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字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iaoma_0519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堂“三字经”(共含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aoma_051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堂“三字经”

篇1:课堂“三字经”

课堂“三字经”

我常想:课堂教学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在课前,它应该是一个“?”;在课中,它应该是一个“,”;在课后,它应该是一个“!”。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

我在教学实践中试着编了课堂“三字经”,选择其中部分内容,解释如下:

【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喜欢某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喜欢了这门课程,就会想办法学好它。这就是教育学上的“向师性”。

如:有一个男老师,学生们非常喜欢他,事事模仿他。一次,老师头上长疮,没办法,理了个光头。学生见后,议论纷纷。第二天去学校上课,老师大惊:男生全部理了光头……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平常考虑得更多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我选择,我喜欢!”学生们选择的是他们喜欢的教师。

【爱生活,勤积累】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是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认真阅读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虽然生活并不总是春光明媚,但我们要崇尚和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境界。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学会用平和的心态、赏识的目光善待周围的人。用魏书生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学会“享受教育”,学会观察,学会赞赏,学会挖掘其中有价值的美的东西,并积累下来。

关于积累,汇报一下我的“三个一工程”:

第一个“一”是每次课后找一个学生谈话,记录下谈话的内容、方法、效果,作为我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发现好多问题(找哪类学生,我是有所考虑的)。

第二个“一”是每天看一万字的教育资料,包括教育理论、教改前沿信息、国内外最新教育成果、教育博客等,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网络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要有所选择。第三个“一”是写一篇教学随笔或教育日记,包括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生表现等等。

坚持“三个一工程”,我受益匪浅,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积累,学生乐在其中,从量变到质变,享受到了“积累”的快乐。

【后进生,要赏识】

于丹老师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不过有的孩子翅膀折断了,无法飞翔。老师的责任就是帮这些孩子缝合翅膀,重上蓝天。

后进生就像折断翅膀的天使,由于学习成绩或其它方面不如别人,缺少自信心。要转化他们就应先尊重、理解他们,切不可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正因为自己多方面不如人意,心理上有了阴影,更有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不大的年纪自称“看破红尘”。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欣赏与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 多用“师爱”这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架起一座通往他们心灵的桥梁。这样“后进生”将会变成“动力生”。这应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如:今天他主动在课堂上回答了问题,他的字比以前端正,他主动帮班级做了一件好事……哪怕这些事在别人眼中微不足道,我们都应给他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表扬,让他们明白自己正被老师、家长关注,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同时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会获得成功的,从而树立自信,挖掘出自身的潜能,重新飞向蓝天。

【反思后,扪心问】

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如:通过反思,我试着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里,我设计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你问我答”环节(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学生热情高涨。学生问了两个问题:(1)哪个专业有发展前途?(2)哪些专业含金量高?我回答:有本事的人干什么都有发展前途;含金的是人,不是专业。我还带学生去人才市场进行实战演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又如:在准备“文明礼貌,从小事做起”一课时,今年试着让同学们准备了几个“文明礼貌”小品,每个小品表演两个版本:和谐版、不和谐版。准备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也看到了同学们的表演天赋。晚上九点,学生还给我打电话,讨论第二天的剧本。上课效果出奇得好,达到了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在那些普遍存在的、被视为“稀松平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现象中发现许多不平常的东西,这样每天改变一点点,日积月累,想不提高都难。

本文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了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小部分经验,还很不成熟。我认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节课”、“一下子”或“一阵子”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应该是教师“一辈子”才能成就的事业,应该用心去总结、学习、感悟,课堂教学尽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

篇2:上课课堂三字经

上课课堂三字经

一、姿势

要读书 先坐正 头抬起 腰挺直

手拿书 眼平视 一心意 牢记清

写好字 三个一 胸离桌 一拳头

手执笔 只一寸 眼和纸 差一尺

脚平放 心入静 看清楚 再动笔

不低头 不侧身 纸和笔 要珍惜

二、计划

学习前 定计划 每日照 谨遵行

定目标 有作用 先定近后定远

一个个 都能超 措施细 讲效率

学与玩 巧结合 多检查 常调整

德智体 全发展 做主人 成良才

三、预习

做预习不可少 初读文 划生词

不明意 查字典 细读文 明内容

不理解 打个问 课后题 动动笔

查资料 试解决 上新课 学轻松

四、听课

人坐正 心入定 重难点 注意听

疑难处 动脑筋 脑眼手 齐参与

眼要到 手要到 口要到 心要到

下课后 细回忆 温故知 找新问

五、笔记

专心听 认真记 看板书 明要点

圈点划 作旁注 复习时 有依据

真生活 真感受 好素材 别错过

师妙言 生佳句 勤积累 多摘记

六、发言

多发言 练大脑 反应快 更灵巧

细聆听 明问题 抓关键 精整理

敢举手 不怕错 不思考 才是错

有见解 大胆说 声音亮 口齿清

七、复习

通读文 查缺漏 再精读 攻难点

翻笔记 忆讲解 做练习用新知

反复练 反复记 多联想 常回忆

八、字典

字不明 义不清 查字典 能弄明

知拼音 查音序 晓字形 查部首

形难辨 查难检 工具书 很实用

九、读书

读书时 作笔记 成习惯 多得益

记书名 记日期 定格式 有规律

好词语 先圈起 修饰名 多摘录

列提纲 概内容 明中心 谈感受

十、三多

学语文 有三多 多多看 多多记

多多问 好习惯 坚持做 多受益

读课文 如流水 精彩处 记脑中

课外书 广泛读 勤摘记 是关键

阅读时 多提问 审题目 须质疑

为何写 怎样写 在书中 细求解

处处问 时时问 问中学 学中问

篇3:课堂文明三字经

课堂文明三字经

候课篇:铃声响 进课堂 静悄悄 坐端庄

两肩平脊背挺 双手安 双脚平

书本笔 准备齐 要求知 要学习

上课篇:老师到 先问好 讲文明 懂礼貌

读写姿 要规范 三个一 记心间

眼离书 须一尺 身与桌 整一拳

手捏笔 一寸处 防近视 护双眼

会倾听 懂交流 善沟通 能包容

勤思考 敢质疑 勇发言 深参与

读写算 听说看 动思辩 全体验

爱创新 喜实践 乐学习全发展

课后篇:先复习后作业 先预学 后上课

常回馈 勤反思 重提升 求拓展

结语篇:讲文明 讲学习讲进步 讲发展

多努力 创佳绩 三字经 心牢记

三字经的意义

最近宅在家里没事干,看之前很喜欢的《百家讲坛》,正好是钱文忠讲《百家姓》,我承认钱老师的讲授风格有点做作(话说做作得过于丹么~),对于大众媒体受众来说,每个姓氏起源—名人—人口数的讲述结构也略显单调、肤浅;但看到网上一片“弱智”、“低能”、“无聊”的骂声仍忍不住要为钱文忠辩护。姓氏文化真的很无聊很低能么?我觉得姓氏对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有重要的维系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史观来看,姓氏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氏族族群意识以后的文明成果,我们都说一家一姓,对姓的认可与尊重背后就是对家族的重视和责任感,是对祖先的继承与敬畏,是对亲属血浓于水的爱;我相信,唯有爱家才可能扩展为爱国,唯有爱亲才可能扩展成爱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家姓和其蕴含的姓氏文化对于当下早已不满足于Andy、Helen这类很“low”的英文名,而至少要Brandon或者Jasmine这样special一点的国人有着非常重要而深沉的意义。我常常回想起我在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做旁听生时同学的另一位旁听生——来自台湾的林老先生,某次下课老师通知下节课因为清明节停课,林先生感叹,大陆这方面做得好好,大家还能够记得慎终追远,可是旁边的学生却非常好奇地问我,什么叫慎终追远?说实话,当着台湾客人的面,我实在有些脸红,但转念一想,这种文化断裂似乎不是这些学生的过错吧。如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说不出我们自己的这个姓氏起源和这一支的源流了吧,快半个世纪前开始的那场浩劫,烧毁了多少家谱,也掘断了多少人的家族记忆,无以慎终追远,如何继往开来?!回到钱文忠,这几年他在《百家讲坛》的平台上讲了些什么呢?似乎除了玄奘西游都是很“low”的东西: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东西真的很低智么?这要看标准,那旧时的尺度,的确很低智,这些东西在古代,就是低幼读物,只能算童蒙读物,连开蒙读物都算不上,没听说过哪个状元翰林说自己是三字经开的蒙,太跌份了,怎么着得是论语或者诗经。过去所谓“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就大体相当于如今有小朋友的家里墙上挂着的看图识字。我忽然想到一个哏,我们小时候很火的一部电视剧《还珠格格》里如何强调小燕子没文化呢?会说她“只”会背三字经!所以搁过去,这些东西的确很“low”!可是现在的情况大概会有所不同,请问如今有多少不会背三字经、功底不如大杂院出身的小燕子的人照样可以混到博士评上教授?不怕各位笑话,兄弟我至今背不全乎三字经,也快混到硕士毕业,并打算继续在学位征途上继续混下去……我不是文化复古主义,我也不是说不会背三字经的教授不是好教授,我更不是妄想要求全民皆背三百千千,我只是坚信有立才能有破,砸烂一切旧事物却未能立出一个有效的能接受的新事物,还不如去念念人之初,性本善……钱文忠敢于讲这些别人不屑于讲的但却很有意义的小书,对于当世,功莫大焉,我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坚持不懈地好好讲下去。

篇4:《三字经》进课堂的诚意

关于《三字经》进课堂的诚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1]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这个学期开始,某小学将《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课本搬上了学生课堂,引起人们的争议。

据了解,从今年新学期开始,株洲全市各个小学都开展了“校本教材”的课程改革,一些学校开设了消防安全知识课,一些学校开设了家政护理课,而株董路小学更是别出心裁,将《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课本搬上了学生课堂。

《三字经》、《论语》、《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同时也是旧社会儿童学习的启蒙课本。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启蒙课本被尘封了几十年。为了对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上星期五开始,株董路小学规定:每个星期五的`下午第二节课,分年级分别开设《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课程。

正方观点:此乃祖国文化精髓

XX小学一位老师说,《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物是祖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学生学习它不但能提高品德修养,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古汉语水平,对他们今后的写作大有裨益。株洲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谭仕荣表示,株董路小学将《三字经》、《论语》等搬上小学课堂,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些传统的启蒙课本,不但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而且能让他们熟悉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自主探究、亲身实践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反方观点:个中糟粕不容忽视

XX市XX的谢XX认为,《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有它们精华的一面,但其中包含的许多糟粕同样不容忽视。比如《三字经》中的“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存在不民主的思想,如果让现在的孩子接受这种思想熏陶,无疑会贻害无穷。同时,他表示,《三字经》已经有人成功改写,改写后剔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糟粕,增加许多富于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学校要引进就应该引进这种新《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解释

三字经拼音

健康三字经

《三字经》征文

三字经作者

三字经弟子规

三字经舞蹈

三字经下载

三字经教学计划

课堂“三字经”(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课堂“三字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