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共含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只小狮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分目标
艺术与生活
1.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
2.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展生活经验,学会体验生活的乐趣。
3.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艺术与情感
1.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
3.体验、了解和反思人类情感如何丰富了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艺术与文化
1.探讨、比较我国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
2.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3.学会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与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
艺术与科学
1.了解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的影响。
3.尝试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促进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连接与互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1]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1]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第一学段
(1~2年级)▲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第二学段
(3~4年级)▲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第三学段
(5~6年级)▲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结合学校
[1] [2]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1] [2]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
2.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
3.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
4.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
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
6.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
7.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8.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0.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11.执心社会公益活动,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
附录一、学生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参照表
第一学段(1~2年级)
音乐 美术戏剧与舞蹈感知与欣赏* 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喜欢听音乐。
*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音乐欣赏中展开想像、联想,并用体态、模唱及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到欣赏的快乐。
* 了解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和音色在音乐情绪的表达中所起的作用。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 对音响的多样和变化具有模仿与探索的欲望。能用声音的长短、高低、快慢和强弱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
* 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形与色,喜欢观赏美术作品。* 能对自己的所见或作品展开想像,能表达出对作品的情感,享受观赏的乐趣。
* 愿意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
* 了解简易的造型工具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纸、泥等材料,感受其特性。
* 关注生活中表情达意的对话和姿态动作,喜欢看戏剧、舞蹈节目。* 观看儿童剧、戏剧小品、动画片时能识别主要人物,知道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特点及其直接含义,并能简单讲述故事大意。
* 观看舞蹈,能有感应性的体态律动反应。能用比比划划和说故事的方式简单描述所见到的戏剧情景。
创造与表现* 知道演唱、演奏是音乐表现的基本形式,尝试用歌声和简单的乐器演奏,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感受不同的音响效果,激发表现欲和创造力。* 在参与演唱、演奏和游戏性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承担角色,能自信地表演,并学会相互合作,体验表演的乐趣。开始养成良好的演唱、演奏方式和看指挥的习惯。
* 尝试用可视符号记录简单的声音或短小的曲调,按自己的情感体验、创编简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创造的快乐。
* 在综合性游戏活动中,运用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