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趣的规律教学方案(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工作人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趣的规律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 感知、理解AB、ABB、ABC等排序规律。
2、 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出不同的排序规律。
3、 体验与分享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环境创设:投放装饰有规律的衣服、道具等物品,布置成“数学大本营”。
2、 材料准备:装饰表演服饰、围巾、串项链、装饰圆盘等4组物品;各种水果、小动物、交通工具、几何图形等。
活动过程:
一、 参观“数学大本营”,寻找排序规律。
1、 幼儿自由参观“数学大本营”,感知物体的各种排序规律。
2、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发现的排序规律。
二、 感知、探索AB、ABB、ABC等排序规律。
(一) 理解AB的排序规律。
1、 出示排序图,引导幼儿观察AB的排序规律。
2、 引导幼儿找出用形状、颜色、大小不一等特征排出AB排序规律的物体。
(二) 比较AB和ABB排序规律的异同。
1、 出示ABB的排序图,引导幼儿比较AB与ABB的异同。
2、 请幼儿用两种动物的叫声来表现AB和ABB这两组规律。
3、 在“数学大本营”里找找ABB排序规律的物品。
(三) 探索ABC的排序规律。
1、 请幼儿尝试把ABB改为ABC模式的排序规律。
2、 鼓励幼儿用夸张、有趣的动作表现ABC的排序规律。
3、 在“数学大本营“里找找ABC排序规律的物品。
三、 引导幼儿创编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
1、 引导幼儿用图片创编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
2、 启发幼儿用动物叫声、动作表现不同的排序规律。
四、 分组操作,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进行装饰。
(一) 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1、 提供扇子、粘图让幼儿进行有规律的装饰。
2、 提供头饰圈、树叶、花瓣等让幼儿进行粘贴。
3、 提供肚兜、亮光纸图形让幼儿进行装饰。
4、 提供圆盘,几何图形让幼儿进行装饰。
(二) 要求:用不同的规律进行装饰。使用胶水的时候不要弄脏桌面和衣服。
(三) 向同伴和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 活动延伸:
数学角:引导幼儿继续进行创编不同的排序规律。
表演角:用装饰后的扇子、肚兜、头饰进行表演。
《找规律》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5)及课后“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大年了,喜欢过年吗?知道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学生独立表演。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1)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找规律的教学方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中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
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第一课时:找规律 教学内容:课本第115—11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引入:
1、 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 学生交流
(2) 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 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 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 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 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 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 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 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 展示:□○△、△□○、△□○、○△□
3、 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 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 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
3、1234、4123、3412、 。
3条教学规律
结合洋思、东庐、杜郎口3个学校的案例以及我个人20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曾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认为在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整体阶段来讲,初中学生就进入了相对独立学习的阶段,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性就得到了全面提升。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从专业角度来讲,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那么,先学的“学”与后教的“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后教的“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 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根本的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的好。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这些策略的精神实质与“掌握学习”是相同的。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学会了才是进步的动力。因此,对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的学校、教师及学生,教学应该是不一样的。(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一、复习一二节,有趣的发现教案(第一稿)。
1、这篇课文讲了谁的故事?
2、他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二、精读第三小节
1、自由读三小节,画出相应的句子。
2、同桌交流自己画的句子。
3、指名汇报,师出示第三节的2、3、4句话
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顶得住大风,也生存了下来。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4、默读这一段话,思考讲了哪几种昆虫?分别用圆圈画出来。
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顶得住大风,也生存了下来。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学生默读书,并且画词语,同时指一生到实物展台上展示画,问:画的一样吗?
板书没有翅膀的
翅膀特别大的
翅膀小的
5、南北合作读这三句话,(南边的读1句,北边的读2句,三句齐读)小朋友看谁的眼睛最亮,比一比这几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后交流:1、2句都有“因为”
出示:
(1)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
(2)而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顶得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师:火眼金睛,你发现了前一句是原因,后一句是结果,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齐读。
其实第三句和上面两句一样,你也能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这一句吗?
(3)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7、指生读这一段话。
8、达尔文的这一发现的确有趣,如果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他们肯定爱听。怎样才能不看书快速地讲好呢?宗老师有个好办法:记住这段中的最主要的词,如果用上“因为…所以…”你就会说得更清楚,教案《有趣的发现教案(第一稿)》。自己试一试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特别大的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逐渐消失
因为…所以…
9、指生讲,老师引导
10、向他这样抓住主要词语把故事讲下来就是复述。板书:复述
11、达尔文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答案?
(1)出示第一句: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2)反复、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说说它们的意思,进而谈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有趣的七巧板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一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和一些水彩笔
教学过程:
(拿出一张碟片,一面放入主机并打开一面说)
老师:我这儿有一张数学游戏光盘,叫七宝奇谋。现在只要把狮子嘴里吐出的这些几何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就能得到一颗蓝宝石。你能完成这一个游戏吗?
(学生涌跃举手)
老师:陈呤野,你来。下面同学观察画面中狮子嘴里吐出的图形。
(用鼠标从狮子嘴里依次拿出一个个几何图形,并拼成一个正方形。很快从井里跳出一颗蓝宝石。关闭光盘)
老师: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看到狮子嘴里吐出了五块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
学生乙:五块三角形中有两块大的,一块中的,两块小的。
学生丙:陈呤野把它们拼成正方形后,就得到了一颗蓝宝石。(停顿片刻)这些图形中,有很多直角。
学生丁:狮子嘴里吐出来的图形是我们小学里学过的七巧板。
(下面同学都说:对,是七巧板。)
老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你对七巧板了解多少呢?
夏天真有趣教学方案
主题目标
1、让幼儿走进自然,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夏天的各种自然现象。
2、了解动植物与季节的关系。
3、知道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懂得人们常用的防暑降温的方法。
主题内容分析
夏天是彩色的,多彩的夏装,五颜六色的花朵,茂盛的大树;夏天是有趣的,电闪雷鸣,雨中玩耍,蝉鸣蛙叫,游泳嬉戏。这一切对幼儿来说是那么地富有吸引力。
本主题设计了“下雨了”、“找阴凉”、“捉虫去”等系列活动,让幼儿走进自然,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夏天的各种自然现象,了解动植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懂得人们常用的防暑降温的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体验夏天的有趣和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画出海洋里的各种水生动物和植物,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绘画活动的兴趣,复习用油水分离法制作画面。
3、培养幼儿保护海洋的意识。
4、幼儿小组作画,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对幼儿进行艺术、科学、社会整和教育。
活动重难点
运用多种形式绘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活动准备
1、有关海洋生物方面课件的资料。
2、各种海洋贝壳。
3、绘画纸,油画棒,蓝色水粉颜色,排笔。
活动过程
1、以“拾贝壳”情景引入,引导幼儿述说海洋里的各种生物。
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海边吗?
你们听,什么声音? (海浪声)
我们一起去大海边,找一找有没有美丽的贝壳被海浪冲上岸来?
小朋友,大海里面还有什么?它长什么样子?
2、欣赏有关海洋生物片段。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美丽的大海和陆地上一样,有高山,平原,盆地和深谷,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它们色彩非常鲜艳。
3、启发幼儿想象除了海洋里的水生动植物外,还有什么?引导幼儿将想象到的都可以把它画在画面上。
教师:你们喜欢大海里的什么?
你们希望大海里有什么?
小朋友讲得真棒,你们喜欢大海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大海是蓝蓝的,老师也喜欢蓝蓝的大海,那我们要争做环境小卫士,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才会健康生存,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植物,以及想象到的东西画在图纸上,我们要相互合作,共同绘制一幅“我们的大海”,最后涂上蓝蓝的海水!
4、在幼儿画好后,幼儿共同用油水分离法,绘出大海。(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多么可爱的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离不开美丽的大海,让我们涂上蓝蓝的海水吧!海水会不会把你们画的海洋生物给遮住看不见了呢?(进一步了解油水分离的科学道理)。我们的大海绘制成功了!让我们乘上快艇,参观我们的大海好吗?
5、作品展示。
将“我们的大海”展示到走廊上,并讲给其他小朋友们听有关大海的故事。
有趣的不倒翁教学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观察与动手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轻,二是底面大圆滑。
2、简单了解物体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科学道理。
3、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不倒翁数个;木板、锥体等物体若干。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一个老爷爷,别看年纪大,走路左右摆,就是不倒下。
2、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教师让不倒翁动起来,并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儿分组,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3、 进入集体活动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样子?它的顶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3)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二是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
用使它摇摆起来。
4、探索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道理。
(1)幼儿分组操作木板,锥体,让操作物体站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领。
(2)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站立,寻找发现物体稳定性与物体的什么特征有关系。锥体为什么锥部在下的时,它站立不起来?
(3)作不倒翁,让它左右大摇大摆,发现重心与重力作用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5、 教师小结。
(1)通过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发现底面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
(2)通过操作不倒翁,当不倒翁倒向左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反之相同;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
6、幼儿边玩不倒翁边念儿歌边动作结束。
活动结束
附儿歌:
不倒翁,真好玩,样子长的也很独特;
头儿小来,脚儿大,头儿轻来,脚儿重;
左推它不倒,右摇它不倒;
倾斜的越大,摆动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
摇摇摇,摆摆摆,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有趣的汉字教学方案
在考虑到还有几个月孩子们就要上小学了,因此我们在休息时将大面积的墙做成了“汉字的演变”为主题的墙饰。放了两天假后,孩子们来到教室就对这一主题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加之有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幼儿了解了一些汉字的初步知识。不少孩子的家长还教读了一些汉字,班上个别小朋友识字较多,能较完整认读诗歌,这让其他小朋友羡慕不已,纷纷表示也要像他们一样认识更多的汉字。在接下来的班级一日活动中,幼儿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自发的认读汉字。在孩子们对汉字的好奇、探索、求知中,我们开始了主题“有趣的汉字”的研习。
组建汉字网络图
在欣赏完不同国家文字卡片时,让幼儿找出我们国家使用的文字,并了解它的名字叫汉字。孩子们在讨论中,也知道了汉字的重要性,他们积极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汉字作用的了解,并相互吸收同伴的经验。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开始了“你想了解汉字的哪些知识?”的谈话,并将幼儿反馈的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记录,且商讨出如何开始研习?最后我们以汉字的由来——汉字的结构——书写工具的'认识——汉字书写的顺序进行。
汉字的由来
在讨论的同时,孩子们也最想知道汉字是怎么出现的?于是在汉字的由来中,我们同幼儿、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有关汉字的资料,在寻找中幼儿了解到汉字是由甲骨文慢慢演变为象形字。在与象形字的接触中,幼儿找到了自己的姓氏,于是开始了他们象形名字的设计,并将设计好的名字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可由于象形文字的复杂性,孩子们马上意识到象形字不流传的原因,并主动提出要和汉字做游戏,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
汉字的结构
在观察汉字的结构时,孩子们发现所有的汉字都是由笔画构成的,而且有的是独立结构、有的是上下结构、有的是左右结构、有的是全包围结构、有的是半包围结构。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这些,我们开展了相关有趣的活动,如笔画涂色、笔画统计、结构分类、连线、字的粘贴画等。
书写工具的认识
认识了汉字的结构后,我们开始对书写工具进行了解。首先我们进行参观文具店,在文具店里幼儿找到了认识的文具用品,并吸收了外界新的信息源;接着回园后开始了他们寻找文具用品的工作,并将这些文具用品分类为:笔类、纸类、辅助用品类。
汉字的书写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进行书写活动,我们积极运用家园互动,邀请家长来园进行书法作品演示,孩子们对这些书法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说一定要把字写好。那如何把字写好了?我们让幼儿观看了几种写字的姿势,幼儿从中明白原来写字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眼睛与字的工整。经过这样对比的活动后,幼儿在书写活动中显得特别认真,不停的调整自己写字的姿势,并相互提醒。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幼儿不再对汉字产生厌倦,而是自发的开始积累对汉字的认识,不断加强汉字的书写,因为他们企盼有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所以开始了努力。我也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功!
有趣的尾巴教学方案
活动内容:
Wake up!冬眠的动物醒来啦!
设计思路:
这几天,我们正进行着有关“春天”的活动,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有趣的尾巴》。今天的这个活动就是围绕“春天的动物”中冬眠的小动物进行的。孩子一开始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加上我们为孩子设计了“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啦!”这个版面(可以自由拉动墙壁上的小动物)因此他们对冬眠的小动物有了更大的兴趣。午睡时,叶晨小朋友问起了“小猪冬眠吗?”户外活动时王宇劼问起了“小蜗牛冬眠吗?”孩子们从家里收集了许多资料,有的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带来了毛绒玩具,还有的带来了有关冬眠动物的故事……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游戏活动,目的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有关冬眠的动物。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了解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2、尝试在游戏中说说英语,体验游戏的快乐,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有趣的尾巴《。
活动准备:
幻灯片、冬眠动物版面、动物头饰、春天歌曲
活动过程:
一、说说最近我们忙着做件什么事情?(寻找哪些是冬眠的小动物)说说你找到的冬眠的小动物有哪些?
二、观看幻灯,师生讨论。
讨论幻灯片中的小动物是否冬眠(其中有争议的地方可让幼儿问问客人老师或在“小问号”内记录)
三、游戏《Wake up!冬眠的动物醒来啦!》
1、个别游戏
玩法:幼儿对纸袋里的小动物说些有关春天的话,然后把冬眠的小动物拉出来。
2、集体游戏
玩法:幼儿做冬眠的小动物,教师做叫醒小动物的人。听到“冬天来了,许多小动物开始冬眠啦!”幼儿做睡觉状。听到“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了。小青蛙,Wake up!Wake up!”小青蛙就做醒过来的样子。然后再去把其它冬眠的动物叫醒。直至所有的小动物都醒过来。
规则:冬眠的动物听到“wake up!wake up!”才可醒来。叫醒小动物的人要说一些有关春天的话。
内容:P42~43
课时:1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从特例中进行归纳,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
3、 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图,明确观察任务。
1、(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发现哪种商品最贵,哪种最便宜?
2、(板书出三种价格:8.00元, 0.80元, 0.08元。)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小怎样?
3、全班交流总结:它们都有数字8和0,只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
4、 看样子一个数大小与小数点的位置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1、 先观察两个小数0.80、8.00 ,小数点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几位?
2、 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小数大小怎样变化?你是怎样想的?全班交流各种想法并讨论。
3、 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如果向右移两位,小数大小会怎样变化呢?
4、 推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四位……小数的大小会怎样变化?
5、 如果一个数乘10、100、1000,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几位就可以了。
6、 尝试P42的算一算。
7、 小组合作,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8、 小组汇报交流,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缩小10倍、100倍……
三、练一练。
1、 完成书后的算一算,集体订证。
2、 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比较三种商品的单价,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但个别学生在应用这一规律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如:乘法:12.4×100; 1.25×1000小数点在向右移动过程中,数位不够时,要填0. 除法:425÷1000; 1.2÷1000小数点在向左移动过程中。数位不够时,也要填0,在0前面点点,在写0 .这部分内容还要进一步练习.
关于《有趣的发现》的教学方案
《有趣的发现》选自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中的“能说会道”栏目。本栏目由口语交际内容、对话框、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步骤三部分组成。本次口语交际是讲自己“有趣的发现”,主要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及自己是怎么发现的。这一内容既紧密结合本单元专题内容,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交际起来有话可说。交流时学生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在大自然、生活中的有趣发现,即经过探索研究找出以前还没有被自己认识的事物或规律,把发现了什么和是怎么发现的说清楚。通过具体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中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教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在大自然、生活中的有趣发现,把“发现了什么”和“是怎么发现的”说清楚。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应对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体会发现的乐趣。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观察大自然、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
2.玻璃杯、盐水、淡水、鸡蛋。
3.幻灯片。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交界处有一个神奇的地方,知道它是哪吗?
生:“死海”
师:对,它就是著名的“死海”,知道它神奇在哪吗?
生1:人能浮在水面上看书。
师:说清楚一点好吗?同学们,说的时候要做到,说清楚。(板书:说)
生1:人能浮在水面上看书。
师:对
生2:能浮在水面上看书、看报纸。
老师:看多神奇啊!它还神奇在死海没有动植物生存,“死海”因此而得名,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想······
师:那请看老师这里,这是二杯水,这是一枚?
生:鸡蛋
师:请同学们,看好啦!
生:噢······(同学们发出了惊奇的声音)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鸡蛋放在第一杯水里会下沉,放在第二杯水里会上浮。 师:你说得很好,说得非常清楚,用了“第一”和“第二”,看来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非常好,所以我们要像她一样说话的时候,要说清楚,还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鸡蛋放在水中会微微变大。
师:咦!真的吗?真的变大了呀,你眼力真好,还有呢? 生3:鸡蛋放在水里的'时候水会上升。
师:真的啊,二杯水一样,鸡蛋放进去,水面上升了。看来你眼力也不错。同学们,看完后有什么问题想和老师交流吗?
生1:老师,这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师:看来你很会问。还有吗?杨浩,请你说。
生2:老师,这枚鸡蛋是不是坏了啊!有趣的发现作文三年级。
师:噢,这个我不知道,待会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生3:老师,这枚鸡蛋是不是耍魔术的鸡蛋呀?
师:这可不是耍魔术,我也不会耍魔术啊!
生4:老师,这枚鸡蛋是不是你特别制作出来的?
师:我可没那种能力。
生5:老师,这二个杯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
师:“铛??铛??铛······”(老师敲了敲杯子)杯子有没有问题呢? 生:没有。
师:还有问题吗?
生6:老师,为什么鸡蛋放进杯子里感觉好像变大了。
师:这个问题谁知道?
生1:这是因为光的折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是妈妈给我讲课讲的。
师: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的?
生1:老师,这两杯水里面你是不是添加了什么啊?
师:看来你很会问,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那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 生1:可以品尝。
师:可以尝,你来。还可以做什么?
生2:还可以闻一下。
生3:还可以摇一下看看
师:好,你上来观察一下鸡蛋。还有吗?有趣的发现作文三年级。
生4:还可以摸一下鸡蛋看看是否是真的
师:好,来,上来,我们一块来看一看。
生1:用舌头尝。
师:停,拿着就敢尝呀?对于不清楚的东西,我们可不能随便尝哦。老师告诉大家,这两杯水是安全的,可以尝,开始尝吧。 生1:老师,这杯水是咸的,另一杯是淡的。
师:你有什么猜测呢?
生1:我猜测这里面肯定有很多盐。
师:对呀,奥秘就在这两杯水里。你来闻一闻。
生2:这二杯水的味道一样。
师:有什么味道?应该怎么说。
生:这两杯水没有味道。
师:这二杯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你来观察一下鸡蛋。是不是真鸡蛋? 学生3:鸡蛋是真的。
师:请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闻、尝、观察,大家找到了其中的奥秘,一杯水是盐水、一杯水是淡水。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鸡蛋在这杯水里会浮上来,在另一杯水里会沉下去呢?谁来告诉大家?
学生1:因为把盐放在水中??
师:谁来补充一下?不怕,说错了没关系?谁来说?
生2:把盐放在水里,水的密度变大,所以鸡蛋会浮上来。
师:你还知道关于密度的问题,关于密度的问题,不知道没关系,以后大家要学的。现在谜底能揭开了吗?
生:能。
师:那“死海”之迷能揭开了吗?谁来揭开这个迷?
生1:“死海”里面含盐量太高了。
师:对啊,同学们,死海的含盐量非常高,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10倍。
生:哇······(同学们又一次的发出惊奇的声音)
师:所以“死海”里面没有动植物生存。
有趣的标志教学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绿四色以及与这四种颜色相关的标志。
2、通过认识颜色来拓展幼儿的社会认知。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四色彩条若干、四种颜色的标志多个、小篮子若干、好听的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绿四色以及与这四种颜色相关的标志。
2、通过认识颜色来拓展幼儿的社会认知。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四色彩条若干、四种颜色的标志多个、小篮子若干、好听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好,老师见到你们真高兴,见到老师你们高兴吗,高兴的时候我们就要跳一跳,好,让我们跳起来,可是老师觉得手里空空的.不太好看,我们来拿点道具吧。(放音乐与幼儿一同来舞蹈)
二、基本部分
1、带领孩子们认一认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自己手中都拿到了什么颜色的彩条呢?幼儿回答(每幼儿说出一种颜色就让相同颜色的幼儿举起自己手中的彩条抖动一下。共说出四种颜色。)
2、通过说一说来拓展幼儿的社会认知
教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能够准确的说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那老师想问一下小朋友,你们都见过哪些东西是这些颜色的那?那我们先来说说红色宝宝吧,你见过的什么东西是红色的?(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来拓展幼儿的社会认知)
3、在分享中来认识标志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多,老师不但见过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还见过许多这些颜色的标志那,今天也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出示课件来认识安全标志
1)教师提问:有小朋友认识这个标志吗引导幼儿说出(着火,并试着让幼儿说出这个标志的含义)红色的标志表示危险(禁止烟火、火警119)
2)出示绿色标志与幼儿一同来认识。(观察安全通道的人跑的方向与箭头的方向是一致的,学会看出口标志)(安全通道、过街天桥)
3)出示黄色标志让幼儿观看图片同学们带着小黄帽过马路,了解小黄帽的用途,
4)与幼儿观看蓝色标志图了解蓝色标志(飞机场、)
教师小结: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这些标志的用途可大了,不管在哪里都能看到他们今天老师告诉你们,红色的标志表示不可以,绿色标志告诉你这里是可以通行的遇到不知往哪里走的时候就要找绿色标志了,黄色标志是提醒标志提醒大家要注意,蓝色标志是指示标志是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做什么用的,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标志,还有许多标志老师没有带来,在以后大家可以自己寻找,找到了就告诉你的好朋友来一起分享。
4、动手撕一撕玩一玩
我觉得你们真是太棒了,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要给小朋友来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来大家看好我的手中什么都没有来123变,教师用一只手将彩条截断一节,(来暗示幼儿怎样来撕彩条。)
教师将撕下来的彩条撒出去并说出儿歌:小小彩条真淘气,飞上飞下落哪里,落在我的手心里,(来提高孩子的兴趣)
小朋友想不想来撒一撒,想的话我们一起来把彩条变出来。(教师与幼儿一同到活动场地来撕彩条)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来来来我们看看谁撕得多,我们来撒彩条了,一边说儿歌一边撒彩条。(放音乐教师与幼儿一同来撒彩条自然结束。)
★ 教学规律
★ 找规律教学反思
★ 找规律教学设计
★ 教学反思 找规律
★ 找规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