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改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华滢月下华真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高改写(共含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华滢月下华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登高改写

篇1:登高改写

登高佳节,秋意刺破身上的衣衫,激起浑身凉气。在这欢乐的节日之中,独自登台一生的我却是悲戚感伤。天上飞鸟不住盘旋,以统治者的高度俯瞰着瘦小孤弱的单薄身影。就连平日乞食的飞鸟也看不起这病态的柴。

黄色的悲伤,伴着烙印般的病痛,使我步入了年老体衰的境地。

骤停住唇边悬挂的酒杯,四周的古木似与我一样,到了最后的阶段,纷纷蜕下了血色的生命,随后…悄然沉寂。

江水呜咽不绝,活力永不消失般的、毫不停滞的奔腾,轻灵的浪打破这秋后凄凉的氛围。远处猿猴厉声长啸,伴着轻微的叹息,在映着苍白脸颊的悲秋酒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篇2:登高改写

就像要把我刮倒一样,风吹得大义凛然,在土地之上,蓝天之下。如果就这样抬头望上去,你只会以为一切都是梦境,高得深不可测,看不穿也猜不透。()几只猿猴并不见其本身,只是听到声音在那里游荡,啼叫声,凄凉甚已。微泛波澜的小河,可以直勾勾看到河底躺着的白色细沙,河面清透反照过来的是上空有盘旋的鸟儿,还不落脚吗?

想到此时,那些望不到边的无数的树木,都光秃了吧。满地落叶的感觉一定还是那样别有一番特色。波涛汹涌的江水像一只野兽,狂奔而来,觉得自己简直太渺小。在这世界中,我们算什么?

看这秋景,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常年漂泊的人,不禁心凉了。无依无靠,还常常被病魔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一解心头之苦。

历尽了千辛万苦,总在遗憾时间为何这样匆匆,我的双鬓染上了一丝丝白,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篇3:改写登高抒情散文

改写登高抒情散文

深秋,一个人独居高台,狂风疾驰,迎面袭来,凛冽的寒风中夹杂着一丝丝凄凉。仰望天空,云却不见了踪影,留下的是一片空荡荡的蓝,蓝得突兀而深邃。俯首望去,几座孤零零的小岛在湍急的河水中摇摆不定,似乎随时会河水卷走。黄昏,水退去,显露出散发着惨白色的细沙,是那么的刺眼、不和谐。灰白色的水鸟在空中盘旋,发出的叫声与山猿的吼声交织在一起,悲切又凄凉。秋风无情,路过的地方没了生机,肆虐的狂风如刀般地将枝叶吹散,萧萧落下。滚滚涛声,汹涌的江水向东奔去,奔向浩瀚的.大海,一泻千里。

而我,正如大海中漂泊的小舟,漂浮不定,无所依靠。时光荏苒,已是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欲览秋之美景,然心中苦涩涌上心头。回顾往昔,艰难困苦的生活过早染白了乌黑的双鬓,困顿、潦倒,一觉不振,感慨世间万千,无奈,只好放下忧愁的酒杯。

篇4:杜甫登高改写周记

杜甫登高改写周记

1.秋风吹来猿猴悲怆的长啸声,我登临高台,踽踽独行。岁月已磨平了我的棱角,现实已磨灭了我的一身傲骨。我早已不是一头青丝,斑白的两鬓之下是佝偻的身躯,病魔已深入我的肝脏,噬食我的'血肉。然而这些都抵不过我胸中汹涌着的一腔悲情。我登上高台,眺望远方。猎猎秋风敲打着片片林木,只见细弱的枝桠晃动着,似乎不肯屈服于强风,只是如此渺小的它又怎能抵抗这瑟瑟秋风?终究还是被打下片片树叶,树叶随风飘落江面。波涛汹涌的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将落叶带到了我的脚下。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千?曾经年少时的满腔热血与抱负,如今无处可施,无力可使,连饮酒也是种奢望,而国难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2.远处天高风急,秋气肃杀,峡中传来猿猴长啸之声,更显凄凉。我俯视洲渚,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旋。再看那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抬头望向远处,只见林木森然,茫无边际,落叶萧萧而下。多么悲凉的秋景啊!想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今日登高看到如此秋景,怎能不觉伤悲?想我年华逝去,功业却无成,壮志却未酬,今日目睹如此苍凉之秋景,又怎能不生出无限悲秋之绪?今日的我独自登临高台,望着如此秋景,心里感慨万千,却又与谁去诉说?如今,时世艰难,生活艰苦,我双鬓霜白,心中苦恨,想借酒消愁,却因病只能断酒,可怜我这满腔悲凉愁绪无处排遣!

篇5:登高

登高爬山上楼梯,

前脚莫嫌后脚低。

人生旅途步步高,

万丈皆从平地起。

篇6:登高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篇7:登高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篇8:登高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篇9:登高

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㈠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㈡  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⑴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明确: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⑵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落木萧萧DD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他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衰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能了。

不尽长江DD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⑷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㈢  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⑴什么是“做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⑵什么叫登台呢(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⑶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㈣  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⑴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难苦恨繁霜鬓”⑵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⑶ “艰难”怎么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㈤  赏析小结

篇10: 登高

登高

上周末趁着雨后初晴的好天气,与三两好友登白云山。

山不高,但一路走走停停也需要一小时许。重要的是与朋友同路而不觉累,一路有说有笑就快到了摩星岭,小憩。同行一位朋友突然说:“知道了为什么成功人士大多喜爱登山,正因登高能使人谦逊,地面上的东西无论多么高大,你在山顶上看的时候都是那么渺小,那么你的成功也就不值一提了。”

我听完不自觉地看向山下,所有在地面需要仰视的高楼此刻尽在脚下,就连高耸入云的广州塔此刻也只是牙签般大小。我进而想到自己,在这世间应如蝼蚁,谦卑才是人生法理,而后应进取。谦卑是态度,进取是行动。这亦是古往今来文人学者的信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因此圣人也是一步步征服更高的山峰而得来此番感受,于是孟子随后就说道:“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看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其他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之后就很难被其他言论吸引了,有志向的人士必须要到达相当的程度才可能通达。这个相当的程度好比登上足够高的山峰,此乃进取。你建了一座高楼,需仰视才能观其全貌,沾沾自喜。但若是登上更高的楼俯瞰之,必定有所感悟而思进取。

近来常听《顺流逆流》,歌中唱道:“不知道在那天边可会有尽头,只知道逝去光阴不会再回头”;“不坚信未作牺牲竟可先拥有,只坚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每一串泪水换每一个成就,从来得失我睇透”。徐小凤唱出了进取者的心态,追求是无穷无尽,拼搏是百折不回,而得失在进取中已然被看透,正因不断的进取造就眼中更博大的`世界,心中更宽广的胸襟。

范仲淹登岳阳楼:“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进而写出那句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只有到达这样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好处上的成功。所谓成功人士,最大的成功不是物质上的成功,而是精神境界的超脱。

若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那他们还会喜爱登山吗?

篇11:登高赏析

《登高》此诗为杜甫所作,全诗以对仗工整著称。本文将介绍登高赏析。

登高

作者: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在长江之滨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第一联用两句来开阔眼前风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围绕四周的特定环境,用“风急”带动全联,一开头就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描写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天”对“风”,“白”对“清”,读起来有节奏感。第二联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这两句虽然是登高即景,但也是化用了屈原《九歌》中两句:“(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下。”不过把洞庭改为长江。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民俗,所以登高所见都是秋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的气势。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第三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点名题目:远离家乡的人,常常在客中感到悲秋的情绪,一生多病的人今天又独自登高台,度佳节。“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重,秋天不一定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地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绪。此联的“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着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病苦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第四联以倾吐自己忧郁的情怀作结束,完成了登高悲秋的主题。“艰难”是指乱离的时世。在这困苦艰难的时世中,愈觉得怨恨自己的满头白发。“潦倒”是指自己的遭遇。在流浪不定的生活中又因病停止了饮酒,悲秋就更难排遣。本来心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色、声、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纵)、空间(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更多相关文章:

1.2016年关于国庆节的诗句

2.2016年国庆节的诗句

3.2016登高望远的诗句

4.2016九九重阳节诗句

5.2016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6.2016重阳节的诗句

7.有关欢迎国庆节的诗句

8.国庆节的诗句英语

9.2016国庆节的诗句100字

10.2016关于国庆节的诗句词

登高教案

登高赏析

杜甫 登高

登高 杜甫

登高杜甫

改写

《登高》古诗原文

新年登高作文

登高教学设计

九九重阳登高寄语

登高改写(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登高改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