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iangtu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共含8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angt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篇1:《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七上 羚羊木雕

明 修 栈 道,暗 渡 陈 仓

(第二课时〉

活动背景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问学生是否有过“反悔”的经历,许多同学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各自的故事,而且高度一致地表现出了对“言而无信”这一做法的唾弃。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鼓舞了我对有效学习这一课文的信心。殊不知,他们的这番热情却成了课堂活动的拦路虎。当我将学生“分成父母、我、万芳三组,就这一场家庭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时,居然没有人愿意扮演“父母”。理由是,他们觉得这场冲突完全是由父母的“小气”、“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及“言而无信”引起的,“我”没有什么责任。我本来可以用课文原话来提示,但考虑到他们不少人有过类似“我”的经历,有一股情绪在影响着他们的判断,便临时决定放弃。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设计和活动过程 。

活动理念:

1. 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研讨问题,避免在教学过程 中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

2. 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问题,避免简单地套用直接经验判断事物、思考问题。

活动过程 :

师:现在我要为大家讲一个我珍藏了多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拿出你的聪明和真诚来听,能做到吗?

生:能——老师快讲吧!

师:这是一个关于越战士兵的故事。

越战结束了,有一个士兵从战场回到了美国,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已经回到美国了。在回家之前我有个请求,我想带一个朋友和我一起回家。”

“当然好啊!”他的父母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你和你的朋友的。”

儿子又继续说下去:“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母亲说:“儿子,我非常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有残障的人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士兵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师: 为什么士兵再也不和自己的父母联系了呢?

生1: 可能他觉得自己的父母太没有同情心了,居然不能接受自己带一个无依无靠的残疾朋友到家里住。

生2: 也许是因为他要先为朋友找个地方住下来,等朋友安顿好之后他再回家。

生3: 我觉得那个士兵可能是太伤心了。他的朋友可能和他出生入死,他们有非常深厚的友谊,而父母居然一口回绝了他,他很伤心,决定独自承担照顾朋友的责任,所以就干脆不回家了。

师: 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看法,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没有?那我们看看那个士兵为什么不再和自己的父母联系了。

(继续讲故事)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电话那端说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

(教室里有点乱了。“他怎么自杀了?”“就是,至于嘛?”……)

师: 对,士兵是自杀了,他到底为什么走上了绝路?

(这个问题一出,班里的孩子就嚷嚷开了)

生4: 他太轻率了。父母不同意他把朋友带回家,他就自杀了,这不是逃避,不负责任吗?

生5: 不对,也许他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有救命之恩的朋友。可能他的朋友正是为了救他才成了残疾人的。所以,当他得知父母不同意他带朋友回家时,他觉得自己活着也没有意思了, 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师: 自杀以谢朋友,是吗?

生6: 老师,他说的不对,不应该把士兵自杀的责任全推到他父母身上。士兵根本就没有对父母说清楚他的朋友是为了自己受伤的。如果他说了,我相信他的父母一定愿意照顾他的朋友的。感恩嘛,人之常情。因为他没说,所以他的父母认为没有必要照顾一个陌生的残疾人,这样会给他们的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我觉得他的父母并不坏。开始,当士兵没说自己的朋友是残疾人的时候,他的父母欣然同意了;只是后来说了朋友是残疾人,他的父母才不同意的。也就是说,士兵的父母并不是小心眼到谁都不能接受,也许是他们家境不好,加上年迈没有余力再去照顾一个残疾人。

生7: 那你想让残疾的士兵到哪里去住?你要知道他残疾了,自己不能养活自己。

生6: 我不是不让士兵带他的朋友回家一起住,只是觉得你们不应该责怪他的父母。

师: 大家各抒己见,谈得合情合理。

生8: 我觉得那个残疾人就是士兵自己。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有孩子点头表示赞同,大多都惊异地等着她继续说下去。我仍然微笑地看着她,期望她能将原因说出来)

生8: 士兵在战场上受了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能不能接受一个残疾的自己,就编了这样一个谎言来试探父母。如果父母能接受一个陌生人那就更能接受自己了。这样他也就不害怕回家了。

生9: 我同意她的看法,但如果真是这样,我觉得士兵的做法有问题。对于父母来说,陌生人就是陌生人,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儿子,两者不可以相提并论。如果士兵一开始就说残疾的是自己,那他的父母一定会小心翼翼的呵护他回家,甚至还会去旧金山接他回家,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嘛。像我们平时要是不小心受了一点点伤,爸妈都会很紧张很心疼的,更何况是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生10 :我觉得士兵是因为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而自杀的,因为,他没必要这样去试探自己的父母。

师: 如果我不知道故事的结果,我真不知道该相信谁,你们的解释都是设身处地的,说得很有道理。还是让我来说出故事的结果吧——

士兵的父母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在警方的带领下到太平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但让他们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虽然不少孩子都猜到了结果,但是听到此处全班依然一片寂静,我也感觉到了那份沉重)

师: 我想同学们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生11:我觉得是士兵的父母不够宽容,太小气太自私,才永远失去了儿子。如果他们可以大度一些,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生12:我觉得士兵的父母是可以原谅的,要他们一直照顾一个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残疾人,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倒是士兵不应该如此冲动,因为对父母来说,残疾的是他还是他的朋友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他应该宽容些,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一下,就不会做傻事了。

生13:我觉得士兵和他的父母都有错误。首先,士兵不应该这样试探父母,他应该相信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真心的、无私的;即使在试探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也应该替父母想想,不应该这样草率地选择自杀。其次,士兵的父母也有错。当儿子请求带一名残疾的战友回家一起生活时,他们不应该那么简单粗暴地回绝儿子的请求,应该仔细想想为何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儿子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就算是他们猜不出残疾人就是自己的儿子,至少也可以感觉到这个残疾人一定和儿子的关系非比寻常,比如是儿子的救命恩人之类的,就应该收留。或者他们可以先答应儿子的请求,允许残疾人回来和他们一起住,以后再慢慢做打算,说不定他们会喜欢上儿子的朋友呢。

(听到这儿,大部分孩子都点头表示默许生13的观点)

师: 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可以避免的悲剧。故事中的父母,可以接受一个正常的儿子,却无法接受一位因为战争成为残疾人的“儿子的朋友”;而故事中的士兵在经受了战争的残酷之后,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以至于他不愿意或者说不能相信自己的父母会接受失去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儿子。于是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试探父母,他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试探的结果令他万念俱灰,走向了绝路。

造成这一无可挽回的悲剧,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哪一方面。生活中,有些人就跟故事中的父母一样,往往过多地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忽略了他人包括亲人的感受;而当他们的子女也像那个士兵一样,猝然之间做出一些轻率的决定时,发生误会、冲突甚至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生14:老师,我明白了,现在不用辩论了。《羚羊木雕》里的冲突不仅有“父母”的责任,也有“我”的责任。上节课我没有想到这些。

(全班都如梦方醒,有的还“啊?”出了声)

师:大家是不是也这样看呢?(齐声回答:“是——”)你们真聪明!

课后反思:

这一活动在解决了上节课遗留问题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见闻,丰富了体验;特别是运用“抖包袱”的办法不断设置悬念,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准确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收放自如。由于找准了问题的症结,而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因而“得来全不费工夫”。预先设计的辩论虽然取消了,但是随后的教学进程却如风行水上。我体会到教师参加课程建设,除了拓展探究的维度之外,横向的巧妙策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阅读量不足、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更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当我的科代表课后夸我高明时,我就顺势卖弄了一句:“这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篇2:《羚羊木雕》课堂实录3

羚羊木雕l7gFtL

时间:12月9日{Pw

授课者:范琦io

初一(6)班$X2r`

师:上课之前问一个问题,大家经常送朋友礼物吗?礼物贵重还是便宜?y/hm8

生:送,(有的说送贵重的,有的说送便宜的)z1`W)-

师:今天课文就是作者给朋友送了一个贵重的礼物——羚羊木雕,结果引起了家里的轩然大波,大家一起来看看。!7u u>

初步了解P5Kt3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正字正音。MHO\/j

请同学回答课件出示的字音问题(在讲“挨”“俩”的读音的时候学生意见发生分歧,教室马上要求查字典,要求讨论)\CC&

整体感知:再次快速朗读课文,简要概括,课文讲了什么事?_^lA9D

生:因为妈妈发现我的木雕不在 了,我告诉她事送了朋友,结果引起矛盾我要回来之后结果后悔了。p

生:主要讲的作者把木雕送朋友结果又要回来W3e8U

师:是她主动要还是父母交她去要?.94J9

生:父母叫她要回来y

师:很正确(出示课件,课文大致内容:课文内容:爸爸妈妈发现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我的朋友竟不顾我的感受要求要回来p`awk

文章插入了一段我以前和万方的故事,这种在叙述时候不依照时间次序,插入其他情节的方式叫插叙,(补充倒叙){Mq

文章插入了我和万方的什么事?有什么作用?z1R

生:我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裤子破了,万方和我换了裤子,回去被妈妈罚站|Wl,1y

师:很好Y+;Z&m

生:幼儿园老师说我们合而为一<(=9

生:在万方家里,我喜欢她的东西,万方激动地要把她的刀送给我7

师:很好,这些例子强调了我们师好朋友,为后来我送木雕做了铺垫,也为后来我要回木雕伤心做铺垫E

师: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为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学生分组讨论)ey=[8L

生:我分为三个段,一段是1-16,事件的开端,二是17-35,我要回木雕,三是后面,写要回木雕的感受@

生:第一和他一样,是开端,二是17-23,写我回忆和她的友谊,三是写我要回木雕很后悔H

生:一和他们一样,二也和她一样,三是24-35段,写的主要是要回木雕,最后是36-38自然段,写要回之后的感受G?8I,

师:16自然段师:K

生:过度段rg“/p6

师:哪里承上,哪里启下?LE

生: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好朋友v':]

师:因此17-23是回忆的段落,所以第三应该是24--25,写奶奶反对但是没有用c.H;.

老师总结课文分段^9(+Sz

一:1-16,父母要求要回木雕我很伤心”

二;17-23,插叙我们的真挚友情iBG

三:24-25,奶奶反对没用,9Pg>

四:26-38要回木雕得到谅解但是很伤心{

师:大家再来朗读插叙的部分,体会她们的真挚友谊NO7

(学生朗读)&\k@[

师:再次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想想有哪些人物,人物的性格、身份&

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理解人物,我叫我们几个同学准备了一个小话剧,大家来看看他们演出的师不是你们理解的形象?;-K d“

(学生表演小话剧)+Yyq4e

师:大家看他们表演得好吗?因为爸爸有一个吸烟得动许哦,我们得同学都做了准备,大家分析一下人物形象J5h>xI

首先请妈妈得扮演者分析一下妈妈得人物形象!2]JQ=

生:妈妈重财,不尊重女儿纯真得感情tAZ>

师:你们想象中得妈妈是不是这样得?A`/(

生:不是 *Z

师:那你们说说你们想象得感觉?[7kg

生:妈妈就是重财轻义,为了木雕而忽视友谊a

生:不是很重财轻义,因为木雕毕竟师很贵重得东西,而且我觉得妈妈很理解我,还要我用糖去换X

师:妈妈厉害吗?oc;*

生:厉害?Q3

师:从哪里看出来你呢?KQ

生:第七自然段#RcQ

师:读出来&:FS4*

生(读)Zh

师:还有没有?,t61dV

生:11自然段,(朗读)7

师:对,坚定这个词也看出妈妈得严厉|

生:还觉得妈妈师软硬兼施,C]o*d)

师:对,很好,那么我得裤子破得时候哭了,为什么/ f

生:因为怕挨说x

师:所以也看出妈妈得严厉,妈妈理解我吗?2v0?

生:不是很理解x

师:对,她不是很理解hKdT%

师:请爸爸得扮演者所说?ka!O9

生:爸爸也有些重财请义,但是没有妈妈那么明显qb

师:大家觉得爸爸应该师什么样子得?s,

生:应该比一般更平静一些,很威严的G\Vd”0

生:爸爸比较沉稳o

生:爸爸很深沉`^M2R

师:爸爸和妈妈的立场是否一样?0~Z3

生:一样3J

师:爸爸只是说了几句话,但是声音很平静,但是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但是有没有象妈妈一样明显?&$

生:没有dX^

师:所以爸爸的严厉更深沉,A!Uz

师:那么我是怎么样的性格e

生:总是我和万方的友情,但是又怕妈妈|FsO?

生:真诚无私的,JT

生:我很大方jF^v4

师“我怕家长吗?VQ8

生:怕l]@

师:从哪里看出来?xP[&

生:学生回答(用课文句子)!

师:我怕家长但是又重视友谊,但是我是否是很爽快地要回木雕?`V;3j

生:不是,还是有反抗.akuL4

师:哪里有反抗?lt|W9C

(学生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回答)n!Mw

师:总结一下”我“的性格?@-%b

学生回答.[ 0:U

怕家长,重友谊,但是有自己的主见t#T4

师:下课了,剩下的下次再讲

篇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李秀荣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课下有同学问,老师啊,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生杂说:是虚构的。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宁,是很难得的。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全堂大笑)

师:是不是看抗战片里日本鬼子抓鸡宰羊杀狗的?

生:我想,古时候发生战争也避免不了。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师:你的语感很好哇,这里的劳动是轻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劳动当作享受,体现出一种精神的愉悦,你很了不起!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细读推想才会有收获。

师: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小脑袋挺机灵。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文中有没有暗示?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生:还有他们穿的衣服,也暗示了这不是真实的故事。桃源人与外界隔绝600年了,还和东晋人穿的一样,既然不通音信,怎么会一样?这也说明是个神奇的地方。

师:你的回答更令老师惊讶,你的解释说得通,而且很符合这个故事的神秘性,谢谢你!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另一个现实就是黑暗的门阀士族制度。(出示资料,并读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为评介的唯一标准,出身名门叫士族,出身寒门叫庶族,士族地位显贵,庶族得不到重视。

生:老师,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吗?(学生一脸愤慨)

师:还没有。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成熟于宋朝,东晋时期还没有形成。在那个制度下,出身成了评判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出身名门,就算是个是庸才,也会得高官厚禄,,如果出生在寒门,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会得到重用和发展。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作者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揭露现实,如《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当时的严酷的苛政,另一种是憧憬和幻想,用反常手法来表现,比如《天上的街市》。郭老通过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当时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陶渊明采用的是——

生:虚构,幻想。

师: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 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 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视,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生:能开放,后来又经过西汉,很强盛呢,他们隔几年就应该出来看看。(大笑)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不喜欢长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们的人口质量也不会好高。

师:怎么说呢?

生:人少闭塞,发展慢,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口,因此优秀的人不会太多。我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纪都成社会学家了!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课后反思:

亮点:一是从课程观出发,将文学、哲学、历史知识恰当揉在一起,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背景,在比较宽阔的平台上展开师生互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出现了精彩的生成。

二是解读课文有深度有广度,打破了对桃花源常规性的理解,将古典与现实结合得非常完美。

暗瘢:结尾处学生的讨论有些离开文本,况且,用现在的眼光去衡量过去,无论如何也是昔不如今,从学生的发言来看,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没有从作品出发。                 

                                                 -10-20

 

 

 

 

 

 

 

篇4: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第一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老舍先生家里的这只猫的古怪。它既老实又贪玩、尽职。

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不出。它有时候胆小,有时候勇猛。

师:这么古怪的一只猫,老舍先生讨不讨厌它?是呀,他非但不讨厌,还很……

生:很喜欢。

师:说得对,很喜欢,因为这只猫非常的可爱。(板书:可爱)

(点评:此环节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也为下一环节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师:请同学们再打开书本,让我们再把一到三自然段细细地读一读,边读边去发现,看看你能从哪个地方感觉到猫的可爱,画上波浪线。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颤抖的波浪线是你思考的痕迹,下面把你所画的地方,把你的思考给我们交流交流。

生: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生:我在第一段也发现了“它屏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我从这里读出它的可爱,因为它有点傻傻的,有点天真。

生:我在第三段感受到它的可爱。“它什么都怕,……,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我感觉到猫很勇猛,因为小狗怕蛇,但是小猫却不怕。

师:课文中写猫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们走进其中的一幕去看一看。(出示课件:它要是高兴,比谁都温柔可亲:……在稿纸上踩几个小脚印。)

师:看了这个句子,你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最后一句和书上的不一样。

师:小梅花不就是小脚印吗?那不是一样的吗?

生1:我觉得小梅花可爱一点。

生2:老舍先生把猫的小脚印比作小梅花,这样感觉猫更可爱。

师引导读:老舍先生写作时,猫跳上捉来。齐读这一句。

师:你还能哪些地方感觉到猫的可爱?

生:从“抓痒”看出它跟人很亲。

师:跟人走得多近啊。你说得很准确。还有吗?

生:它的声音变化太多了,我感觉很它可爱。

师:变化多而可爱,等一下我们来学这个地方。你走到我们前面前面去了。

生:我从“蹭”读出了猫的可爱。

师:蹭是什么意思啊?

生:碰的意思。摸的意思?

师:是吗?好的,现在王老师是老舍先生,我家的猫在哪里啊?有请啊。

师生表演“蹭”的场景。

师:这轻轻的温柔的一蹭让你感觉?

生:猫跟人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它一个劲地蹭,猫跟老舍先生的感情很深啊。

师:这一蹭蹭出了他们之间的?

生:感情;友谊;蹭出了一个人爱猫,猫爱人的场面。

师:谁来好好读一读啊?

生朗读: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踩印几朵小梅花。

篇5:燕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燕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第一部分

师: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请你们积极发言,把收获汇报出来。老师有一条友情提示请听好:要按由先到后的顺序来汇报。

生:我最喜欢第一段。(生读):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我觉得燕子很美丽。

师:还有谁也喜欢第一段,读读,说说感受。(生读第一段)

生:我从乌黑光亮这个词语中知道了燕子的羽毛非常的黑,黑得发亮。

师:那摸过去肯定很滑。

生:我从剪刀似的尾巴知道了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师:这剪刀似的的尾巴就是燕子最突出的特点了,据说绅士的燕尾服就是根据它来设计的。

生:我从俊俏轻快知道了燕子飞得很快,它的翅膀非常的灵活。

师:有这样的翅膀,燕子才能在天空划出那么美丽的弧线啊。刚才同学们都领悟得很好。那么如果把这些词去掉会怎样呢。出示句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生:这样就写就不具体生动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样写,就不知道是写燕子了。有可能是其它的鸟类。

师:你的观察非常细致,一身羽毛,一对翅膀,一个尾巴,这是所有鸟类的特点,而不仅仅是燕子的。

师: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头呢?肚子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完整吗?

生:我觉得这样写不完整。

生:我认为应该改成“一个轻巧的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式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样才完整。

生:那还有爪子呢?

生:那再加上“细小的爪子”。

生:我觉得这样写太啰嗦。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写才好呢?

师: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生:还是课文里的好,因为作者抓住了燕子的特点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最能体现燕子的特点了。

生:对,燕子小巧的头,细小的爪子和麻雀等许多鸟类都一样,不能体现燕子特点,可以略去不写。

师:探讨得真好!这样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我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怎样读才让小燕子喜欢,也让我们自己喜欢呢?(生体验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板书:活泼机灵)(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接着汇报。

生: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生:写了柳树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挂在水边,在风中跳舞。

师:说到柳树我不禁想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写柳树的?

生: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

(1)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2)微风吹拂着柳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句,因为春天刚来,所以柳树的叶子还是很嫩很嫩的,叶子上还带着点嫩黄。

生:像刚出生的小宝宝似的那么嫩,那么可爱。

生:我也喜欢第一句,第一句中千万条,我们知道了柳树的叶子很多,长得很好。

师:既然是那么可爱的,美丽的柳树,谁能把它读好。生:(读句子):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师:真好。还有哪些感受?

生:很多花开了。

师:都有哪些花赶来凑热闹了?

生:有迎春花、桃花,还有梨花、杏花。

师:这么多花,能说得具体点吗?怎样的花开了?

生:黄色的迎春花开了,粉红的桃花开了,还有紫色的牵牛花开了,真美丽。

师:是啊,真可以说是——

生:百花盛开。

生:五彩缤纷。

生:争奇斗艳。

生:万紫千红。

生:……

篇6: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第二部分

师:你读得很投入,但王老师给你提一个建议,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连贯一点就好了啊。谁再来试一下啊?——生朗读

师:王老师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一些可爱。有没有感觉读得比他好的啊?生朗读。

师:感情在心里还没能完全表达出来。不怪大家,怪王老师没有讲。老舍先生的文字像是跟人说话一样,亲切,自然。读的时候要慢一点,轻一点,像说话一样自然才好呢。——师示范。

师:感觉到了吗?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生练读后齐读。(声情并茂)

师:一次比一次进步,越读越好了啊。

师:猫除了动作可爱,声音也很可爱呢。刚才谁提到的啊?哦,是你啊。请你读,

指名读,全班读。

师:什么叫丰富多腔啊?

生:声音多,什么声音都有,变化多。

师:这么多种声音,老舍先生一次能观察到吗?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背后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不同情况下的猫叫,体会变化多腔。)

师:猫可爱吧,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师:多有意思的猫啊。谁再来读?——生朗读。

师:我听出了变化。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作者一连用了几个词赞美猫的叫声啊?

生:四个。

师:你们再做一次猫,王老师再做一次老鼠。你们仍然看着我,看着我读读,实在记不得了就请你偷看一下啊。——生齐背。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边读边记,记住了就是自己的。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刚才我们说的表现都是猫高兴的时候,他要是不高兴呢?

生:一声不出。

(点评:此环节的教学做到了“自学在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加强实践”,教学策略策略的选择也灵活有效。)

师:真是一只古怪又可爱的猫啊!可是老舍先生觉得淘气的小猫更可爱。你们想不想看看猫小时候的样子啊?

(教师播放刚满月小猫淘气可爱的图片,学生边看边笑边赞叹。观看完毕后,学生纷纷自发站起来谈看后的感受。)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小猫更可爱呢?你们赶快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啊?——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啊?

生:我仿佛看见了小猫在玩毛线团。

生:我仿佛看见了小猫摔了一跤又马上站起来了。

生:我仿佛看见它抱着花枝打秋千。

生:我仿佛看见它的勇敢,撞疼了也不哭。

师;这么美妙的画面绝对不能一想就过,也绝对不能一闪就过。我们得细细地去品味。请大家默读这一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圈出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自读这一段话,圈点批注。

师:这些美妙的词句就是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生:小猫把花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也不责打它,可见老舍先生非常喜欢它。

生:小猫跌倒了也不哭,很坚强,很淘气。

生:我想补充一下。猫太可爱所以老舍先生舍不得责打它。

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游戏场所使人有的,在这里猫也有了。老舍先生把猫当成小孩子,非常喜欢它。

师:同学们喜欢的这些画面也是老舍先生最喜欢的画面。(教师创设情境引读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师:这就是老舍先生曾经住过的地方(出示老舍故居图),它那淘气天真的小猫啊,就曾在这儿嬉戏玩耍,推荐一个同学用朗读带我们走进这个小院,看看这更可爱的小猫吧(播放音乐)。生配乐读。

师:这么淘气的小猫老舍先生喜欢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我从这里看出来: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师:是的,从这里可明显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老师给你们补充一点资料;老舍先生除了写文章还有两大爱好,一是养猫,二是养花。有一次暴风雨把花摧残了,老舍先生伤心了好几天呢。现在猫把他精心养的花弄折了,他竟然还说它可爱。

(点评:学生在媒体资源的辅助下以读促悟,读中见悟,读悟相融,既简化了教学过程,又做到了词句的品味和情感的领会,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篇7:燕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师:这正如课文所写的: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什么是“赶集”?

生:赶集,就是去那边的农贸市场买东西。

生:还有卖东西的呢?

师:你们看到过“赶集”的情景吗?它有什么特点?

生:赶集时人很多,很热闹。

生:赶集时人们有先有后,陆续来到集市上。

生:他们都是从一个个村子里来的。

生:从四面八方来的。

师:春天的花草与赶集有什么联系?

生:春天的花开时,也有先后。它们聚拢在一起,也很热闹。

师:谁能说说“赶集”在文中的意思?

生:赶集在文中是指许多花儿赶在春天开放,许多草儿赶在春天生长,这些花草聚在一起,使春天特别热闹。

师:谁能来读好这一句?(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可爱的小燕子呢?——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出示课件,展示“微风、细雨、柔柳、青草、绿芽、鲜花”)

师:这些景物,与“飞来一只只机灵的小燕子”的画面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了小燕子,春天更美了。

生:小燕子又活泼又机灵,还叽叽喳喳的叫,有了它,春天就有生趣了。

师:所以说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板书:增添生机)

师:小燕子活泼可爱,舞姿还很优美呢!谁把读了这部分后的体会汇报一下。

生:我知道了燕子是在“微风中,在阳光中,在天空中”飞的。

生:我找出了描写小燕子动作的词语,有“斜着、掠过、叫着、飞到、横掠、沾一下。”

师:从这些动作的词语中,你感受到燕子的什么?

生:燕子飞得很快,一转眼就飞到那边去了。

生:燕子的动作很帅,尾巴沾一下水面,看着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

生:我最喜欢“斜着”一词,我好像看到了小燕子那样飞。

师:小燕子斜着飞,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很轻,很快,很美。

师:对。“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生:我从“掠过”感受到燕子飞得很快。

师:飞翔中的燕子是多么迷人啊,谁愿意来当小燕子我们来演一演。(师生来演小燕子,感受燕子动作的敏捷。)

师:如果你就是那燕子,你想说什么?

生:你看,我的飞翔本领多高啊。

生:我给你们展示一下我最拿手的本领:燕子点水。

生:哦,那边有小虫子,看我的,唧唧,抓住了。

师:多么机灵活泼的小燕子啊,谁能来读好第三段。(指名读)(板书:飞行)

师:飞累了的小燕子就停在电线上休息。(看课文插图)作者把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比成是——五线谱。(课件出示五线谱,引导学生与插图对比,想象燕子停歇图)

师:这些弄明白了,我们再汇报学习感受吧。

生:我读出一个问题来,我们平时都说是几根线、几根绳子,这里怎么说是几痕细线呢?我从来没有读到过“几痕”,“痕”又不是量词,怎么能说“几痕”呢?是不是写错了?

师:你问得非常好,这可能是我们大家心中共同的疑问!这里的“细线”指什么呀?

生:是指电线。

师:的确,我们通常都说一根或几根电线,可这里怎么说是“几痕”呢?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琢磨琢磨。

师:需要与同学讨论一下吗?

生:需要,需要!(讨论后,学生汇报)

师:好好地研究了课文,又经过了相互讨论,我现在特别想知道你们认为“痕”字用得对还是用错了?生:(几乎是齐声说)没用错!

师:为什么呢?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痕”比“根”表达的意思显得更细一些,用“几痕”来描写电线,写出电线很细。

生:电线原本就比较细,架在电线杆上,离我们远了,看上去不就更细了吗?就好像成了我们眼前的针线一样。那么细,如果不仔细看可能让人有时会看不出那里有电线呢!课文中不是把它写成“细线”吗?我们还查了字典,查到“痕”是“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少得只有一点痕迹”的意思,“几痕”正好可以写出电线“细细的,淡淡的,看起来不明显的”的特点。

生:我们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我们还有补充。文中的句子写“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我们想,电线架在蓝天下,蓝天是那么广阔无垠,而电线是那么纤细,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电线真的好像是留在蓝天上的一线什么痕迹,不再像原来一根一根的那样醒目了,所以这里不用“几根”,而要用“几痕”更恰当。

生:我们认为,“几根”是对的,“几痕”也是对的,只是“几根”突出的是数量,而“几痕”却还能表达出作者远远看电线的感觉,淡淡的,非常细微,这个“痕”字用得很妙!

师:简直是“妙不可言”!“几痕”,使原本普通的电线多了几分朦胧美,使春天的景色多了几分诗意!“几痕细线”,多有诗的感觉!一个“痕”字,竟有如此大的蕴涵!

师:停电线上的燕子,看到眼前那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会说些什么,唱些什么呢?

生:她会唱《春天真美好》的歌。

生:她还会唱《春天在哪里》的歌。

生:她会说,春天真美丽,我喜欢春天。

篇8:《羚羊木雕》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我在学校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为《羚羊木雕》第一课时。课后,语文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了讨论,我也多次反思这节课。下面谈谈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朗读环节的处理

在导入、字词教学后,进入了整体感知环节,在学生基本弄清了故事内容及记叙顺序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对话语段,进行揣摩朗读,步骤为:

1,四人小组讨论:各人物的语言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如何处理?

2,全班讨论:某个角色应该怎么读,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并试读。

3,其余学生评价或再读。

在第二个步骤,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抓关键词语,如文章第一句“‘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应该怎么读?

生1:语速要快一点,读出惊慌的语气。因为文中出现了“惊慌”一词。(生1试读,效果较好。)

生2:“哪儿”应该重读。因为妈妈很急切地想知道它的下落。(生2试读,效果较好)生3对前两位同学的分析及试读进行评价并再读……

朗读坏节,学生讨论得热烈,个别学生分析、试读得也较精彩,看似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得较好,后经有些老师指点才发觉其实不然。课堂上,整体感知后就让学生揣摩朗读、分角色朗读,这样处理确实稍显突兀。学生虽然基本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但那毕竟只是在比较感性地“演”角色。文章是来源于生活的,我没有让学生从文中去“读出自己”、“读生活”,让学生读出与文章的共鸣之处,却让学生去“演”,确实脱离了“生活’这个基础。如果能在学生”读出自己“,并基本弄清人物性格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进而揣摩并分角色朗读,岂不是水到渠成,更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呢?

二,读写结合环节的处理

在分析人物性格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得出答案: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学生也在我的引导下在文中找出了相应的.语句。

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我仅用了3分钟的时间,便草草收兵进入另一环节。

教学要有实效,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提升,或是在方法上得到新的领悟,或是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但是,对于刚才那一环节的处理,我太过蜻蜓点水,对学生几乎没什么益处。平时我们大呼读写要结合,在这里我却将“读”、“写”分离。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平时作文不能将人物写得生动、鲜明,其实这大都是教师引导不得法。《羚羊木雕》在人物描写方面堪称典范之作,如果在品析的基础上,再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一下笔(时间若不允许,可让学生下课去练),描写某个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那就更能体现语文的特色了。

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羚羊木雕课件

《羚羊木雕》 9

《羚羊木雕》 10

羚羊木雕读后感

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网友来稿)

羚羊木雕反思总结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续写日记

《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