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虎皮兰的养殖和栽培方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脑菇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虎皮兰的养殖和栽培方法(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脑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虎皮兰的养殖和栽培方法

篇1:关于虎皮兰的养殖和栽培方法

虎皮兰,又名虎尾兰、千岁兰,拉丁文名:Sansevieria trifasciata Prain 为百合科、虎尾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茎呈匍匐状生长,无茎。

植株高度可达1米左右,叶片丛生并直立,肥厚革质,两面均有不规则的暗绿色云层状横纹,如虎尾而得名。有横走根状茎。叶基生,常1~2枚,也有3~6枚成簇的,直立,硬革质,扁平,但家庭中栽培常不见花开,以欣赏叶片为主。

适应性强,性喜温暖湿润,耐干旱,喜光又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性较好的砂质壤土较好。

下面是虎皮兰的养殖和栽培方法

虎皮兰

养殖方法一:土的选择

栽植虎皮兰的盆土以透气为好。因此栽植虎皮兰时,最好用三分之二的腐叶土加三分之一的园土搅拌均匀即可。切忌全部用不透水的粘土或沙土,这种土浇水后因不透气,水分不易蒸发,根茎容易腐烂。

养殖方法二:栽种的方法

虎皮兰是跟发植物,一个内径40cm的花盆栽上10个单株,一年后即可收获满盆的虎皮兰。栽种时,先将一部分土垫在盆的下面,然后从盆的一侧开始栽种,掌握好各单株之间的距离,保证花株均匀地栽种在盆内。

养殖方法三:日常管理

虎皮兰喜光,可直接放在阳光直射处,如果室内条件不允许,也可放在距离阳光比较近的地方。因土壤透气比较好,春夏秋三季3-5天浇一次水,冬季每7-10天浇一次水,如果冬季室内温度较高,可缩短浇水时间。夏季虎皮兰的发芽速度和新叶生长较快,待盆内长满时,可采用间苗的方法用剪刀沿根部去除老的叶子,让新叶子能够充分得到光的照射和生长的空间。一般情况下,每两年应换一次盆,目的是去除老的根系和老的叶子,换些新土增加土中的养分,保持整盆花卉的新鲜和外表美观。

篇2:虎皮兰养殖方法是什么

虎皮兰如长期摆放于室内,不宜突然直接移至阳光下,应先移在光线较好处,让其有个适应过程 后再见阳光,以免叶片被灼伤。浇水要适量,掌握宁干勿湿的原则。平时用清水擦洗叶面灰尘,保持叶片清洁光亮。

虎皮兰

春季虎皮兰根颈处萌发新植株时要适当多浇水,保持盆土湿润;夏季高温季节也应经常保持盆土湿润,秋末后应控制浇水量,盆土保持相对干燥,以增强抗寒力。

虎皮兰它对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季每月施1—2次稀薄液肥, 以保证叶片苍翠肥厚。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性较好的砂质壤土较好。其生长适温为20一30℃,越冬温度为10℃。

虎皮兰栽培技术

一、盆土选择

栽植虎皮兰的盆土以透气为好。因此栽植虎皮兰时,最好用三分之二的腐叶土加三分之一的园土搅拌均匀即可。切忌全部用不透水的粘土或沙土,这种土浇水后因不透气,水分不易蒸发,根茎容易腐烂。

二、栽种方法

虎皮兰是跟发植物,一个内径40cm的花盆栽上10个单株,一年后即可收获满盆的虎皮兰。栽种时,先将一部分土垫在盆的下面,然后从盆的一侧开始栽种,掌握好各单株之间的距离,保证花株均匀地栽种在盆内。

三、日常管理

虎皮兰喜光,可直接放在阳光直射处,如果室内条件不允许,也可放在距离阳光比较近的地方。因土壤透气比较好,春夏秋三季3-5天浇一次水,冬季每7-10天浇一次水,如果冬季室内温度较高,可缩短浇水时间。夏季虎皮兰的发芽速度和新叶生长较快,待盆内长满时,可采用间苗的方法用剪刀沿根部去除老的叶子,让新叶子能够充分得到光的照射和生长的空间。一般情况下,每两年应换一次盆,目的是去除老的根系和老的叶子,换些新土增加土中的养分,保持整盆花卉的新鲜和外表美观。[4]

虎尾兰的繁殖可用分株和扦插的方法。

分株:适合所有品种的虎尾兰,一般结合春季换盆进行,方法是将生长过密的叶丛切割成若干丛,每丛除带叶片外,在切口涂抹愈伤防腐膜,并随即在植株喷施新高脂膜保温防冻,稍晾后便可上盆。上盆时在植株根部可撒一些细沙,以利成活。盆土要选疏松、肥沃、通透性能好的沙质培养土。还要有一段根状茎和吸芽,分别上盆栽种即可。

扦插:仅适合叶片没有金黄色镶边或银脉的品种,否则会使叶片上的黄、白色斑纹消失,成为普通品种的虎尾兰。方法是选取健壮而充实的叶片,剪成5~6厘米长,插于沙土或蛭石中,露出土面一半,保持稍有潮气,一个月左右可生根。插后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当扦插基质稍干后,用细眼喷壶喷水,但也不宜过湿,以免腐烂,并喷施新高脂膜能防止病菌侵染,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提高成活率,后放置于有散射光、空气流通的地方。

篇3:虎皮兰的养殖方法

虎皮兰的繁殖方法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扦插,一是分株

第一、扦插

虎皮兰的扦插时候一般是在5-6月份,主要方法是:将叶片剪成5-6厘米的小段,然后直接插入沙土中,一月作用便可生根,但是对于某些特别品种的虎皮兰这种方法则不适宜,比如说金边虎皮兰,这时就要用分株法。

第二、分株

分株法也很简单,也是有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春季换盆时进行,主要是将生长过密的叶丛切割成若干丛,切割下来的每丛除带叶片外,还要有一段根状茎和吸芽,这时再分别上盆栽种即可。

虎尾兰和虎皮兰的区别

虎尾兰地下部具有韧旬的根状茎,无茎。叶簇生,肉质线状披针形,硬革质,直立,基部稍呈沟状;暗绿色,两面有浅绿色和深绿相间的横向斑带,稍被白粉。总状花序,花白色至淡绿色,有一股甜美淡雅的香味;花期春夏季。

虎尾兰的栽培变种和品种很多,常见栽培的变种有:

金边虎尾兰:形状似虎尾兰,但叶缘镶有金黄色的阔斑带。

金边短叶虎尾兰:叶缘有金黄色至乳白色宽边,有时整个叶片都呈金黄或乳白色,只有中央的一小部分呈绿色,其它特征同短叶虎尾兰。

短叶虎尾兰:为矮生种,株高约10-20厘米,为金边虎尾兰的突变种,叶片短而宽,回旋重叠生长。

葱叶虎尾兰:亦称柱叶虎尾兰。叶呈圆筒形,整叶上下粗细差不多,端稍尖细,叶面有纵走的浅凹沟状,每叶独立生长。

除此之外还有叶面具宽窄不等、银白色纵条纹的银脉虎尾兰;叶片宽阔呈扇形的广叶虎尾兰(也称扇叶虎尾兰),也见于栽培。

虎尾兰原产十干旱的非洲及亚洲南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它适应性强,性喜温暖湿润,耐干旱,喜光又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性较好的砂质壤土较好。其生长适温为20一30℃,越冬温度为10℃。

篇4:虎皮兰的养殖方法

首先来了解虎皮兰

虎皮兰是多年生草本观叶植物,根茎甸甸,线状披针形,适应能力强,对生存环境要求不严,非常适合装饰客厅、书房灯场所,它除了提供观赏外,最大的特点是能净化空气,据专家介绍,虎皮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特别是对于甲醛的能力超强,在新装修的房屋中实用性尤为明显,而且虎皮兰还能防辐射,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虎皮兰的养殖方法:

第一土壤的选择

虎皮兰土质需求疏松,需要透气性,所以在为虎皮兰配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2/3的腐叶,外加1/3的园土,切记土一定要疏松透气,不然就会造成水分不易蒸发,导致根茎的腐烂。

第二阳光需求

虎皮兰喜光,所以一定要让它时常接触阳光,最好是能放在可以直接被照射的地方,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那也要放在里阳光比较近的地方,长时间置于阴暗的地方,会造成叶子的发黄。

第三温度

虎皮兰对温度的要求颇高,它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一30℃,在冬天是最低不要低于10℃,所以一定要注意,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第四浇水

虎皮兰对水的要求也颇高,一般来说土质比较疏松的话,每个星期需要浇水两次,而冬天因为气候的因素,则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

第五修剪

虎皮兰的生长速度相对于其他家养绿色植物来说,生长的比较快,因此但盆内长满时,就要进行人工修剪,主要是把老叶和过于茂盛的地方剪除,保证其阳光和生长空间。

第六换盆

虎皮兰是多年生植物,一般来说每两年就要给它换一次盆,在换盆的时候要注意在新土中加入养分,这样才能保证它的营养供应。

第七种植方法

虎皮兰是根发植物,一般来说只需要种上几株,一年之后,就能收获满盆,在种植时,要先将一部分土垫在盆的下面,然后从盆的一侧开始种植,均匀的种植在盆内。

第八施肥

虎皮兰对肥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在生长季每月施肥2次就可以了,注意要施稀薄肥液,这样才能保证生长茂盛。

第九病害虫的威胁

虎皮兰常见的病主要有叶斑病和炭疽病两种,这时可以喷50%多菌灵进行治疗;常见的虫害有象鼻虫危害,这时可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杀。

篇5:虎皮兰的养殖方法

虎皮兰长不高原因分析

首先是看品种,有的品种本身就长不到很高,比如有的矮品种最高只有20厘米,如果不是品种问题,那就要从其日常养护方面找原因了,主要有:

第一、温度过低或过高,长期放在10度以下或30度以上,无法生长的很好,自然也长不高。加美女微信mlnr2013

第二、根系腐烂,这主要是由浇水不当引起的,如果积水过多,根系腐烂,自然也是影响生长的。

第三、光线不合理,有的人养花从来不让它见到太阳,这样的话是很不利于虎皮兰的生长,自然也长不高。

第四、肥料不足,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肥料也不行,肥料主要是以氮为主。

一句话,养殖虎皮兰只要有适宜的光照、适度的浇水、合理的施肥、合适的温度即可养殖的很好。

水培虎皮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白玉虎皮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观察虎皮兰作文

兰花大富贵的养殖方法

虎皮兰的作文450字

桂花树栽培方法

蟹爪兰夏天的养殖方法是什么

蟹爪兰花开不断的养殖方法

蟹爪兰的养殖方法说明介绍

四季黄桷兰的养殖方法介绍

关于虎皮兰的养殖和栽培方法(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虎皮兰的养殖和栽培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