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原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伯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原文(共含5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伯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沁园春原文

篇1:沁园春原文

原文: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柔情绵渺,哀惋深致,凄清伤感,令人荡气回肠。上片从似梦非梦的幻觉写起,用汉武帝命方士招魂之典,将思念亡妻至痴的深情和盘托出。接下“兰膏”四句一转,说她的遗物尚存,而人已仙去。其物是人非的失落使其伤感加深加浓了。又“影弱”三句再转写幻觉,并假想与亡妻不是永诀而是暂离。结处顺承,说这梦幻般的感受是离别后乍归来时的情景。下片前三句说纵然是续娶了后妻,但总也比不上亡妻,如此反衬之笔更深一层地表达出对亡妻的刻骨思念。“最忆”三句,追忆旧事,只用了亡妻生前的生活小事,但却凄惋动人。最后以“今已矣”三句作结,从幻觉中,从痴情妄想中,从追忆中回到现实中来,伤逝伤感尽在其中了。此篇可以说是诗人用血泪融铸的一首感人至为深切的作品。

篇2:沁园春原文

原文

《沁园春·甲子相高》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甲子相高,亥首曾疑,绛县老人。

看长身玉立,鹤般风度,方颐须磔,虎样精神。

文烂卿云,诗凌鲍谢,笔势駸駸更右军。

浑馀事,羡仙都梦觉,金阙名存。门前父老忻忻。

焕奎阁新褒沼语温。记他年帷幄,须依日月,只今剑履,快上星辰。

人道阴功,天教多寿,看到貂蝉七叶孙。君家里,是几枝丹桂,几树灵椿。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篇3:沁园春原文

沁园春·饯税巽甫

饯税巽甫。唐入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号安之,如某歉何。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归去来兮,我亦办征帆非晚归。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古诗简介

《沁园春·饯税巽甫》是南宋词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开头三句即直接发议论和感慨,然后赞扬作者友人税巽甫的高济,安于贫困,一方面也说明税巽甫当时的潦倒。下片以月色、水光为背景,表现两人退隐后的闹适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济的友谊。最后又归结到送别。紧承前而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将相会,送别时就不必依依不舍的意思。这是一首类似“壮行色”的送别词,特点是不伤别,反而鼓励归去,在平淡的措辞中,隐含着对现实的极度愤慨的情绪。

翻译/译文

唐代士子由幕府征召而授官的很多,如元和年间的石洪、温造即是。而税君以一个在籍的士人身份,来我这里三年了,我却一点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他虽然处之泰然,可我多么歉疚!临别,写这首词为他送行。

今天未尝没有石、温那样的人才,只是时代不同了。遇于时,则人才辈出,不遇于时,则命士如巽甫终是尘土销磨。凭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过了;但我们都是拙于吏道,把做官看得很淡薄,就中的得失怎么看得清呢?照说,凭我们的交情和我的阃帅地位,巽甫是不难求得一进的,结果竟这样!其原因除了上面提明的时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巽甫常常和自己夜间在楼台上谈论军事,在春原上凭吊古迹,激昂慷慨,以千秋功业相期许。三年来一无所得,归去是两袖清风。

你先回去吧。这是我俩的共同愿望,我已备置好远行的船,不久也要辞官归去。现在正是吴中米贱酒甘,吴松江上莼菜鲜嫩、鲈龟肥美的时候。我的住处和你一水相连,不妨经常趁着月色乘船造访。既然不久即将相会,那么,在长亭折柳送别时。又何必回首依依不舍呢?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饯:设酒席送行。

税巽 (xùn)甫: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处(chǔ)士:古代不曾入仕的士人。

辟(bì):召募,征召。

命士:名士。

略:稍。

挽之以寸:尽力引荐,此为谦词。

不同者时:不同的是时代。

交情兰臭(xiù):语自《易经·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处形容作者与税巽甫情投意和。

绸缪(móu):情意缠绵。

宦情:作官的心情。

期:希冀。

归去来兮:语自晋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归去来兮”。落,凄凉。此指清贫。

姑苏台:春秋时吴国建造,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山上。

吴松江:即吴淞江,源于太湖,汇入黄浦江人海。

折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依依:形容柳枝柔弱轻舞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创作背景

李曾伯于淳祐二年(1242)任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此词当作于是时,小序所谓“淮幕”当指淮东制置使司幕府。词乃为友人幕僚税巽甫饯行而作。

赏析/鉴赏

上片开头三句即直接发议论和感慨,说江北跟当日石、温辈所在的洛南一样,不是没有人才。可是时代变了,石、温辈能得到知遇,而税巽甫却遇不到。“不同者时”,语气干脆有力,愤慨之情可见。“赖交情兰臭”四句,转到叙述两人的交往和友谊,实则赞扬对方的品德、志向和才能。意思说,我们两人志同道合,气味相投,都把做官看得象轻云一样淡薄,更何况做官的得失也难以预料呢?“夜观”三句,进一步叙述他们交往的具体情况:两人曾在夜间一同在楼观谈论军事,在春日的郊原上凭吊古人,慷慨激昂地以千秋功业互相推许。这里赞扬税巽甫是位关心国家大事,有志报国的有识之士。也表示他之所以谋求出仕,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报国。他们“论兵”,足以表现对当时宋、金对峙局面的关心,对国势的担心。可是,这种人却不被任用,流露了对当局的不满。结句说税巽甫清贫如洗,行囊里只有诗作。这一方面赞扬税巽甫的高洁,安于贫困。一方面也说明税巽甫的潦倒。

下片开头写得非常别致。作为送别,诗人不是表示挽留,抒发惜别之情,而是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似乎在催促对方归去,还带点庆贺的意味。这不仅仅指税巽甫,还包括诗人自己在内,是承上片“宦情云薄”而来。意思是说,你先回去吧,这是我俩的共同愿望。所以下面紧接;我已备置好远行的船,不久也要辞官归去。这句补充上面的意思,也是过渡。“正姑苏”四句,描绘想象中家乡的美好情景:现在正是吴中米贱酒甘,吴松江上莼菜鲜嫩,鲈鱼肥美的时候。这里用晋张翰的典故。词人与张翰同为吴地人,但归去的目的不同。张翰是“贵得适意”,而词人却以表面豁达的话语,表现内心的不满与愤慨,也是对友人的安慰。言外之意是说,像税巽甫这样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不被任用,可见当政者的腐败无能。这样的政府没有可以作为的。不如退隐吧。“我住”三句,进一步设想归去后,两人交往的融洽情景;我的住处和你一水相连,不妨经常趁着月色乘船造访。这里不写其他交往情况,而只写月夜乘船。一来是本地风光,显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二来是以月色、水光为背景,表现两人退隐后的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友谊。最后又归结到送别,紧承前面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将相会,那么,在长亭折柳送别时,又何必依依不舍呢?

这是一首类似“壮行色”的送别词,特点是不伤别,反而鼓励归去而诗人的矛盾表现在:一方面为友谋官不得而歉疚,另一方面又安慰对方不当官也罢,我马上也回去了。在平淡的措辞中,隐含着对现实的极度愤懑情绪。

篇4:沁园春原文

原文:

予弱冠之年,随牒江东漕闱,尝与友人暇日命酒层楼。不惟钟阜、石城之胜,班班在目,而平淮如席,亦横陈樽俎间。既而北历淮山,自齐安溯江泛湖,薄游巴陵,又得登岳阳楼,以尽荆州之伟观。孙刘虎视遗迹依然,山川草木,差强人意。洎回京师,日诣丰乐楼以观西湖。因诵友人“东南妩媚,雌了男儿”之句,叹息者久之。酒酣,大书东壁,以写胸中之勃郁。时嘉熙庚子秋季下浣也。

记上层楼,与岳阳楼,酾酒赋诗。望长山远水,荆州形胜,夕阳枯木,六代兴衰。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归来也,对西湖叹息,是梦耶非?

诸君傅粉涂脂,问南北战争都不知。恨孤山霜重,梅凋老叶;平堤雨急,柳泣残丝。玉垒腾烟,珠淮飞浪,万里腥风送鼓鼙。原夫辈,算事今如此,安用毛锥?

译文:

我曾经和朋友们在闲暇的时间登上高楼,叫人备酒。不仅钟阜石城的景色历历在目、明朗清楚,而且淮河平静无浪,像是席子一样,近在咫尺。我还向北游历了淮山,走过齐安,洞庭湖,泛游了巴陵郡登上了岳阳楼,看尽了荆州所有的雄伟风景。孙权、刘备如虎之雄视遗迹的场景依然在眼前,山河草木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到了京都,前往丰乐楼去看西湖之景。因为诵读了朋友“东南妩媚,雌了男儿”的句子,人们叹息了许久。酒醉后,往东边墙壁上大肆挥毫,写出胸中郁闷之气。正值理宗嘉熙四年秋季的下旬。

曾记得,年少时远游各地,登建康的高楼与湖南岳阳楼,饮酒赋诗的兴致。望连绵高山和远去的江水,显示出荆州的优越地势,看落日余晖映照枯黄的树木,不禁感叹六朝的兴盛与衰退。应扶起孙权,唤回刘备,把刘表的猪狗儿都笑个死。回到京师临安,面对着西湖叹息,这是在做梦不是?

诸君只顾涂抹脂粉百事不问,就连南北战争都不知。恨孤山的白霜太厚,使梅花凋零老了叶子;平堤上的雨下得太急,使柳条衰残像在哭泣。垒山烽烟腾起,淮河水飞溅恶浪,万里腥风送来战鼓声不息。想如今国事已败坏至此,怎用得上文人去耍笔杆子!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

弱冠之年:古时男子满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故称二十岁为弱冠之年。

随牒江东漕闱(cáowéi):指参加江南东路漕司所举办的牒试。牒试相当于省试,参加者为官员子弟。

钟阜(fù):即钟山。石城:即石头城。均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樽俎(zūn zǔ):古代盛酒食的器物。

齐安:黄州的古称。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县。

巴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市。

洎(jì):及,到。

诣:往,到。丰乐楼:在临安丰豫门外。原名众乐亭,后改为耸翠楼。

嘉熙庚子:即理宗嘉熙四年(1240)。下浣:下旬。

景升:东汉末刘表,字景升,曾任荆州刺史。

玉垒:玉垒山,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

珠淮:指淮河。

鼓鼙(pí):战鼓。鼙,为骑兵用的小鼓。

原夫辈:指文墨之士。原夫,为程试律赋中之起转语助词。

毛锥:毛笔。

赏析:

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侵略军正从东西两面对南宋发起进攻,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南宋当局却依然沉酣于湖山之乐,士大夫们“傅粉涂脂”,穷奢极侈,连南北之间正在进行生死存亡的激战都不知道。对此,作者满怀悲愤和忧虑,在丰乐楼上题写了这首抒发胸中勃郁之气的《沁园春》。

篇5:沁园春原文

原文:

沁园春·十万琼枝

清代 陈维崧

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

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夹岸亭台,接天歌管,十四楼中乐太平。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注释:

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

徐渭文:名元琜,渭文其字,又作文清,阳羡名画家。钟山:名紫金山,在今南京市东郊。云臣:史惟圆字。南耕:曹亮武号。京少:蒋景祁字。

十万琼枝,矫若银虬(qiú),翩(piān)如玉鲸。正困不胜(shēng)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夹岸亭台,接天歌管,十四楼中乐太平。谁争赏?有珠珰(dāng)贵戚,玉佩公卿。

琼枝:指梅花。矫:形容梅花盘曲昂健的姿态。银虬:白色的蛟龙。翩:形容梅花轻盈铺张的姿态。困:倦怠状。胜:承受。南内:南宫。朱元璋定都南京,此处指明皇城。西清:皇宫中游宴处。十四楼:明南京官伎所居,太祖时所建。珠珰:耳装饰以明珠曰珰。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潮打孤城: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诗意。五陵:指西汉五位皇帝的陵墓,此指明太祖孝陵。石马:贵族陵墓前以石雕成动物形状,以为饰物。生绡:生丝织成之薄绸。此处指代画幅。水天闲话:李商隐有《水天闲话旧事》。

赏析:

1671年(康熙十年)徐渭文去南京,陈维崧有赠序,嘱咐他一访“畸人而隐于绘事者”,也即心怀兴亡之痛的隐逸之流。徐自南京归,成《钟山梅花图》,阳羡词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词调题咏殆遍,形成一次相当独特的凭吊故国的联吟酬唱格局。个中迦陵此篇尤为翘楚,被前人誉为“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

从“意”的大处看,则其中蕴涵着极其复杂的遗民心绪。诸如“一夜啼乌,落花有恨”的哀思、对“珠珰贵戚,玉佩公卿”们“十四楼中乐太平”的误国行径的怨慨,以至“寻去疑无,看来似梦”的泪眼愁看,皆是遗民群体“孤臣孽子”感情的披露。悲凉、幻灭、欲哭无泪、欲隐无地,凡此种种尽包蕴于清丽词藻之间,令人不由黯然神伤。

阳羡词人借徐渭文此图遥祭故国,所拈者为“大题目”,寄寓者为“大意义”(谢章铤语)。在清朝初年,因此种民族情绪而遭致诛杀惨祸者不知凡几,故而,“一幅生绡泪写成”的悲凄后面其实隐藏着凶险的刀光剑影和这一词群非凡的胆力和勇气。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恨原文及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

沁园春 长沙原文阅读答案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原文赏析

工作总结沁园春

《沁园春》鉴赏

民间文学《沁园春》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原文(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沁园春原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