所以皇帝就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在路上她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但都被文成公主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朋友的帮助一一化解。最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为夫妻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西藏和内地的来往更加密切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藏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能。所以说文成公主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这里面有文成公主的机智,使者的聪明,神鸟天鹅的帮助。文成公主的善良’智慧;聪明,勇敢,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中国有这样的公主而骄傲。

篇6:文成公主进藏缩写

文成公主进藏缩写

唐朝的时候,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听说唐朝皇帝有个既漂亮又聪明的女儿文成公主,就派大臣去求婚。

唐朝皇帝想考考这位使臣的智慧。他让使臣辨认一匹小马是哪一匹母马生的。使臣先把它们分开过夜,第二天早上让母马逐匹认出自己的小马。

第二天,唐朝皇帝又让五百个穿着同样服装的姑娘,让使臣辨认哪一个是文成公主。使臣仔细一看,只有一个姑娘的头上戴着鲜花,断定这个姑娘就是文成公主。

唐皇见这些都难不住使臣,想使臣也这么能干,就更何况首领了,于是就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

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了,她带上了五谷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能工巧匠。路上,文成公主遇到了一条河,就用树干横在上面,搭成了一座桥。老百姓把这桥叫做“内地桥”。走着走着,树上的`小鸟对公主说,“前面是沼泽地”,公主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所以这地方牛羊长得肥又壮。

不久,文成公主到了尤龙镇,乌鸦来说坏话了,它问公主要去哪里,公主说要去找松赞干布。乌鸦说:“哎呀,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还去干什么?”公主很难过,就在那里修了一座石屋,住了下来,并在石壁上写下了血书。她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也散了一地。因此,这个地方北岸的树木稀疏,南岸的树木茂密。

文成公主想去看看松赞干布,神鸟天鹅对公主说:“松赞干布在拉萨,身体很健康。”于是公主又上路了。可是乃巴山把路挡住了,公主就把它背到了旁边。现在,乃巴山上还留着那公主的脚印。就这样,文成公主和随从们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从此,西藏和内地的往来更加密切了,西藏有了五谷,老百姓也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艺

篇7: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文章内容,简单进行讲述。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示标。

师:学习了两则令人佩服的寓言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板书)出示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文章内容,简单进行讲述。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

师: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多媒体出示)

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称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宣帝时昭君出赛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

师: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请同学们轮流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有错即使纠正。

1. 指名读

2. 生评议,师板书易错字。

bō juàn kē

蕃 卷 稞

3.齐读易错字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划分层次)

师:课文的字音大家都能读准确了,现在我们来试着给课文分段。

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在文中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1.生自学

2.交流结果。

第一段(1-4自然段)主要讲了求婚成功。

第二段(5-13自然段)文成公主进藏。

第三段(14自然段)文成公主的贡献。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学会了给课文分层次,相信大家能很

好地复述课文。请大家看第二个自学指导。(出示)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将故事简要地讲下来,注意合理安排语言。

(8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1、生自由复述。

2、师巡视。

3、指名答。

在学生回答时,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 (理解文意)

师:学习了这个故事,相信你对文成公主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你觉得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1、生自由说。

2、师巡视。

3、全班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文成公主是个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人,她为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师板书)

板书: 30.文成公主进藏

聪明机智 不怕困难

篇8:《文成公主进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0课《文成公主进藏》,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方面说课。

一、说目标

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3个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把字写美观、整洁、规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告诉我们中段要在阅读基本过关的基础上初步形成阅读理解、欣赏的能力,重视阅读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丰富多彩的故事,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三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他们喜欢阅读丰富多彩的故事,能初步感受故事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对作者的表达方法缺乏体验和思考,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也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语文。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是: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还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

据此我采用的教法是:

(谈话法 引导发现法 情境创设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善于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主要学法: 默读法 自主实践法 复述法)

四、说教学流程(每个环节后面都要有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课件出示:“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示历史资料,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走进人物。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 拉萨 路纳 乃巴山 达尤龙真

使臣 求婚 绢花 青稞 沼泽地

豌豆 首领 松赞干布 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 过沼泽 遇到恶乌鸦 遇见神鸟 背走乃巴山 )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读懂每个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梳理课文脉络,抓住关键词和主要事件讲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多么艰辛啊!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4.小结:正如你们描绘的那样,文成公主就这样顶着高原恶劣的气候;忍着背井离乡的痛苦;怀着建设西藏和让藏汉人民永远团结的美好心愿,在这条崎岖的唐番古道上跋涉了两年多,在艰辛跋涉的过程中,留下了这个大唐女儿多少思乡的泪啊。这就是真实的文成公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脆弱又坚强的真实的文成公主,她,是一个“人”。板:人

四、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一)读懂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再读:“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板书设计:文成公主进藏

神――人――神

以上是我对《文成公主进藏》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语文教案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人教版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听课评课

语文《桂林山水》听课评课稿

四年级英语教学评课稿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听课评课稿(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听课评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