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VLCC改装成VLOC的技术分析(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按头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VLCC改装成VLOC的技术分析
随着单底单壳油轮淘汰步伐的日益加快,世界主要船舶公司纷纷抢在前,将所属的单底单壳油轮进行改造.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了船舶改装大国的行列,据玛瑞泰克(中国)发展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中国船厂签约改装的VLCC已经超过42艘,这其中绝大多数改装成VLOC.
作 者:徐鸿志 卜祥荣 XU Hong-zhi BU Xiang-rong 作者单位:徐鸿志,XU Hong-zhi(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卜祥荣,BU Xiang-rong(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刊 名:中国修船 英文刊名:CHINA SHIPREPAIR 年,卷(期): “”(2) 分类号:U673 关键词:经济政策分析技术
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与投资的影响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体制相比较,市场机制无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自发的过程,一方面,单个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生产者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一旦该产品生产过剩、相对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生产者明白过来已为时晚矣。
这种盲目、自发的过程必然会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又如,市场机制还会造成社会收入两极分化、垄断、企业内部行为经济性与其外部行为不经济的对立等现象,同时在社会领域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所有这些,都是市场机制自身固有而无法避免的缺陷,都会破坏市场作用的发挥。所以,经济运行客观上要求作为宏观管理者的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与管理,以弥补或消除其缺陷,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进行的,针对不同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
各种经济政策在具体实现手段上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等工具来干预经济的运行,而货币政策则主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三大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但是从实质上讲,各种手段、工具都是通过对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调节来实现各自政策目标的;同时又因为在短期内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变动的因素如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等都可视为不变因素,因此,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就是在总供给为既定的前提下,来调节总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紧缩的缺口,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等问题,此时政府就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来调节总需求,促进总供需的平衡;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过度需求,则会存在膨胀的缺口而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政府就应该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来抑制总需求,促使供需趋向平衡。
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或松或紧的政策,将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自然也会涉及到投资领域。投资是在整体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当经济出现过热局面、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必然会采取各种紧缩性政策抑制过度需求,如增加税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等等,对投资者来说势必增大其筹措投资资金与投资物品的难度,降低其投资收益水平,因此投资行为受到抑制。反之,景气不旺、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的扩张性政策措施如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与利率、增加进口等,都将会刺激有效需求,投资者此时投资不仅易于筹措资本与投资品,还可降低投资成本,所以投资需求将会增大。如果投资者能够及时预测政府针对不同经济运行态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那么必可先发制人,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等到政策公布之后,即可稳收厚利。因此,对投资者来说,经济政策分析技术构成了宏观分析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经济政策分析的首要步骤是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功能特性等。只有对各种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政策工具、种类等等有全面认识,才能知道在何种经济形势下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预测。其
[1] [2] [3]
经济政策分析技术
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与投资的影响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体制相比较,市场机制无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自发的过程,一方面,单个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生产者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一旦该产品生产过剩、相对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生产者明白过来已为时晚矣。
这种盲目、自发的过程必然会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又如,市场机制还会造成社会收入两极分化、垄断、企业内部行为经济性与其外部行为不经济的对立等现象,同时在社会领域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所有这些,都是市场机制自身固有而无法避免的缺陷,都会破坏市场作用的发挥。所以,经济运行客观上要求作为宏观管理者的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与管理,以弥补或消除其缺陷,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进行的,针对不同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
各种经济政策在具体实现手段上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等工具来干预经济的运行,而货币政策则主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三大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但是从实质上讲,各种手段、工具都是通过对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调节来实现各自政策目标的;同时又因为在短期内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变动的因素如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等都可视为不变因素,因此,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就是在总供给为既定的前提下,来调节总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紧缩的缺口,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等问题,此时政府就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来调节总需求,促进总供需的平衡;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过度需求,则会存在膨胀的缺口而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政府就应该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来抑制总需求,促使供需趋向平衡。
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或松或紧的政策,将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自然也会涉及到投资领域。投资是在整体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当经济出现过热局面、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必然会采取各种紧缩性政策抑制过度需求,如增加税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等等,对投资者来说势必增大其筹措投资资金与投资物品的难度,降低其投资收益水平,因此投资行为受到抑制。反之,景气不旺、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的扩张性政策措施如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与利率、增加进口等,都将会刺激有效需求,投资者此时投资不仅易于筹措资本与投资品,还可降低投资成本,所以投资需求将会增大。如果投资者能够及时预测政府针对不同经济运行态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那么必可先发制人,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等到政策公布之后,即可稳收厚利。因此,对投资者来说,经济政策分析技术构成了宏观分析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经济政策分析的首要步骤是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功能特性等。只有对各种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政策工具、种类等等有全面认识,才能知道在何种经济形势下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预测。其次,是对现行政策有效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何种成效,在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在哪些领域失去效用等,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政策措施打基础。最后,是对计划年度政策目标及政策目标选择的预测。前面已经讲过,政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他因素如国内国际政治条件的变化等。因此,投资者进行预测也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
关于经济政策分析有一点必须着重指出,即对经济政策的分析必须结合对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方可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非无本之木,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经济环境之中,为一定的经济目的服务的。因而只有在深入了解整体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分析各项经济政策。
--------------------------------------------------------------------------------
主要经济政策
政府经济政策的种类很多,其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与外贸政策。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是政府财政行为的准则。政府财政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因此,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管理财政收支的准则。
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其次,财政政策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分配管理。财政是国家从宏观上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一定的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的分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经济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对一部分生产成果进行分配,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使经济得以稳定。
具体地说,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一般指通过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本世纪4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分就业曾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但是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所以,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实施多目标经济政策,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公平与资源优化配置等六大目标。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目标与经济政策目标应是一致的,那么这六大目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
第一,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每一个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有工作。从更广泛的范围讲,充分就业又指现实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无用的资源。
第二,资源优化配置。它指的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从财政角度讲,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指财力资源流向和流量的优化,即通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实施资金分配,调节各种经济资源的投向,使之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三,物价稳定。它指的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排斥个别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并非是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只要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即可视为物价稳定。
第四,经济增长。它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停滞或下降。
第五,国际收支平衡。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它国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收支平衡,具体体现为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汇汇率,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收入公平。对于“公平”究竟应如何理解,至今尚无一个一致的、确定的认识。对“公平”的认识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而且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阶层成员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甚至同一国家和地区、同一阶层的成员在不同时期对“公平”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公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现阶段,就大多数人来说,对“公平”所能达成的共识仅仅在于:收入与义务应成正比例变动,收入多者承担较多社会义务,收入少者承担较少的社会义务。
②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而选择的具体工具或方式方法。财政政策手段的选取以有明确可行的财政政策目标为前提,而且必须以政策目标为转移,即它必须是既定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否则它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说来,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等。
第一,预算。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平衡状况,综合体现各种财政手段的运用结果,制约着其他资金的活动。国家预算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的结余预算政策进行调节,预算结余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社会需求总量;反之,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赤字预算政策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生产和消费。另外,通过调节国家预算支出结构还可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例如,调整预算支出方向和不同支出方向的数量,促使形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或者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形成相应需求结构以影响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等。
第二,税收。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政策手段,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因而具有广泛强烈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税收总量和税收结构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可以支持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调节各种收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三,公债。公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政策手段,具有有偿性是其根本特征。政府通过对公债发行数量与期限、公债利率等的调整,可以将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可以从宏观上掌握积累基金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第四,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财政投资与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各种新兴工业部门、基础工业部门与基础设施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或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与生活补贴等,它具有与税收调节方向相反的调节作用,即增加补贴可以刺激生产与需求,而减少补贴则可以起到抑制生产与需求的作用。
③财政政策的种类。财政政策种类繁多,为了全面认识财政政策,更好地研究、分析财政政策,应该对财政政策的分类有所了解。
对财政政策进行分类,主要有两种划分方法。
第一种是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将财政政策划分为三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财政赤字,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亦称赤字财政政策。在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经济学家都强调预算平衡的重要性,把年度预算的平衡视为财政是否健全的标志。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许多国家通过大量增加财政支出以恢复经济,使得财政赤字逐渐取得合法地位,赤字财政政策亦成为一些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所谓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对策出现的。由于一些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造成巨额财政赤字,推动了通货膨胀。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力图通过缩小财政赤字来缓和通货膨胀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这里所讲的财政收支平衡,不应局限于年度预算的平衡,而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考察财政收支的平衡。在经济周期下降的阶段上,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增加消费和促进投资。这样从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上看,一定是支大于收,从年度预算来看必然会出现赤字。当经济已经复苏,在投资增加和失业减少的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适当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从一个年度预算看会出现盈余。
这样就可以用后一阶段的盈余抵补前一阶段的财政赤字,即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于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财政收支是平衡的,但从各个年份来看,却不一定平衡。
第二种划分方式是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调节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自动稳定政策与相机抉择政策。
所谓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不须改变其政策,而是利用财政工具与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这种内在联系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经济周期中能够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因此,这种财政政策工具被称作“内在稳定器”。所得税与各种社会保障支出是最典型的内在稳定器。在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都增加,符合所得税纳税规定的个人或公司企业也随之增加,就会使所得税总额自动增加;同时,由于经济繁荣时期失业人数减少,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总需求的增加与经济的过分扩张。反之,经济衰退时期,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都减少,失业人数增加,那么所得税总额会降低,各种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有效需求,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
对于短期的、较小的经济波动,内在稳定器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长期的、较大的经济波动它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正是由于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这一局限性,使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所谓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依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同,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来影响经济运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平衡政府预算,而是通过积极地运用财政政策去平衡经济。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要求政府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同状况,机动灵活地采取一定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当整个社会需求不足,以致失业率提高时,政府就应增加支出,减少收入;当社会上需求过多,致使通货膨胀猛烈发展,政府就应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当社会上借贷资本过剩,就应出售政府债券;当社会上资金不足,就应回收政府债券。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要求政府不必拘泥于预算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应当保持整个经济的平衡。实际上,相机抉择的原则是经济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适合于财政政策,对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也同样适用。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服务的。它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利率、汇率、信贷、货币发行、外汇管理等工具,调节有关变量,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手段。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也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但是这部分财力主要是指由银行信贷所代表的财力。另外货币政策并不像财政政策那样体现国家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管理。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①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也称作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调节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历经了很长的时间,由最初的稳定物价发展到今天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的四大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适度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如前所述,这四大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前面已对其作过解释,这里就不再重复。
②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是一种间接调控,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而必须经由一定的中间目标才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因此,必须选取一定的中间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直接调节目的,同时还可将这些中间变量作为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指示器。中间目标在整个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导环节。
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一个合适的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国民收入稳定密切联系,又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且能很快地起到宣示货币政策意向的作用。目前,各国提出的较有影响的中间目标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货币基数、股票价格等,但是,能够被普遍认可的只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等三项。这三项指标能较好地体现上述原则,且与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中。关于利率的有关知识将在下一节中介绍,这里扼要谈谈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总额。
第一,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最根本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在现代信用本位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以及二者的平衡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要使货币的供应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并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根据社会总供求状况制订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不能因为货币过多或不足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或长期衰退。
所谓适度的货币供应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情况下。此时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状况,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这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是扩张性的,即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总需求增加,从而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使社会总供求趋于平衡。
二是在社会总需求过多情况下。此时宏观经济处于过热状态,生产迅速发展,投资剧增,市场供给不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物价上涨。这时央行的货币政策应是紧缩性的,即缩减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促使经济适度而稳定增长,促使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构成不相适应的情况下。此时宏观经济处于这样的状况:一些部门需求不足,商品相对过剩,生产停滞不前;另一些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很快。其结果将是整体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发展。此时货币政策应有紧有松,松紧结合,通过调整货币供给的构成和流向,改变社会总需求构成与总供给构成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总供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结构上都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贷款总规模与信贷政策。贷款总规模及贷款总额,是一定时期内银行以信用方式向社会贷款的`资金总量。它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客观的数量关系。适度的贷款总量既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又有利于货币的稳定。因此,控制贷款总规模历来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对贷款总规模的调控主要有两种做法:其一是规定贷款最高限额,直接控制贷款总规模。在计划体制下这一做法较为常用,即根据国家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情况,由中央银行统一编制信贷计划,再下达给各专业银行。全国贷款总规模及专业银行贷款限额是指令性计划,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对贷款的限额控制,可以最迅速、最广泛地进行信贷紧缩和扩张,但管得过死,不够灵活。
其二是中央银行再贷款影响整个银行系统产生派生存款的能力,间接地实现总量控制目标。中央银行运用基础货币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是其调控贷款总量的重要手段,它会影响到各金融机构运作中形成的贷款规模的大小。
与贷款总规模紧密相连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即信贷总规模。信贷总规模的范围比贷款总规模略有扩大,它包括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社会直接融资等。对信贷总规模的控制主要通过国家制订的信贷政策来完成。
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它体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根本意图,即通过对信贷总规模的调节与控制以寻求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迅速增长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信贷政策与一般的货币政策又有所不同,它可以实行结构性倾斜来实现改善结构的目的,而一般的货币政策其主要职能就是调节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的增长既满足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又不致于经济增长过热而助长通货膨胀。因此,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一是控制调节信贷总规模,使之符合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二是通过对贷款期限、利率、规模在不同部门中按不同比例配置,调节信贷结构,以支持或限制某地区、某部门的发展。一般而言,信贷政策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主要有基础产业、先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等。通过对这些产业部门的政策性倾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保障供给,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仅谋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且还要力争强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后劲。
③货币政策工具。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工具就是指为达到直接调节目标所采取的工具和手段。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数量型间接控制工具,包括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它们通过银行系统管制整个经济的总信贷水平;另一类是选择性的质量型直接控制工具,包括改变法定保证金、消费信贷等,主要用以对特殊信贷领域和证券市场进行控制。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非绝对,它们都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货币成本和信贷可获得性而影响总需求水平。
再贴现是指一般银行在缺少资金时,以其对顾客贴现而持有的票据请求中央银行给予再贴现,以取得资金。而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一般银行的再贴现收取的利率。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中央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这使商业银行因借贷成本提高而缩小准备金和放款规模,从而使价格得以稳定或者回落;反之,中央银行也可以降低再贴现率,而使商业银行以至工商企业增加借贷,增加总需求。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买卖活动。当整个市场价格水平上升,需要加以抑制的时候,中央银行就卖出证券,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下降,贷款规模缩小,从而使投资以及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得到控制或逆转。当经济呈现萧条迹象时,中央银行就买进证券,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信贷规模扩大,从而使投资需求和收入水平上升。由于中央银行通过这种办法控制银行准备金非常准确、有效,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在西方国家中被当作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金比率是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或金库中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法定比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这个比率,使货币乘数变化,从而通过影响货币存量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作用。
由于它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利润,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
选择性信贷控制主要用于管理特殊目的的信贷,如证券市场放款和消费信贷。当证券市场投机因素激增,股价暴涨的时候,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高它规定的购买股票的保证金要求,来限制借款购买股票的比重,而又不影响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对消费信贷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规定最低保证金和还款期限实现的。
选择性信贷控制除上述两类工具外,中央银行还可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实施“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影响它们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同时,依照法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选择工具。
(3)价格政策
所谓价格政策是国家对价格形成和价格运动进行干预的行为准则和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价格政策目标的确立与价格政策手段的选择,其中,前者是价格政策的核心内容。
价格政策作为国家对价格形成和价格运动进行干预的一种行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普遍性。价格政策不仅是一种微观调节政策,还是一种宏观调节政策。微观调节主要表现为价格政策能够调节利益矛盾和结构,宏观调节则表现为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基础性。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经济变量之一,它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工资、利率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动,因而价格政策必然也会影响到工资政策、货币政策等等,对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有牵制作用。三是相对稳定性。价格政策的普遍性决定了价格政策涉及面广泛,价格变动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价格政策对价格的干预只能是缓慢平稳的。另外,价格政策的实施与其效果的产生对其他经济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必须在其他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下才能进行。价格政策的这些特点对其政策目标的确立与政策手段的选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价格政策目标。根据价格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价格政策目标包括以下四个:一是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二是确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三是调整价格结构;四是稳定物价总水平。
第一,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价格政策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确立价格政策目标理所应当地把促进经济目标的实现作为首要目标,即通过实现价格结构的合理化和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经济有序、稳定地增长,扩大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等来实现经济的基本目标。
第二,确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确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要合理划分价格决策权限,科学设置价格管理机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格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价格决策权限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由政府决定。实践证明,这种价格管理体制必然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和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是一种分散的体制,即国家只管理极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的定价,大部分商品价格和劳务收费由供求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确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主要由市场来调节价格的机制。
第三,调整价格结构。所谓价格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对商品比价关系和差价关系的调整。商品比价是不同商品在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内的价格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生产不同商品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比价的形成除了受生产不同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常会导致商品比价关系的不合理,使生产某些商品的部门、企业获得较多利润,而另一些商品的生产者得到的利润却很少,因而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这就需要国家运用价格政策进行干预。商品差价则是同种商品由于购销环节、购销地区、购销季节或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不合理的商品差价会导致利润在不同商品经营者之间的不合理分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生产发展,因此,也需要国家运用价格政策进行干预。
第四,稳定物价总水平。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调节功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条件。价格的频繁波动会使得生产要素的流动毫无规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运用,还容易引起经济波动。所以,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包括价格政策在内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共同目标。
②价格政策手段。价格政策目标需借助于一系列手段来实现,所以,价格政策手段是构成价格政策的重要内容。价格政策手段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价格形成和价格运动的形式。
这些干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干预形式;另一类是间接干预形式。
第一,直接干预形式。所谓直接干预形式就是国家直接规定价格水平,主要包括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两种。在采用国家定价干预形式时,国家是价格决策的主体,直接掌握价格决策权并决定价格变动。一般说来,国家定价干预主要是为了实现一些社会政策目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其范围限于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如邮电、铁路、煤气、电力等,这些产品对国民经济运行影响极大,但投资规模大、风险高、收益低,非国家投资无法经营。因此,按照谁投资经营谁定价的原则,这类产品应由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与国家定价不同,它只是国家规定一些产品和劳务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或规定一些产品和劳务的最高、最低限价,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企业拥有最后定价权。
国家指导价干预主要是针对一些未来供求难以预测,供求变动易因价格变动而大起大落的产品和劳务。对其实行直接干预有利于通过价格在特定的范围内变动对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供求进行调节,以避免价格剧烈变动、供求剧烈变动造成生产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浪费。
第二,间接干预形式。间接干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采用的干预形式,它是国家借助补贴、税收和国家对市场买卖活动的介入等干预价格的手段,所以,间接干预总是与财政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相伴而行的。国家通过向个人或企业提供价格补贴可补偿由于低价格给他们造成的损失,从而支持某种产品的生产;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可增加或减少各生产企业的边际成本,从而使他们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减少或增加生产;在掌握相当数量商品的情况下,通过以商品买卖者的身份进入市场,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变动的方向及其程度。可以看出,在几种主要间接干预形式的实施过程中,财政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4)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国内经济目标,即要实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另一类是国际经济目标,即要实现对外经济贸易的均衡发展。
这两个目标是整体国民经济全面均衡的两根支柱,两者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离不开国内经济的支持,而要实现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也离不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使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与国内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就成为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限于篇幅问题,无法一一讲述。这里只摘要介绍其中比较重要,同时又对投资者影响较大的两部分内容,即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与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手段。
①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是一国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而制定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标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一般由提高出口效益、提高外资和外汇利用效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构成。
第一,提高出口效益。出口是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进口的基础,而且也是开展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基础。而出口效益如何,从根本上制约着一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前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出口的商品、劳务、技术等总是一个定量,如果出口效益较高就可使相同数量的出口获得较多的外汇收入,从而为以后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或者说,就可使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出口效益较低,为获得一定数量的外汇收入就必须加大出口数量,但它又受到出口能力的限制,这样,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就难以持续下去。因此,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必须追求较高的出口效益。
第二,提高外资和外汇利用效益。外资和外汇是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的重要来源,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资和外汇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合理利用外资和外汇,提高其利用效益。外资和外汇利用效益较高,就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反之则难以发挥外资与外汇应有的作用。因此,提高外资和外汇的利用效益,便构成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
第三,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国民经济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如果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它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从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如果国际收支是不平衡的,它将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尽管可以说,一国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供给大于或小于社会总需求,可以通过国际收支差额来弥补,但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差额终究是不能维持的,终究也是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和整个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依据。可以说,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正因为如此,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就成为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首要内容。
②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手段。在世界各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中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既有经济手段,也有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一些:第一,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来管理对外经济贸易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的增减和税率的高低来间接影响和调节进出口与国际收支。因为财政支出和税率的变动会影响总需求变动,进而引起价格变动,使得进出口和国际收支发生变动。因此,当一国需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扭转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迫使物价降低,使出口商品成本下降,出口商品因而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出口增加;同时,受国内物价下跌影响,一部分需求弹性较大的进口品不能维持原有利润,因而减少或停止进口。反之,当一国需鼓励进口、抑制出口,消除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可通过运用相反的财政政策手段来达到目的。
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必须考虑到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因为财政支出减少和税收的增加容易引起工商业衰退与失业增加;财政支出增加与税收减少则易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管理对外经济贸易主要是通过利率的变动间接影响贸易进出口、资金流入和国际收支。当一国需鼓励出口和资金流入,限制进口和资金流出时,政府可通过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促使商业银行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其结果必然使得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必然会吸引国外资金流入国内,抑制国内资金流出。这两方面作用最终会使国际收支逆差消除。反之,当一国需消除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通过降低再贴现率就可达到目的。
第三,汇率政策。运用汇率政策管理对外贸易与经济主要是通过汇率的变动来影响贸易进出口和资金流出入。因为汇率的变动一方面必然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使进出口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必然引起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变化。因此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外汇汇率来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也可通过降低汇率来消除国际收支顺差。
第四,外贸直接管制。外贸直接管制又可分为商品输出管制与商品输入管制。商品输出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定制度、采取一定措施来鼓励或限制商品输出,如采取出口津贴或出口许可证等措施;商品输入管理则指政府通过制定一些制度或采取一些措施来限制商品输入。相对于关税手段而言,商品输入管制的制度和措施可统称为非关税壁垒。按照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关税应是商品输入的主要管理手段,这样许多非关税壁垒措施就应取消。但实际上,世界各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都在程度不同的使用非关税壁垒措施,主要的有进口限额制、自动出口限制、反倾销、外汇管制等。
第五,关税。关税是国际贸易中各国贸易管理的主要手段,具体包括进口税、出口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优惠税等。进口附加税往往是为某种目的,如减少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防止外国商品倾销或对某个国家实行歧视政策而临时征收的关税。差价税是对低于本国商品国内价格的进口商品按进口价与国内价的差额浮动征税。优惠税是对某国或某地区进口的全部或部分商品的关税给予减免优待。优惠税可以是单方面的,也可以是互惠的。
--------------------------------------------------------------------------------
经济政策有效性评价
了解各项主要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给评价现状和预测未来做铺垫,因为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分析总是围绕其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与工具等进行的,对各项政策的功能特性有一大体认识,在评价和预测时就易于把握大方向。
(1)评价经济政策的步骤
一般说来,分析评价各项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确定评价分析的标准。一般说来应以各项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为依据。
第二,比较各经济政策实施后的实际结果与政策目标,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评价政策手段的有效性;有时还应分析由于某项经济政策实施给其他方面带来的间接影响。
第三,根据上一步所得结论,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预测下一阶段可能会实施的政策。
(2)评价经济政策的原则
为保证评价效果正确、有效,对经济政策的评价必须坚持下面两个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由于各项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都是多元的,那么其效应必定也是多元的;另外,政策效应不仅包括经济效应,往往还包括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因此,对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必须考虑到各项经济政策的各个目标的实现状况,不能只要增长不要稳定,也不能只讲规模忽视效益,等等。
> 必须从多方面、从整体上评价政策效应的好坏,只有这样才可能对某一政策实施所造成的后果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才能为下阶段的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是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是指评价应有客观标准,不能只从主观出发来判断效应的好坏。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所处地位、环境、自身实力等有差异,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如果全凭主观判断,很可能对同一现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显然不利于发现真实的客观状况。因此,评价政策效应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尽量让数字与资料来说话。
(3)评价政策效应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第一,评价政策效应应考虑到政策的机会成本的大小。所谓政策机会成本是指经济政策实施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效益。这可以用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来衡量。这一代价可以是物质代价,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价,如由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举例来说,如果政策为实现物价稳定目标而对城镇居民进行价格补贴,在总量资金一定的条件下,必然意味着政府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要相应减少,特别是减少了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这会使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为实现物价稳定而在其他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一政策是不成功的,在下一阶段很可能就不会再采用这一政策。
第二,在进行评价时还应考虑到另外一个具体的问题,即经济政策效应的间接性问题。经济政策往往从其政策目标或手段本身无法直接反映出来,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间接反映。例如,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目标来说,“优化”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不同的人对“优化”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把它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才便于作出客观判断。由于各项经济政策种类繁多,反映这些目标的指标更是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就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收入公平等六大宏观经济目标作一介绍。这是因为,各项经济政策均以这六大目标为根本目标,那么其实现状况显然可以反映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合理化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由此,衡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就成为观察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标准。如何衡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本章第二节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至于反映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从宏观经济角度讲,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生产要素综合投入量的比率。这一指标可反映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表明资源使用效率越好。更具体地讲,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概括起来可分为劳动力与资本(或资金)两部分,那么与之相对应,全要素生产率也可分为两个部分生产率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与资产产值率,它们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综合投入量或资本综合投入量的比率,用以衡量单要素投入所产生的生产效果,从而也就反映了劳动力资源与资本资源的配置状况。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虽然各有自身衡量标志,但它们都体现了在资源有效利用条件下,经济系统地稳定发展,因此,可以把这三个目标综合为一个经济稳定目标加以判断。经济稳定与否在宏观领域最直接地表现就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显然,使社会总供求处于平衡的经济政策其效应是好的。
经济增长目标主要通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两个指标体现出来。在其他条件许可时,经济增长速度即国民生产总值与即民收入增长速度越快,表明政策效应越好。
对于收入公平目标的衡量争议较多,目前提出的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较有代表性的有洛伦茨曲线、帕累托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等,其中,库兹涅茨指数是比较直观的一个。库兹涅茨指数又叫相对收入阶层分布,它代表一定收入水平以下的阶层所占的比重,这就是现实的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
--------------------------------------------------------------------------------
计划年度政策选择的预测
选择与确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项经济政策直接指导着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而政府的地位决定了政府行为对于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政府政策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投资的大环境,从而也就影响到其投资行为的方方面面。
所以,投资者对政府在计划年度将选择与确定何种经济政策进行预测是其制定投资战略、实施投资行动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不过,选择与确定什么样的政策是政府的职责,投资者只能是政府政策的被动承受者,因此投资者在预测时应尽量把自己置于政府即宏观经济管理者的位置上,从政府角度去考虑各项问题,这样的预测才可能更接近实际。
(1)政府选择和确定经济政策时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般说来,政府选择和确定经济政策时,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考虑到的:①选择与确定经济政策必须以客观经济形势为基点。根据不同的经济状态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以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相机抉择实质上就是根据对经济发展状态的判断来选择经济政策。对客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二是对未来一定时期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前者是对经济状况的静态分析与判断,目的在于直接掌握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寻找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阻碍因素,有利于制定出具有反经济周期性质的经济政策;后者则是对经济形势的动态分析与判断,目的在于掌握经济发展的态势,明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加经济政策调节的针对性和选择恰当的调节力度。另外,由于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再到产生效应总需要一定的时间,即所谓的政策时滞,这也要求对经济形势做出动态分析。所以,在选择与确定经济政策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总是结合而行的。
②选择与确定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到各方面对新政策的承受能力。选择确定新的经济政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如果政策选取不当,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经济政策这一特点决定了选择新政策必须循序渐进,只有在各项条件都已具备的条件下才可审慎出台。“稳”应该是颁布新政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它又可体现为新旧政策之间的承接性与社会各方面对新政策的承受能力。新政策应该是对现行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使之更符合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新旧政策之间跨度太大,二者不能衔接,就可能打破经济运转的连续性,造成经济的震荡。即使是确实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超越了社会的承受能力,非但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破坏性影响。例如,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相比,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能体现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应把建立浮动汇率制作为我国汇率制改革的目标。但是发展浮动汇率制所要求的条件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完全满足,那么在短期内就只能着眼于建立一种有限弹性的汇率制度。
③选择与确定某项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该项政策诸手段的配合与统一。各项经济政策其政策目标的选择应该服从于宏观经济目标,因而往往比较明确;而其效应是一定目标下政策手段作用的结果,因而决定于政策手段。这意味着选择和确定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指选择和确定政策手段。而每一项经济政策其政策手段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系,它不仅包括种种手段,而且每一种手段都有其调节国民经济的具体方法。例如税收可以通过税种、税目、税率、税收减免等等具体规定影响国民经济,公债可以以发行数量、公债利率、期限等方式调控国民经济,等等。这些手段及其具体调节方法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如何配合和统一各政策手段及其具体调节方法就成为选择和确定经济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
④选择与确定经济政策必须统筹考虑各项经济政策的搭配与协调,还要考虑到经济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之间的配合。
各项经济政策都是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因而其政策目标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各种经济政策为实现政策目标而作用于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即其政策手段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政策之间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例如,银行调整利率水平会影响到企业利润,进而影响到财政收入。又如,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会抑制社会总需求,造成物价波动等等。因此,要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避免各种政策效应的相互抵消,必须要尽力做到各种经济政策的统一。另外,经济政策在影响经济运行的同时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在选择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更要考虑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使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协调起来,使它们的相互影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对于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下面特别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①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紧”政策通常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压力大时采用。“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收、压缩支出,“紧”货币政策的措施是提高利率、减少贷款。此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②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松”的搭配通常是在总需求远小于总供给、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下采取的对策,即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减少税收、增加支出,货币政策同时增加贷款投放、降低再贴现率等。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
③“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调控中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紧”则取决于客观经济状况。例如,当经济中出现货币发行过多但还未演变为通货膨胀时,为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应急于收紧银根,回笼货币,而应采取增加财政收入、紧缩财政支出的对策,即选择“松”货币政策与“紧”财政政策的搭配;而当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时,就应采取紧缩银根、回笼货币的“紧”货币政策与扩大支出、减少收入的“松”财政政策,以压缩需求,增加供给,使经济增长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如,当经济发展中出现财政赤字但经济增长速度尚可观时,不应急于紧缩财政,而应减少货币供应、控制贷款,选择“松”财政与“紧”货币的搭配;而当经济发展中主要矛盾为财政赤字并伴随经济增长停滞时,财政应努力增加收入压缩支出,而银行则应放松银根、发行货币,即选择“紧”财政与“松”货币的搭配,借以启动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
上述几种措施虽非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措施,但在一般情况下,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还是运用这些措施。因此,投资者熟悉这些措施的作用及其在何种条件下运用,对预测经济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MIDP2.0及其移植技术分析
摘要:MIDP即移动信息设备规范,是专门基于资源和网络连接有限的移动设备之上的J2ME应用规范。本文在分析MIDP2.0的基础上,详细阐述MIDP的事件处理、文件系统、用户图形接口和网络等主要部分在不同平台间移植的实现过程。关键词:J2ME MIDP 移植平台无关 本地代码
1 MIDP2.0简介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小型移动通信设备已经从最初的一种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成如今集通信、工作、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设备;但仅有这些还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个性永远是千变万化的,时尚也不会始终为一种模式。因此,在移动终端上开发通用的、丰富的应用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些应用可以按用户的意愿随时安装和删除。
J2ME(JAVA2 Micro Edition)正是这样一种JAVA应用开发平台。实际上,JAVA语言从其诞生起就以其运行的平台无关性这一强大的优势而成为网络应用的宠儿。J2ME是JAVA2标准版本的微型版本,专门为小型移动设备所设计。这些设备处理器的处理能力都不强,可使用的资源也有限。因此,J2ME只包含了J2SE中在移动通信设备上所必需的功能和组件,使其能够在移动设备及其有限的资源上开发出丰富多彩且平台无关的应用。J2ME在结构上分为CDC(Connecte Device Configuration)和基于其上,以Foundation Profile为主的规范,以及CLDC(Connecte Limited Device Configuration)和基于其上,以MIDP为主的规范。
MIDP(Mobile Information Device Profile)是移信息设备规范的简称。规范具体定义了J2ME适用的硬件和软件框架,并提供了这个框架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及其标准接口;而应用开发者就可以基于这个框架开发出各种应用。9月,SUN公司发布了MIDP的第一个正式版本MIDP1.0。它将J2ME适用的设备定位在至少拥有数百KB RAM和ROM,并具有基本网络和显示功能的移动通信设备上;在该基础上定义了一系列软件接的移动通信设备上;在该上基础上定义了一系列软件接口,其中包括基本输入输出、图形化用户接口(GUI)、网络、事件机制、文件系统、应用管理系统(AMS)等之后,随着JAVA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SUN公司又于11月发布了MIDP2.0。它对设备的内存资源和处理能力的要求较1.0要高,但MIDP2.0也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了更方便、更丰富多彩的软件包,主要增加了游戏接口的实现、声音输出接口的实现安全网络机制的实现。MIDP2.0的这些特性将使基于移动设备的JAVA应用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也必将使新一代的移动设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领导时尚潮流。MIDP2.0接口包如表1所列。
表1 MIDP2.0接口包及其功能
包功 能javax.microedition.lcdui提供一系列用户界面接口javax.microedition.lcdui.game专门用于游戏设计的接口javax.microedition.rms数据管理,用于保存数据记录javax.microedition.midletJAVA应用管理接口javax.microedition.io基本网络连接接口javax.microedition.media媒体接口规范(JSR-135)的实现包javax.microedition.media.control媒体播放器的控制类javax.microedition.pki数字签名规范的实现接口(用于安全网络)java.ioJAVA基本输入输出接口java.langJAVA基本数据类型接口java.utilJAVA基本应用接口2 MIDP2.0的移植
既然MIDP2.0是定位在移动通信设备之上的一系列JAVA应用开发接口,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将整个MIDP系统嵌入到特定的硬件设备和其上的操作系统中。只有这样,JAVA应用程序才能运行在该设备上,并利用MIDP提供的强大功能将用户带入一个全新的JAVA世界。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用该平台上对应的系统API调用(或一系列操作),替换MIDP参考实现中所有与操作平台相关的调用(或操作),使MIDP能在目标平台上正确地执行所有要求的功能;同时,调用该平台上特有的能充分发挥目标设备硬件特性的接口,替换参考实现中相应的接口,使MIDP能在目标平台上更高效地运行,这个过程就称为MIDP的移植。
MIDP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完成MIDP一个特定的功能接口。其中需要移植的部分主要包括事件处理、文件系统、用户图形化接口、网络、AMS、多媒体。它们都分为高端的JAVA层和低端的本地方法层。JAVA层是用JAVA语言实现的,由KVM解释执行;因此没有涉及到与操作系统平台相关的调用和操作,可以不经修改就在任何操作平台上运行,是平台无关的(PlateForm Independent)。它的移植主要是为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个性化工作。本地方法层(NativeCode)是指为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保持JAVA语言的平台无关性而使用C语言实现的部分MIDP功能的代码。本地即是指它是与当前的操作平台相关的,它的移植才是涉及到具体平台和执行效率而进行的具体调用和操作的替换过程,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下面,我们就具体到MIDP的每一个部分的移植进行讨论。
2.1 事件处理
MIDP的事件处理部分要处理的事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来自虚拟机底层的事件,如虚拟机的异常消息;②来自MIDP内部的事件,如屏幕刷新、按键消息、触控笔点击消息、时钟消息等。由于不同的平台可能使用不同的事件消息获取和传递机制,因此MIDP事件处理的移植也集中在这上面,其实现被放在本地方法层的文件nativeGUI.c中的函数GetAndStoreKVMEvent中。我们只需根据目标平台获取和传递事件的要求修改该文件中的相应函数即可。
例如,Windows采用消息响应机制来处理各种事件,所有消息都可以通过系统API调用GetMessage获取,系统会调用消息处理函数WndProc(HWND hwnd、UINTiMsg、WPARAM wParam、LRARAM 1Param),在其中处理和传递不同的事件。其大致实现过程如下:
void
GetAndStoreNextKVMEvent(bool_t forever,ulong64 waitUntil){
MSG msg;
……
while(GetMessage(&msg,NULL,0,0)){
……
TranslateMessage(&msg);
DispatchMessage(&msg);
if(gotEvent){
StoreMIDPEvent(&kvmEvent);
Return;
}
}
return;
}
static LRESULT CALLBACK
WndProc (HWND hwnd,UINT iMsg,WPARAM wParam,LPARAM lParam){
……
switch(iMsg){
case WM_CREATE:
……
case WM_KEYDOWN:
case WM_KEYUP:
……
}
}
MIDP在GetAndStoreNextKVMEvent中获取事件后,就完全独立地传递和处理事件消息,与平台无关,因此无需移植。
(本网网收集整理)
2.2 文件系统
基于MIDP的JAVA应用以及MIDP本身在某些时候要求数据能够长期保存,即使在应用退出或系统掉电的情况下,数据也不能丢失。这就必须借助于MIDP的文件系统。MIDP的文件系统同样分为JAVA层(称为RMS,即Record Manage System)和本地方法层。一般情况下,文件系统的JAVA层不用移植就可以在任何平台上运行,但如果目标平台的文件系统较为特殊,例如采用数据库的记录方式保存数据,甚至根本就没有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取接口,我们就必须自己实现数据存取接口。这样,JAVA层就需要跳过RMS而直接通过本地方法调用本地接口,相应的RMS的JAVA代码就可以从MIDP中删去。
而在文件系统的本地方法层,MIDP会调用目标平台的数据存取接口来实现MIDP本身的数据存取。这些接口是平台相关的,是文件系统中需要移植的部分。这些调用被放在文件src/share/native/storage.c中,主要包括文件的打开(open)、文件的关闭(close)、文件的读写(read、write)、文件属性的获取(size、freesize等)、文件的删除(delete)、文件的定位(seek)、文件的删节(truncate)等。以下便是MIDP文件系统在Windows下的部分实现。
文件的打开:
int storageOpen(char**ppszError,char*pszAsciiFilename,int ioMode){
……
handle=open(pszAsciiFilename,flags,creationMode);
……
}
文件的关闭:
void storageClose(char**ppszError,int handle){
……
status=close(handle);
……
}
文件的读取:
int storageRead(char**ppszError,int handle,char*buffer,int length)
{
……
bytesRead=read(handle,buffer,length);
……
}
文件的写入:
void storageWrite(char**ppszError,int handle,char*buffer,int length){
……
bytesWritten=write(handle,buffer,length);
……
}
还有许多其它有关文件的操作,移植时只需使用目标平台的API替换以上的Widnows调用,这里就不再逐一列举。
2.3 用户图形化接口
用户图形化接口包括画点、画线、作圆、作椭圆、位图拷贝等基本作图函数(可在GRAPHICS.C中找到);有关定时器、屏幕刷新和键盘触控笔消息等有关与用户交互的操作(可在TEXT.C中找到),它是整个MIDP移植中工作量最大,也是对上层应用的执行效率影响最大的一个部分。这是因为用户在应用中看到的各种图形和文字都是调用底层的图形函数在屏幕上作图的结果。由于屏幕要频繁刷新,图形函数也就成为应用调用最多的接口。因此,移植者必须使每一个底层作图函数与硬件设备紧密配合起来,并使用最高效的算法。
在不同的平台上,能最大地发挥其作图功能的函数和算法不尽相,这就要求移植者作大量细致的工作,按照MIDP规范的要求逐一重新实现每一个作图函数和屏幕刷新函 数。下面我们就以将画线函数和位图拷贝函数在Windows上的实现为例,简单说明移植要做的工作(键盘、触控笔是以事件消息的方式实现的,它们的移植与事件消息的移植相同)。
Windows的画线函数接口:
Void LCDUIdrawLine(int pixel,short*clip,void*dst,int dotted,int x1,int y1,int x2,int y2){
……
Polyline(hdc,pts,2);/*绘x1,y1点像素信号*/
……
}
Windwos的屏幕刷新函数:
Void refreshPaintWindow(int x1,int y1,int x2,int y2){
RECT r;
If(x1 r.left=x1+x_offset;r.right=x2+x_offset; }else{ r.left=x2+x_offset;r.right=x1+x_offset; } if(y1 r.top=y1+y_offset;r.bottom=y2+y_offset; }else{ r.top=y2+y_offset;r.bottom=y1+y_offset; } ++r.bottom;++r.right; InvalidateRect(hMainWindow,&r,KNI_TRUE); } 如果目标平台对这些GUI接口函数有不同实现法,可以用这些方法替换以上的Windows系统调用,这样才能使MIDP图形化用户接口正确地工作,并充分发挥目标平台的工作效率。 2.4 网络 MIDP的网络功能是指基于MIDP的J2ME应用可以通过HTTP等网络协议进行下载安装,不同的MIDlet实体也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实现资源共享。遵循HTTP协议的规定,移植者必须利用目标平台的底层网络接口重新实现网络的初始化(networkInit)、建立连接(open0)、断开连接(close0)、接收数据(read0)、获取缓冲区的剩余空间(available0)、关闭发送(shutdownOutput)。如果目标设备具有服务器功能,还要实现serversocket所有上述功能。所有上述接口都在文件socketProtocol_md.c中实现。 Windwos中获取IP地址的实现: Int prim_com_sun_midp_io_j2me_socket_Protocol_getIpNumber (char*host) { …… hp=gethostbyname(host); …… } 如果目标平台还需要其它网络协议(datagram、comm),其移植过程与Socket的'移植基本相同。 2.5 应用管理系统(AMS) MIDP的应用管理系统(appl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负责管理当前设备中安装的J2ME应用,其功能包括MIDlet的加载、安装、显示、更新和删除。AMS从main.c中的函数main开始执行,根据其输入初始化一些系统参数,包括系统路径(classJ2ME MIDP 移植平台无关 本地代码)、堆空间大小(heapsize)、命令行(command line)等,然后就启动KVM,而KVM就会从AMS的JAVA界面main.java开始解释执行java代码。AMS的所有管理功能都是用JAVA语言实现的,因此AMS的实现是与平台无关的。但不同的平台可能有不同的系统参数和格式,对AMS的界面网络也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移植者有可能要修改main.c中解析系统参数的部分,保证AMS能正确解析目标平台的所有参数;同时修改AMS的JAVA层,使其界面网络满足用户的需求。 2.6 多媒体 MIDP2.0较MIDP1.0最大的改变就是在MIDP2.0中向应用提供了音频接口(Audio API)的支持。音频接口是移动设备媒体接口MMAPI(Mobile Media API)的一部分。音频的播放过程为5个部分(unrealized、realized、prefetched、started、closed),同时它有自己的音频播放事件的传道和处理过程。MIDP音频播放部分所要做的移植工作就主要集中在声音播放接口,事件的处理方式和兼容不同的音频文件格式上。 播放接口的移植:不同的目标平台,提供的音频系统API是不同的,有的系统甚至根本没有提供播放音频的API。这时,移植者就要根据目标平台的实现情况替换或自己实现音频的播放接口。 Windows的音频播放接口(win32/native/MMATONE.C): Java_javax_microedition_media_Manager_nPlayTone(KNITRAPS) { …… chn1=getMidiChnl(); if(chnl==-1){ KNI_ReturnInt(0); } tones[chn].msg=((note&0xff)<<8)|0x00000090|(chnl&0xf); msg=((vol&0xff)<<16)|((note&0xff)<<8)|0x90|(chnl &0xf); midiOutShortMsg(midiOut,msg); timerID=timeSetEvent(dur,TIMERES,(LPTIME CALLBACK)timeToneProc,(DWORD)chnl,TIME_ONESHOT); tones[chnl].timerID=timerID; …… } 事件传递的移植:MIDP中音频播放结束的事件(EOM)是专门通过系统的消息机制传递,而不是通过MIDP的事件传递,因此也需要移植: Windows---OM的传递(win32/native/MMAEVT.C):void injectNativeEvent(int pID,int curMTime){ PostMessage(hMain Window,WM_APP,(WPARAM)(pID),(LPARAM)(curMTime)); return; } 3 总结 综上所述,MID2.0的移植要以两个方面为出发点:①兼容性。移植后的MIDP实现必须能够在目标平台上正常运行,所有与目标平台不兼容的调用都必须替换为能完成相同功能且兼容的目标平台的系统调用或过程。②高效性。移植后的MIDP实现必须能充分发挥目标平台的效率和特性,用最小的代价完成MIDP的功能。另外,MIDP的移植还要分满足最终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为它们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界面网络。 正文:MSTP、RPR和城域WDM技术是城域网工程中的主流技术。MSTP比较适合已经敷设大量SDH网的运营公司,它可以方便有效地支持分组数据业务,实现从电路交换网到分组网的过渡。 MSTP对二层的支持被许多人认为是传输设备的重大变化,二层网络从单纯的局域(学校、企业内)可以扩展到整个城市甚至长途;但是二层缺少路由功能,必须采用MAC地址交换,而且广播风暴等问题决定了二层的网络不能无止境扩大,在网络规划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引入三层以及路由器功能,MSTP并不能代替路由器,但在一定程度可以简化路由器要求,PoS接口改为GE/FE接口,MSTP与路由器的配合是一个很重要问题。 城域网建设的几点考虑 城域传送网的节点设置、网络布局应充分考虑IP网、话音、基站、ATM等业务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传送网对各种业务网络的综合承载, 由于IP业务将成为业务的主体,因此城域传送网与路由器的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0Gb/sMSTP应该在城域网中占有重要地位,40Gb/sTDM系统也主要会在城域网中应用,尤其是在网络结构复杂的大中城市中。 仅从汇聚层来看,汇聚层网络结构多采用环形结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有着较多的应用,采用MSTP技术,可以实现在传输设备中直接提供以太网或ATM接口,降低传输成本,适合作为网络边缘的融合节点。如果业务以数据业务为主的话,也可以采用RPR技术组织网络。汇聚层负责将本地交换局连接到骨干节点,以多业务颗粒汇聚、传送、调度和处理为核心,对带宽的需求多变化,要求可扩展性高、成本低。由于业务多为汇聚型,因此拓扑结构以环网为主。在汇聚层应用MSTP可以优化对数据业务的传送,提高带宽利用率,同时利用MSTP的L2交换和汇聚功能,可以节省汇聚节点的业务端口,降低网络成本,因此要求应用于汇聚层的MSTP有比较完善的L2交换和汇聚功能。 接入层主要负责商业大楼以及大客户的接入。接入层多采用环网结构,可以根据业务类型选择SDH或RPR技术。接入层的MSTP设备要求结构紧凑、配置灵活、业务接口丰富、低成本以及完善的L2交换和汇聚功能。接入层MSTP可以替代部分数据网络设备,降低网络成本。 城域网最大的特点是多样性,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方式套用各个地区城域网的发展,应根据城市规模、业务类型、用户分布等选取合理的技术,并充分考虑与业务层IP、路由器的配置的关系,使两层的功能相互对应、协调。 计算机病毒对抗是信息战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设法把计算机病毒注入到敌方计算机系统中,靠计算机病毒自身繁殖来感染整个系统及相连接的系统,然后在适当时机用一定方式激活病毒,从而达到控制、破坏敌方计算机系统,取得信息战胜利的目的, 计算机病毒对抗技术包括两大部分:病毒攻击技术和病毒防御技术。病毒攻击的目的是利用病毒来干扰和摧毁敌方的信息系统,病毒防御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信息资源,抵御敌方病毒的侵入和干扰。在计算机病毒对抗中要作到攻防兼备,同时攻击又是最好的防御。 计算机病毒对抗的特点 与信息战中传统的电子对抗相比,计算机病毒对抗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对抗与传统电子对抗表现形式不同,计算机病毒的寄生、传染、触发都在后台完成,一般系统在受到破坏后才被发现。不使用专门工具很难查出病毒,况且杀病毒软件常对新出现的病毒无能为力。 (2)扩散性 计算机病毒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弱点及计算机的网络化使计算机病毒广泛传播。一旦病毒发作,就会席卷整个网络甚至信息战的指挥控制系统。 (3)潜伏性 电子对抗一般采用射频信号形式,一旦停止干扰信号发射,干扰就停止。而计算机病毒一旦侵入,便能长期潜伏。 (4)多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各种类型,可以针对和攻击各种操作系统及各个应用领域,甚至无需任何预先信息。 (5)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能使信息战中敌方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失灵或误报信息,从而取得信息战的胜利。 病毒攻击技术 病毒攻击技术是计算机病毒对抗技术的一个重点,也是信息战的研究热点。病毒攻击技术主要包括:病毒研制、病毒注入、病毒传播、病毒触发、病毒干扰、计算机侦察等技术。 病毒研制 病毒研制是进行病毒攻击的准备。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机、不同的攻击目的,研究不同的病毒体和病毒载体。根据不同的病毒类型、机理和病毒宿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规划病毒存储方式和传播途径。 病毒注入 病毒注入是病毒攻击的第一步,是个高难度的技术问题。病毒注入技术研究的是注入机理和注入方式。病毒注入方式有两种:①无线注入方式:利用战时无线通信系统,远距离地将计算机病毒发送并进入敌方接收系统,继而进入中央指挥系统或其它子系统,完成潜伏或直接作用。②有线注入方式:主要是经网络的病毒注入。由于网络的广域连接性,具有特殊才智与韧劲的计算机“ ”总会找到你与网络连接的入口。 病毒武器芯片与固化病毒是另一类病毒注入攻击手段。所谓病毒武器芯片是利用硬件的方式,将预先定制的含有某种特殊代码和程序的特殊芯片装入各种电子和信息设备中,在需要时引发病毒。 我国的某些军用和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系统和设备,尤其是计算机设备外购较多,对我方的芯片注入和芯片病毒隐藏潜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除非使用百分之百的国产设备(包括芯片)。使用可能潜伏病毒设备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检测出芯片中“可能的”特殊代码,这种检测分析的难度是很大的,对微代码型的芯片检测要比对固化程序型的病毒芯片的检测更难。 病毒传播 病毒传播技术主要研究传播机理及耦合方式。目前已知的耦合机制有如下四种: 前门耦合 采用系统本身正常传播媒体,如收发设备、天线、通信线等,直接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并使之传播到与感染系统相连的所有其他系统。 后门耦合 采用与系统不同的媒体进入并干扰系统,如通过电源系统、温控系统、推进系统以及稳定系统等进行干扰。 直接耦合 利用正常通信手段,直接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敌方接收系统工作期间,以其对应的接收频率发送含有病毒的数据。此外,合法程序的恶意使用也是直接引入病毒的方式。 间接耦合 利用病毒的传染性将病毒注入从目标系统安全防御最薄弱环节开始,病毒通过传播后达到并干扰目标系统。 以上各种耦合方式的采用将发挥传统电子对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在信息战中充分体现计算机病毒对抗技术的作用。 病毒潜伏 病毒潜伏技术主要研究潜伏机理和方式,宿主机的体系结构和存储模型,病毒体的伪装、反跟踪、欺骗技术,解决病毒体驻留、寻址、索引指向等问题。 病毒触发 主要研究激励机制和触发条件问题,针对宿主机程序调用、运行、装载、中断以及系统输入输出方式和机制,确定病毒的引发逻辑条件、时间条件、中断条件和综合条件。最关键的是能否装载病毒程序并使它运行,这是在病毒注入问题解决后,另一个重要的高难度问题。 病毒干扰 病毒干扰是最终目的,干扰方式有多种,破坏机制与功能也不同。常见的干扰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特洛依木马:指包含了逻辑炸弹、时间炸弹等一类潜伏型、条件触发型的恶意程序。条件和方式均可预制,等病毒现象表现出来,已为时过晚。 ②强迫检疫:这是一种欺骗手段,病毒进入目标系统后即表现自己,公开宣告病毒存在, 这样,使整个系统和网络成为一种不可信系统,从而达到极大的心理干扰作用。 ③超载:这种干扰主要是降低系统性能,使系统不能以正常速度运行。这将会减慢系统的实时响应、延迟军用控制系统的动作,影响战地信息处理速度与响应。 ④探针:这是一种有着特殊任务的程序,负责寻找和搜寻某些专门数据,并将它们自己或找到的数据存放或传送到一个专门的地点。 ⑤ 刺客:这是病毒直接攻击的一种方式。注入的病毒摧毁和破坏某个专门文件、数据和存储结构。它可通过网络在任何地点查找,直到找到目标。这种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消除自己,完成任务后自毁,不留下任何痕迹。它包含了诸如数据欺骗、超级冲杀、陷阱、核心大战等技术方式。 ⑥计算机侦察:这是研究如何进行目标搜索、识别、分析和确认的技术,从众多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病毒攻击做准备。 病毒防御技术 病毒防御技术包括主动与被动的防御,信息战中只攻不防的军事系统是不完整的,也是脆弱的。病毒的交叉、变形、融合和多态性,使病毒的检测、消除和系统恢复变得十分困难。病毒防御技术主要有:病毒研究,病毒检测、病毒消除、病毒免疫、系统恢复、病毒预防、反病毒产品研制等。 病毒研究 信息战防御病毒的研究不同于研究攻击性病毒,它主要研究已经出现的计算机病毒,进行病毒标本采集,分析病毒体及其机理,制定对策;对病毒标本进行标准化,建立病毒标本库;根据对新病毒标本的分析,研究清除病毒的方法,确定预防相同类型、相同机理病毒的方法,更新病毒检测工具和软件,建立一套系统、智能的更新标本库,实现防杀病毒软件的智能升级。 病毒检测 病毒检测的目的是发现、确认和报告是否有病毒,为病毒的消除提供依据。检测技术非常灵活,包括静态检测、动态检测及综合判断,也牵涉到宿主机的系统体系结构、数据结构和存储模式。 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中必须考虑误报、错报、漏报和预报等难题。误报是将正常操作认为是病毒操作,或者误认为正常的系统和文件中含有病毒。检测路径不正确、特征码选择判别错、改动信息判别错、位置判别错等都可能产生误报。错报是将某一种类的病毒错报成另一种或者多种病毒。病毒名称的多名性、相同的特征码、欺骗性特征码会引起错报。漏报是系统存在病毒但不能够报出,或者病毒产生变种、变异不能报出。特征码被改动或变异病毒、病毒反跟踪、多行性和隐行病毒都可能产生漏报。预报是一种超前主动性防御,能够警告性地报出可能的或者可疑的病毒及病毒现象,但不一定报出病毒名称,同时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 病毒消除 病毒被确认后就必须进行病毒体清除,对早期病毒(或称为第一、二代病毒)是可能完全清除的;而对现代病毒,包括变异病毒(或称为第三、四代病毒)有可能无法完全清除,如果强制清除,则可能损坏文件或影响到系统的正常恢复,甚至造成死机、系统崩溃、数据丢失和系统的不可恢复。如果再加上病毒的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病毒的连续清除、层层脱壳都会使清除工作难度加大。 病毒消除产生的副作用是很大的,轻者仅使该程序或者软件不能使用,重者造成死机、系统崩溃、数据丢失和系统的不可恢复,从而影响反病毒技术和杀病毒软件的自身的可信性。 病毒免疫 病毒免疫是指系统曾感染过病毒,已经被清除,如果再有同类病毒攻击,将不再受感染。这对某些早期病毒是有效的,免疫法多基于感染标志判定,或者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但非所有病毒都可以免疫。目前有的病毒采用强制感染,对系统和软件进行重复感染。 免疫也是一种反攻击的手段,具有免疫性的系统是一类可信系统,但研究和建立通用的免疫机制是很困难的。 系统恢复 消除病毒后系统不一定能够恢复到以前的正常运行环境。例如,病毒改变了系统配置参数、运行指针、表格变量、中断矢量、存储地址、数据结构等,有的甚至是破坏性改动(如删除、覆盖等),这样就不可能恢复到原运行状态。目前常见的系统恢复方法分为完整恢复(完全恢复到感染前的环境),部分恢复(只恢复关键参数,但不影响系统执行),系统重启(放弃目前环境,重新启动和运行),系统替换(重装系统,或者使用备用系统或备份软件)。 此外,系统恢复中的一个大问题是环境兼容性,主要指在反病毒软、硬件研究中,对该技术的适用范围、程度、效果所依赖的硬件(机型等)和软件(系统等)环境的考虑。该问题涉及到系统的版本、配置等,使系统恢复变得更为复杂。如果系统不能正常恢复,也会影响反病毒技术的可信性。 病毒预防 病毒预防主要研究如何对未知和未来病毒进行防御。理论上不能预知未来病毒的机理。没有哪种防病毒软、硬件可以防止未来的病毒,反病毒技术的被动性和技术制约也往往落后于病毒技术。因此,只能立足于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和系统自保护,以及软件的自保护。研制具有自保护措施的软件是可行的,提高软件本身的可信性是病毒预防的基础。 反病毒产品研制 病毒对抗技术的应用研究是反病毒系统、硬件与软件产品,包括系统安全卡、防病毒卡、反病毒软件、病毒检测清除软件、病毒过滤器等,以及对这些产品效能的评价。 结束语 信息对抗是信息战的特征,计算机病毒对抗技术是信息战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成功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病毒对抗技术将在未来的信息战中出奇制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促进,各种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结构也在不断涌现出来。 与此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技术复杂、规模浩大的土木工程结构。 为适应经济增长及市场发展的需要,施工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变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建筑工程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其规模也在明显加大,这为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就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建筑事业提供参考。 ★ 股票技术分析范文篇5:城域网几种技术分析
篇6:计算机病毒对抗技术分析
篇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