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附有窗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附有窗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篇1: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内容,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规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历史规律客观性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生活世界中、在亿万次实践活动中遭遇并意识到历史规律存在的.这是在本体论层面对历史规律存在的肯定.发现和表述这种规律,则是认识论层面的证明.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因此以人的实践意识为内在环节,所以不能抽象地说“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历史规律”.各种历史规律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

作 者:庄国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 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03 关键词:历史规律   客观性   社会存在   实践活动  

篇2: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摘要:本文基于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名著《历史与真理》,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对其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理论进行了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该理论运用到具体研究实践中,以得出具体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历史的客观性

引言

保罗·利科(Paul·Ricoeur,1913——),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解释学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意志哲学》、《解释的冲突》和《历史与真理》等。他的哲学特点是用雅斯贝斯的存在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来分析和解释诸如心里、伦理、形而上学、语言、宗教和历史等问题。他的思想具有综合性倾向,试图调和现象学与当代的思想潮流,如结构主义、阐释学和语义学等之间的解释冲突。在当代的世界哲学中,保罗·利科的现象学解释学占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地位。而《历史与真理》是他在《意志哲学》之后的第二部主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论文集,这是这些经过深入探讨后的论文,使得保罗·利科获得了历史哲学家的称号。①《历史与真理》一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性的,中心点是历史和历史学家的真理,即历史认识中的真理。第二部分是事件性的,讨论文明和文化的各种主题,即历史活动中的真理。

一、历史的主观性

历史具有两个特性, 即事实本身的客观性和历史学家的主观性, 但这种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相互渗透的,即事实本身的'客观性是隐含在历史学家的主观性之中并以此为保证的,而历史学家的主观性是奠基在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基础上,并且尽量靠近于这种客观性的。②这就要求在历史研究中不仅要再现一系列过去事实, 而更要重组和重建, 以此来重构一系列过去的事实。例如,在埃及学研究中,人民通常将美尼斯认定为统一了上、下埃及的国王,在其统治期间出现了各自分立的诺姆(州),而以城市或村落为中心,埃及国家也由此建立。可是正是这种大胆的带有客观性的主观假设为埃及学研究增添了动力,最终通过新的考古活动特别是“那尔迈调色板”的发现使得人民对美尼斯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新的史料则表明真正上、下统一埃及的国王是那尔迈,他才是埃及国家的创建者。③要想在历史考证中充分利用研究者的主观性来发现客观性的历史事实就“意味着历史学家要走在历史意义的前面,对之提出一种工作假设;正是这种研究把痕迹提高到有意义的文献的高度,把过去本身提高到历史事实的高度。”④这就是历史的主观性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历史的客观性

“客观性应该在其狭义的认识论意义上被理解:理性思维所产生的、整理的和理解的东西, 理性思维能以这种方式使人理解的东西是客观的。”⑤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有文献记载的年代“信史”仅始于西周时期(公元前841年),⑥而此前的历史即共和元年以前的年表却没有清晰的记录,而通过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客观性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其他客观遗址和墓葬文物的发掘与鉴定,最终在11月9日得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并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即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从而使得我国奴隶社会产生初期,夏、商、周三代具体的时代划分和客观史实有了新的历史依据。所以,过去的事实被理性思维所整理和理解从而能形成为客观的历史事实, 进而形成了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客观性带给我们的启发。

结论

综上所述,“历史学家是历史的一部分,不仅仅在过去是其现在的过去的一般意义上, 而且也在过去的人是同样的人类的一部分的意义上。”因为,历史学家是通过自身而理解过去的人, 同样历史就是在这种理解中存在并发展的。通过阅读可以发现,本书所探讨的实质上是现象学解释学在历史中的运用,它连同其余的几部著作一起构成了具有保罗·利科特色的哲学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我认为这种独到的思想是用存在主义的和现象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并告诫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应当正确分辨主观性,在方法论上也应当向看待文本那样正视历史。以上便是笔者研读此书过程中,针对作者的部分观点所提出的拙见,在此论述,请求指正。(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保罗·利科. 历史与真理[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353.

②杨浩然. 解读保罗·利科的历史哲学[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③刘文鹏. 古代埃及的早期国家及其统一[J]. 世界历史, 1985(1).

④保罗·利科. 历史与真理[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5.

⑤保罗·利科. 历史与真理[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6.

⑥司马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相关阅读:

国际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纪严于国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_政治论文

重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

篇3:社会规律主体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规律主体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规律是主体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存在于社会主体的活动之中,但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并不等于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主体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自组织规律,因此社会规律是自为的规律.社会主体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质上是社会主体和自然界的统一活动,物质生产活动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物质及其规律的客现性决定了历史活动的客观性.社会主体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物质性和客观性,决定了社会主体活动的客观性,社会主体活动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作 者:徐一飞 周克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2(4) 分类号:B036 关键词:社会规律   主观性   客观性   统一  

篇4: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要确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关键问题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人的意志、自由等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运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体主观的.规律,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不以主体意志及其活动为转移,对它有一个主体认识和把握的过程.社会主体揭示社会客观规律,必须注意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复杂性和矛盾性.

作 者:黄小寒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 “”(5) 分类号:B02 B03 关键词: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   社会客观规律  

篇5: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

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者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作 者:常晋芳 CHANG Jin-fang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刊 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年,卷(期): “”(2) 分类号:B03 关键词:唯物史观   历史前提   逻辑前提  

篇6:历史客观性哲学思想的研究

关于历史客观性哲学思想的研究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的客观性的内在含义究竟是什么?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

作 者:谢碧  作者单位:重庆市三峡水电校,重庆,404000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历史   历史叙述   客观性   相对性  

篇7:知识经济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知识经济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说明了物质生产与科学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

作 者:赵家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6(3) 分类号:B0 关键词: 

篇8:论唯物史观视野下公共性的历史生成与转换

论唯物史观视野下公共性的历史生成与转换

公共性是人的社会性本质在公共生活中的表现方式,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前提条件,同时它也界定了人类活动领域的内部划分.共同体或组织是公共性生成的实体条件与界限,在不同的历史和共同体条件下,公共性生成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一定的流变性.以一定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公共性概念同时还具有能够超越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的功能,因而具有更普遍的解释效力和规范意义,这使得公共性在实现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内在转型上具有重要的转换功能.

作 者:胡群英 童萍  作者单位:胡群英(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童萍(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刊 名:大家  PKU英文刊名:GREAT MASTER 年,卷(期):2010 “”(14) 分类号: 关键词:公共性   组织体   历史生成   转换  

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中考历史答题规律分析总结

规律近义词

教学规律

高山战略与市场地形规律研究

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与曹操的历史典故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

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