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鹿鸣注音原文及翻译(共含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桥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鹿鸣原文及翻译注释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以下是“鹿鸣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原文
小雅·鹿鸣
先秦:佚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诗经鹿鸣原文鉴赏
【题解】
《鹿鸣》是《诗经》里面《小雅》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原文】
呦呦鹿鸣[1],食野之苹[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3],承筐是将[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5]。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6]。我有嘉宾,德音孔昭[7]。
视民不恌[8],君子是则是效[9]。我有旨酒[10],嘉宾式燕以敖[11]。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2]。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3]。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1]什(shí):十。
[2]呦呦(yōu):《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3]苹:《郑笺》:“苹,藾(lài)萧。”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
[4]瑟:一种弦乐器,像琴,二十五弦。
[5]簧:《毛传》:“簧,笙也,吹笙而鼓矣。”
[6]筐:《毛传》:“筐,篚(fěi)属,所以行币帛也。”(篚:圆形的竹筐)
[7]将:进献。
[8]周行(háng):正道。姚际恒《诗经通论》:“周行,大路也。……犹云指我途路耳。”
[9]德音孔昭:《诗缉》:“嘉宾教益于我,皆有德之言,甚昭明矣。”
[10]视:《郑笺》:“视,古示字也。”
[11]恌(tiāo):轻佻。奸巧。
[12]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
[13]敖:《毛传》:“敖,游也。”
[14]燕:通“宴”。敖:遨游。
[15]芩(qín):茜类植物。《释文》引《说文》:“芩,蒿也。”
[16]湛(dān):过度逸乐。
【译文】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艾蒿。我有满座好客人,鼓瑟吹笙来相邀。席间吹笙又鼓簧,献上礼品满竹筐。客人忠心爱护我,为我指明大方向。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青蒿。我有满座好客人,品德优秀名声高。教民宽厚别轻薄,君子学习又仿效。我有佳肴和美酒,贵客欢饮共逍遥。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野蒿。我有满座好客人,鼓瑟弹琴来相招。席间鼓瑟又弹琴,宾主和乐兴更高。我有美酒敬一杯,贵客欢饮乐陶陶。
【讲解】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诗经鹿鸣原文鉴赏
【题解】
《鹿鸣》是《诗经》里面《小雅》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原文】
呦呦鹿鸣[1],食野之苹[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3],承筐是将[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5]。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6]。我有嘉宾,德音孔昭[7]。
视民不恌[8],君子是则是效[9]。我有旨酒[10],嘉宾式燕以敖[11]。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2]。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3]。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1]什(shí):十。
[2]呦呦(yōu):《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3]苹:《郑笺》:“苹,藾(lài)萧。”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
[4]瑟:一种弦乐器,像琴,二十五弦。
[5]簧:《毛传》:“簧,笙也,吹笙而鼓矣。”
[6]筐:《毛传》:“筐,篚(fěi)属,所以行币帛也。”(篚:圆形的竹筐)
[7]将:进献。
[8]周行(háng):正道。姚际恒《诗经通论》:“周行,大路也。……犹云指我途路耳。”
[9]德音孔昭:《诗缉》:“嘉宾教益于我,皆有德之言,甚昭明矣。”
[10]视:《郑笺》:“视,古示字也。”
[11]恌(tiāo):轻佻。奸巧。
[12]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
[13]敖:《毛传》:“敖,游也。”
[14]燕:通“宴”。敖:遨游。
[15]芩(qín):茜类植物。《释文》引《说文》:“芩,蒿也。”
[16]湛(dān):过度逸乐。
【译文】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艾蒿。我有满座好客人,鼓瑟吹笙来相邀。席间吹笙又鼓簧,献上礼品满竹筐。客人忠心爱护我,为我指明大方向。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青蒿。我有满座好客人,品德优秀名声高。教民宽厚别轻薄,君子学习又仿效。我有佳肴和美酒,贵客欢饮共逍遥。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野蒿。我有满座好客人,鼓瑟弹琴来相招。席间鼓瑟又弹琴,宾主和乐兴更高。我有美酒敬一杯,贵客欢饮乐陶陶。
【讲解】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创作背景
《小雅·鹿鸣》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毛诗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针对历史上不同的看法,邓庆红从主题和成诗时间进行考证,认为《小雅·鹿鸣》的成诗时间当在西周中后期的周宣王时代,故而应为强调“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美诗。此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
后世影响
《小雅·鹿鸣》作为早期的宴会乐歌,后来成为贵族宴会或举行乡饮酒礼、燕礼等宴会的乐歌。东汉末年曹操还把此诗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上,也歌唱《小雅·鹿鸣》之章,称为“鹿鸣宴”,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
将进酒注音原文及翻译
将进酒注音原文及翻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è):玩笑。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
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
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yǒng h? jiǔ nián ,suì zài guǐ chǒu ,mù chūn zhī chū ,huì yú huì jī shān ?
永 和 九 年 ,岁 在 癸 丑 ,暮 春 之 初 ,会 于 会 稽 山
(译文)永和九年, 也就是癸丑年, (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 Yīn zhī lán tíng ,xiū xì shì yě 。qún xián bì zhì ,shào zhǎng xián jí 。cǐ dì 阴 之 兰 亭 ,修 禊 事 也 。群 贤 毕 至 , 少 长 咸 集 。此 地 (译文)兰亭聚会, 举行祓禊活动。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Yǒu ch?ng shān jùn lǐng ,mào lín xiū zhú ,y?u yǒu qīng liú jī tuān , yìng dài 有 崇 山 峻 岭 ,茂 林 修 竹 ,又 有 清 流 激 湍 , 映 带
(译文)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 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 zuǒ y?u ,yǐn yǐ w?i liú shāng qǔ shuǐ ,lia zu? qí cì ,suī wú sī zhú guǎn
左 右 ,引 以 为 流 觞 曲 水 ,列 坐 其 次 ,虽 无 丝 竹 管
(译文)环绕。(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 xián zhī shang ,yī shāng yī yǒng ,yì zú yǐ chàng xù yōu qíng 。
弦 之 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
(译文)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shì rì yě ,tiān lǎng qì qīng ,huì fēng h? chàng 。yǎng guān yǔ zh?u zhī d
à ,
是 日 也 ,天 朗 气 清 ,惠 风 和 畅 。仰 观 宇 宙 之 大 ,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
fǔ chá pǐn lai zhī shang ,suǒ yǐ y?u mù chěng huái ,zú yǐ jí shì tīng zhī yú, 俯 察 品 类 之 盛 ,所 以 游 目 骋 怀 ,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 (译文)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
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xìn kě la yě 。
信 可 乐 也 。
(译文)实在快乐啊!
fū r?n zhī xiāng yǔ ,fǔ yǎng yī shì ,hu? qǔ zhū huái bào ,wù yán yī shì
夫 人 之 相 与 ,俯 仰 一 世 ,或 取 诸 怀 抱 ,晤 言 一 室
(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zhī nai ;hu? yīn jì suǒ tuō ,fàng làng xíng hái zhī wài 。suī qǔ shě wàn shū
之 内 ;或 因 寄 所 托 , 放 浪 形 骸 之 外 。虽 取 舍 万 殊
(译文)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
,jìng zào bù t?ng ,dāng qí xīn yú suǒ yù ,zàn de yú jǐ ,kuài rán zì zú ,
, 静 躁 不 同 , 当 其 欣 于 所 遇 ,暂 得 于 己 ,快 然 自 足 ,
(译文),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
c?ng bù zhī lǎo zhī jiàng zhì 。jí qí suǒ zhī jì juàn ,qíng suí shì qiān ,gǎn
曾 不 知 老 之 将 至 。及 其 所 之 既 倦 , 情 随 事 迁 ,感
(译文)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
kǎi jì zhī yǐ !xiàng zhī suǒ xīn ,fǔ yǎng zhī jiān ,yǐ w?i ch?n jì ,y?u bù 慨 系 之 矣 ! 向 之 所 欣 ,俯 仰 之 间 ,已 为 陈 迹 ,犹 不 (译文)感慨就会随之而来。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
n?ng bù yǐ zhī xìng huái ,kuàng xiū duǎn suí huà ,zhōng qī yú jìn !gǔ r?n 能 不 以 之 兴 怀 , 况 修 短 随 化 , 终 期 于 尽 !古 人 (译文)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yún :“sǐ shēng yì dà yǐ ”,qǐ bù t?ng zāi !
云 :“死 生 亦 大 矣 ”,岂 不 痛 哉 !
(译文)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怎能不悲痛呢?
měi lǎn xī r?n xīng gǎn zhī y?u ,ru? h? yī qì ,wai cháng bù lín w?n jiē 每 览 昔 人 兴 感 之 由 ,若 合 一 契 ,未 尝 不 临 文 嗟 (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
dào ,bù n?ng yù zhī yú huái 。gù zhī yī sǐ shēng w?i xū dàn ,qí p?ng shāng w?i 悼 ,不 能 喻 之 于 怀 。固 知 一 死 生 为 虚 诞 ,齐 彭 殇 为 (译文)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
wàng zu? ,h?u zhī shì jīn ,yì y?u jīn zhī shì xī ,bēi fū !gù lia xù shí r?n 妄 作 ,后 之 视 今 ,亦 犹 今 之 视 昔 ,悲 夫 !故 列 叙 时 人 (译文)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
,lù qí suǒ shù ,suī shì shū shì yì ,suǒ yǐ xīng huái ,qí zhì yī yě 。h?u zhī ,录 其 所 述 ,虽 世 殊 事 异 ,所 以 兴 怀 ,其 致 一 也 。后 之 (译文)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 lǎn zhě ,yì jiāng yǒu gǎn yú sī w?n 。
览 者 ,亦 将 有 感 于 斯 文 。
(译文)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爱莲说注音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赏析“说”,
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短歌行原文注音及翻译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短歌行原文注音及翻译。
短歌行 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3.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观潮原文及翻译注音
观潮此诗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
guān cháo
观 潮
sòng cháo zhōu mì
宋 朝 周 密
zhè jiāng zhī cháo , tiān xià zhī wěi guān yě 。 zì jì wàng yǐ zhì shí bā rì wéi zuì shèng 。 fāng qí yuǎn chū hǎi
浙 江 之 潮 , 天 下 之 伟 观 也 。 自 既 望 以 至 十 八 日 为 最 盛 。 方 其 远 出 海
mén , jǐn rú yín xiàn ; jì ér jiàn jìn , zé yù chéng xuě lǐng , jì tiān ér lái , dà shēng rú léi tíng , zhèn hàn jī
门 , 仅 如 银 线 ; 既 而 渐近, 则 玉 城 雪 岭 , 际 天 而 来 , 大 声 如 雷 霆 , 震 撼 激
shè , chūn tiān pai rì , shì jí xióng háo 。 yáng chéng zhāi shī yún “ hǎi yǒng yín wéi guō ,jiāng héng yù xì yāo ” zhě shì yě 。
射 , 春 天 派 日 , 势 极 雄 豪 。 杨 诚 斋 诗 云 “ 海 涌 银 为 郭 , 江 横 玉 系 腰 ” 者 是 也 。
měi suì jīng jūn chū zhè jiāng tíng jiào yuè shuǐ jūn , méng chōng shù bǎi , fēn liè liǎng àn ; jì ér jìn bēn téng fēn
每 岁 京 君 出 浙 江 亭 教 阅 水 军 , 艨 艟 数 百 , 分 列 两 岸 ; 既 而 尽 奔 腾 分
hé sān zhèn zhī shì , bìng yǒu chéng qí nòng qí biāo qiāng wǔ dāo yú shuǐ miàn zhě , rú lǚ píng dì 。 shū ěr huáng
合 三 阵 之 势 , 并 有 乘 骑 弄 旗 标 枪 舞 刀 于 水 面 者 , 如 履平地 。 倏 尔 黄
yān sì qǐ rén wù lüè bù xiāng dǔ , shuǐ bào hōng zhèn, shēng rú bēng shān 。 yān xiāo bō jìng , zé yī gě wú jì ,
烟 四 起 人 物 略 不 相 睹 , 水 爆 轰 震 , 声 如 崩 山 。 烟 消 波 静 , 则 一 舸 无 迹 ,
jǐn yǒu dí chuán wéi dà suǒ fén , suí bō ér shì 。 wú dì shàn qiú zhě shù bǎi , jiē pī fā wén shēn , shǒu
仅 有 敌 船 为 大 所 焚 , 随 波 而 逝 。 吴 地 善 泅 者 数 百 , 皆 披 发 文 身 , 手
chí shí fú dà cǎi qí ,zhēng xiān gǔ yǒng , sù yíng ér shàng , chū mò yú jīng bō wàn cūn zhōng , téng shēn bǎi biàn ,
持 十 幅 大 彩 旗 , 争 先 鼓 勇 , 溯 迎 而 上 , 出 没 于 鲸 波 万 村 中 , 腾 身 百 变,
ér qí wěi lüè bù zhān shī , yǐ cǐ kuā néng 。 jiāng gàn shàng xià shí yú lǐ jiān , zhū cuì luó qǐ yì
而 旗 尾 略 不 沾 湿 , 以 此 夸 能 。 江 干 上 下 十 余 里 间 , 珠 翠 罗 绮 溢
mù , chē mǎ sāi tú , yǐn shí bǎi wù jiē bèi qióng cháng shí , ér jiù lìn kàn mù , suī xí dì bù róng xián yě。
目 , 车 马 塞 途 , 饮 食 百 物 皆 倍 穹 常 时 , 而 僦 赁 看 幕 , 虽 席 地 不 容 闲 也 。
翻译: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接着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连一条船的踪迹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头散发,浑身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几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闲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观潮的鉴赏
2.观潮原文
3.观潮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4.观潮优秀教案
5.观潮翻译及赏析
6.周密《观潮》
7.《观潮》读书有感
8.文言文《观潮》原文及翻译赏析
9.苏轼《观潮》赏析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词句注释
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另作“唯”。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马:马匹和乘马用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jiān)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暮: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北史·蠕蠕传》:“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公元429年,《北史·蠕蠕传》:“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望岳翻译和原文及注音
望岳翻译和原文及注音
原文: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翻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音:
dài zōnɡ fū rú hé, qí lǔ qīnɡ wèi liǎo.
岱 宗 夫 如 何, 齐 鲁 青 未 了 .
zào huà zhōnɡ shén xiù, yīn yánɡ ɡē hūn xiǎo.
造 化 钟 神 秀 , 阴 阳 割 昏 晓 .
dànɡ xiōnɡ shēnɡ cénɡ yún, jué zì rù ɡuī niǎo.
荡 胸 生 层 云 , 决 眦 入 归 鸟 .
huì dānɡ línɡ jué dǐnɡ,yì lǎn zhònɡ shān xiǎo.
会 当 凌 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
★ 《鹿鸣》读后感
★ 鹿鸣诗经
★ 再别康桥原文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