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史那默啜简介(共含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乖不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默啜攻唐之战
唐延载元年(694年)至开元四年(7),东突厥阿史那默啜可汗统军不断攻掠唐北方与西北边地的战争。
唐皇后武则天自唐高宗后期擅政以来,悉力剪除唐宗室诸王与异己臣僚,先后平定原眉州刺史李敬业及唐室亲王李冲、李贞等的起兵,至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改唐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与此同时,周边吐蕃、西突厥、东突厥等族亦乘隙而入,不断攻掠唐边。武后为巩固已篡夺的最高权利,对内继续排除异己,诛杀政敌;对外频频出兵抵御西北之吐蕃及西突厥、北方之东突厥的进攻。唐廷政局动荡,内部不稳;唐军多面应付,疲于奔命;军费日增,百姓困弊。时东突厥复盛,拥有骑兵数十万,由阿史那骨笃禄可汗统领,不断攻掠唐北方边地,连连获胜,而唐军则处处抵御,败多胜少,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被动。
延载元年正月,东突厥骨笃禄卒,其弟默啜篡夺汗位,乘武后政权内忧外患交加之机,继续率军大举攻唐,连犯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等地,杀掠人吏资财。凉州都督许钦明率部抵抗,战败被俘。武后遂遣左威卫大将军薛怀义、夏官尚书王孝杰等于代北(今山西代县北)、朔方(治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等地,加强防御,以备突厥。万岁通天元年(6)九月,默啜见契丹、奚族举兵反唐,大败唐军,便请为太后之子,以为其女求婚、悉归突厥降户等为条件,表示愿为唐廷征讨契丹。武后急于消除东北边患,遂派使者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十月默啜袭击契丹松漠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获胜后,又加授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但默啜强取目的未曾达到,继于神功元年(6)正月,又对灵州、胜州(治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地区发动进攻,平狄军副使安道买率军将其击破。三月,默啜遣使再次索求丰(治九原,今内蒙古五原西南)、胜、灵、夏(治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朔(治今山西朔县)、代(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六州降户与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之地,以及谷种、铁等物资。麟台少监李峤认为突厥贪而无信,应加强军备防其进攻。武后终因契丹边患未除,内部不安等,悉将六州降户数干帐以及大量谷种、杂彩、农器、铁等交于默啜,并允许其婚。圣历元年(6)六月,武后命淮阳王武延秀等前往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妃。八月武延秀等至其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后,默啜遂以东突厥世受唐恩,其女要嫁李氏为辞,当即拘留武延秀,并借口“奉唐伐周”,出动10万(一说10余万)骑兵,攻袭静难、平狄、清夷(今天津蓟县、山西代县、河北怀来东)等军,继犯妫(治怀戎,今河北怀来东)、檀(治密云,今属北京)等州。接著又攻飞狐(今河北涞源),陷定州(治定县,今河北定州市),围赵州(治今河北赵县),肆意劫掠河北。武后被迫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以迎合突厥。又命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纳言狄仁杰为其副元帅,统军讨伐突厥。默啜闻唐军前来,坑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一说八九万),退军北还。狄仁杰率军10万追之不及。默啜还大漠(蒙古大沙漠)北,拥兵40万,据地万里,西、北各少数族皆依附于东突厥。武后经突厥此次大规模攻掠,便在洛阳(唐东都,今河南洛阳城东)增屯兵马,以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统领;又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抚定河北;二年于黄河南北置武骑团,以凤阁侍郎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充天兵军大总管,防备突厥。默啜势盛,更加轻视唐廷。于久视元年(7)十二月,再次发兵南犯陇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掠夺唐诸牧监所养军马万余匹而去。长安元年(7)五月,武后命肖关道大总管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八月,默啜率军犯边,武后命安北大都护相王李旦为天兵道元帅统军进击,师未行,突厥退兵。二年正月,东突厥进犯盐(治五原,今陕西定边)、夏二州。三月,突厥军攻破石岭(今山西阳曲北),继攻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武后即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太行山以东)防御军大使,节度沧、瀛、幽、易、恒、定(均在今河北境)等州;四月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负责幽、平、妫、檀等州(均在今河北境)防御,共拒突厥。七月,突厥军进犯代州,九月又攻忻州(治今山西忻州市)。三年六月,默啜派大臣莫贺达干至唐,请以其女嫁于皇太子之子,武后不得不应允。十一月,默啜遣使谢许婚。四年八月,武延秀方得还朝。
神龙元年(7)正月二十二日,同乎章事张柬之等举兵推翻武后。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默啜并不因中宗复位而停止其进攻。六月,以裴思谅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二年十二月,默啜统军进犯鸣沙(今宁夏吴忠西南),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率军迎战,军败,死6000余人(一说3万)。突厥军继犯原(治今甘肃固原)、会(治会宁,今甘肃靖远)等州,再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景龙元年(7)正月,唐中宗因默啜不断犯边,制令召募猛士,各令自举,又今朝廷内外官员献策。右补阙卢(亻甫)上疏:“边州刺史,宜精择其人,使之(草鬼)卒乘,积资粮,来则御之,去则备之”,“当理内以及外,绥近以来远,俟仓廪实,士卒练,然后大举以讨之”(《资治通鉴》卷208)。中宗赞同,于五月初一即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十月,张仁愿奉命率军进击突厥。及至,突厥已退,遂乘势追击,大破突厥军。二年春,默啜统帅全军西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时勃兴于西北),北方兵力空虚。张仁愿利用此机遇,欲取大漠以南地区,即在朔方军(治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与东突厥交界的黄河(在今内蒙古黄河弯曲段)以北,构筑西、中、东三受降城,60天而毕。三城皆据要津,拓地300余里。又于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东)北置烽侯1800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戎守诺真水(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搜索警戒。三城东西相应,堵绝了东突厥南犯的道路,从此,突厥不敢度山(阴山)畋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并减省镇戍兵数万人。
景云二年(7)正月,默啜可汗遣使请和,唐睿宗李旦允许。三月,又以宋王李成器之女金山公主许嫁默啜,并出使突厥;十月,默啜袭唐朝衣冠,向唐称臣,派其子杨我支及其国相入朝。次年八月,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面对西方吐蕃、北方东突厥、东北契丹等游牧族的军事威胁,玄宗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权衡边疆局势,决定将战略打击重点置于对唐构成主要威胁的吐蕃,而对东突厥则采取加强防御,待机击破的方略。开元元年(7)八月,默啜又遣其子为其求婚(金山公主),玄宗一改睿宗许诺另许以蜀王之女南和县主嫁之。默啜遂于二年二月,派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军围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奇台西北),都护郭虔罐率部将其击败。同俄单骑进逼城下,被虔罐部伏兵斩杀。突厥军恸哭而去。闰二月,石阿失毕因失同俄不敢归,携其妻奔唐,唐以其为右卫大将军,其妻为金山公主。四月,默啜再次遣使求婚,玄宗拒之不允。时依附于东突厥的西突厥各部落,先后脱离默啜附唐。三年四月,玄宗因各部族来降者越来越多,遂予以妥善安置,并命右羽林大将军薛讷为凉州镇大总管,节度赤水等军,居处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左卫大将军郭虔瓘为朔方镇大总管,节度和戎等军,居处并州,以备默啜。默啜则因西突厥各部附唐,遂发兵西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三姓(均在今新疆北境),屡次将其击破。唐为救援三姓,即命北庭都护汤嘉惠、左散骑常侍解琬等发兵增援。五月,又命嘉惠等与三姓以及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互相策应,共拒默啜。九月,玄宗命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为其副,率兵进讨。四年六月,正当唐军准备大举进攻之时,默啜却率兵攻打北部的拔曳固(铁勒部落),因恃胜轻归,不加防备,而被拔曳固溃卒颉质略袭杀。
点评:武则天篡唐,给周边各部族入掠以可乘之机。东突厥默啜,依靠其骑兵集团的优势,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的特长,不断出掠获胜,对唐廷造成较大的威胁。武则天曾联默啜击败契丹,后在默啜大规模进攻下,又忍辱答应其苛求;中宗复位后,在内蒙古黄河弯曲段以北构筑三受降城,控制了东突厥集结地域,有效地限制了默啜的进攻。玄宗权衡周边形势,为确保对西方吐蕃发动攻势,而对默啜实行加强防御,侍机击破的战略,同时以外交手段相配合,逐渐削弱、孤立默啜势力,加速了东突厥的没落。
默啜可汗
(qapaγan qaγan, ?~716) 后突厥第二个可汗,骨咄禄之弟。骨咄禄为可汗时,命其居南牙(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691年,骨咄禄死,默啜继立,拥兵四十万。西讨党项、拔悉密、突骑施及西突厥十姓部落,又远征中亚昭武九姓地区取得成功。东击奚、契丹等族,扩地万里,漠北各部族大多受其控制,势力略与东突厥颉利可汗盛时相当。仍依东突厥旧制,除可汗汗庭直辖地外,分其境为左厢、右厢,各以弟、侄为“察”(ad,又译“设”、“杀”)统之,称为东厢察、西厢察(或译为东杀、西杀)。
由于得到了移居唐朝北境的突厥降唐部众的归附,后突厥迅速发展,成为唐朝北方的严重威胁。697年,后突厥向周(武则天)索取安置在丰(今内蒙古五原南)、胜(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灵(今宁夏灵武南)、夏(今内蒙古白城子)、朔(今山西朔县)、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的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之地,又要求给与农器、谷种、缯帛、铁。武周给予谷种四万斛,杂綵五万段,农器三千件,铁四万斤。此事反映后突厥部众已不单纯以游牧为生,而开始了农业生产。
同年,默啜与唐约和亲不成,次年率众南侵,深入到赵(今河北赵县)、定(今河北定县)等州,虏掠男女八九万口,使内地居民受到很大损失。705年(唐神龙元年)唐中宗即位,默啜进攻灵、原(今宁夏固原)、会(今甘肃靖远)等州,掠陇右群牧马万余匹。7,张仁愿在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筑东、中、西三受降城,以阻挠其南进之路。但默啜对唐境的侵扰仍然不停,与西面的吐蕃同为唐朝的两大忧患。虽然如此,突厥与唐朝的交往仍很频繁。7和7,默啜都曾派使人向唐朝要求和亲。
默啜晚年,待下苛暴,被其奴役的部落,渐渐叛散,大臣、戚属也有背离默啜而投降唐朝者。716年,默啜出兵攻击拔野古(在今蒙古土拉河流域),大胜轻敌,在归途中为拔野古的游骑所杀。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655年),又作阿史那社尔汆,突厥人,阿史那氏,唐朝名将,与契苾何力、执失思力一起,是唐初最著名的少数民族军事将领。
阿史那社尔原为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时,便以智勇闻名于本部,因此拜拓设(部落首领),在漠北建起牙旗(用象牙装饰的大旗,作为大将或首领的标帜),与颉利可汗的儿子欲谷设分别统治铁勒、回纥、同罗等部落。阿史那社尔宽松的政策休兵养民,为居官十年未征赋税。诸首领却以此鄙视他不会借机自富,阿史那社尔说:“部落既丰,于我便足 。”(《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诸首领闻此言,大为惭服,对其畏而爱之。后颉利可汗四次用兵,阿史那社尔前去劝阻,但颉利可汗未纳。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颉利可汗认为李世民刚即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大举攻唐。此时铁勒、回纥、薛延陀等部落乘漠北空虚,皆反叛突厥,并在马猎山击败了前去镇压的欲谷设。阿史那社尔出兵相助,也被延陀打败。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阿史那社尔率众西走,依附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北破城子),发展势力,以图自立。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发兵灭掉东突厥。此时西突厥内部也是混战不休,咄陆可汗兄弟相互争位。阿史那社尔乘机前去诈降,然后引兵突然攻打西突厥,攻占近一半国土,有十余万人,自称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尔势力强大后,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于是对各部落说:“首为背叛破我国者,延陀之罪也。今我据有西方,大得兵马,不平延陀而取安乐,是忘先可汗,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无恨 。”各部落酋长都劝阻说:“今新得西方,须留镇压。若即弃去,远击延陀,只恐叶护子孙必来复国。”(《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但阿史那社尔一心要复仇,未从此言,亲率五万余骑攻薛延陀于碛北,交战百余日。时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立,阿史那社尔的部下苦于长战不休,便纷纷逃回西突厥,薛延陀纵兵攻击,阿史那社尔战败,败走高昌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手下仅剩万余人。阿史那社尔畏西突厥逼迫,不敢在高昌久居,于是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率众东行,归附大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正月,阿史那社尔到达长安,被授左骑卫大将军。其部落被安置于灵州之北,阿史那社尔被留在长安。不久,阿史那社尔娶皇妹南阳长公主,屯兵于皇家苑囿之中。
时高昌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贞观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尔授行军总管,随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战后,侯君集私自取走许多珍宝,唐军随即上行下效,唯阿史那社尔以未奉诏为由,秋毫不敢取,回京后,唐太宗盛赞其廉慎赐予高昌宝刀及杂彩千段,并令检校北门左屯营,封为毕国公。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太宗以高丽盖苏文杀主害民,亲率六军前往征伐。阿史那社尔奉命出征。行至驻骅时,与高丽军交锋,阿史那社尔虽屡中流矢,仍拨箭继进,所部士兵见后,奋勇作战,终大获全胜。回京后,兼授鸿胪卿。
此时薛延陀多弥可汗却乘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之机,数次发兵入寇夏州(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见击灭薛延陀时机已到,于六月十五日命阿史那社尔与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共为瀚海安抚大使,与执失思力、契苾何力、薛万彻、张俭等各率本部兵马,分兵几路,齐头并进,进攻薛延陀。薛延陀大败,唐太宗派李绩和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安抚。李绩识破伊特勿失的诈降之计,率军大败薛延陀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铁勒11部酋长相继前来请求归附唐朝。唐灭掉薛延陀,使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为打通西域商路,决定发兵攻灭龟兹(今新疆库车)。于二十六日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领唐军,并发铁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浑等10余万(一说10万)骑,向西进攻龟兹。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九月,阿史那社尔率军首先击败西突厥处月、处密二部,消除进军龟兹的侧后威胁。十月,阿史那社尔自焉耆以西,分兵5道,出其不意地向龟兹北境进兵。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王薛婆阿那支弃城奔龟兹,保其东境。阿史那社尔派兵追击,将其捕获斩首,另立其堂弟先那准为焉耆国王。龟兹大为震动,守将多弃城逃走。
唐军进至离龟兹都城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北)300里的碛口(似为今新疆轮台地区),阿史那社尔命伊州刺史韩威率千余骑(一说千骑)为前锋,右骁卫将军曹继叔率部继后,行至多褐城(似为今新疆轮台西),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丞相那利、大将羯猎颠聚众5万抗拒。刚接战,韩威即引兵佯退,龟兹以全部兵力追击,行30里后,韩威与曹继叔两军会合,乘龟兹军惧而将退之机,进行反击,大败龟兹军。继而乘胜追击80里,诃黎布失毕率余部退保都城。
十二月,阿史那社尔率军进逼龟兹都城,诃黎布失毕轻骑西逃,遂克其城。随后,阿史那社尔以郭孝恪、曹继叔、韩威各部留守该城,自率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等精骑追击诃黎布失毕,行军600里,诃黎布失毕慌忙退保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阿史那社尔挥军攻城40天,至闰十二月初一,攻克该城。诃黎布失毕、羯猎颠被俘,那利只身逃走,后为龟兹人抓获,送至唐军。
此战,唐军先后攻破龟兹大城5座,又派左卫郎将权祗甫等到各城晓以祸福,使各城相继请降,计得小城700余个,俘获男女数万人。阿史那社尔向龟兹人宣示唐朝伐罪之意,另立龟兹王弟叶护为王,龟兹人大喜。唐军攻灭龟兹,使西域大为震动,西突厥、于阗、安国等争送驼马和军粮。阿史那社尔刻石纪功而还。至此,唐朝势力深入到西域的纵深地区,控制了西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
郭孝恪在军中,床帷器用多饰金玉,以赠阿史那社尔,但阿史那社尔不受。太宗闻后叹息道:“二将优劣,不复问人矣。”(《新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阿史那社尔出于对恩主的感谢和深厚的情谊,请求以身殉葬,以侍卫陵寝。唐高宗李治派人向他说明太宗的遗嘱,不许殉葬。后迁右卫大将军。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加位镇军大将军。
永徽四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谥曰元。
点评:阿史那社尔出身突厥贵族,原与唐敌对,归降唐朝以后,忠心不二,临阵奋勇,屡建功勋。他入朝为驸马,出则为战将,不避艰险,征战四方,尤其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身上,既体现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的胜利,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功勋卓著,从不自傲。史臣曰:“历代武臣,壮勇出众者有诸,节行励俗者鲜矣。社尔廉慎知足。”(《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
西突厥将军、可汗。室点密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原为西突厥咄陆可汗麾下的叶护,居多罗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即葛逻禄)、弩失毕五姓之众。其后,咄陆部下谋废咄陆,咄陆可汗败逃吐火罗,唐册立乙毗射匮可汗,后者以兵追逐贺鲁,贺鲁率执舍地、处木昆、婆鼻三部归属唐朝。正值唐朝发兵讨龟兹王,即以贺鲁为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龟兹平,唐以贺鲁所属为瑶池都督府,任贺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唐太宗李世民死,贺鲁渐有反唐之心,谋取西、庭二州。651年,贺鲁及其子运率众西取咄陆可汗故地,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千泉(今苏联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统西突厥十姓(五咄陆、五弩失毕)之众,与唐为敌。唐派梁建方、契何力等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率唐兵与回纥兵西进,652年,败贺鲁所属的处月部。次年罢瑶池都督府。655年,又派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讨贺鲁,次年败贺鲁所属歌逻禄部、处月部、处木昆部、鼠尼施部。唐军与贺鲁本部直接接触并将其彻底打败的时间是在657~658年。这一次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唐兵及回纥军由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前进,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由南道西进,结果大败之,并在石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俘获了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见突厥)。唐设置陵、池二都护府以统贺鲁之众,下属若干都督府、州,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贺鲁于659年卒于长安。
阿史那骨笃禄
阿史那骨笃禄(?—691年),阿史那氏,突厥人,又作骨咄禄、不卒禄、颉跌利施可汗(ilterish),唐朝时期后突厥汗国(682—744年)的创立者(682—691年为汗),军事统帅。
骨笃禄是快乐的意思,他本是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疏族后裔,东突厥败亡后,其祖父为唐朝所任命的单于右厢云中(今内蒙古河套一带)都督舍利元英部下的首领,世袭吐屯啜(突厥宫名)。
东突厥自贞观四年(630年)亡国以后,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各部基本上很稳定。但由于唐廷经常征调他们出征,逐渐引起突厥部众不满,特别是一些民族上层人物滋生了复国思想。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东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率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的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永隆元年(680)三月,唐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青山),擒阿史那奉职。阿史那泥熟匐可汗被部下所杀。突厥余部西退狼山(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境)。阿史德温傅部又从夏州(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迎颉利可汗族侄阿史那伏念北渡黄河,立为可汗。开耀元年(681年),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连兵进攻原州(治平高,今宁夏固原)、庆州(治合水,今甘肃庆阳)。是年秋,阿史那伏念在唐军的逼迫下,逮捕阿史德温傅,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保阿史那伏念不死。但回京后,裴炎妒忌裴行俭功大,唆使唐高宗杀死阿史那伏念。唐高宗这种做法,使突厥人大为不满,为骨笃禄的叛唐,埋下祸根。
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战败后,骨笃禄率17人出走,沿途招集突厥流散余众,退据总材山。永淳元年(682年),骨笃禄逐渐聚众至700人,并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使部众 又增至5000人。随后,骨笃禄率部抄掠九姓铁勒,得到大批羊马,势力逐渐强盛。骨笃禄见时机成熟,便占领漠北的乌德 鞯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设牙帐,重建东突厥政权,史称东突厥后汗国。骨笃禄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又以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为南牙,以其弟阿史那默啜为设(即杀,官名),驻守其地,咄悉匐为叶护,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
当时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一说就是突厥文碑中的暾欲谷,ton-yu-quq)因犯法被长史王本立囚禁,听说骨笃禄 起兵反唐,便诈称去劝谕突厥诸部撤退,以赎自己的罪过,然后乘机投奔骨笃禄。阿史德元珍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和谋臣,长期生活在中原,所以熟知唐朝边疆虚实。阿史德元珍的到来,使骨笃禄如虎添翼,“他把在中国获得有关中国习俗、政治、思想的知识,特别是了解到唐高宗已被宫廷阴谋削弱的情况,都用来为新可汗服务。”(《草原帝国》)骨笃禄当即任命他为阿波达干,统帅突厥兵马,兵力最强时,突厥骑兵达数十万之众。
在唐高宗后期,武则天皇后操纵朝政。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病卒,武则天擅政。继续剪除异已,激起亲唐臣僚李敬业、宗室诸王李冲、李贞等举兵讨伐,武则天迅即以大军将其平定。 当时时吐蕃、西突厥也频繁进攻西北,青海(今青海湖)、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地区相继告急。唐朝年年出师,多面作战,疲于奔命。骨咄禄抓住唐廷内忧外患交加之机,向唐廷发动了一系列的进行。
骨咄禄、元珍发兵南下后。先攻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及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北境,杀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岚县北岚城)刺史王德茂,分掠定州。唐廷见骨咄禄声势渐盛,便任命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率军进击。元珍与薛仁贵于云州(治云中,今山西大同)相遇,结果元珍战败,万余人(一说万人)被斩,2万余(一说3万)人被俘虏,损失获驼、马、牛、羊3万余头。
弘道元年二月十二日,骨咄禄率军攻打定州(治定县,今河北定州),但被刺史霍王李元轨击退;十七日,转兵攻打妫州(治今河北怀柔东南);三月二日,又进围单于都护府,俘杀司马张行师。武则天派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率军分道援救。五月十八日,攻掠蔚州(治灵丘,今属山西),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率部邀击骨咄禄于朝那山(今内蒙古五原地境)北,骨咄禄率部反击,俘杀崔智辩。在骨咄禄的凌厉攻势下,武则天一度欲舍弃丰州,只因丰州司马唐休璟坚持不废而止。六月,骨咄禄别部攻掠岚州(治今山西岚县北),被唐偏将杨玄基部击走。十一月,武则天以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招讨骨笃禄。
光宅元年(684年)七月,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唐睿宗李旦即位。骨笃禄见唐廷政局不稳,便再次率军南下,攻掠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杀掠人吏,但被被程务挺击败。九月,武则天以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由于程务挺善于御众,威信大行,唐军将帅用命,多次打败了的骨笃禄入侵,骨咄禄只好率所部相率远去。但在十二月,程务挺因代被囚待斩的内史裴炎申辩,违反武则天的旨意,被杀。后突厥统治者得此消息后,因大敌已亡,特设宴欢庆,但又为程务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祷。不久,夏州都督王方翼也因与 程务挺素相友善,被流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而死。至此,唐朝在北部边境已无良将可守。
骨笃禄抓住战机,于垂拱元年(685年)二月,多次攻扰唐朝北部边境。唐军因无良将,节节败退,武则天只好又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今山西阳曲西南)道行军总管,,与副将中郎将蒲英节讨击骨笃禄。四月初八, 骨笃禄攻掠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淳于处平闻讯后率军前去救援,当唐军进至忻州地区,突厥骑兵突然向唐军发起攻击,唐军5000余人战死,援救代州遂告失败。 十一月,武则天又以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出击突厥。不久,便无功而还。
武则天见唐军数次出兵均未取胜,便将威震西陲、屡破吐蕃的名将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调回,负责主持边务。
面对黑齿常之这样的对手,骨笃禄并没有停止进攻。垂拱二年(686年)九月,骨笃禄等率军攻掠唐河东道(今山西)北部地区。当3000余突厥兵(一说3000人)进至两井(今河北鹿泉北)时,与黑齿常之相遇,结果战败而归
经过这次失败,骨笃禄暂时停止了进攻。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骨咄禄试探性地发起一次进攻,发兵攻掠昌平(今北京昌平西南)。武则天又命黑齿常之率诸军出击,骨咄禄见状,只好退 兵。七月,骨笃禄在次发兵,此次进犯的目标是河东(今山西)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地区,但是突厥军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在次败给黑齿常之,骨笃禄为避击锋芒,只好率部撤至大碛(蒙古大沙漠)以北。
当时唐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壁疾黑齿常之之功,便表请穷追突厥。武则天下诏令其与黑齿常之计议,互为声援。但爨宝壁欲独占军功,不待常之同意,即擅领精兵1.3万人先行,出塞余里,进袭突厥。同年十月,追上骨笃禄。此时骨笃禄等并不知唐军会至,均不设防备。爨宝壁得知情况后,不但没有立即进攻,反而自持兵力强盛,派人告知突厥骨笃禄。骨笃禄闻,立即加以戒备。双方交战后,由于唐军远道而至,而突厥则兵马精锐,加上事前作好战斗准备,所以很快便大败唐军,将其全歼,只有爨宝璧“单骑遁归”。此战的失败,使武后恼怒不已,不但诛杀宝璧,并且改骨笃禄为不卒禄。
随后,骨咄禄率众西征西域,使漠北空虚,给了唐军可乘之机。武则天为报此仇,于永昌元年(689年)五月十八日,以僧人薛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进至紫河时,未遇突厥军,在单于台刻石纪功而回。九月三日,薛怀义再次率军20万大军征讨骨笃禄,同样无功而返。
同年九月,黑齿常之被酷吏周兴诬告谋反,武则天下诏将其拘捕入狱。不久,黑齿常之自缢而死。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则天改唐建周,接受尊号圣神皇帝。正当骨咄禄准备在次发兵南下时,骨笃禄于 天授二年(691年)8-11月间病逝。骨咄禄之子 默棘连年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不久,阿史德元珍亦在征讨西域时,临阵战死。
点评:骨咄禄自从自立为后突厥可汗后,率军东征西讨,多次出征。据突厥文《阙特勤碑》记载,他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亲自参加作战的达20次,奠定了后突厥汗国的基业。其弟默啜继位之后, 在骨咄禄的基础上,使后突厥汗国的实力达到鼎盛。总结骨咄禄的作战经验时不难发现,骨笃禄是一个非常善于捕捉战机的军事统帅,他乘武则天擅政,政局动荡,唐军分军作战,无力实行大规模有效反击的时机,多次把握有利战机,充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频频攻掠北方各地,并则在战争进程中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给武则天政权带来很大的困扰。唐朝虽有黑齿常之、程务挺等名将取得一些胜利,但败多胜少,终不能改变战略上被动挨打的态势。
赠阿史那都尉,赠阿史那都尉窦巩,赠阿史那都尉的意思,赠阿史那都尉赏析 -诗词大全
赠阿史那都尉作者:窦巩 朝代:唐 体裁:七绝 较猎燕山经几春,雕弓白羽不离身。
年来马上浑无力,望见飞鸿指似人。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王建,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的意思,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赏析 -诗词大全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作者:王建 朝代:唐 汉家都护边头没,旧将麻衣万里迎。阴地背行山下火,
风天错到碛西城。单于送葬还垂泪,部曲招魂亦道名。
却入杜陵秋巷里,路人来去读铭旌。
★ 史弥远简介
★ 阿尼哥简介
★ 阿尔贝·加缪简介
★ 史蒂文.凯斯简介
★ 静夜默语
★ 默多克名言
★ 何以笙箫默语录
★ 人生素默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