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沉醉的第一现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沉醉的第一现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

篇1: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

世人皆曰陶渊明爱菊,我今来说陶渊明爱树。说起陶公爱树来,在很早的时候我读《闲情》一赋便已留心到了。

《闲情赋》里头有一件一件的愿什么愿什么,好比说愿在发而为泽,又恐怕佳人爱洗头发,岂不从白水以枯煎?愿做丝而可以做丝鞋,随素足周旋几步,又恐怕到时候要脱鞋,岂不空委弃于床前?

这些都没有什么,我们大家都想得起来,都可以打这几个比方,独有“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算是陶公独出心裁了,我记得我读到这几句,设身处地的想,他大约是对于树荫凉儿很有好感,自己又孤独惯了,一旦走到大树荫下,遇凉风暂至,不觉景与罔两俱无,惟有树影在地。大凡老农老圃,类有此经验,我从前在乡下住了一些日子,亦有此经验也。

所以文章虽然那么做,悲高树之多荫,实乃爱树荫之(/wenxue/)心理。稍后我读《影答形》的时候,见其说着“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已经是莫逆于心了。在《止酒》一诗里,以“坐止高荫下”与“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相提并论,陶公非爱树而何?我屡次想写一点文章,说陶渊明爱树,立意却还在介绍另外一首诗,不过要从爱树说起。

陶诗《读山海经》之九云: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这首诗我真是喜欢。

《山海经》云,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禹谷,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故事很是幽默。夸父杖化为邓林,故事又很美。陶诗又何其庄严幽美耶,抑何质朴可爱。

陶渊明之为儒家,于此诗可以见之。其爱好庄周,于此诗亦可以见之。“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是作此诗者画龙点睛。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荫,便是陶诗的意义,是陶渊明仍为孔丘之徒也。最令我感动的,陶公仍是诗人,他乃自己喜欢树荫,故不觉而为此诗也。“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他总还是孤独的诗人。

陶渊明《闲情赋》

[原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本作忄旁,从辞海,通)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译文]

(啊,)她的绰约风姿多么瑰丽飘逸,而与众不同、秀丽绝伦。她的美貌可谓倾城倾国、绝艳殊色,她的美德的传闻又令人心生向往。只有玎珰作响的玉佩才比得上她的纯洁,只有高洁的幽兰才能与她一较芬芳。(于是我)将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里,将高雅的情志寄于浮云。悲叹着(时光易逝)晨曦又到了迟暮,如何不让人深深感慨人生艰勤;同样将在百年后(逝去的那时)终止,为何人生中欢欣如此难得而愁绪却是时时不断!(那时她)撩起大红帏帐居中正坐,拨泛古琴而为之欣欣,纤长的手指在琴上拂出佳音,雪白的手腕上下作舞(使我)目为之迷。顾盼之际美目中秋波流动,时而微笑言语而不分散奏乐的心神。乐曲正奏到一半,红日缓缓向西厢那边沉。略作悲伤的商宫的乐声在林中久久回荡,山际云气缭绕白烟袅袅。(她)时而仰面望天,时而又低头催动手里的弦作急促的乐声,神情那么风采妩媚,举止又那么安详柔美。

(她)奏出的`清越乐声使我心动,渴望(与她)接膝而坐作倾心的交谈。想要亲自前往与她结下山盟海誓,却怕唐突失礼受之谴责,要倩青鸟使递送我的信辞,又怕被别人抢在前面。心下如此惶惑,一瞬间神魂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回: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呵,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长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呵,束住她的纤细腰身,可叹天气冷热不同,(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愿化作她发上的油泽呵,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随她远望近看而逸采张扬,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画才好,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愿作她卧榻上的蔺席呵,使她的柔弱躯体安弱于三秋时节,可恨(天一寒凉)便要用绣锦代替蔺席,一长年后才能再被取用!愿作丝线成为她(足上)的素履呵,随纤纤秀足四处遍行,可叹进退行止都有节度,(睡卧之时)时只能被弃置在床前!愿在白天成为她的影子呵,跟随她的身形到处游走,可怜到多荫的大树下(便消失不见),一时情境又自不同!愿在黑夜成为烛光呵,映照她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焕发光彩,可叹(平旦)日出大展天光,登时便要火灭烛熄隐藏光明!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可是白露之后早晚幽凉(便用不到扇子),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愿化身成为桐木呵,做成她膝上的抚琴,可叹一旦欢乐尽而哀愁生,终将把我推到一边而止了靡靡乐音!

推详我的愿望都不能如意,徒然一厢情愿地用心良苦。为情所困的心情却无人倾诉,缓缓踱到南面的树林。在尚带露汁的木兰边略作栖息,在苍苍青松的遮蔽下感受凉荫。若是在这里(与心仪的人)对面相觑,惊喜与惶恐将如何在心中交集?而树林里空寞寂寥一无所见,只能独自郁闷地念想而空自追寻。回到原路上整理衣裾,抬头已见夕阳西下,不由发出一声叹息。一路走走停停流连忘返,林中景色凄凄惨惨。(身边)叶子不住离枝簌簌而下,林中气象凄凄戚戚。红日带着它的(最后一丝)影子没入了地平,明月已在云端作出另一幅美景。宿鸟凄声鸣叫着独自归来,求偶的兽只还没有回还。。在迟暮的年纪凭吊当年,深深慨叹眼前的(美好)光景倾刻就会终结。回想夜来梦中的情景想要再入梦境,又思绪万千不能定心,如同泛舟的人失落了船浆,又似登山者无处攀缘。。此刻,毕昂二宿的星光将轩内照得透亮,室外北风大作声音凄厉,神智愈加清醒再也不能入眠,所有的念想都在脑海里回旋。(于是)起身穿衣束带等待天明,屋前石阶上的重重冷霜晶莹泛光。(司晨的)鸡也还敛着双翅(栖息)而未曾打鸣,笛声清嘹忧郁的声音往远处荡扬:起初节奏细密而悠闲平和,最终寂寥清亮中又含了颓败的声音。 在这样的光景里思念佳人,倩天上的行云来寄托我的心怀,行云很快流过不语,光阴也如此荏苒而过。徒然殷殷思念着独自体味悲心,终是山阻脚步河滞行。迎风而立,希望清风能扫去我的疲累,对泛来的阵阵轻波寄托我的微薄心愿——(期望与你)作《蔓草》那样的聚晤,吟诵从《诗经·召南》起未曾断绝的长歌余风。(而这终究是不能的,)(还是)将万千杂虑坦然释怀,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让心情在遥阔的八荒空遐外休憩流连。

篇2:诗人陶渊明 金刚怒目

清龚自珍认为:“陶潜恰似卧龙豪,千古浔阳松菊高,莫道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他看到的不是诗人的平淡,而是诗人的豪气,可谓入木三分。陶渊明的诗歌在平淡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充满了情趣和理趣;在平淡外,抒发忧愤,寄托心志,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鲁迅先生提出的“金刚怒目”式的论断,让我们看到在飘飘然的陶渊明之外,还有一个充满反抗性和战斗性的陶渊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即陶渊明的田园诗仅为其表,是他隐藏孤愤,避祸全身的文饰,而“金刚怒目”诗才是他的本来面目。所谓“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其思想内容是关心政治反映现实的,并且对黑暗现实和腐朽残暴统治采取批判态度,具有反抗性和战斗性,其艺术风格是慷慨激烈、豪放悲壮的。“静穆”的作品思想内容是脱离现实的,其艺术风格是和平的、冲淡的。金刚怒目是陶渊明除平淡风格之外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深入的分析了他这种风格的作品,才能全面地了解陶渊明整个的人生世界。

这两种风格在陶渊明身上的集中体现并不矛盾,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这样两种特质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他积极入世,追求功名;另一方面,他也深深地热爱着自然,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当他政治上受挫的时候,他便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将这种愤懑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某个角度来看,大自然是他调节心态的一种方式,使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能从自然中找到安慰,不至于在黑暗的社会中人格变得扭曲。此外,静穆的风格对陶渊明也起到一种保持的作用,使他对政治斗争有清醒的认识,在黑暗的政治生活中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由此看来,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陶渊明的艺术世界。正因为对自然的热爱,陶渊明在政治生涯中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历代文人的典范。

陶渊明的作品中“金刚怒目”和“静穆”二者之间并非各自孤立,而是有着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关系。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这两类不同的内容和风格,也是交错杂糅在一起的。我认为豪放与静穆是紧密联系,不能分割的。豪放是陶渊明经历了各种磨难后归于平静的一种表现,是达到平淡自然风格所做出的努力。陶渊明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并没有在田园生活中忘却,而是深埋在心里。他把这种悲愤寄托在平淡的自然风光中,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内心的不平,陶渊明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了平淡与豪放相融的风格。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影。风来人户房,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永夕。欲言元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此诗主要是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却从白日、素月、万里辉、空中影写起,即通过日月轮回、岁月磋跎而慨叹自己有志不能伸展。表面上看诗中主要写自然风光,实际上是通过自然风光来寄托情怀,表达愤懑。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诗歌以月夜、云、春风起兴,实际并非单纯写自然之景。“云间月”、“叶中华”,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由此可见,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气象,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写实,而是在自然之景中融入了他的精神和理想,平淡而有味道。诗人的愤激不满、忧国忧民寄于平淡而率真的写景和叙事中。但陶渊明没有在苦闷中降低自己的人格,而是自得其乐,心怀满足。诗人在田园中乐其乐、怒其怒,其诗表现出的平淡与豪放相辅相成,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一生有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堕落,丢失自我,而是积极地面对,以从容的心态面对一切。因此,“陶渊明的价值就在这里。他的价值不在于无冲突, 而在重重冲突之中以高洁的人格热诚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

篇3:诗人陶渊明故事

诗人陶渊明故事三则

(一)

江州刺史王弘想認識陶淵明,陶淵明卻認為沒有和他結識的必要。

王弘沒辦法,只好求淵明的'老朋友龐遇之周旋。龐氏探知淵明要去廬山,便準備酒食,在半途栗里的地方等待他。龐氏見淵明果然來了,便從容請他下奕共飲,淵明欣然就飲。不久,王弘俟機而至,淵明正喝得酒酣耳熱,也就對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結織淵明。

(二)

陶淵明結識的朋友不分貴賤,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齒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往見他,這時,陶淵明正好已偃臥床上餓了好幾天了。

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陶淵明回答道 「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臨去時饋以梁肉,陶淵明一手把它揮落地下。東晉政治混亂,且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濟竟云文明之世,以亂為治,其人格可知,淵明因此對他贈送的東西揮而去之。

(三)

東晉時,慧遠法師在廬山建造白蓮社。慧遠德學極高,為時人所景仰,當建白蓮社時,謝靈運想參加,並願出資建造,但為慧遠法師所拒。可是慧遠卻主動邀請淵明入社,淵明說:「貴社禁酒,如允飲酒,則入社。」慧遠破例許之。淵明敬謝,仍不入社,但常與慧遠往來。

相傳某日前訪慧遠,甫及寺外,聞鐘聲,不覺顰容,遽命還駕。宋人張商英有詩說:「虎溪回首去,陶令趣何深。」又傳慧遠送客,從不過虎溪,一日與淵明及道士陸修靜邊走邊談,不覺過虎溪數百步,虎輒驟吼,三人相與大笑而去。後來有所謂「三笑圖」,就是慧遠送淵明、陸修靜過虎溪的故事。後人亦在此地建有一亭,叫三笑亭。

篇4: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东晋时期是以阐述老庄哲理为主旨的玄言诗所流行的。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

介绍: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成就: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有时也流露出逃避现实的老庄思想,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情感。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代表作:

四言诗:《停云》、《时运》、《荣木》《劝农》、《归鸟》等。

五言诗:《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桃花源》并序 (序被通称为《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责子》、《述酒》、《蜡日》、《杂诗》十二首、《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十三首、《挽歌诗》三首等。

辞赋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

《五柳先生传》、《晋古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员文》、《自祭文》

陶渊明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篇5:伟大诗人陶渊明

伟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中国文学史中常说:“伟大诗人陶渊明”,怎么伟大,伟大到什么程度?如果让秦始皇PK陶渊明,那就好比在一架天平上,一端放上一座宫殿城堡,一端放上一缕清风白云,奇怪的是这架天平竟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偏斜。

我们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常说:“伟大诗人陶渊明”,怎么伟大,伟大到什么程度,如何衡量?这里我想简化一下标准,模糊一下概念,如果仅以古人在后人心目中印象的深浅、即所谓民众的“口碑”判断一个人历史地位的高低,那么陶渊明的名声之大与秦始皇倒是可有一比。秦始皇历来被史书称为“千古一帝”,而陶渊明则被誉为诗苑的“千古一人”。听说过秦始皇的人,大约就听说过陶渊明;凡是知道“焚书坑儒”典故的人,也不会不知道“桃花源”的故事。如果核算一下他们自己和社会为此支出的`“成本”,却又更加悬殊:秦始皇“奋六世余烈”,攻城略地,斩首百万,血流漂杵,方才当上千古一帝。秦始皇自己劳力又劳心,自己也是付出生命代价的,49岁便命丧黄泉。而陶渊明获得“千古一人”的历史地位似乎要“轻易”得多,不过是喝喝酒、读读书、种种庄稼、写些关于南山、菊花的诗,平常得几乎不能再平常,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说是诗人,诗也不多,连文章在内总共一百多篇。将秦始皇与陶渊明如此比较,结论显得很有些离奇:就好像一架天平(人类价值的天平),一端放的是一座城堡或宫殿,一端则是一缕清风或一片白云,而那天平竟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偏斜。

一般人凭直觉当然还是会觉得皇帝毕竟要“重”些,诗人终归“轻”一些,这种印象出在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观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书写,太过于重视政治、经济、军事之类的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而忽视了人类精神空间的清风和白云。

所谓“清风”、“白云”,是什么?想一想,那不也就是哥本哈根会议上让一百多位国家首脑百般无奈的“大气”问题么?按照美国五角大楼的说法,这些由“大气”带来的生态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超过所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军事问题!而陶渊明,原本就是人间的“清风白云”。

最近我一直在想,人类的问题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问题,一个“元问题”,即“人与自然”的问题。事实说明,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不但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反而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即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生态错误,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一错再错,难以自拔。

回到秦始皇与陶渊明的对比上,如果说秦始皇的业绩在政治、军事、经济,属于人事;那么陶渊明那些写南山东篱、清风白云的诗歌散文则应归于自然。在“人与自然”这个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根本问题上,秦始皇与陶渊明各占了一半。按照我们的大哲学家金岳霖先生1943年在美国芝加哥东方研究院讲学时的说法,前者是英雄,后者是圣人。纵观人类历史,无论东方西方,可谓英雄无数,而圣人则寥寥无几。英雄成事也败事,圣人则无为无不为。60多年前金岳霖先生针对时代的弊病就曾强调:地球上光有“英雄”是不够的,还应当有“圣人”。为了防止整个世界为英雄观所控制,很有必要以圣人观来救治英雄观。

篇6:陶渊明的孤独

陶渊明的孤独

如果只读陶渊明的田园诗,会被那平易自然的文字骗过去,好似他归园田居的生活诗意无限。读他的《乞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方体味其归隐后的躬耕日子是那般的艰辛与沉重。而读他的《与子俨等疏》,更是为他坚守内心志意的选择而不被人理解感到难过。相比陶渊明的悠闲、任真,他的孤独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我。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长沙公,外祖父孟嘉是当时大将军桓温手下的名士。他本是出身于仕宦之家,却选择了辞官去种田,无疑背离了他所属的那个群体。

在官本位思想向来严重的中国,连送酒给陶渊明喝的田父都说“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在一般人看来,有官不做就是傻逼了。世人只知道做官的种种好处,却不知道做官对于一个崇尚自由、独立的人,是一种痛苦。

陶渊明是有济世之志的,这从他五次出仕(除去第一次与第五次是为“亲老家贫”而做官外,中间三次都是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做官的)可以看得出来。但每次做官的'时间都很短暂,终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从此再不出仕。

他这样做,实属无奈。孔子也说了,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陶渊明之所以辞官,就因为天下无道。而在古代,除了做官便无建功立业的机会,辞官便注定了人生只能以壮志未酬来告终——事实也确实如此。

对于一个读书人,回家种田无疑是最坏的选择。如果归隐的生活真的永远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么悠闲惬意,那也就值了。然而,更多的时候,是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以至于不得不厚着脸皮去别人家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除了饥饿,还要忍受寒冷的痛苦:“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如果饥寒交迫的日子,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承受,那也就算了。他的妻子与儿女,还得一块跟他忍饥挨饿。

艰难的日子,如果有妻子的体谅,那多少也有点温暖。然而陶渊明没有莱妇那样的妻子,也没有二仲那样的邻居。他能感受到的只有孤独,彻底的孤独,所以他说: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他很无奈,他也不想让家人跟着忍饥挨饿。但如果违背自己的志意去做官,自己无疑更痛苦——“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在自己的志意与家人的温饱之间,他选择了前者——这个选择无疑让他很痛苦,所以他说“良独内愧”。然而对于一个“任真”的人,要想满足人生最高的需求——“自我实现”(马斯洛语),他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内心的痛苦与煎熬,他的妻子与儿女大概是不能理解的。在他所处的时代,也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说“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他说“何所悲”,似乎是不在乎,其实从反面道出了没人理解的孤独,及由此而带来的悲伤。

我读陶诗,为一个天才式的思想家的孤独而感同身受。我知道在官本位的社会,拒绝做官太难,太不为人理解——别人都趋之若鹜呢。我也知道,当家人都不理解你的时候,尤其是家人因为你的选择而跟着你吃苦却不能理解你时,那种孤独是多么的痛彻心扉。

大诗人李白早就说过了:古来圣贤皆寂寞。陶渊明就是因为太“圣”太“贤”,远远把时代甩在身后,所以才会注定如此孤独。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最孤独的人。千载之下,孤独的陶渊明,在我心中,最有力量。

诗人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趣闻故事

雨巷诗人是谁

陶渊明是哪朝人

陶渊明

诗人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

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秦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骆宾王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