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致辞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北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致辞(共含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北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致辞

篇1: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致辞

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致辞

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望窗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观园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逸兴遄飞。在此,谨让我代表二十高中对所有来参加这次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我们举办这次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宗旨是“聚焦课堂,三校互动,同课异构,碰撞理念,切磋教艺,共谋发展”。在活动开始之前我有三点粗浅的想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关注课堂教学,开阔眼界。

我经常思考什么是一堂好课?我认为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凝神思考的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深刻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维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所以一堂好课要紧紧围绕三个方面来思考备课:一是怎样开展活动才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二是怎样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三是怎样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多自己的感悟。

我相信本次“同课异构”的课堂会尽展风流、精彩纷呈,所以希望大家关注课堂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课堂实施安排上的科学和有效。

第二,关注说课评课,启悟智慧。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点步。”

我们今天搞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个学术大餐,既有执教者的现场授课和反思说课,又有教研组长评课和专家点评,是一个很好的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开阔视野,找准方向,提升理念,启悟智慧的平台。

第三,关注教育科研,持续发展。

教育形势的新发展要求教师把科研能力作为一个必备的素质,我认为科研要立足于课堂,本次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就是聚焦课堂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科研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我希望老师们能抓住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攀上一个新的台阶。另外我们准备把本次活动的教案、说课稿、评课稿、专家点评稿结集出版,这既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又有利于交流推广,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教育教学的园地中,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力做只能做到合格,用心做才能做到优秀。仰望教育星空,脚踏教育大地,让我们怀着一颗赤诚与至爱之心,驱动生命与使命同行,争做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吧!

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嘉宾和老师参与我们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并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12月13日

篇2: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的致辞

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望窗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观园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逸兴遄飞。在此,谨让我代表二十高中对所有来参加这次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我们举办这次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宗旨是“聚焦课堂,三校互动,同课异构,碰撞理念,切磋教艺,共谋发展”。在活动开始之前我有三点粗浅的想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关注课堂教学,开阔眼界。

我经常思考什么是一堂好课?我认为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凝神思考的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深刻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维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所以一堂好课要紧紧围绕三个方面来思考备课:一是怎样开展活动才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二是怎样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三是怎样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多自己的感悟。

我相信本次“同课异构”的课堂会尽展风流、精彩纷呈,所以希望大家关注课堂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课堂实施安排上的科学和有效。

第二,关注说课评课,启悟智慧。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点步。”

我们今天搞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个学术大餐,既有执教者的现场授课和反思说课,又有教研组长评课和专家点评,是一个很好的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开阔视野,找准方向,提升理念,启悟智慧的平台。

第三,关注教育科研,持续发展。

教育形势的新发展要求教师把科研能力作为一个必备的素质,我认为科研要立足于课堂,本次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就是聚焦课堂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科研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我希望老师们能抓住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攀上一个新的台阶。另外我们准备把本次活动的教案、说课稿、评课稿、专家点评稿结集出版,这既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又有利于交流推广,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教育教学的园地中,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力做只能做到合格,用心做才能做到优秀。仰望教育星空,脚踏教育大地,让我们怀着一颗赤诚与至爱之心,驱动生命与使命同行,争做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吧!

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嘉宾和老师参与我们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并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1X年12月13日

篇3: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发言稿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望窗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观园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逸兴遄飞。在此,谨让我代表二十高中对所有来参加这次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我们举办这次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宗旨是“聚焦课堂,三校互动,同课异构,碰撞理念,切磋教艺,共谋发展”。在活动开始之前我有三点粗浅的想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关注课堂教学,开阔眼界。

我经常思考什么是一堂好课?我认为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凝神思考的`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深刻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维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所以一堂好课要紧紧围绕三个方面来思考备课:一是怎样开展活动才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二是怎样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三是怎样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多自己的感悟。

我相信本次“同课异构”的课堂会尽展风流、精彩纷呈,所以希望大家关注课堂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课堂实施安排上的科学和有效。

第二,关注说课评课,启悟智慧。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点步。”

我们今天搞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个学术大餐,既有执教者的现场授课和反思说课,又有教研组长评课和专家点评,是一个很好的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开阔视野,找准方向,提升理念,启悟智慧的平台。

第三,关注教育科研,持续发展。

教育形势的新发展要求教师把科研能力作为一个必备的素质,我认为科研要立足于课堂,本次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就是聚焦课堂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科研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我希望老师们能抓住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攀上一个新的台阶。另外我们准备把本次活动的教案、说课稿、评课稿、专家点评稿结集出版,这既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又有利于交流推广,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教育教学的园地中,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力做只能做到合格,用心做才能做到优秀。仰望教育星空,脚踏教育大地,让我们怀着一颗赤诚与至爱之心,驱动生命与使命同行,争做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吧!

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嘉宾和老师参与我们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并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篇4: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总结

为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实现学校教师的智慧共享,本学期我们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以“同课异构”为平台,以同学科同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活动。执教老师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过程。达到相互比较、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同课异构找差异,优势互补促提升”的目的。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的基本情况

本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月活动,参与的1980年后(包括1980年)出生年轻教师。共计授课29节,其中语文14节,数学10节,英语4节,体育常识课1节。与宁江小学“手拉手”课堂教学交流示范课4节(李文研、刘锦娟、李霞、第霞霞)执教教师交回教学设计33篇,其他未授课人员均参与了同级同学科听评课活动,并交回听课反思、论文、案例、心得体会等20篇。

二、活动优势

“同课异构”同学科同年级同主题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不同优势,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同课异构”造就了百花齐放的课堂,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学生的学力差异,也彰显了文本价值的丰富性,纵观这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综合表现为三个方面优势:

1.方法、策略层面——教无定法。同样一节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有一定的差异。

2.风格、个性层面——扬长避短。教师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或粗犷、或细腻,或简略直接,或曲折婉转。

3.目标、内容层面——因材施教。教师除了吃透了解文本内涵之外,还要了解文本所处的学业阶段、教学单元,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设计、取舍教学内容,可谓“因材施教”。

三、活动亮点

1.扎实的教学素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听课中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1)普通话流利规范,发音准确。粉笔字书写规范、漂亮。(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使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年轻教师普遍都会熟练操作电脑,都能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4)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语言充实。如李文研、鲁莹、赵莉、刘锦娟、杨倩倩、付文静、第霞霞、王莉莉、徐晶等老师教态大方,板书工整,课件制作优美,操作娴熟。

2.精巧的教学设计

教师们普遍备课认真,教学思路清晰,都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知识点的准备较为充分,课堂设计精巧,组织教学得力,教学方法多样,基础知识的讲解训练,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如二年级几节语文课,教师都能够紧扣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层次性强,有一定的递进性。王宁珍老师初上讲台,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合理,富有层次性,训练到位,抓住了基础。

3.迥异的授课风格

因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学方法各异,进而造就了迥异千秋的授课风格,这也正是“同课异构”的目的之一。如六年级赵欢欢、赵莉老师分别执教《青山不老》阅读课教学。赵欢欢老师娓娓道来,春风细雨般授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学生口语表达流畅,语言优美2,课堂中师生共同演绎了和谐美。赵莉老师激情盎然,跌宕起伏,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诵读,在各种诵读中“初探奇迹”“再探奇迹”“延伸奇迹”,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而且教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朗读训练充分。其次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四年级马敏、杨洋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特点各异。马敏老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张弛有度,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思维、操作、观察中学习知识。杨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夯实基础,重视拓展延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问题导向明确,点拨到位。

4.精彩的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很重要。多数教师能够采取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能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好学生是夸赞出来的。如一年级几节语文课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你读得真好”等等语言予以评价,并采用“额头贴小花”“竖起大拇指”“拍拍手鼓励”“亲切拥抱”等肢体行为语言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评价语言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孙宝奎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富有亲和力。张维娜老师用微笑、眼神表示赞许、激励、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评价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会沁透学生心脾。

5.有效的学法指导

本次教学研究月,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学科,能深刻感受到在教学中,每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到位。如王小艳、王俊老师执教的《花钟》,鲁莹、刘婷执教的《白鹅》都能够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紧扣句段中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并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能结合所学课文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杨倩倩执教的《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得出比的基本性质,付文静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课件演示,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导、学、思、练,掌握了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

6.多样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月执教的课,多数教师都能根据当堂训练的知识点,抓住重难点进行课堂检测。低年级注重生字描红、田字格正确书写检测,高年级注重句子运用,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习作指导训练等检测,有复习旧知检测、对新知的针对性检测、巩固性检测、综合性检测、拓展性检测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检测形式灵活多样,如摘苹果、找朋友等,作到精练、有趣、实用,如执教的几节英语课教师能够随堂采用口语交际形式对学生学习的单词、句式等进行检测,将固定练习和随机练习结合,同桌和小组检测相结合,精心设计习题,达到检测目的,效果明显。

四、存在问题

1.独立把握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发现我们个别在独立把握教材上还要多下功夫。不能够深入教材,课堂重难点突破不够,不能抓住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执教,课堂设计个别环节有待商讨。

2.部分教师缺少组织课堂的能力。进入课堂情绪不张扬,声音太小,力度不足,对学生没有影响力,始终抓不住学生。老师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上课提问次数多。对成绩差的学生不关心,上课提问次数极少,态度冷淡,甚至不管不问,不能够调控课堂,导致某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尤其低年级个别老师要多学习课堂管理组织能力,要主动大胆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干预学生的不良听课行为。

3.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评价方式单一。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个别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针对学生表现适时予以评价,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教师语言方式要多样及时,注意激励性评价语的运用,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展示过程中的表面问题。个别教师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课堂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参与度不同,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不能因为听课,追求气氛活跃而进行毫无意义的一些表演,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

5.关注学生发展不够。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是知识的建构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但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或面向全体不够,不敢或不愿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者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要不就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和情商的培养,比如在知识探究、分析问题、归纳小结等方面,本该大胆放手学生,但教师往往“包办”、“越位”,不留空间给学生,一节课几乎是教师的表演,少见学生的主动参与。长此以往,学生虽乐得“清闲”,却荒芜了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

五、努力方向

1.要重视各级管理,狠抓教研教改。各级教学管理者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要站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要做到“管导结合、奖惩结合、点面结合”,要竭力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搭建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对待教学管理工作,要敢于抓、勤于抓、善于抓、抓全面、抓重点、抓难点、抓深入,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把教学每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构筑学校教学工作大厦夯好基石。

2.加强评课研究,使评课落到实处。教学中开展的`一些“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在听课时校委会所选定的评委不能够按时参加听课,同级个别教师也未能参与听课。在进行“评课”时,一些教师也往往碍于情面,做老好人,评语不痛不痒,难以对症下药。只说优点,不指出存在问题及改进行方法,更别说帮助授课者提高进步了。作为青年教师,也应多与同行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听他人的课,不仅要取其长,也要认清其不足,引以为鉴。养成勤写教后感的良好习惯,经常课自省自悟,还应坚持在课后进行一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辅助性训练。

3.重视学生的“双基”训练。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各种基础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其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教学,不仅要教这些基础知识的本身,而且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结论的得出过程,重视知识本质的理解,而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要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一定的思维习惯。基本知识和概念做到举一反三,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具体的情境中创造学生独立、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进行授课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多数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大力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能够在此类“同课异构”教学听评课活动中更好地成长。

5.要重视加强朗读训练。我们一些老师,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要提高教师个人普通话能力,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要有层次,朗读指导方法要适当。要让学生读好,教师示范必须读得更好。朗读时要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不能单纯地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把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做到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朗读,要把读与理解无痕地融合在一起。

6.要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

六、奖励决定

经评委组听课打分,按照学科比例及《早胜小学“青蓝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案》中教师成长、发展培养梯度,经校委会集体研究形成决定,下列教师分别荣获“校级教学能手”“校级教坛新秀”和“教学进步”奖称号。

1.教学能手奖(3人)

2.教坛新秀奖(7人)

3.教学进步奖(1人)

总之,本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老师不仅把自己当作教者、师者、问者,也把自己当作学者、思者、听者、参与者,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时,更承担了开启学生心智的重任。相同的教学内容,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此次活动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更为我们课堂教学研究带来了经验和更多的思考。

篇5:“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反思

参加以许昌市魏都中学小学部为主办方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后,收获颇多!“三角形的面积”、“认识几分之一”、“百分数”优质课让我有很多收获。这次教学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用情境去吸引学生,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其中,顾志能老师使我印象深刻,幽默的语言不仅让学生融进课堂,也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走进课堂。

第二、同学们动手摆、用眼看、动脑想、用口说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第三、抓实效,不走形式。重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领会方法,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讲一个花费很长时间却不知道与本节课内容有何关系的故事不如不讲,抛掉学生年龄以及个性特点再去设计所谓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不如不要。

每堂课都有很多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我会把他们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也是我参加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最大的收获。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能力,多听其他任教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设计出最大限度高效的课堂,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好成绩。

篇6:“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所讲解的是第五单元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最后一节展示课。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决定从本单元所学发出邀请、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入手,让同学们完成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表示拒绝邀请的回答,然后过渡到学案上老师所总结的对于别人的邀请你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和理由表示谢绝,要求同学们足一翻译每一个理由,然后根据这些原因和理由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自编对话,然后进行展示。本环节我采用的是一组接一组的汇报形式,一组同学展示,其他同学在下面认真听并且给展示的同学挑错,为了能让下面的同学认真听我采取了加分的方法来调动下面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全班同学都被调动了起来,而且大部分同学表现很好。

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3a的朗诵比赛,不仅纠正了同学们的语音、语调,培养了同学们的朗诵能力,而且还复习了电子邮件的写作方式及怎样委婉的拒绝他人的邀请并说出合理的理由,为下一环节的写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最后一环节是写作练习,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要求同学们根据3a给朋友些一封表示拒绝邀请的 e-mail, 而且要求全员到黑板上去写,并且写完之后要求同学们互批,因此,本环节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告诉他们实在是不会写的可以照着书写。

本课的亮点我认为同学们参与面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习兴趣较浓,与老师配合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这几天感冒,天天晚上咳嗽,身体不太舒服,在备课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周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最后写作练习上留得时间稍短一点,如果同学们互批之后,老师再能点评一下就会更好了。总之,此次活动有些不尽人意,希望在下次的活动中积极进取、精心准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篇7: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此项教研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由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来共同研究课堂效果、改进提高课堂效率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授课和听课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同堂异构的授课方式完全是开放式,自己讲完之后,立即就会听到与本节课内容相同,但风格迥异的另一堂课。自己的优势、劣势,授课时存在的问题即一览无余。这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激励。在你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及时吸取了他人的经验,这样既达到了学习交流的目的,更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堂中。活动中我与马春梅老师执教了《四个太阳》一课,虽然是同一篇课文的同一课时,但我们的执教风格与执教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在识字环节中,马老师采用了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我重视说话的训练,抓住果园里,果子熟了,有什么,怎样邀请小伙伴品尝果实的香甜,进行语言训练,从易到难,步步深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马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金黄的什么,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谁来尝尝水果的香甜。

什么热得怎么样,进行语言训练。我们的课也有相同的点:都采用了猜谜导入,在学习一二两段时,都创设了情境和重视语言训练。在学完课文后,我们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马老师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么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但我们这两节课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马老师的课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比较集中,学生没有读的兴趣。我的课在结尾只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送给谁,却没有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么画。也就是缺少了爱心教育的指导。“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几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每位教师的课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年轻教师朝气蓬勃对问题的处理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感谢同堂异构给我们提供了享受的平台,让我们有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活动,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就要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我们就会不断地进步!

篇8: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20xx年3月28日--29日,有幸听了“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在这里,可以接受到比较前沿的教育理念,让我觉得自己的头脑得到了洗礼。

回首这两天的经历,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在前,老师在后。

正如张齐华老师在讲座里说的:他在尝试着用最朴素的方式把自己藏在背后,把学生推在前头。一堂课,如果看到的是老师完美的表现,总觉得有某种遗憾,因为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有时候尽管看到学生踉踉跄跄的表现,但在这踉踉跄跄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数学素养在提升。

同样,在黄爱华老师的《认识方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把四幅图当作连环画来看(大概也就只有大师敢这样上),再请学生上台讲述它的意思,在四幅图衔接处还要加上过渡语,比如“一杯水有多重?”、“这该怎么办?”说“平衡了”……学生一开始不习惯这种方式,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慢慢上路了,但同时我也担心:上成语文课怎么办?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他让学生在讲述时,有一个要求:第一幅图要加上“平衡”,第二幅图加上“如果”,第三幅图加上“式子”,第四幅图加上“等式”,看似简单的字眼,其实是需要研读教材的,如果没有读懂教材,是绝对提不出这四个词的,这也正是我要讲的第二点体会。

二、多看看教材。

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吗?还有一些老师,学生经过你这学期不断地给他补差,他也许真的及格了,但下学期一抽测,又跑回三、四十分,老师气了个半死,其实这都是由于老师没有认识到这犹如弹簧,你一使劲,它又就绷紧,拉得很长。等寒假一过,一放松,这又弹回去了。

每个人是个体的,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正视“差异”,不知大家听过“花圃里的玫瑰”吗?讲的是早开的玫瑰绽放得很灿烂,但就是有那么一、两朵,依旧还是花骨朵儿,园丁要做到的只是给它不断地施肥、浇水,给它营造一个适宜开放的环境。老师其实有时候就像园丁一样,上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每个人都向前看的氛围,你的课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学懂了,学通了, 但只要每个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只要学生都愿意学数学,哪怕他学得不是很好也行。

所以老师有时候真应该多花点时间来思考:我到底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要做到这些,都应该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如有不足,请指正!

篇9: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反思

每一学期都要进行一次期中检查,就是看每位老师公开上一节课,本学期的形式突然转变,是以四人为一组以小课题的形式研讨一节教学活动,活动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同课异构”,另一种是“一课四研”。我被选定参加的是同课异构活动的展示,分别和鲍良虹、金帝言、候晶三人一组进行研讨,我们研讨的教学活动为儿歌《做面条》,一开始,我们四人围坐在一起,先针对本次活动的名称“同课异构”这个词语进行了解释、交流,然后结合网上收索相关资料得知它的 含义。所谓的同课异构就是大家面对一个教材,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按照各自的思路试教,在相互观摩、交流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理解意思后,接着每个人根据这首儿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大家统一制定目标。说真的,对于开展儿歌教学的活动,我刚开始的思路只会单一的想到以图片的形式结合或故事的形式引出等,不知还有什么形式,但在大家共同的智慧结晶下,我们很快又会想出更多的形式、方法来开展此教学,先结合托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年龄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发现本节活动中很明显地涉及到手工、语言、社会三方面内容,于是,各自开始设计教案,相互交流,如:候晶老师选择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儿歌内容,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而金帝言老师选择的是提线木偶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如:使用灶具做饭;而我自己则选择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学念儿歌;最后一研的是鲍老师她则选择从培养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出发,用手工的方式引导幼儿学念儿歌。原本以为这样设想过的教学活动应该上的效果不错,幼儿也的到一定的`提高,但在开课过程中,还是看到很多的不足与欠缺,但相互之间的学习、提升、帮助却还是很大的。问题:一、年轻教师上课的中互动、感染力不够高,随机应变能力不够;问题二:动静结合、重难点把握不够明显;问题三:例如我自己在上的这节课,前后环节顺次序出现颠倒,语速也太快,总是不断地要求托班幼儿开口讲话,这点儿完全是带大班幼儿所形成的模式,说明我自己还没有调整、适应过来,需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多多注意、改进。问题四: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问题,并且教学中尽量关注到个别儿童;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掌握。

同时,在观摩、发现、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明白了一点儿,托班的教材只是一个平台,我们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水平,并且以更多的形式、方法、风格去开展不同领域的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学习欲望,并且每位老师一定要注意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与幼儿间的亲和力,特别是托班年龄段幼儿教师亲和力一定要高,才能激发、调动起幼儿更高的参与性与欲望。

总体来说,我觉得我的活动开展的虽然不是理想中那么顺利,孩子们的参与度、热情也不是很高,但课堂纪律很好,而且,多数孩子都已经能够和老师一起认真倾听学撕面条,重难点的掌我也还好。但提问方面及语速方面过于快,要求像带大班幼儿一样,这是我在下一阶段需要努力、进步的地方。另外,我觉得对于托班孩子来说,能够让他们在动静结合中学习会更加有效。我的这个活动该如何有效地做到这点,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篇10:从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观

从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观

从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观

摘 要 本文以有效教学为视角,从教材处理和教学策略两方面对一次同课异构的两节高中英语课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怎样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同课异构 课堂有效教学 教材处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33-02

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是明确的目标、充足的准备、科学的组织,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来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教学有没有效果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和学得好不好。高中英语学习,是使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阶段。任何一种形式的有效教学都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依然是个难题。

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深入到高中英语课堂。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活动来反思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观。

一、研究背景

1.教学内容

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八模块第四单元Sharing的Using Language综合语言运用课部分。综合语言运用课一般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这部分虽有一些单项技能训练,如speaking或speaking或writing,但多数是两项或三项技能综合运用。本单元以Sharing为话题,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很多地方依然很落后,从而懂得同情,学会分享。Using Language是对Reading的延伸。通过阅读,参与“Give anunusual gift”的活动。本单元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通过Jennifer Wells的采访介绍了Mary Murray作为MSF的一个volunteer的工作经历,而且针对这一话题展开Speaking。 Writing 根据Listening and Speaking话题运用时间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教学班级和教师简介

“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个课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独立备课,根据各自设计的教学方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上课,听课后进行比较研究。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所选取的班级是福州某区一所学校高二年级二个平行班,其中一位是本校老师(教师A),教学对象为她本班学生。另外一位老师为外校老师(教师B),为借班上课。两位授课教师学历相当,但是教师B的教学经验、职称明显优于教师A。

为了探讨这次同课异构中有效教学的落实情况,笔者从教材处理、教学策略两方面对这两节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进行了对比研究。

二、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和反思

1.不同的教材处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家Marley认为:“合理使用教材资源意味着要协调好三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教材、教师、学生,而这三者同等重要。”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水平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教师在了解教材的组成与配套资源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与学习习惯,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

教师A完全跳出课文,选取了有关志愿者话题的听力阅读材料。其听力材料为该校毕业生Bella对其大学老师Renaele做的关于其志愿者经历的视频。第一遍听后设置了三个问题分别问:where did Ronaele serv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there? How often did she go there? 第二遍听后的`练习设置为以听力文本为基础的抠词填空。完成听力任务后,其进入到了阅读阶段。阅读材料为其自选的147字的关于志愿者的文本,阅读文本后设置了二个问题分别为: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 ? What different kinds of volunteer work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 进而通过对三个汉译英句子,进去到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are volunteer? Why? 的讨论之中。根据讨论内容进行写作任务,布置课外作业。

教师B首先开始的也是听力任务,她选取的听力材料为课本中对于志愿者医生Mary Murray的采访音频。设置了三个步骤的听力任务,第一个听力任务是通过对What to do?where to work?whom to help?三个问题的扣词填空来得到文章大意。第二个听力任务是通过Why did Dr. Mary Murray join MSF? What did she do in Malawi? What was the effect of her experience? What was her plan for future? 四个问题的扣词填空来实现对文章细节的考察。第三个听力任务为 What qualities does Dr. Murray have? 从而进行头脑风暴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were a volunteer? 讨论部分。其选择该地一年一度的橄榄节为活动载体,要求学生讨论作为橄榄节的志愿者你会做些什么。讨论结束后自然而然进入到写作阶段,并在课堂上检验了学生的写作成果。

【反思】

在一堂综合语言运用课上,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读和听作为语言输入影响着说和写的语言输出质量。所以,在对于阅读和听力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上对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NSEC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三篇语篇和三个听力活动,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教师A选择的听力材料由学姐介绍其志愿者经历,贴近学生生活。但是这个听力材料模糊而且存在大量的口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力的效果,而且完全跳出了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且阅读文本比较简单,设置的多为陈述性问题,没有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B根据教材的听力材料根据学生情况自行设置问题,不拘泥于教材,实现了教材的第二次开发。在讨论环节,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们熟悉的橄榄节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话题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听说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行云流水。

教师A、B对于教材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既不宜按部就班地遵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也不宜完全抛开教材自行安排教学内容,才能逐渐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处理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产生不同的发展潜力

教师A在课文导入部分展示的是志愿者活动图片,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了志愿者这个主题上来。教师B首先播放了一首earth song歌曲来以情入境,让大家感受世界人民的困难,引入无国界医生的话题。

教师A在watch the interview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的环节提出了三个问题:Where did Roneale serv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there? How often did she go there? 后进而简化为where, what, how often 这三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了题目的主旨。教师B在听力之前在PPT上展示了Listen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time you list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 main idea: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Dr Mary Murray. The second time you list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 details:note down the answers (4 questions)。 帮助学生明白了任务的目的。

教师B在speaking 环节也给学生提供了 tips on interview: an interview is not like a chat; questions should stay on the topic. 而且列出了在采访之中能够用到的表达方式,例如because I want to share with…, the reason why… is that…, First… Second…等。而教师A的处理方式是在翻译任务完成后直接抛出问题: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as a volunteer? Why? 并没有给学生进行相关的提示和指导。教师B在学生进行speaking环节的途中,还给有困难有需要的学生递了小纸条。里面就是一些表达提示。如学生想要Help with the language可以用到以下的表达方式:I’m proud of…, improve English through the activity, make friends with foreigners,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practice my English, It’s my duty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where to eat delicious food, introduce the history of our hometown.教师A的writing 部分是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而教师B的writing 部分是做为课堂任务来完成。并且在完成后给优秀作文获得者颁发了制作好了的志愿者证书

篇11:梁树中学六校联片教研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

梁树中学六校联片教研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研改革,推进“尝试教育”的`引进推广,加快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促进校与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梁树中学、实验中学、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田家炳中学和第九中学“六校”承办“联片教研,同课异构”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构建完善“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宗旨,交流分享,协同发展,打造学校科研新模式。

二、活动内容及安排

“六校”联片教研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于5月27——29日分别在梁树、实验和九中进行,第二阶段将于11月25——27日分别在二中、四中和田家炳进行。活动内容为“同课异构”。

第一阶段联片教研活动安排

时间 地点 学科、课题 具体内容 节次 出课教师 学校 出课班级

5月27日 梁树 数学 18章第二节 《全等的判定》 第3个定理ASA 一7:30~8:10 z 梁树 初二6班

10:40~11:10

研讨交流

10:40~11:10

活动总结表彰

三、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将评出“六校”联片教研优质课一等奖6名,二等奖18名。奖项按学科评选,每学科奖项等级从高至低设置比例为1:3,颁证机关为鸡西市教育学院。

四、组织领导

为了强化组织活动领导,确保本次活动有序进行,特成立“六校”联片教研组委会:

组长:z市教育学院副院长

副组长:z实验中学校长

冯宝贵梁树中学校长

z市第二中学校长

z市第四中学校长

z田家炳中学校长

z市第九中学校长

组员:

z实验中学副校长 z

五、相关要求

1.教研活动承办学校组员为当日活动的具体负责人,负责提前一周与出课学校组员确定出课教师,设定出课课题、出课班级及活动主会场布置。

2.活动当天参加人为6所学校同学科所有教师,组员带队。

3.同课异构课,要重点体现本校课改模式和理念,避免“表演课”。

4.听课后的集体研讨交流内容:一般先由出课教师说课,重点介绍本校课堂教学模式特色。然后再由未出课学校介绍本校学科课改情况。要求所有交流教师均要有ppt注释。

5.各校组员要负责引导本校教师要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态度积极参与联片教研活动。

6.活动安排要节俭、务实,不搞特殊接待。

篇12:数学共同体新教师参与同课异构活动后《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数学共同体新教师参与同课异构活动后《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合肥桂花园学校西区 石莉莉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到,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在《认识梯形》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以旧引新、初步感知图形、探究新课、构建概念、加深理解、习题巩固提高等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对梯形的感性认识,通过比较,通过自学,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是本节课着重注意到。

通过课堂实践,感受颇深,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

本节课由“认图形到找生活中的梯形”导入,学生在认、找到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从实物图形中抽象出梯形时,教师再提出问题:梯形具有哪些特点?此时就很大程度激发了学生要了解梯形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讲解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梯形各部分名称时,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自己发现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学的知识,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作课堂的小主人。

3、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梯形各部分名称学习中播放微课,再实践,在梯形高度的学习中,播放动画演示,梯形的高有无数条,这样有效降低了教学难度。

存在的问题:

1、语言不够简练,引导不够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严谨简洁,在本节课中,我是一些语言描述不够精确。课堂语言不够有效。同时学生主体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课堂语言若再活泼些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鼓励会更好;

2、概念内容的讲解要到位。本节《认识梯形》本质上是一节概念课,概念的讲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或说的不够到位,学生在理解本质知识时也会产生歧义,此时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定义,从而学生有效的掌握。在本节课中让学生说了很多,也有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够清楚;

3、多放手给孩子,更多让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有位大师说:错着错着就对了。在课堂上可能担心学生动手探究会耽误时间,怕课堂完成不了自己设计是教学任务。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作为新老师,还要很多需要学习,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我将努力使我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供稿:石莉莉)

篇13:盈万第二幼儿园“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评比活动方案

盈万第二幼儿园“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评比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周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为指导,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教学领悟能力,从而达到优质高效。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3—5月14日

三、活动形式

采取“同课异构”形式,各年龄段教师按照规定的'内容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四、活动步骤

1、评比对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2、评比内容

(1)活动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效而富有个性,领域特征体现明显。

(2)活动目标定位具有适切性,能贯穿《纲要》、《指南》的精神,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

(3)教学过程具有游戏性和创造性,并与目标相匹配。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实用、有效;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直观性、灵活性、多样性,并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活动设计富有新意,体现知识的整合性。

3、同课异构内容

大班:三年的变化(社会)

中班:空气变变变(科学)

4、活动结束后,形成过程性资料,分享交流。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教学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 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母鸡》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帮扶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致辞(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跨省三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开幕致辞,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