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实习为何这么难(共含8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凑凑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学生实习为何这么难
时报记者 杨启蒙
“实习难,难于上青天。”暑期将至,又到了大学生找实习单位的时候,面对压力,他们发出了如上感慨。据了解,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一大二大学生也希望能通寒暑假实习来增加职场经验、提高专业知识,为将来找工作增加一些筹码。但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想找到一家实习单位并非易事,而大学生实习难问题也日益为社会关注。
企业怕提供实习会增加成本
广州市韦博俊杰人才顾问公司总经理郑惠忠告诉记者,现在有些单位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等专业性机构,从原则上来说“的确并没有培养实习生的义务”。他告诉记者,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器材都很有限,满足正常员工的工作后,留给实习生的空间实在很小。而一些单位以前接收的实习生,由于各种因素给企业留下了坏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有接收实习生的心理障碍。
此外,高校扩招,也是加剧大学生实习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家专业人才网站负责人王先生表示,随着高校扩招,同一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接收实习生的单位数量却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也造成了实习难。王先生认为,“实习问题其实是就业问题,只不过实习是一个短期的就业”。
此外,一些从事高端技术产品研发的公司,需要的是一些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而刚毕业的学生都需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也是他们不愿热闹收实习生的原因之一。东莞一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企业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出于节约成本,有些企业早就关上了实习大门。以前提供实习机会,只是出于对社会的回报,但这些大学生理论和生产实际实际相差甚远,企业又需为此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而且会因为培养实习生而耽误生产,所以该司现在基本不提供实习机会。
暑期生实习机会更加少
“我们每年向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名额非常少,大约只有5个”。富士施乐(上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周小姐告诉记者:“而且这些实习机会只提供给大四学生。”
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比较愿意为那些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的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当作企业的储备人才外,大部分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广州地区十多家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只有两家表示愿意接收暑期实习生。
广州市象牙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兼职网”总经理刘文才告诉记者,大学生们寻找实习机会,一般不是为了兼职赚钱,而主要是以通过实习来提前获取一定的职场经历和体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但目前从整体来说,除餐饮、零售、管理咨询和酒店等服务性行业,每年会出现一些季节性的岗位空缺需要实习生外,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并不需要实习生。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骑马找马是为了找到更好的马,并使找好马的效率能够提高,
大学生首次就业为何这么难
。进行就业环境分析是为了使同学们能够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对就业需求、就业供给、就业竞争及其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人的认识是由环境决定的,每位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的设计也必须从现实所处的阶段和条件出发。环境分析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也是求职定位的前提。
就业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的各种客观因素,从中找到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依据和理由。就业环境无疑是个人就业的外部约束条件,只有充分认识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个人的职业定位才会更加合理和现实,否则,脱离现实的规划和定位只会给求职者带来打击和失望。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就业政策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总体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规定,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政策内容,体现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对职业市场的导向性规定。从目前来看,就业政策以市场调节为主,即毕业生在国家和学校的指导、帮助下,自行与用人单位沟通,进行双向选择。简单地说,具体到哪个单位就业完全由毕业生自主选择,自主决定,前提是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如销售商品一样,卖给谁都可以,产品是自由买卖的,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是保证交易的合法性,规定交易的约束条件,产品能否顺利售出是产品销售方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必须依靠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就业市场进行竞争,就业政策只是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但不保证交易一定成功。
因此,总体说来,就业政策就是起到保护求职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同时也约束求职者的部分求职行为,而求职者具体获得哪一个职位,被哪个用人单位录用,都必须靠其自身的能力和条件,由市场来决定。
从高校扩招后的、和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经济环境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计划在这一地区或这一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对大学生的吸纳和接收能力较强,就业机会较多,薪资水平较高;反之,则意味着较少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薪资水平。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求职行为主要发生在就学城市和较为了解的目标城市。
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大城市占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中城市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更强,在这些地方,就业机会更多,因此,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决定该地区的就业状况,
一般说来,沿海要好于内地,大城市好于中小城市。
三、社会环境
地区文化、学校传统、亲朋好友、老师、家长等大学毕业生所处的外界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就业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前两者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影响更为显著,更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形成一种集体行为模式,比如进外资企业、考研、出国等。
四、供求状况分析
(一)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情况
1.从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20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人,20为280万人,20为300多万人。年、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为70%左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城市更低,意味着有30%左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与下一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队伍中。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市场供求的基本情况,70%的就业率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2.国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下降趋势,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稳定。有关资料表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500万~600万人,加上的下岗职工,下岗职工人数近1 000万人。国有企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大幅度下降,而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对大学、中专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上升速度有限,而且需求缺乏稳定性。
3.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明显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首先,企业对人才的高消费现象十分明显,对于专科学生,稍有规模的企业基本持排斥态度,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重心上移,主要以接收本科生以上的毕业生为主。其次,由于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许多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下降,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结构与毕业生的供应结构不对称。
(二)职业市场的供给状况
1.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下降,部分行业及国有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相关资料显示,20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下岗职工500万~600万人,加上应届大学、中专毕业生,构成了一个远远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庞大人群。
2.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岗位的提供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而求职者数量远大于就业岗位的提供量,表3-1是贵阳人才市场第四季度的人才供求状况(据贵州人才信息网)。
3.从19开始,高校扩招,到20,每年入校的新生有500多万人,毕业生也有500多万人。这500多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加上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求职群体。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职场竞争的严峻形势,求职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竞争的激烈性,量体裁衣,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后择业。
实际上,求职者感到求职难,用人单位却感到难以找到合格的人才。一方面是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种情况加剧了用人单位对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应届大学生的排斥心理,极不利于大学生的首次就业。
憨厚的外表让人信任,外表看起来太聪明的人,反而会让人产生警惕。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
请问:作者许地山幼时不与父亲一块儿住吗?他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四川省峨眉县九里二小 刘进
广西宜州祥贝乡里洞小学 韦@科
许地山(1893~1941),现代著名作家,教授。名赞坤,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原籍福建龙溪,出生于台湾。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大学生就业难,怎么这么难啊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雪上加霜。以往每年11月份,各高校都会集中举办各种招聘会。但记者日前走进山东几所大学校园发现,与往年相比,校园里比较冷清,并没有出现招聘会一场接一场、供求两旺的局面,企业专场招聘会数量、招聘人数都有所减少。常月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并不多,只能在网上寻找求职信息,四处投递个人简历。近两个月,她向用人单位投了二十多份求职简历,但都没有消息。她说,同宿舍的同学还没有一个人找到工作,听说金融危机来了,大家都很迷茫。国家工信部网络营销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陈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就业不比获得奖学金,不是看你学得如何,而是能力、学历、智慧、关系、细节的大比拼,当前各高校虽普遍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对毕业生这方面的培养和培训也欠缺,导致许多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研究生求职为何这么难自我介绍
“因研究生找工作困难,本人现欲做兼职,承接以下业务:装卸工,车工,钳工,焊工,水电工,瓦工,木工,砸墙,砌墙,筛沙,油漆工,疏通下水道,贴瓷砖,拆洗油烟机,拆装空调,修雨伞,磨刀,钉鞋掌,送外卖,收旧货,要债,洗头,搓澡,按摩,刮痧,拔火罐,算命,割双眼皮,……另:本人长期代写小学生寒、暑假作业,替小学生欺
负其他同学(年龄在0岁以下)。长期合作者免费赠送一学期代签家长名,有意者请来电来函与本人联系。”
这当然只是一个玩笑。可玩笑背后,“工作难找”、“读研无用”确实成了应届毕业研究生头疼的问题。
同一份工作,当年本科毕业就顺利拿下,如今戴上硕士帽却遭到拒绝
一个多月的找工作经历,已经让刘瑜相信今年自己要打一场恶战。
今年7月即将毕业的她,是武汉一重点高校传播学系的研究生。最初,出身名校名专业的她认为就业对她而言就是“择业”,工作由她选,职位由她挑。
而现在,“择业”变成了“求职”。从刘瑜读研时的0起,很多高校开始改革硕士研究生学制,应用类学科普遍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或两年半学制。“扩招、改制、交学费,我算是什么都赶上了。”
两年的研究生教育让她和她的同学们感到紧张,除了要修完和三年制研究生一样的学分外,发表论文、专业实习上也都是一样的要求。
今年7月,他们将和三年制学生一起毕业。“就业的压力,陡然加大了。”压力让找工作的人变得脆弱、敏感。每当用人单位问到学制,刘瑜会以很快的语速说,“我们和三年是一样的,学分、实习、论文都是一样的。”
和那些本科毕业时没有找过工作的同学相比,刘瑜显得更有经验。
本科时,由于有着学习成绩优秀(主要是英语)、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党员之类的“筹码”,她很顺利地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一个沿海城市的选调生,这份工作引来很多人的羡慕。然而好事成双,她同时也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
面临选择,她妈妈说,“现在的这个工作就很不错了,读研之后不是一样要找工作么,谁知道那时候又是什么情况?”她爸爸说,“中国现在还是看学历的,两年之后,名校研究生还怕没人要?”于是,工作让位于读研。
两年后的现实证明她妈妈比她爸爸聪明。毕业生一年年增加,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而当初找工作的经验并没有给刘瑜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她一开始就过于轻敌。她自信满满地再去参加那个城市的选调,交表时实言相告自己本科毕业时已经通过了各项考核而且签约,言下之意是现在读了研再来就更没有问题了。
话一出口,工作间里一个老师很奇怪地看了她一眼,她感觉顿时不妙。果然,她连“一面”的资格都没有了。“后来有人告诉我不应该说自己当时已经通过选调没有去。签约不去是人力资源部门最讨厌的人。”
现在用人单位似乎清醒了,不再强调硕士学历
研究生毕业人数的陡然增加,是刘瑜和她的同学们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
0月日,北京农展馆的研究生招聘专场,万人参加。北风中的农展馆,内外都是人,硕士、博士、MBA、海归……
吴兴国是山西一所大学的法学硕士,那天他坐了8个小时的夜车来到北京参加这场最大的研究生招聘会。“简历投了0多份,可到现在一个回音都没有,好一点的高校都要博士,差一点的学校也总说回去研究研究。”到现在为止,吴兴国没有收到任何可以参加进一步考试的消息。
“本科的时候看见用人单位要求学历是硕士就恨恨的,骂他们轻信一张空学历。读完研后又巴不得每家公司都只要硕士。”武汉一所工科学校的研三学生林升说,“但是经过了前几年流行的学历崇拜,现在用人单位似乎清醒了,他们不再强调硕士学历。本科生由于成本更低,也比研究生好找工作。”
“读研的确可以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但是时间越往后工作就越难找,这话实在不假。”刘瑜说,“这就需要自己来取舍,是愿意先找到工作‘占上个坑’还是暂时不管工作,一口气读完再说。”
“0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7.5万,与去年同比增长9%。据有关部门介绍,006年全国硕士生招生规模也将有所增加。”林升从网上看到这则消息后一阵纳闷,“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不清醒啊,毕业生越来越多,越往后找工作越难。”
迫不得已,一些硕士降低了求职标准,可在本科生眼里,这种做法是“搅局”
降低标准是硕士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的.最好办法。刘燕今年将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也不打算考研。在她眼里,所有跑去只招本科生的单位投简历的硕士就是“搅局”的坏蛋。
“一个很普通的航运公司,居然有好几十个硕士和MBA跑来‘搅局’,明知道自己通过了也不一定去,白白浪费其他人的面试机会。”刘燕愤愤不平。
“压力一大,逼着大家接着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以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有个英语六级证书就很好了,现在六级证已经拿不出手了,托福、雅思、GRE,有的同学把驾照都添上了……”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说,“都说研究生质量下降,但是如果凭这些证书硬件来看,学生的确一年比一年厉害。”
“如果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恐怕还是选择读研,毕竟,读了研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平台不一样,工作标准肯定就要提高了。”刘瑜说,“今年有400万应届毕业生,如果我们都找不到工作,那些本科生、专科生去干什么呢?”
林升前不久被一家民企拒绝,而一个大四的师弟却拿到了OFFER(聘用书)。“人力资源部门说研究生没有本科生年轻有活力,跑业务不如本科生积极,我就纳闷了,难道多读了两年书,连活力都读没了?”
父亲为何这么难请的作文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父亲为何这么难请。”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
请问:作者许地山幼时不与父亲一块儿住吗?他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许地山(1893~1941),现代著名作家,教授。名赞坤,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原籍福建龙溪,出生于台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父亲为何这么难请》。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父亲为何这么难请
农村大学生就业为何那么难
一份针对“90后”求职的调研报告显示,有52%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地点;同时,超四成的大学生选择“~4000元”作为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资。
调查发现,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有巨大差异
家在湖南一个小山村的小李是某普通二本大学中文专业研究生,尽管她现在已经成功找到一份工作,但之前在找工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城乡偏见成为她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小李说,她曾应聘一所重点中学教师岗位,顺利通过初筛,笔试成绩也不错,但面试时被刷下来。她通过学长打听,原来是招聘方觉得农村孩子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就被一个成绩差不多的城里孩子取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小李有同样遭遇的农村家庭出身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农村背景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家庭背景进行比较,发现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有巨大差异。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则只有69.5%,两者就业率相差18.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30.5%的人难以落实工作,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城乡出身背景的差异,不过,这两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差异要小于普通本科高校,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分别相差5.2和6.5个百分点。
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体现在低就业率上,而且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想要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获取较高的收入,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会遭遇比城市家庭出身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大学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工作单位是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与此同时,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35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普通本科毕业生中,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3505元)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51元)高654元。在重点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中,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初职平均月薪也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但其差异并不是很大。
三大原因导致就业难
据分析,导致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来自农村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所学专业及其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的掌握都要少于城市家庭出身的学生,这使他们在就业准备方面不如城市学生。第二,来自农村的学生所能动员的家庭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要少于城市学生,这会影响他们进入好单位、获取好工作的机会。第三,由于成长环境的局限,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培养方面不如城市家庭子女全面,自信心和自我能力表现也往往不如城市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应征工作机会时(比如面试)的表现而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对此,职场专家建议,一方面,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最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就业扶助和指导,他们应该是大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另一方面,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也要在学校苦练本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增强自信。
日本人为何这么节约
认清国情是促使日本人节约的根源日本人的节约首先是在清醒认识自身资源不足的基础上树立的一种忧患意识。这些天,本报记者就节约问题对自己的日本朋友搞了个小型的调查,电话采访了位于各地的11名朋友。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日本朋友都认为,日本人节约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清楚日本的资源极度缺乏。他们说,日本比不上中国地大物博,而且由于日本是岛国,无论多么缺少物资,都很难依赖其他地区,因此节约成了日本民族的传统。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中,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日本通货膨胀,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日本经济。197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持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因此画上句号。曾任日本经济企划厅长官的屋太一当时出版了一本名为《油断》畅销书。书中称,日本石油进口中断一个月内,就会有50%的企业倒闭,两个月内将发生社会**,半年内国家将崩溃。虽然这些说法有些耸人听闻,但表明日本人对自己缺乏资源这个残酷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久前,记者在聚会上还听到一名日本专家这样说:“我们的衣服、鞋子和包,是中国造的;吃的鱼虾是澳洲的;蔬菜也大部分进口自外国;只有大米是我们自己的。”
对自身国情的清醒认识使日本重新制定了发展战略。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轻量化”,设立了与能源相关的政策审议会,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并以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节能活动。日本民间也大力开展节省能源、提高能效运动,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1973年,日本进口石油约29013万升,1987年降为18391万升,以后陆续回升,但2002年仍只有24190万升,低于石油危机时期的水平。但这段时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成倍增长。1973年度日本的GDP为116.71万亿日元,2001年度为500.81万亿日元,差不多翻了两番。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平均1万亿美元GDP的产出,消耗相当于2.64亿吨石油,而日本仅消耗0.96亿吨石油。现在,能源价格暴涨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已经大为减弱,尽管近来油价不断突破历史高位,但日本经济界非常冷静。
家长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节约习惯
除了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外,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的节约习惯来自教育。来自横滨的公务员山内先生和在东京读研究生的宫本大辅先生都出身于富裕家庭。他们说,从不剩饭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时候,每当他们吃不完自己盘子里的饭时,父母会呵斥说,剩饭会遭报应的。到别人家做客时,更必须吃完主人准备的所有食物,如果盘子里剩有东西,就非常失礼,这样的人和他的家庭会被人看不起。
这种节约的家庭教育不仅存在于过去,现在的日本家庭仍然如此。有一次,记者到一个名叫工藤的朋友家中做客。他是日本一家大公司的部长,家中只有一个孩子。记者与工藤聊天时,听见他的独生子正在另一个房间缠着妈妈要求买一套滑雪衫。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宝贝儿子要件衣服,要求并不过分。但工藤夫人却不答应,最后只答应给儿子买一套二手的,理由是滑雪衫一年也用不上几次,没必要买新的。
穿二手衣、用二手货在日本非常普遍,记者对此深有体会。刚刚到日本的时候,一些好心的日本人曾送来很多旧衣物、旧碗碟等生活用品,当时记者有些生气,莫非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后来记者才明白原因。由于日本人不忌讳穿用二手货,因此跳蚤市场十分发达。不久前,位于东京的祖师谷留学生会馆开了一个跳蚤市场,笔者看见周围的居民送来的物品中,有些甚至是上世纪70年代的制品。记者问卖主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扔了时,很多人都回答:“还能用,扔了太可惜了。”跳蚤市场快结束时,记者看见,真有不少“老掉牙的东西”被卖了或送了出去。
在家庭外,学校继续向孩子们灌输节约的观念。为了解日本学校对孩子的节约教育,记者到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的小学进行采访并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吃了午餐。日本小学生每天的午餐都由学校提供。首先,两个学生负责发饭,把全班同学的饭平均分到每个同学的盘子里。分完饭以后,学生们分成几个人一组开始吃饭。有同学吃不完盘子里的饭,老师告诉他,这样对不起做饭的工人和为他们分饭的同学,其他同学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在这样的气氛下,每个学生都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据老师介绍,当一批孩子毕业时,学校还会呼吁学生和学生的家长将还能够继续穿用的校服捐赠给学校,供新生使用。
媒体“抠门比赛”让节约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在东京工作的谢美津子小姐认为,虽然有教育的影响,但她有意识地进行节约,主要是在看到相关电视节目后养成的。她说,她从未经历过贫困,当了解到许多国家的民众还生活在缺水、缺粮、缺电的极度贫困状况时,她才开始认识到应该尽量节约资源。
长期以来,推动人们的节约意识,成了日本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今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日本各媒体的相关报道可说是铺天盖地。《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均用七八个版的篇幅宣传节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并对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地热发电等都做详尽介绍。
由于日本人喜欢节约,各媒体经常举办一些以节约为主题的节目。这些节目并不是对受众进行简单的说教,通常是寓教于乐,本文开头所说的“看明星如何用1万日元过1个月”就是这样的节目。许多电视台还乐此不疲地每年举办各种“抠门大赛”,吸引普通观众参加。被日本媒体称为“吝惜道祖师”的小幡玻矢子就是从这样的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日本的节约明星。她有名的节约之道包括:肥皂寿命延长术(用比肥皂小的肥皂盒,或让肥皂斜立在肥皂盒里,不用肥皂时尽量避免让它淋水,这样能延长肥皂一倍寿命)、不伤玉手的超级洗洁剂(米糠洗洁剂)、自制芳香剂(冲泡过的咖啡渣)等。
这样的节目人气非常高,带动很多日本人发明新的节约办法。有人发明了新型煮蛋法:用一个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进鸡蛋,加水50毫升,加热后1分钟把水煮开,再煮3分钟后熄火,然后利用余热3分钟把鸡蛋煮熟,整个过程仅耗时7分钟。普通人一般是用一大锅水烧10分钟,一直将鸡蛋煮熟为止。两相比较,前者节水4/5,节省燃料近2/3,效率却提高近1倍。
政府和企业高层在节约活动中起着表率作用
除了公民的节约意识和家庭学校的节约教育外,日本节约的重点是政府和企业,毕竟政府和企业耗费的各种资源占了全国的大部分。
要想老百姓树立节约意识,政府官员的表率作用最有说服力,也是最生动的教育课。对老百姓空喊一万遍节约口号,远不如官员一次身体力行的节约行为有影响力。几个月前,日本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决定把政府机关空调温度定在28摄氏度,并允许公务员穿短袖衬衫上班,受到各界好评;8月底,环境省又提出了冬季节电计划,提倡冬季穿厚服装,把暖气温度定为20摄氏度。
为了节约政府开支,日本仓吉市市长长谷川稔还主动向自己开刀。自2005年7月1日起,长谷川稔率市政府职员共370人承担起市政府的清洁工作,大家轮流利用下班前15分钟打扫。此举每年将为该市节省350万日元。
日本的企业更是将节约作为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汽车之所以能在美国市场打败美国汽车,主要靠节油这一招。松下电器公司国际事业部的清治一久先生告诉记者,日本的节约重点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要是通过开发新技术、新材料,向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循环使用率方面转变。在日本的电器商店,每一种产品的标签上不仅要标出该产品的耗电量,而且还要标明每年节约电费的钱数,让消费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能省多少。清治先生称,多次循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最好的节约。日本每年要废弃1800万台冰箱、空调和彩电等家用电器,这些家电中含有各类金属约10万吨。为此,松下等大公司都成立了废弃电器回收利用技术中心,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低成本回收利用废弃家电。
节约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采访中,东京的退休教授桥本芳一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观点:他的节约行动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也是出于对个人健康的考虑。70多岁的桥本先生说,几十年前,日本很少有人得糖尿病、高血压,那是因为大家的生活都很贫困,所以日常生活都是以简朴的食物为主,并且不会吃过多的食物;而现代的日本人生病主要是由于生活富裕,暴饮暴食造成的。
记者翻开小幡玻矢子著的《超级节约术》,书中的一段话特别让人感动:都市化的现代人,早已习惯“拧开龙头就有水”、“衣服旧了买新的”等便利生活,但是在灾难发生时,我们才知道面临困难时的窘境。其实,每一件用品都有非比寻常的缘分,因此不论价值多寡,我们都应分外珍惜和爱护。确实,许多日本人不仅是把节约当成一种“省钱之道”,更是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态度。节约体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个人的健康需要节食,整个人类的“健康”也需要节约。
★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