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的预习方法(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衙檬俶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窃读记的预习表一
窃读记的预习表二
窃读记的预习方法
1.借助工具书读准以下生字
踮 暂 皱 酸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选择喜欢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饥饿 惧怕 充足 支撑 适宜 知趣饥肠辘辘 白日梦 依依不舍
3.“窃读”究竟是怎样一番滋味?认真默读课文,找出集中概括“窃读”百般感受的一句话画上横线。
4.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呢?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画上波浪线。
方法指导
1.弄清要素和线索。常见的线索有六种:物(具体实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线、感情线。
2.正确分析段落结构,概括段意。分析段落、层次的依据可以是:时间接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概括段意的方法有:提取内容要点概括法,提取中心句法等。
3.提炼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一般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表现出来,可从分析题目、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句等入手。特别是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4.理解重要词句的特定(深层)含义,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理解词语,不可脱离语言环境,可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立意、多方面多角度揣摩的方法去理解、体味、领悟。
3窃读;不能改;因为“窃”是“偷偷地”意思,此文以“窃读”为叙事线索,着重描写作者“窃读”的心理和情感经历,“窃读”两字真切反映了作者囊中羞涩的窘态,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鲜明的形象;
4文中的“我”是个渴望读书而不怕艰辛并懂得感恩的女孩;
5例句:第4节“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赏析:这里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作者刹那间由喜悦到惊慌到沮丧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一个渴望读书的穷学生受人侮辱的悲凉
;6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人巨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善于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爱;
7林海音;《城南旧事》;
8万卷,万里;老大徒伤悲;书,阶梯;④略
(一) 课前预习:
1、 熟课文,查清生字生词,把握文章脉络。
2、 布置学生互相走访调查同学们的读书环境(包括学校和家中的,如家中藏书、班级图书馆、上网看书等),至少每人走访两人以上。
(二) 导入新课:
1、 一位学生演讲《我爱读书》;
2、 三位学生点评;
3、 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作者、课题)
是的,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
(三) 感知新课
1、 速读课文,思考:(1)“窃”的含义;(2)“读”的心理;(3)“记”的内容;怎么记的?
(1)偷偷的;
(2)惧怕;
(3)“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盘绕于作者笔下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曲径通幽的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能起到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
2、 小组交流。
(一) 自主体验、品析课文
1、 自读课文,圈划出心理描写的字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2、 我们看书都是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或是躺在家中柔软舒适的沙发上,这让我们觉得很惬意愉悦,但是,作者读书时的这种“惧怕”的心理恐怕是我们没有体会过的,那么,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快速的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对话,源于感受着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读书长大。
同时,也源于被人关爱,被店员在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的仇恨人类。——在爱里长大。
(二) 总结拓展
1、 请同学说说学完本课后的感受(或者了解林海音窃读经历后的感受);
2、 拓展(1)请举出其他的你所知道的象林海音这样热爱读书的例子;
(2)指出:我们应该珍惜、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三)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100—200字的文章。
(1)林海音成长故事: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生于日本,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在北京生活了30年,书香门第,但家庭几经辗转,父亲在年幼时去世。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2)代表作:《城南旧事》(1960)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如,英子的奶妈宋妈)。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各地发起革命运动),有极强的社会意义。作者的其他作品,故事背景多为老北京,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3)窃读原因(在网络上没有找到窃读的准确原因,结合作者生平和《城南旧事》,我请教家长老师帮忙进行原因的分析和解读)林海音父母重视阅读和学习,父亲很严厉,曾因为林海音上学迟到狠抽过她。在生活中,父母不束缚孩子好奇求知的天性,如,林海音的母亲并不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教条,允许孩子们大胆体验、尝试游艺园。所以林海音从小热爱读书、思考探索、爱动手体验。但是家庭几经辗转,家境不是很稳定、富庶,不足以让林海音喜欢的每一本书都买回家。太喜欢读书的林海音就想尽办法去读更多更好的书,于是,就有了在书店“窃读”的经历。
★ 读窃读记有感
★ 读窃读记有感
★ 窃读记 教案
★ 《窃读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