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老外在中国见闻:不一样的周末(共含5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囧小萤”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老外在中国见闻:不一样的周末
不一样的周末
我想,中国巨大反差和丰富多彩的社会让任何人都感到迷惑不解。在某些方面,有时似乎很混乱,效率不高;有时,又突然变得效率很高。比如说,大部分地方的服务行业总是开门营业。在这儿,我哪天上街买东西都行,买什么都行,油、煤气什么的,可以说应有尽有。在瑞典可办不到,很多商店晚上六七点就关门了,还有政府部门也不办公。可在北京就不一样,比如说,我刚搬进胡同时,要到当地派出所登记。有一天,房东给我打电话,说我得跟他一起去登记。可那天我恰巧生病卧床,根本不能出门。 结果呢?派出所的警察亲自来到了我家,给我办了个临时登记,虽然过后我仍要去派出所再补办登记, 但就这样简单地临时把问题解决了。 这种事在西方是不可思议的,警察绝不会亲自到个人家去办公,更别说是在周末了。
在西方的许多国家里, 人们把周日、周末的概念划分得很清楚。 在中国,这个界限似乎不那么明显。有时周末出门,感觉和平时一样。 还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西方人喜欢清楚的界限。 我们把“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或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公众的”分得很清楚。 同样,我们还把一周里的每一天也分得很清楚。在我们国家,周末是一定要和其他日子区分开的。
大多数人过周末主要有两个目的:做有趣的事情和放松休息。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早晨,如果你走在斯德哥尔摩的大街上,你会发现整条大街上空无一人,尤其是在冬天。人们都喜欢睡懒觉,彻底放松一下。很多人还喜欢把早餐时间拖得长些。在秋天和冬天,有时我们还点上蜡烛,把餐桌布置得漂亮些。我想这和中国不同。首先,我们早餐时吃的东西只在早餐吃,其他时间一般不吃。其次,吃早餐不仅仅是为了吃些东西,还想度过一段美好而轻松的时光。
在瑞典,每逢周末,很多地方都会关门,尤其是小商店。即使是不关门的商店,开门时间也要比平时晚些。因为这些卖东西的人知道,开门早了也是白费,不会有人来买东西。他们估摸一天里什么时候顾客最多,然后再打开商店或饭馆的大门。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周末的早晨,当我听到街头小贩卖啤酒时会惊诧万分的原因。那天早上,我被胡同里一阵喊叫声吵醒,有人在胡同里喊:“换啤酒!”起初,我还想,一大早就被人吵醒,真让人生气。当然,在我们那个国家,我认为那个时间起床还太早。但转念又一想,这人怎么会在星期六早晨出来卖啤酒呢?
在我们国家,没有人早上的第一件事是想着出去买啤酒,即使想买,也可能是傍晚的事。在周末的`早晨,你根本不想被打扰,也就根本不会想喝酒。我从不在周末上午10点前给别人,甚至是朋友打电话。很多西方人把周末的安排看得极其重要。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晚上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喜欢上饭馆、酒吧,或迪斯科舞厅的年轻人。但朋友邀请你去他家,或你自己宴请客人也是常有的事。你做什么都可以,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周末和其他日子不一样才是关键。如果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厌倦了,不感兴趣了,他们可以利用周末对自己做些调整,去做自己愿意的好玩儿的一些事。
把周末看得很特别的现象在中国的确不常见,或至少不那么明显。这是许多西方人觉得有点奇怪的地方,尤其是年轻人和学生。在北师大,我曾遇到一个英国女孩。她对我说,通过学校安排的一些活动,她和她的同学结识了一些中国学生。当他们用英语交谈时,最爱提的一个问题就是:“周末你去哪儿?”这个问题在西方很常见,含义也更具体,意思是说: 周末晚上,你喜欢去哪家饭馆、酒吧?但中国学生却问:“你问我周末去哪儿是什么意思?”当这个女孩和她的朋友做了解释后,这些中国学生只是说:“哦,没有特别的地方要去,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学校。”这个回答让这个英国女孩很困惑。 她和她的朋友一直都在西方国家学习, 过去已经习惯了周末晚上所有的学生和年青人一起到酒吧、迪斯科或俱乐部什么地方。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结果发现两种文化竟然有这么大的差距。
就我而言,我不太喜欢去酒吧。因为我发现那里太拥挤,空气也不新鲜,人们抽烟也让我受不了。但我很喜欢跟朋友见面,喜欢和他们一起吃晚饭。我还喜欢休息,我是个出了名的“瞌睡虫”。我的朋友都说,他们从不敢在周末上午11点前给我打电话。晚上,我们也从不太晚给对方打电话,至少如果你还不太了解这个人。刚开始,我对中国人在晚上11点或11点半给我打电话很吃惊。在瑞典,只有和对方非常熟时才能这么做。但对方如果不是私人朋友,超过晚上9点半,我决不会给他们打电话。
在非工作时间也是这样。如果同事正在休假,或者已经下班, 或者赶上周末,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我们不会因为工作上的事给他们打电话。 当然, 有时要因情况而定, 但大部分的人都把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分得很清楚。 中国的情况可不一
老外在中国见闻:真的没问题?
真的没问题?
中国人喜欢说“没问题!”我想这是我在这儿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有时我想,这些中国人是对的。不管什么事,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必为此担心。可有时又不太同意他们的说法,有些事不能放任不理。但听到这话仍让我很开心,尽管有时说这话或许不太合适,但听上去还是很乐观的。我的意思是说,比如,我想买件东西,却发现有点小毛病,可能是破了,或是有裂缝了。当我把这个缺陷指给他们看时,售货员却说:“没问题!”或者,我向他们抱怨正试穿的鞋号码太大,因为他们只有男式号码,那位女售货员却说:“没问题!”
作为一名顾客,当然想买一件没有任何毛病的商品,所以听到这样的回答就很可笑。如果某一个商品有点小的毛病,但顾客可能还想要,也可能有点仁慈,所以还愿意买。这样的话,主要是因为顾客很友善,不很挑剔。说“没问题”的一定应该是顾客,而不是售货员。每次,当售货员对我说“没问题”时,我就笑着说:“等一下,是不是应该让我说‘没问题’呢?”
想想那些“没问题”很有意思,我从没像在中国这样听到过这么多的“没问题”。但有时真的是问题。比如说,搬到四合院后,我就开始用洗衣机。这台洗衣机洗衣服时没问题,但每次甩干的时候,洗衣机就开始像疯了似地晃动起来。每次都这样,晃得非常厉害。我很害怕,该怎么办呢?我问工人怎么回事,他们总告诉我:“没问题。”后来修理洗衣机的人来了,有人最后告诉我:“它有问题。”我想,这是我第一次高兴地听到有人对我说‘有问题’。因为如果真的.问题存在,而你不能忽略不管。对问题置之不理是没有用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需要承认问题,承认了才可以积极地去解决。然而,也得承认,“没问题”确实给人一种不错的感觉。我有点喜欢这句话,它听上去很乐观。我的丈夫也特别喜欢,无论什么情况,好、不好或简直是乱七八糟,他总是会说:“没问题。”
住在四合院里,总有一两件让人感到意外的事情。有一天,好像我的电脑也发生了一件让人感到意外的事情。
12月3日,我收到了一封漂亮的电子邮件,是一张满是鲜花的贺卡,上面写着“祝你生日快乐”。我很奇怪,我的生日是5月,这个日子也有些太离谱了吧。是谁弄错了?我又看了一下,这才发现是以前北师大的同学寄来的, 就是那个让我们在名簿上写下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的同学。他当时不是让我们写自己的生日吗?他从不知道我生日的“秘密”,一直以为我是1973 年出生,属牛。今天是我30岁的生日啊!
老外在中国见闻:“你吃了吗?”
“你吃了吗?”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问我一些不太习惯的问题,或以一种不太习惯的方式和我讲话,以一种不太习惯的方式和我打招呼。“你吃了吗?”这样的问候很常见。在别的国家,你会说“你好”,或“你过得怎么样?”在中国,你要说“你吃了吗?”人们告诉我,以前,中国很穷,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人们见面时最重要的事,就是问问那个人那天吃饱了没有。
对于外国人来说,知道了这个原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问你吃了没有。但我仍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问了很多人,都没得到一个直接的答案。我想中国人有非常严格的饮食习惯。比如说,他们好像都在同一时间吃午饭,准时似乎也很重要。
在西方,就不那么重要了。多数人大概在12点左右吃午饭,但有的可能在下午1点或更晚些,或者根本就不吃午饭。我自己的饮食习惯就很特别。 我只在感到饿的时候才吃饭,而具体什么时间,那要看情况而定了。在中国,不管你下午什么时间见到别人,他们总会问:“吃饭了吗?”因为我白天从不吃饭,所以我总是说:“没吃。”跟我打招呼的人显得很奇怪,就问我为什么没吃饭。我解释说,白天我不吃那么多。他们又问我,你不饿吗?我说,下午晚些时候,吃一块三明治或淡一点的东西,或者喝一些巧克力牛奶。
他们好像没法儿接受一个这样的.答案,马上会说:“不行。”我接着笑了起来, 因为我知道他们会给我上一堂课, 讲一通合理的饮食有多么重要。我想告诉他们,我都快40岁了,现在不活得很好吗?但我一直没说出口,因为我知道他们是对的。而且不管怎么说,是我错了,因为我不太清楚该如何回答那种古老的、传统的打招呼方式。
中国人的问候方式和很多西方人所熟悉的方式有诸多不同。讲完要说的话后,比如“你好”,我们总是习惯地再问一两个问题,比如,“你好吗?”“一切都好吗?”“过得怎么样?”这种问候方式表达了人们对谈话人现状的关心,可以指任何事,诸如工作、人际关系、爱好、体育运动及其他活动。我问了几个中国人, 见了面, 问过好后, 要说的第二句话是什么?可他们总是说: “在中国,人们一般不那么说。人们只是习惯地问声好,仅此而已。”对于这种说法,我很难接受,因为我感到这样做有点太唐突,像少了点什么似的。有人建议说我可以说:“你正忙什么呢?”或更幽默点儿,“你还活着呢?”我很喜欢后面这句话。在瑞典,有时我们也这么说。当人们很久没见面时,会以这种开玩笑的方式打招呼。有时给一个很长时间没通信的朋友发电子邮件,我也会这么写:“嗨,你在干什么呢?你还活着呢?”
同样,一些西方人还经常发现, 中国人表达拒绝的方式也有点唐突。 在遇到他们不想要的东西时, 大多数人只是说“不”,或“不要”。这种说法让我们感到有点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说“不,谢谢。”这样说感觉有点不一样。我们认为,恰当地运用拒绝方式很重要, 因为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街头商贩、人力三轮车的车夫或其他卖东西的人,他们都希望我们能买他们的东西,而我们不要买那些东西。虽然不要,我还是喜欢说话委婉一些,因此我不太喜欢“不要”这个词。我想,这样听上去有些粗鲁,给人一种断然拒绝的感觉。
然而,我很快就发现,最好的拒绝方式就是说“不要”。所以,我决定接受这种说法。但一年后,我丈夫初到北京时,他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这个人很有礼貌,因而,他过去总是面带笑容,友好地用我们家乡的方式说“谢谢,不要。”可那样礼貌没有用。 人们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因为刚听到谢谢, 人们很高兴,接下来又意识到他说不想要,顿时感到很失望。后来,我告诉丈夫,只用说“不要”这个词,毕竟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嘛。
老外在中国见闻:理发店里的对话
理发店里的对话
有一天,我决定去染发。其实,我并不想把头发全染了,只想染几缕就行。 当时我有点儿紧张,因为我怀疑着中国人可能不像我们西方人那样会做条染。在西方这是常见的。你去做头发时,可能只要一点点变化但不太明显。 所以人们常染一缕缕、薄薄的就行,目的是为了加深原有的发色。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中国人可能不太注意,就是发质的差异。 中国人的头发硬而粗, 一般来说中国人头发的质量比西方人好。我的头发不那么硬,而且很细。我尤其担心的是,我曾在香港有过一次糟糕的染发经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个理发师可能不太熟悉我的发质,不知什么原因,染完后我的'头发变得很脆,梳的时候很容易就断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等了好长时间,才最后强迫自己走进中国当地的一家理发店的原因。
但现在的情况是,我该选哪家呢?在北京,一定有成千上万家理发店。早些时候,我和丈夫出去找地方剪发时,我们就在附近找了一家理发店。那时,我试着向他们解释我丈夫想要什么发型,但我不会说电推子。我就说:“他想让头顶的头发短些,两边非常短,你最好用那个,哼……的机器。”那个人看着我,说:“机器?”“对,就是你们常这样用的那个。”我假装在丈夫头上用推子,嘴里还发出声音:“你知道,Mrrrrrrrrrrrrrrrrrr。”“哦,那个。”他笑了起来。“那叫推子。”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然后,我跟着他们学说“推子”,直到说准了为止。那个人又继续用汉语教我说吹风机、洗发水、护发素、刷子,还有很多词。有些我记住了,有的却忘了。但我想,说过多少遍的“推子”是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的。
所以今天,当我最终决定去染发时,我想到了那家理发店。 他们的服务态度很好,我很喜欢那个地方,我决定还是去那儿。 一迈进门,我马上认出了上次理发时见到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给我丈夫剪发的那个人。我径直走到他们跟前,说:“推子!”他们都笑了起来。
我问他们能不能给我染头发?他们是否能意识到我的发质有点不一样?我有点担心,但那个女孩却说:“行!行!我们能给你做条染。我们也给其他西方人染过头发。没问题!”男孩说:“有个新西兰女孩跟你染的一样。没问题!”他们开始给我做发,不仅花了很长时间,还有很多人过来帮忙。在我们国家,一个人一次只招待一个顾客。而在这儿,有时三个人同时给我做发。大伙跑来跑去,又要同时照顾其他顾客,很有意思,因为你有机会和他们聊天。他们既能问我一些问题,我也能问他们一些问题。
但大部分的时间, 都是那个男孩和那个女孩给我做头发。他们问了我一些有关瑞典的事情。 然后, 男孩说: “我听说西方人认为有些问题很不礼貌,有些事不应该问,真的吗?”我告诉他是真的。他说: “比如说,你不应该问一个人的年龄,对吗?”女孩也插话说: “还不应该问赚了多少钱, 或者他们买某件东西花了多少钱,是吗?”我说没错,西方人就是这样。女孩却说:“中国可不这样。 中国人非常友好,他们只是想表示关心,你可以问他们任何问题。没问题!”
男孩问我,在瑞典,未婚同居可以吗?我说:“可以。人们不会对此大惊小怪。”男孩说:“在这儿可不行。如果没有结婚证就住在一起,他们会找你麻烦的。” 我向他们解释,在我们国家,这被看作每个人自己的责任,没有人会告诉别人该怎样生活。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不犯罪,你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没人去打扰你。但是,我对他说:“过去,在我们国家,未婚同居也不被接受。以前,许多人根本不赞成。但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如果有人想和男朋友或女朋友住在一起,他们完全可以那样做。结不结婚并不那么重要。”
我告诉他,许多瑞典人认为,结不结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是否相爱和尊重对方。 结婚究竟代表了什么?如果两个人住在一起,彼此不和,比如丈夫打妻子,或者相互欺骗对方,那种情况实际上非常糟糕。 但他们仍住在一起,人们就会觉得这没关系,因为他们结婚了。比如说有一对夫妇,也住在一起,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但没结婚。 就是因为他们没结婚,人们就认为他们不好,做得不对。 可谁又能说第一对夫妇过得比别人好呢?难道只因为他们有一纸证书, 有人在上面签字证明他们结婚了?但这个观点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改变。原来结婚在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要,可是现在不怎么被人们重视了。 好多人问自己,这张纸究竟代表了什么?它真能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吗?
我还告诉他,很多人,尤其是城里人不喜欢早婚。在我的家乡斯德哥尔摩,很多人都选择在30岁以后结婚。我解释说,因为我们大都觉得,年轻的时候,你的思想和观点容易发生大的变化。也有些人结婚很早。但大多数人认为,年龄大一点,容易能做出正确选择。因为你越大,
By David Cotter
大卫考特尔
David Cotter grew up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Canada. He studied for his bachelor degre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and went on to study for a master degree and a PHD in Tri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Dublin. He spent the next few years teaching in
a variety of schools in Ireland and later giving lectures in Tsinghua University. He has also published a book on Irish writer, James Joyce. About three years ago David came to Beijing to set up a school.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 he describes this experience.
大卫考特尔在北爱尔兰和加拿大长大。他在卡尔加里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以后,前往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求学,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几年,他先后在爱尔兰的许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随后又前往清华大学举办讲座。他还出版过一本关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大约在三年前,大卫来到北京,成立了一所学校。在下面这篇文章中,他讲述了自己的这一经历。
I have been in Beijing for almost three years. During this time, I have worked together with a very trusted and talented Chinese partner on establishing and managing Ai-Hua English. We have overcome many difficulties, and I am so proud of the product of our labour.
我来北京已经差不多三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和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能干的中国伙伴建立起爱华英语学校,并一起从事着管理工作。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对于我们的劳动成果,我感到了无比自豪。
After arriving in China with this project in mind, we spent six months ascertaining the best way to set ourselves up legally. This was a time of long meetings at long elliptical tables, at which I could understand nothing of what was being said, followed by strange dinners with gallons of baijiu, at which I still understood nothing of what was being said, but nonetheless had opportunity to laugh and roar. I often felt very helpless at this time.
我们是怀着从事这个项目的想法来到中国的,之后,我们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来确定如何才能最好地使我们的`事业规范地建立起来。这段时间里,我们总是聚在椭圆型长桌旁开着冗长的会议,开完会后就是吃着备感生疏的饭菜不停地喝白酒,在长桌旁别人都说了什么我也是一点也听不懂,吃喝时别人都说了什么我也是一点也听不懂,不过,即使是这样,有时还是会开怀大笑一番的。这段时间,我经常会产生无助感。
Eventually we succeeded in attaining a license from the ShiJingSh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opened our school in 5 of
★ 周末见闻
★ 周末旅行见闻
★ 周末见闻日记
★ 小学周末见闻作文
★ 周末文案
★ 周末日记
★ 周末短信
★ 周末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