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花的勇气课文原文(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陶权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花的勇气课文原文
《花的勇气》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
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lǚ)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làn),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lí)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shuā)刷地冒出来……
“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我很快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小吕为我送行。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为我失望吧。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伸手拉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pū)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实录
一、揭题导入,巧妙质疑
师: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又是一年三月三,鲜花遍地开,看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
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那些词?
生1:看到了这个字我想起了美丽;
生2:想到了百花斗艳
生3: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生4:花团锦簇,婀娜多姿
生5: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师:大家的语言非常丰富!一看到“花”这个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把它和美丽、鲜艳、芬芳迷人、娇小可爱联系在一起,可今天的课题却是--“花的勇气”
师: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一笔一画地把课题板书完整。“勇”字注意是横折,千万不要加小勾。
师:看到这样的课题想想你刚才的词,你脑海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1:花怎么会有勇气呢?
生2:花会有怎样的勇气呢?
生3:花的勇气表现在哪里?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花”入手导入新课,既消除了上课初的紧张感,又帮助学生积淀了词语,丰富了语言积累,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了铺垫。“善思者善学”教师巧妙的引导,使大家对于“花”的印象产生了强烈反差,促使学生学会了思考。】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注意到课题中有一个小小的“*”了吗?这是提示什么呢?
生: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师:阅读课文给我们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要学习阅读课文,首先得读什么?
生:读阅读提示(课件出示阅读提纲)
师:谁愿意把阅读提示读给大家听?这节课谁一次也没有回答过问题?我就把机会留给你了。来吧,小姑娘。
生读阅读提纲。
师:你读得很不错,能有勇气站起来,就值得大家称赞,但是我们以后读的时候要更准确--不多一字也不少一字。孩子们,这是一个短短的阅读提示,聪明的孩子能借助阅读提示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读读这段话,给自己制订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边读阅读提示,边制订学习目标。
生:我想达到的目标是:谈谈我读完课文的感受,还要想想作者他为什么会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动?然后我还会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
师:要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作者的感受,还要思考那么多问题。那程老师告诉你:会读书的孩子能把一段话读成几个字,仔细想想,我们能把目标归纳为哪几个字?老师和你一起合作可以吗?我们首先应该怎样做?
生:读一遍,(师板书:读)
师:首先应该读一遍,了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真聪明,那第二步你们要干嘛?
生:想
师:(师板书:想)你们都代替程老师了,你们要想。你们想什么?
生:作者为什么会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板书)。
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一连串的变化,那你第三步要干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说,把自己读到的,想到的和大家交流,说出来。
师:(板书:说)孩子们,现在看黑板,长长的一段话就变成了黑板上的三个字,这就叫读书。
【点评:“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学会借助“阅读提示”制订学习目标是本环节的最大亮点。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使学生意识到“阅读提示”很有用,今后应该去认真阅读。2、要善于读书:即提炼书中要点,善于化繁为简.3、巧妙地渗透了一生受用的读书方法--读、想、说】
三、自主学习,达成目标
1.借助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生:读课文自学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很多会学习的孩子:那个小男孩他没有出声的朗读,而是选择了默读,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这个小姑娘一边读,一边画关键的词句,在说话的时候会更有条理。好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可以借鉴,现在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学习成果:
生1:我知道了作者为什么“失望”:因为从文中可以找见,他只看见大片大片的绿色,却看不到明媚的小花。
生2: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没有见到一朵小花而感到遗憾。
生3:他惊奇的是小花不是在暖和的天气中长出来,而是在冷风冷雨中长出来的。
生4:因为作者在去意大利的路上看见了花,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所以作者怦然一震。
师:智者善听!聪明的孩子总是会听的孩子!对这四位同学的发言你们有意见吗?最会听的孩子一定能学好语文。
生1:第二位同学说“遗憾”是因为一朵小花没有见着,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已经看见藏在草地下面的花了,只是没有看见花从草丛中“冒”出来!
师:一个小小的“冒”字,已经让你找到了语文学习的秘诀,一字值千金,好!你很会听,你是智者!还有吗?
生:我觉得前三位同学都有一个通病,没有根据这个关键词来联系上下文发言。
师:你听得真细致!你注意到最后一个孩子说话时用上了“因为……所以……”其实说话时用上一些关联词可以让我们听得清楚而又明白。那么谁能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学生练习。
师:大家既会听也会表达,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学会倾听,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
【点评:这一环节较好地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达成学习目标,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既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又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学习习惯。】
2.巧妙引导,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概括?(学生几乎无人举手)
师: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我们这个学期的训练重点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试吧!
生:我想试一试。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去维也纳却没看见一朵冒出来的小花,作者觉得很失望,接着他同行的小李把他带到一片草地上,看到了藏在草底下还会冒出来的小花,可他就要离开的时候,小李又把他带到了那片草地上,那片草地上已经有许多小花冒出来了,作者在这时感到很惊奇,最后作者由这件事想到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师:智者善听!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听出来她是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生:我听出来她主要是把“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几个词连起来。
生2:我觉得她就是找出“点”,在中间连线,这四个“点”就是关键词,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师:孩子们,听到了吗。他找到了点,点在哪儿呢?就是这四个关键词,把这四个点一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请同桌说说课文的主要的内容。(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谈论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看这些词: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情感变化。
师:对了,这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的一条情感线变化线,我们根据这样的线索也能巧妙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以情感为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这个环节的教学亮点在于教师没有强行灌输而是善于引导,让学生告诉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
3.朗读抒情,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同学们,《花的勇气》令作者怦然一震,那文中是否也有让你心头怦然一震的语句呢?自己打开语文书,认真地读一读,如果说刚才的默读是为了思考,现在请你出声地朗读,读出你心中那份感受吧!
生读句子。
是: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师:你选择了这句话一定是对它有很深的感受,能谈谈你的理解吗?其他同学有补充也可以说一说。我觉得这句话让我很震撼。
生2:我觉得这种小花的意志很像腊梅,腊梅也是在雪中怒放的。
师:他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谈自己的理解:寒冬腊月中腊梅是傲然挺立,小小的花也能傲然挺立吗?什么叫傲然挺立,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学生马上做出很骄傲的样子,神气十足)
师:你们在用姿态告诉大家,你们的表情这样神气,这样骄傲,你为什么骄傲呢?
生1:我骄傲我能在冷风冷雨中生长,而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成长。
生2:我觉得是为了自己的勇气感到特别的欣慰,我有勇气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
生3:我感到我傲然挺立是因为我和其它花不同,我虽然是一朵小小的花,没有牡丹那么华丽,但是我可以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
师:孩子们如果现在你就是那傲然挺立的小花,傲然挺立的你在向谁发出挑战?
生:冷风冷雨!
师:你向风发出挑战,请你对风说话!
生1:风我不怕你,你来吧,瞧,我已经站起来了!
生2:我还能向雨发出挑战:雨你下吧,尽情地下吧,我才不怕你呢。
生3:我向风发出挑战:风你尽情地刮吧,无论怎么刮都刮不倒我的勇气!
生4:我向那些不敢在风雨中开放的花发出挑战:我要说,懦夫们,你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生5:我向那些漂亮的花发出挑战,因为他们只能在家里,靠人给它浇水,但我却在风雨中成长!
生6:我想对城里面那些雍脂俗粉的花说,你们只能躲在阔佬们的花盆里面,我们却能在风雨中成长!
师:你们真是一朵朵令人敬佩的小花!别忘了除了风吹你,雨淋你,还有谁在压着你,你还能向谁发出挑战呢?
生7:我向草发出挑战:草你虽然压着我,但是你压不住我的勇气,我一定能把你压倒。
生8:我也想给草发出挑战:我对草说,草我不怕你,我一定要冒出来,
师:孩子们,从你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一朵朵傲然挺立的小花。挺起腰板读读这句话吧!(学生挺起腰板齐读:“在冷雨中......神气十足。” )
师:你们一个个神气十足,你神气什么呀?小小的花?
生1:我神气:因为别人不能干的事,我能干到。
生2:我神气:因为我不怕风不怕雨,能在风雨中傲然挺立。
生3:我神气:因为我不像平时惯养在家里的那些玫瑰、杜鹃花,而且我还不是在阳光中开放,我是在风雨中冒出,
生4:我神气:因为我已经开放了,给大片大片的绿色增添了色彩,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叫“改天换地”!
师:你能改天换地吗?
生:能
师:这么小的小花?你怎么能改天换地呢?
生1:一朵花不行,但我们许多朵花聚在一起就能改天换地!
生2:由于我们冒出来,大地已经变了颜色,变成了五颜六色,不再是那种单调的绿色,寂寞的绿色,我们就在改天换地。
生3:我为绿色又增添了生机色彩!
生4:我认为一根筷子容易折,十双筷子难折断,即使我一朵小花不能改天换地,但是千千万万朵小花总能把绿色的维也纳变成彩色的'维也纳!
师:在绿绿的维也纳,在让你感到寂寞的维也纳,在让你感到单调的维也纳,你们--一朵朵小花齐刷刷地冒出来了!你已经为大地增添了色彩,你已经改天换地,你的脸上会是什么样?露出神气十足的表情,腰板挺直,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最神气,谁能傲然挺立。(学生挺起腰板,神气十足,声音异常响亮地齐读:“在冷雨中......神气十足。” )
师:这就是神气的小花,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怦然一动。
生:“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师:能读出你心中的感受吗?这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读出来。你再试一试!
生:再读:“小小的花……勇气!”
师:你心里肯定有感受但是你自己好像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谁愿意帮助他?
生:我认为最后那个“勇气”读得拖长一点,就更能表现出勇气的坚定!而且那里还有一个破折号!
师:你真细心,这一个破折号是要告诉别人什么呢?
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师:谁还能读一读?
生:“这小小的花……勇气!!”
师;孩子们现在你对花是种什么感觉?
生1:敬佩!
生2:佩服!
生3:我还对它有一种尊敬的感觉。
师:也许集体的力量更能展现勇气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小小的花……
【点评:将朗读与理解巧妙结合,讲理解与表达巧妙结合,将知识传递与精神升华巧妙结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这里的朗读指导不是技术上的指导而是心灵净化后的提升!在学生一遍遍动情的朗读背后传递的是他们内心深处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师:我想学到这里课前的问题大家都恍然大悟了。其实,岂止是花需要勇气,我们人也需要勇气。(呈现贝多芬头像)
师:他就是被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他要靠自己的耳朵,靠自己的笔来为人创作不朽的诗篇,可是在他49岁那一年他双耳失聪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完全使我屈服“,贝多芬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创作了不朽的诗篇--《命运交响曲》,认真地聆听这首曲子,联系今天的课文,联系你以前学过的课文,联系你听到的故事、你读过的书,想想勇气究竟是什么,在纸上写出来。
(学生写对勇气的认识)
师:请你们大胆发表自己对勇气的认识吧!
生1:勇气是让人前进的动力,是让人进步的阶梯,是让人奋发向上的助力。
生2:勇气是支持灵魂的支柱,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那么他也会随时倒下。
生3:勇气是力量、是财富,要好好保护它,不要把它丢掉。
生4:勇气犹如一颗钉子,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手把它钉进命运里。
生5:勇气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人没有勇气,它有再大的努力也不会成功。
……
师:我知道你们有许多对勇气的理解,程老师也带来了德国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课件呈现名言,学生齐读)
”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
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
你若失掉了勇气,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同学们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多少挫折,只要我们有勇气就有愿望,勇气与生命同在!这节课我们上到这,下课。
【点评:将音乐引入课堂,既淡化了学科边缘又有利于情感的升华!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写下对”勇气"的认识,意在将课文所传递的人文精神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有所感悟。】
《花的勇气》课文原文
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lǚ)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làn),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lí)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shuā)刷地冒出来……
“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我很快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小吕为我送行。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为我失望吧。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伸手拉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pū)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小学课文 勇气 原文
《勇气》的“勇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美国青年伞兵身上体现的智慧和勇敢,另一方面是法国妇女冒险救助美国伞兵的勇气,她热爱祖国,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和力量。
《勇气》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一○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缓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拘束消失了,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二十四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德国人命令他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了。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了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了: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福?”我惊奇地望着他。
“对,幸福。”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拓展阅读:读《勇气》有感
近日,我读了一篇文章,是狄斯尼写的《勇气》。主要讲述了一个掉进敌军领地的美国伞兵,在情况危急的时候请求一个法国妇女让他躲了起来。但是,德国士兵发现了他并把男主人击毙了,而美国伞兵逃了出来。于是敌军德国兵们大范围的搜索美国伞兵正处的森林。最后他又一次向那附近唯一的房子跑去,那法国妇女又一次接受了他并毫不犹豫地又一次把他藏了起来,直到他们的地区得到解放。
合上书,我不禁细细品味。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文中提到过两种勇气:美国青年敢于求生的勇气的法国女人敢于牺牲的勇气。我认为作者更看重法国女人的勇气——如果她没有这份勇气,即使美国青年再来恳求她,她也不会搭理,美国青年也无法得救。人生需要勇气,勇气是生命的脊柱。不论是什么勇气,都能为我们带来希望。人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时候,我们需要勇气来武装自己,劈荆斩刺,终会见到美好的未来。
在文章的结尾,那为空军将领的法国女人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的信仰是什么。” 法国妇女的勇气来自她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那么,她的信仰就是和平。而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所以她是幸福的。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从古自今,和平,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正义的战争是为了更长久的和平,让我们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需要我们所谓的信仰——那就是和平!
小学课文勇气原文
课文原文: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一○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缓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不久,他的拘束消失,给我讲下面这个故事。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二十四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德国人命令他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而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他没有什么机会。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寡妇,孩子们变成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他得以重返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而且抓住惟一的出路。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福?”我惊奇地望着他。
“对,幸福。”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附:《勇气》教案
通过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结构层次,想想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1.教师范读
要求:给自然段标序号;复述故事部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解说:范读,起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作用,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进入文中的情境,努力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挑读
要求:用标注写美国伞兵的语句;用标注写法国妇女的语句;用△△△标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解说:圈点、勾画、批注法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会发现,有些特殊问题的答案往往要阅读若干段落后才能获得,此时,就需要有选择地读,即挑读。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对勇气的理解,只有进行挑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勇气的含义。)
3.细读全文
要求:以每分钟300字的速度详细默读全文。
(解说:在前面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也许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仔细阅读,仔细琢磨,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全面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4.速读课文
要求:以每分钟500字速度默读全文。思考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解说:在前面阅读三次的情况下,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小说以我在那个军人午餐会上结识的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美国伞兵开头,引出故事。结尾借一位空军将领之口说出我对故事中两位卓越人物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评价与赞叹。小说的发展与结局是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以勇气为组材线索,向我们展示一位美国伞兵以智取胜与敌人拼到底的勇气;另一个是法国妇女为捍卫和平这一崇高信仰所表现出的非凡过人的勇气。小说以两个人物的两种语气,谱写那个时代人民要求和平的最强音,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无比残酷,全文结构严谨,故事曲折生动,写法独具匠心。
(解说:通过概括段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战背景:
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之后就是世界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1.文章的标题叫做勇气,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请解释两种勇气的含义。
2.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3.文中那位将领对那位法国妇女的评价是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作者看重哪一种勇气,你又看重哪一种勇气?
(解说: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在学生谈英雄故事和教师介绍二战背景的基础上,这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对于问题的回答,不严格要求,只要大意对即可,特别是后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创新,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肯定。)
参考答案
1.勇气:①美国伞兵以智取胜与敌人拼到底的勇气。②法国妇女两次收留美国伞兵,她因为捍卫和平的崇高信仰而表现出的非凡过人的勇气。
2.法国妇女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可她心中的信仰是崇高的,她向往和平,她知道是谁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也知道要想过上幸福生活就应向那位美国伞兵那样勇于拼命到底,所以她依然同前一次一样收留他。关于两个当然词的含义需从不同角度理解:从主观即法国妇女本身来讲,她前后的当然是一致的,因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周围发生任何情况,她的信仰始终如一。从客观情况来看,后一个当然含义深刻,因为是这位美国伞兵的出现,使她永远地失去丈夫,孩子们成孤儿,此时,客观条件发生本质性变化,美国伞兵押注再一次求救于她,她在悲痛欲绝之时说当然啦,更表现出她那非凡的勇气。
3.那位空军将领评价法国妇女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一是说胜利就在她面前,她很快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仿佛她就是创造和平的天使,因此说她是有福气的女人。再者说,谁遇上这样的女人都会给他带来福气,就像那位美国伞兵不是得福吗?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这里的你含义更为深远而广阔,这个你由法国女人崇高精神境界延伸到你、我以及世界上所有向往和平并为之而奋斗的人类正义者。
4.作者更看重法国农家妇女的勇气,因为法国妇女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不惜牺牲个人一切,做出正确选择捍卫和平,所以她的勇气更难能可贵。
勇气朗读:勇气课文原文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一○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缓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拘束消失了,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二十四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德国人命令他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了。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了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了: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福?”我惊奇地望着他。
“对,幸福。”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 琥珀课文原文
★ 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 哪吒闹海课文原文
★ 松鼠课文原文
★ 琵琶行课文原文
★ 跳水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