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年的情感散文(共含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jz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时候的我是很盼望和喜欢过年的。
记忆中的寒假是最开心快乐的,因为不是农忙时节不用干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要过年!
那时候的寒假真的是无忧无虑啊,父母的忙碌与操心似乎与我们无关,我们只管尽兴地从家里玩到外面再从外面玩到家里,每天那个累啊!每天那个开心啊!
而过年应该从腊月23开始算起。
23是灶神上天和扫尘的日子,这一天里,家家户户会上香虔诚祭拜灶神、送灶神上天,然后里里外外清洁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
24过小年,这就意味着年真的来了! 各家都开始进入迎接新年的倒计时,各项过年准备工作也在逐项进行和落实中,其中最让我们期待的应该是除夕和初一了。
“30晚上的火,月半晚上的灯”,这是本地的习俗,30晚上的火一定要旺,越旺越好。到了30下午,我们就开始把火烧得旺旺的,那是小孩子都感兴趣的一件事了。一般的情况下,在父亲把火烧燃后,我们就负责添柴了,两个弟弟特别调皮,每次总是故意把柴添得很多,看着那蹿得很高的火苗不停地跳动,他们就开心地在旁边笑着跳着,不时地还拍着手大叫,然后还不时地从火堆了夹一个红透了的火种出来炸鞕。那火红的火苗映着他们冒着汗的兴奋脸庞更加红通通的,我就在旁边看着,负责他们的安全。
现在想来,我们家乡过年较其他地方而言是非常简单的。那时候,一般的家里会准备一些糖点,然后除了炸点兰花豆、花生什么的,其它的就很少。但在我的印象中,从下午开始,陆陆续续地吃了兰花豆、花生、蛋卷,还有爆米花、金果、雪枣之类的后,肚子就早已经饱了,所以除夕晚上的饭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就只是个过场了。
除夕的团年饭比较丰盛,其中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猪蹄,记忆中的我从来没有在除夕吃过它,因为太腻,父母把它们叫做元宝,就是吃了来年富贵发达的意思吧!总之,除夕的盛宴对于我们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关心的是饭后的点灯笼和拖木瓢。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灯笼玩,但是妈妈好像特别喜欢灯笼,小时候的我是玩过好多灯笼的,弟弟们倒不是怎么喜欢,他们一般都不要,但玩过的灯笼大多都是被他们烧了。小时候的他们好像破坏欲特别强,好好的灯笼在我玩过后给他们没多大一会就会化作了一缕轻烟。
吃过饭把灯笼点上出来,其他的小伙伴们也陆续出来了,我们先要比一下谁的灯笼最好看,最特别,我的灯笼一般都比较小,但几乎每次都是最好看的,那一刻,心里就会特骄傲,也特感谢妈妈,也特佩服妈妈的眼光!比过后,我们的灯笼队就绕着村子走,一边走一边嘴里唱,唱的什么我现在记不全了,只记得好像有这么几句:打灯笼,上通城,接老伯,吃线粉……伙伴们念得好快,好像当时都没有好好去想念的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开心。
我最喜欢那点着红烛的灯笼,红红的特别喜庆和热闹,朦朦胧胧的给人很多美好的联想,那摇曳闪烁的柔和的红光让我想到天上的星星,想到了夏天那飞舞的萤火虫,甚至想到了天上那美丽的彩虹,那一盏盏灯笼在夜晚更像一条火龙在游走……
玩过灯笼回来还有一件事特别好玩,那就是拖木瓢。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木瓢把栓住,在楼板上拖着走,口里念:敲木瓢,打木瓢,老鼠生崽不成坨,生一窝死一窝,生的没有死的多……寄意很明显,就是咒那该死的老鼠!这件事我没多少兴趣,都是弟弟们在楼上把那木瓢拖来拖去,乐此不疲。
做完这些我们就没事了,也累得差不多了,而父母的工作还远没有完,他们还要守岁到12点后才睡,我们从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睡的。
大年初一我们是不用父母催促起床就会早早地起床,床头的新衣早放好了,穿好起来跟父母拜过年后再去给奶奶拜年,然后洗漱然后就坐在火炉旁玩,吃东西。
初一早上的过年饭最讲究,菜的花样最多,量也多,因为一定要“年年有余”(鱼是一定少不了的)。虽然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子菜,而我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吃一点就饱了,然后就坐在火炉边等着去挨家挨户拜年。爸爸妈妈说过不准吃过饭就往人家跑,什么叫吃年饭呢?年饭就一定得好好吃,慢慢吃,所以不能太早就跑去打扰人家,要等到人家都吃好后才能出去。
拜年也好玩。我们村的习俗是挨家挨户都要去拜年的,大人也是这样。拜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其实就是跑龙套,一圈跑下来,口袋里全是花生、爆米花、豆子等,男孩子还有好多烟。再大点到人家去拜年就会坐坐,大人们就会夸我们的新衣服好看,会称赞我们懂事、会读书,会问问我们年过得是否热闹!在那一刻,我觉得乡情是那么温暖,那么亲切,那么美好!
“初一儿,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一般的情况下,初二开始我们就会去亲戚家拜年,首先去外婆家,其他的地方我就不用去了,爸爸会带着弟弟们去。大概到初六左右拜年全部结束,年味也在一天天淡了下来,而到了十五元宵节的时候,会再来一个小高潮。
月半的灯,没错!到了元宵节的时候,那一晚会彻夜灯火通明,家家户户会在每间房里点上蜡烛,田间菜地也点上,有些地方还会在房前屋后也点上蜡烛。而我们孩子则会抓住这年的尾巴再乐一回——玩草龙灯!我没有参加过耍龙灯,但我喜欢看他们玩。他们自己扎一条草龙,先在村里前前后后玩一遍,然后跑到马路上拦车喝彩,一天一晚下来,收获也颇丰的,那些车主看他们孩子玩龙灯,大都会给个喜钱!
元宵节照例会吃汤圆,“吃了月半粑,准备种庄稼”,过了元宵节,年也便正式宣告过完,于是,种田的计划种田,上学的准备上学,上班的开始上班。
年终于过完了,但过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那些过年的记忆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又要过年,可心里缺少了儿时的那份欢喜。一样的年,一样的人,心情却大不相同。生活水准越来越好,可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也许我真是脆弱的,内心里陡然升起一种恐惧心理。每过一年,年龄就大一岁,青春在逝,容颜在变,恍然间三十年的光阴弹指而过,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这样的年啊?
回想起小时侯,每到快过年,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日子。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心爱的衣服拿出来试穿,把妈妈买的好吃的,一遍又一遍地打开,偷偷地取出几颗瓜子或糖块,再悄悄扎好袋口。那时心里是那么地盼望过年。
终于迎来年了。早上五点钟,就已睡不着了,眼巴巴瞅着窗外,等天发亮。新衣服早在第一天晚上就放在枕边了。妈妈早早起来,把炉火生好,家里暖和和的。等妈妈一声吆喝,我们兄妹就飞速钻出被窝,兄妹三人,欢欢喜喜穿新衣,妈妈在旁边,微笑地看着我们。现在想想,那时妈妈好象从没为自己准备过新衣服,孩提时的我们忽略了这些……香喷喷的饺子上了桌,平时很少吃到饺子的我们,已经心不在焉了,在我们眼里,好吃的东西太多了,饺子已经不是全部了,兜了装上瓜子和糖,穿上漂亮的新衣,在妈妈精心地打扮下,漂漂亮亮地出门了。去伙伴家串门,然后三五成群地再相约去同学家……晚上,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爸爸把旺火点燃,哥哥把鞭炮猜开,一个接一个的往火里扔,燃后的鞭炮飞射出火星,妈妈让我们围着旺火跑几圈,说这样今后日子会旺的……我特别怀念那样的年,那种心情,那种气氛……那时的快乐真是简单啊!
可是那种快乐一去不复返!
撕下了日历上的一页,春节假期结束了。我也松了一口气,几天来探亲访友,无休止的吃吃喝喝,我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总之过年就是一个字:“累”。
小的时候是那么的盼过年,进入腊月就开始天天数着指头算恨不得把日历一直撕到过年。参加工作以后更是盼望春节放假回家团聚。早早买好了过年的东西,心里慌慌的,归心似箭呢!最高兴的`是刚刚一下车,侄子侄女等一大帮早早等候在那里了,一见到我蜂拥而上,把我带的东西抢到手,于是前呼后拥的众星捧月般的把我接到家里。
那感觉好温馨呢!一进家门,小院里扫得干干净净,大门上贴着门神,和对联,大红的灯笼也高高挂起,一派过年的景象。哥姐都在厨房里忙着,炖肉的香味弥漫着,和锅碗瓢盆的响声,象是一曲欢乐的交响乐,孩子们分到了我给他们的礼物都跑到外面去和小伙伴们炫耀了。
屋里只有我和父亲在闲谈,火炉把屋里烧的暖暖的,桌上摆满了花生瓜子,糖块,苹果,还有我喜欢吃的冻花盖梨,咬一口酸酸甜甜的,父亲不断的问寒问暖工作累否。我是家里最小的是父亲最偏爱的小女儿,母亲早逝,父亲把我们拉扯大很不易,我和父亲的感情很深,我坐在父亲身边聊着享受着那一刻的亲情和温馨。晚餐是丰盛的,一家人坐在一起高高兴兴,我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现在想起来如在眼前。光阴似箭,如今父亲早已离开我们九年了,九年里我没有回家过春节,哥姐年纪也大了,只是打电话问候一下,再也没有当年的气氛了。只有那一幕还永久的镶嵌我的记忆里,不会忘记。
每逢过年我都会想起心里有无尽的感慨和留恋。
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
岁月如梭,时光如流,转眼间新的一年又要来临了……
现在谈起过年,总感觉有些落寞和无奈,心绪越来越淡,心中仿佛有种空虚和惆怅萦绕于心。真眷恋儿时过年的那种情结,那种氛围,它是那样令人难忘,那样让人铭记……
恍惚间,儿时过年的记忆之门悠然敞开......“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溢满东北人家心怀的民谣在潜移默化中演变成了我家和邻里那时准备新年的方圆之规,其实,大家是既图吉利又乐此不疲。
小年那天,按照历年习俗须吃两顿饭,早晨一定要吃饺子,这算是对“灶王爷”的无比敬重吧。二十四,爸爸拿出笔墨,开始写对子,什么“抬头见喜”,什么“春回大地”......我父母是中专生,在河东屯算是高学历。那年头没有买对子的,所以左右邻居有不少找我父亲求字。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不管有多累,总是有求必应,在他挥毫泼墨的洒脱中我读懂了什么是自豪?!后来,我也许是“子承父业”爱上了书法艺术,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直至今日,我仍然在坚持,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对童年美好记忆的一份坚守吧!二十五,我们全家打扫卫生,父亲负责扫,我和妹妹负责擦,母亲负责洗,我们全家人尽管很累,但是一个个哼着流行小曲,乐呵呵的准备过年。
三十的'前几天,我家开始精心准备美味佳肴......三十早晨起床,我和妹妹就换上新衣服,忙着打糨糊、贴对联,有门有窗的地方几乎贴个遍。我母亲忙着做吃的,我家三十下午饭有讲究,一是要做十个菜,叫“十全十美”,二是必须有鱼——而且是鲢鱼,美曰其名叫“连年有余”。我和妹妹馋猫儿寻味儿似的在母亲的身边徘徊,等到香气扑满餐桌时我和妹妹的期盼也就如尘埃一样安然落定。这时,父亲急着让我赶紧去放炮,说“人活一口气,无论过日子还是过年都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这简单的教诲却成了我长大后不断前行的动力!伴随着隆隆的鞭炮声,我家一年中最丰盛、最开心的团圆饭开餐了,一家四口人沉浸在一年中收获与喜悦之中,我母亲还时常唠叨一句,“你们哥俩儿要是总这么大该有多好”!夜幕降临了,那时还没有电视,我和妹妹拿着罐头瓶子,点支蜡烛做灯笼,直系亲属提前拜个年。我家河东屯的亲属有十几家,走了一圈将近晚上九点了。要吃年夜饭前,父亲领着我和妹妹给故去的人烧纸,那红彤彤的火光跳跃着父亲生动俊毅的脸,父亲仔细的撩拨着地上燃烧的“纸币”,似乎他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倾注着他对故人的无限牵挂和感激,他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得让他们在那头儿过个好年!”那份幽幽的情怀曾充实了我童年的记忆!
大年初一,我和妹妹穿上新衣服,带上父母的嘱托和真挚的祝福,走街过巷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头几年,父亲让我去,我很难为情,而我妹妹比我主动,所以她的压岁钱比我得的多。到后来,我也懂事了,给爷爷、奶奶送饺子的事我都主动承担。那时候,小孩子的游戏都很单调,我家条件好父亲给买个足球,把我家和邻居老张家的菜园子当足球场,我当主帅,负责调兵遣将,小伙伴们各司其职,我派给妹妹的差事是当“守门员”,她穿个大皮靴,就像个“假小子”,样子可爱极了!十几个小伙伴一下午踢的很累也很开心!散场后,小伙伴儿们扇乎着狗皮帽子,头上冒着热气,笑声荡漾的跑回了家。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四口人坐下来打扑克,按实力分伙,我和母亲一伙,父亲和妹妹一伙,在扑克牌的激烈摔打中畅快着我们一家四口的天伦之乐!
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儿时的过年最让人难忘,记忆最深。浓浓的年味,童年的情怀,宛如那陈年的美酒,韵味儿绵长而久远!
过年的母亲情感散文
倏忽之间,兵已当了十四个春秋,每遇了过年,就念着回家。急慌慌写一封家信,告诉母亲说,我要回家过年。母亲这时候,便拿着那信,去找人念了,回来路上,逢人就说,连科要回来过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着,过年的计划全都变了,肉要多割些,馍要多蒸些,扁食的馅儿要多剁些。
做这些事情时,母亲的陈病就犯了,眼又涩又疼,骨关节被刀碎了一样。可她脸上总是笑意充盈着,挖空儿到镇上的车站,一辆一辆望那从洛阳开来的长途客车。车很多,一辆又一辆地开来;人也很多,一涌一涌地挤下。她终于没有找到她的儿子,低着头回家,夕阳如烧红的铁板样烤压着她的后背。熟人问说哪儿去了,她说年过到头上了,却忘了买一包味精。那人又说味精不是肉,少了也就少了。母亲说,我孩娃回来过年,怎能没了味精呢。
回到家,母亲草草准备了一顿夜饭,让人吃着,身上又酸又疼,舀了饭,又将碗推下,上床早早睡了。她却一夜没有合眼,在床上翻着等那天亮。天又迟迟不亮,她就索性起来,到灶房把菜刀小心地剁出一串烦乱的响音。剁着剁着,案板上就铺了光色,母亲就又往镇上车站去了,以为我是昨晚住了洛阳,今早儿会坐头班车回家……
这样接了三朝五日,真正开始忙年了。母亲要洗菜、煮肉、发面、扫房屋,请人写对联,到山坡采折柏枝,着实挖不出空儿来,就委派她身边邻舍的孩娃,到车站等候。
待孩娃们再也感觉不到新鲜,母亲也就委派不动他们了。那车站上就冷清许多,忽然间仿佛荒野了。可就这时候,我带着孩子,领着妻子,从那一趟客车上下了来,踩着那换成了水泥的街路,激动着穿过街去,回到了家里。推开门时,母亲正围着围裙在灶房忙着,或在院落剥玉黍穗儿喂鸡,再或趴在缝纫机上替人赶做过年的新衣。而无论忙着什么事情,那块自染的土蓝围裙总是要在腰上系着。这时候看见我、妻和孩子,她便略微一怔,过来抱了她的孙子,脸上映出难得有一次的红润,说你们外面忙,火车上人又多,回不来就不要回了,谁让你们赶着回来过年呢?明年再也不要回了!
妻不是农村的人,她一生受到的是和农村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甚至和她同样的城里人相比,那教育也很独特,所以与乡村的文化和习俗,她是坚决地格格不入。每次回家,打算着初六返回,初二她便焚心地急。今年过年,我独自同孩子回了,提早写信,明确日期:腊月三十回家,午时到洛阳,下午晌半到镇上。一切都准时得少见。长途客车颠到镇上时,我问孩子:“见了奶奶你怎么办?”
“让奶奶抱着。”
“说啥?”
“说奶奶好,我想你。”
“还说啥?”
“说妈妈上班回不来,妈妈让我问奶奶好。”
“还怎样?”
“过年不要奶奶的压岁钱。”
这就到了镇上。镇上依旧如往年,路两边摆有烟酒摊、水果摊、花炮摊。商店的门依然地开着,仿佛十四年未曾关过。时候已贴近了大年,采买的人都已买过,卖主们也只等那忘买了什么的粗心人突然光顾。街上是一种年前的冷清,想必大人们忙着,孩娃也在家忙着。我拉着孩子下了汽车,四顾着找寻,除了夕阳的光照,便是摊贩收货回家的从容,还有麻雀在路口树上孤独的啁啾。
没有找到我的母亲。
孩子说:“你不是说奶奶在车站接我吗?”
我说:“奶奶接厌了,不来啦。”
我牵着孩子的小手,背着行李从街上穿过。行李沉极,全是过年的客品:酒、烟、水果糖、糕点、麦乳精、罐头和孩子穿小了或款式过时了却照样新着能穿的小衣。我期望能碰到一位熟人,替我背上一程,可一直到家,未曾见了哪个熟人。推开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围着那块围裙,在房檐下搅着面糊。孩子如期地高唤了一声奶奶,母亲的手僵了一下,抬起头来,欲笑时却又正色,问就你和孩子回来了?我说孩子他妈厂里不放假。母亲脸上就要润出的喜红不见了,她慢慢走下台阶,我以为她要抱孩子,可她只过来摸摸孩子的头,说长高了,奶奶老了,抱不动了。
到这时,我果真发现母亲老了,白发参半了。孩子也真的长高了,已经到了他奶奶的齐腰。我很受惊吓,仿佛母亲的衰老和孩子的'长成都是突然间的事。跟着母亲,默默地走进上房,七步八步的路,也使我突然明白,我已经走完了三十三年的人生。
我说:“你怎的也不去车站接我们?”
母亲说:“知道你们哪天哪一阵到家,我就可以在家给你们按时烧饭了,不用接了。”
说话时,母亲用身子挨着她的孙子,把面糊在他的头上搅得很快。她问:“在家住几天?”
我说:“过完正月十五。”
她说:“半个月?”
我说:“十六天。”
“当兵十多年,你还从没在家住够过这么长时间哩。”母亲这样说着,就往灶房去了,小小一阵后,端来了两碗鸡蛋面汤,让我和孩子吃着,自己去擀叶儿包了扁食。接下来,就是帮母亲贴对联,插柏枝,放鞭炮
鞭炮的鸣炸,宣告大年正式开始了。
夜里,我抱着睡热的孩子陪母亲熬年,母亲说了许多村中的事情,说谁谁家的女儿出嫁了,家里给陪嫁了一个电视机;说谁谁家的孩娃考上大学了,家里供养不起,就不上了。最后就说我的那个姑死时病得多么重,村里哪个人刚四十就得了癌症,话到这儿时,母亲看了一眼桌上摆的父亲的遗像。我便说娘,你独自在家寂寞,不妨同别人一道,上山找找神,庙里烧烧香,不说花钱,来回跑跑身体会好些。
母亲说:“我都试过,那些全是假的,信不进去。”
再就不说了,夜也深了进去,森森地黑着,便都静静地睡下。来日,我绝早起床,放了初一鞭,先将下好的饺子端给神位,又将另一碗端到娘的床前。娘吃后又睡,直睡到太阳走上窗面,才起来说天真好啊,过了个好年。初一这天,母亲依旧很忙,出出进进,不断把我带回的东西送给邻舍,回来时又不断用衣襟包一兜邻舍的东西,如花生、核桃、柿饼。趁母亲不在时,我看了母亲的过年准备,比任何一年都显丰盛,馍满装了两箱,油货堆了五盆,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共七条。我有四个姑,三个舅,我算了,马不歇蹄走完这些亲戚,需我五天至六天。可在我夜间领着孩子去村里看了几个老人后,回来时母亲已把我的提包掏空又装满了。
她说:“你明天领着孩子走吧。”
我说:“走?我请了半月假啊。”
母亲说:“你走吧,过完初一就过完了年,你媳妇在外,你领着孩娃回来,这是不通道理的。你孩娃和孩娃妈,你们才是真正的一家人,过年咋样也不能分开的!”
我说:“过完十五再走。”
母亲说:“你要不是孝子,你就过完十五走。”
一夜无话。来日母亲果真起床烧了早饭,叫醒我和孩子吃了,就提着行李将我们送往镇上了。这个年,是我三十三次过年,在家过得最短的一次,前计后算,也才满了一天,且走时,母亲交代,说明年别再回了,外面过年比家里热闹。
都是回家过年的人情感散文
去年腊月,我在南京,一个中年男人靠在树边喝酒,兴许是喝多了,他拉住大街上一个人,用急切的语气对一个扛着包裹的人说,走,走,跟我回常州过年……后来,我看见扛着包裹的人,跟那中年男人走向了街边一家酒馆,他们一起喝酒,双眉紧锁。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认识,但我分明感到了,是两个有乡愁的人,聚在了一起。常州,我想是那个中年男人的老家吧,但没一个人陪他回去过年。
所有的故乡,都是异乡演变而来。一群人,他们风尘仆仆,拥挤在春运的火车上,他们身体疲惫,但眼神发亮,他们是要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过年。他们是一群候鸟,要飞回家过年。他们的故乡,在群山掩映之中,在田野边,在井水之畔,在黄葛树下。
腊月,堂叔从温州奔回家,跌跌撞撞跑向山梁,在几座坟头前跪下来,重重地磕了几个头,那里,有堂叔的爷、奶、爹、娘。堂叔回家过年,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祖宗报一声平安。
老乡吴老大也回来了,他给我汇报这一年在外面打工的收入。银行卡上,有两万五千元呢。够了,纯朴的吴老大舔着嘴唇说,他要请我去喝酒。在一家小酒馆,吴老大说,能平平安安回来过年就不错了。他告诉我,邻村的何老二,在打工的工厂里患了尘肺病,一场手术就花去了两万多元。
堂叔和吴老大坐在一起喝酒时,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们在外面啊,啥苦也不怕,只要腊月能平安回老家过年,就很好了。”我嗫嚅着嘟囔了一句,老家的人,差不多都进城了,好多房屋都长满了青苔。
堂叔和吴老大猛地一拳头击在桌子上,几乎是在吼:“就是村里没一个人了,我们还是要回来过年,这里,有我们的根啊,人无论怎样活,都不能忘了祖宗!”
一到腊月,诗人老柏就反复清理着自己回家的包裹,带上新出的诗集,带上这里的腊肉、橘子、河边石头,家人的照片……老柏来到这个城市已30多年了,我问过他,这么多年了,你把这里当成故乡了吗?老柏淡淡一笑说,还是我的第二故乡吧。这个平时紧抿嘴唇的诗人,外表羞涩,内心狂热,他把诗歌都献给了这座城市。但有一首诗歌,他是献给故乡的:“一列列车,又是一列列车,一年总是盼望这最后几天,石头,睁开了眼睛,故乡啊,谁谁就要回来了,山山岭岭都在准备,我的内心有多少穿不完的隧道……”那是老柏在腊月里坐火车写下的诗歌。
昨天,我送严哥回他的老家湖北过年。客车开动前,我和严哥喝上了今年腊月里最后几口酒,他随身带着二锅头呢。喝着喝着,严哥的眼泪忍不住簌簌落下。我问他,咋啦?严哥对我说,其实老家一个亲人也没了,但总要回去一趟,才觉得心里踏实。严哥说,去年年三十夜,他就是一个人,跑到埋着父母双坟的山梁上,放了一串鞭炮后再摸索着夜色回到县城宾馆的。
回家过年的人,无论你启程赶往哪一个方向,都是幸福的人。
过年情感随笔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概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家里就开始“掸尘”,准备过年,这段时间可把家里人累得够呛,又是打扫卫生,又是杀鸡杀鸭,请猪头,用来祭神灵。小孩子最清闲了,什么事也不用做,只要到外面去,尽情地玩就行了。
好容易到了除夕,吃团圆饭了,一大家子围着桌子坐下,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什么清蒸蟹,油炸虾,糖醋排骨……小孩子早早坐下,忍不住想夹来吃,却又必须等人齐了才行,不然会被大人骂。吃完了也不能立刻离开桌子,必须等大人分完压岁钱后才能离开。这时,天已完全黑了,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所有的灯,一盏不剩,全被打开。
晚上是孩子们的天地,特别是男孩子,拿出了珍藏已久的烟花爆竹,什么“双节炮”啊,“喷泉烟花”啊,“糖果炮”啊……有些大户人家不惜用成千上万块钱买烟火,只为过年助助兴。不计其数的烟花在天空飞舞,像流星一般美丽,又像流星一般短暂,稍纵即逝,黑漆漆的天空被照得如同白昼。
过年的时候,有些话是被禁止的`,比如说“死”,任谁听见了都会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如果你将哭的话,大人会千方百计阻止你哭。因此,有些孩子常常装出不开心的样子,大人看见了,肯定会问什么缘故,只要不哭,你有什么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人人都希望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多多赚钱,怕这一哭,把新一年的财气福气好运气全哭没了。
我觉得过年什么都好,就是守岁不好,太痛苦了。一个晚上,都得睁着眼,刚眯了一会儿,又被母亲弄醒,这让我十分恼火,想睡觉都不让睡,不知道是哪个人想出的守岁,估计他是得了失眠症了吧。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守岁是为了为家人祈福。
时间过得真快,晃眼过了十二点。从这时开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年的时间了,我终于可以睡了。过了除夕是春节,可又有得忙了,请客吃饭,走亲访眷,估计得忙到正月初十才算了。
除夕夜,临近午夜十二点窗外一阵阵噼哩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已开始争先恐后地响起来了,并且越来越热烈,此时,春节联欢晚会的倒记时节目开始了,听见时钟滴答、滴答声中, 全中国人的眼睛盯着时钟,不约而同地一起喊着:五、四、三、二、...
today is new year‘s eve morning, firecrackers sounding snap snap away. as long as you take a look at the outside, red firecrackers everywhere, come together to form a red sea....
关于过年散文
【一】
过年前,工作上,看望,慰问,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中,购物,拜访,也是尽快完成。为的是平平静静、安安稳稳过个年!
除夕这一天,传统的佳节。
一早,是格外的清静。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行色匆忙的动静。人在床上,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想做。似乎早饭都没想去用。一直到中午时分,偶尔会有鞭炮声响起,可是,并不多。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中午吃年饭的。就在自己家里做。而吃年饭的时候,是一定要放鞭炮的。
忽然觉得,没有父亲的春节,好象有点不同。去年春节,跟父亲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是在一个大酒店的大厅里,几十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倒象是电视里看到的团拜那样的场面,感觉也有些特别。今天的年饭,父亲已经没有坐在身边,可是,我们还是给他留了一个位置,碗筷酒杯一应俱全,夹菜倒酒程序不少。心里没有伤悲。
年饭跟平日里没有多少差别,鸡鸭鱼肉,平时都吃,吃到大家都说,该多吃些素菜了。可是,过年还是要吃鸡鸭鱼肉的,好象是一种象征似的。只是,吃的时候,不敢多吃而已。
倒是信息很热闹起来,从午后到除夕夜的钟声之前,一直有信息钻了进来。以致想看看信息的内容,几乎都不可能。因为,在我还来不及按打开键,就被下一个进来的信息冲掉。只能看到信息那个信息模样的功能键上显示出未读信息的数量,几十,一百,二百,不断往上滚动。我也想抽空给朋友发信息,也是经常被进来的信息搅局。我只好选择了一个群发的模式,可以在几分钟的时间,完成所有信息的发送。原来想做些个性化的选择,现在也只能一键全搞定了。这样有一个好处,不必担心有哪个朋友被遗漏了。
年夜饭之后,孩子们要去看电影。大人们围在桌子前,摆开了架式,准备大战三百回合。春晚的节目,把电视机开在那里,有好听的歌或许随便听听,好看的舞蹈或者小品,也没有看全。突然就觉得悲哀起来,原来这么崇尚的春晚,怎么就沦落到这步田地了呢?其实,这也是资源太丰富导致的结果。如今的电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什么样的节目没有?这也象我们桌上的菜肴一样,应有尽有,胃口已经没有刺激我们的神经中枢,因而没有冲动的.食欲了。
过年,跟平常的生活差不多了,只是感觉上多了一些年的成份而已,只是多了几个游子回家团聚的暖意而已,只是多了一份对逝者的怀念而已。
【二】
这次过阳历年,也是不同寻常。
元旦前一天,朋友邀我一同去洗心禅寺参加新年祈福法会。对于辞旧迎新这种形式,我本来是没有太多想法的。不就是一个时间的更迭吗?无论怎样的形式,时间都会自然过去。如果没有友人的邀请,我或许就在自家的书房看书,或者在客厅看文艺晚会。如果有安排喝酒、唱歌什么的,我也是可以的。
最后,我选择了去参加祈福法会。因为,这毕竟于我一种陌生的形式。而且,这个年是没有父亲的年,已经没有老人需要我的陪伴了。
在的最后一天,在佛家里称之为圆满的日子。我和朋友早早地来到洗心禅寺。虽然这里离我所在的城市约一小时车程,可是我们把路上可能出现的阻碍,留了很多的余地,为的是不要让这种祈福留下缺憾,那会影响一年的心情的。
寒冷的冬夜,可以让我们看到呼吸出来的白气了。洗心禅寺围墙外面,早已停下了密密麻麻的小轿车。看来,我们算不得早的了。禅寺的围墙是很现代的,在禅寺前面的广场高架灯的照耀之下,那浅色调的围墙,那造型别致的形态,就象是一个公园。这里是一个近年来兴修的禅寺,因了一诚法师的发愿而建成。
一诚还是小和尚时,于1948年在此出家,当时这里叫做洗心庵,八年后离开。成为法师之后,他常提知恩报恩,对自己出家之初住了长达八年的寺院,一直念念不忘。历史原因,洗心寺旧址早于1958年就荒废了,后来已片瓦无存,被附近人家种了蕃薯.法师听后就有了恢复的愿望。直到新世纪伊始,因缘成熟,已经身任中国佛协会长的一诚长老发愿重建洗心禅寺。从10月开工到现在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并于12月28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开光法会。
这让我想起了南岳广济禅寺的宗显法师,开创“禅意人生”修炼营的佛家高人(不知是否高僧)。他是一个70后的年轻法师,他居然也是发愿要重修广济禅寺,继而东奔西走筹划,一期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他还发愿要把佛家思想引入到尘世民间,把佛教的积极理发扬光大,造福社会。“禅意人生”修炼营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寺歌、网站、LOGO,有着很多的现代元素。
夜幕下的洗心禅寺一眼看不完整。依次往里面走,看到的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左厢为虚怀楼、西归堂、鼓楼、禅堂和方丈楼;右厢是云海楼、客堂、钟楼、斋堂和尊客寮。整个殿宇回廊相衔,融殿、阁、堂、房于一体,庄严古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尤其是悬挂在殿楼之间的彩旗,随风瓢摆,就像藏家佛教一样,在这里无疑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气氛。
在藏经楼旁边的一个殿堂里,我们有幸看到洗心禅寺妙华法师泼墨挥毫作画。画荷叶的时候,动作迅疾,几个弧线就是圆圆的意向荷叶了,画荷的杆及荷花时,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显出精细。法师画完几笔就抬头把玩,沾墨,脸上是一片微笑。引得众人纷纷站在身旁与之合影,沾得灵气。
晚上9点,在禅寺前面广场的篝火晚会开始。10点,我们几个朋友作为击鼓嘉宾被安排在进入三门殿左侧虚怀楼等法师给绶带。殿堂里安排了108个座位,我们按照排序依次坐好。以佛堂佛像为中轴,单号坐在一边,双号坐在另外一边,我们几个朋友因此被分开安排在两边坐着,法师进来,和蔼亲切,在念就一段经文之后,依次为我们披上绶带。绶带是黄色的,做工很精致,走边绣字“洗心禅寺祈福法会”,还绣有各自的序号。当法师走到我面前时,我感觉到一种庄严,当绶带披在我身上时,我体会到一种神圣,情不自禁双手合十,接纳这种福祉。
有穿着“洗心义工”背心字样的人,举着牌子,按分组分别引领我们到天王殿旁边的一个楼上去击鼓。绶带在身,分外醒目,使得我们这群排队去击鼓的人显得格外齐整。已经有击鼓的声音在响起了,有人在数数,听得出每人击鼓四下,而且是有节奏的四下,前面两下比较慢,后面两下急促些,几乎是连起来的。等到我来到鼓楼时,才发现是法师和义工在指导着。一个大鼓约两个人那么高,两个鼓槌有两尺长,一头扎着红绸子,是击打鼓面的。结果鼓槌,法师说,击鼓四下,象征“吉祥如意”,后面两下稍快。我满怀神圣,凝神聚气,击打着大鼓,默念着祝福......
随后,我们在义工举着的“第三组”牌子的带领下,在大雄宝殿旁边接受妙华法师的摸顶仪式。义工们唱歌“大悲咒”,我们在香烟缭绕的氛围中,虔诚地接受法师的赐福。走出殿堂,看不到义工的牌子,我们的队伍解散。再看时间,11点50分。离羊年只有10分钟时间了。
随着人流往外走,看到很多人在吃八宝粥,才想起有这样一个内容。因为披着绶带,可以享用进屋座位吃粥的好处。于是,几个人进到屋里吃粥。吃着吃着,外面鞭炮齐鸣,礼花炸裂的光亮忽暗忽明。有人说新年到了,我们不由自主地高声欢呼——新年快乐!
我们的这个时段,是一碗粥吃了一年的,年尾吃着,年头还吃着。于是,想起第一时间给家人、朋友发送祈福信息。相信这一信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新年的喜悦、满足。
又一个新年来临,似乎少了些许期盼,多了几分落寞,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不禁想起小时候的过新年。
记得小时候,从农历11月开始,有的甚至更早就开始杀年猪,那时农村家家都养猪,杀猪这天请很多人帮忙,早晨就开始忙活,一群人有说有笑很是热闹。结束时主人都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招呼客人,肉除了当天吃的以外,其余的全熏制成腊肉,用于来年食用。
每逢春节前,我家如同所有家庭一样,办年货是重中之重,除了要买很多吃喝用具外,母亲从月中旬开始就自己手工做豆腐,豆芽,灌香肠,豆腐干。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慢,从放寒假就开始期盼过年,一天天倒数,终于等到年三十了家家张灯结彩,接下来就等团圆饭了,我们一大家子(爸爸的弟兄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丰盛的饭菜虽然平时偶尔也吃,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似乎连味道也变得更可口了呢。尽管那时物质匮乏,但内心的小幸福多到爆表,一件件年货,一份份平安,一桌桌饭菜,一家家团圆。而今,各种花样的食物,玲琅满目款式新颖的衣服,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变的是心中对于团圆的那份期盼。
踏进腊月,每个人的心好似都开始恍恍的期盼春节的到来,但心里又好似都明白期待的并不是过年,多是因为不用上班吧,出去旅游或者纯粹的放松。
我钟情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为它存有我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印象中,腊月一到人们便开始掰扯着手指头数日子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年货,每到这时候都有一次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部扫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这样可以扫走一年的旧气,迎接崭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闻到浓厚的年味。
真正到了三十这天,人们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会更加欢喜,女的都在厨房里准备着年夜饭。
母亲们在厨房进进出出有说有笑的忙着,而父辈们都在张贴从前门到后门以及家里大大小小门上的对联,包括贴门神、土地神、财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画,寓意是请神来家过年并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当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尔帮忙拿个年画,还必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爷爷会生气。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还爱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把一幅幅贴好的对联读出声来,却总是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因为年龄,跑腿儿的小事都是我们干的,一会向隔壁婶婶家借个凳子,一会又给对面爷爷家送个东西,觉得自己忙的不亦乐乎。贴完对联后,家中男的无论年长年少都得去给祖先上坟,女的不允许去,这是历来的习俗,那时候的我还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带我去。
要去祭祖必须得端上要敬的烟、酒、茶;烧的蜡烛、香、纸,我想是要给祖先也送去过年用的东西吧,当然这不过是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现在想想这便是我们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处也不会忘记寻根。等到祭祖回来后,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捞上一小筷头到碗里,再浇上一大勺子滚烫的臊子汤,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之间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比谁吃的多,有时候一人能吃十几碗,最少的也要吃个七八碗,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当初那惊人的饭量。
吃完饭后,会备些瓜子、花生、糖果,长辈们都围着桌子烤着火炉,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遍喝酒聊天,偶尔会听到他们谈起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业,年轻人都另外围起一桌玩起了扑克牌,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时间都会是游戏时间,任何场所都可能会变作游乐场,在他们的脑海里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收,有零嘴吃就十分满足了。这样便可以甜腻腻的度过整个寒假。就这样几代人各自为营热闹的守着年夜,直到凌晨十二点大家都一起到大门口放炮竹,那时候不比现在,放的是烟花,每家几乎就是三两捆鞭炮,几个大炮竹已经算是好的了,几乎同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深夜的村庄又热闹起来,再来几个冲天炮沉重的轰隆隆接连响起,这便是春雷的声音。孩子们会在放完的鞭炮灰中去找还未放燃的炮竹,有的断捻子的俗称“瞎跑”。
现在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每天过日子就如过年一样再也见不到像《腊月歌》中唱到的那种景象,所以过年就跟过日子一般了。
★ 过年散文
★ 情感散文
★ 过年心情散文
★ 感情过年散文
★ 青春情感散文
★ 摆渡情感散文
★ 一米阳光情感散文
★ 南湖情感散文
★ 倾听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