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题(共含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聽峩`說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huījìnsǔnshīxiāohuǐɡuībǎo
hónɡwěiqīnluèyáotáihuánɡɡōnɡ
二、辨字组词。
幻征凡艺
幼证几芝
值稍统般
置梢流股
三、把有关联的项目用线连起来。
杭州双龙洞买卖街
金华趵突泉苏堤春晓
济南圆明园石钟乳
北京西子湖小泉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天南地众星月金辉煌玲珑透
亭台楼田风光诗情画不可量
五、将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元清唐明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皇家园林长春园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选词填空。
统一统治
1、两岸人民隔海相望,盼望着祖国早日。
2、秦始皇六国之后,实行暴力,焚书坑儒,民不聊生。
测量估量
3、毛泽东主席的逝世,是中国人民不可的损失。
4、詹天佑带领工人仔细地了隧道的地形。
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5、许多小园是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像众星拱月一样。
6、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9月26日下午我有幸与全乡的语文教师一起聆听了李莎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特别是课后李玉峰老师的评课,让我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李老师虽然初次来我镇授课,但是却表现出了他的亲和力。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讲课前,他用缓慢而有温柔的声音,认真而又诚恳的态度,与5年级的学生交流互动,增进了解,融释陌生,消除隔阂,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参与率高。理想的课堂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李老师尤其在突破重难点时,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尊重学生差异,及时走进学生中间,恰如其分地启发、指导、点拨,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最优化,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李老师很注重细节。特别是开始的“估量”的读音,不是ɡu liànɡ ,而是ɡu liánɡ 并且强调了书写质量,读、思、写有效结合。
李玉峰老师的评课,主要围绕《怎样来看一节课》这个主题进行了评议。他让我们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应怎样确定?二是关于学生自学问题。特别是三维目标的确立,李玉峰老师抓住了课上出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说李莎老师确立学生获取知识的目标,没有过程与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都达不到李玉峰老师的要求,那我们的课更相差甚远。
我想,我们老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让课堂教学更优质,我们通过走进名师专家讲堂,一起研究课堂,激活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去整合思维,优化思维,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对知识的构建,希望能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打上靓丽的底色,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反思
这次参加区百花奖语文学科的赛课是我第六次参加百花奖。从参加笔试考试,到得到上课篇目开始备课试讲,整个过程中我都十分忐忑,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把自己抓得牢牢的。在通读五年级教材时,特别留意了自己很喜欢的几篇课文,但是,唯独没有想到会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总觉得这一课太古老也太经典了,很多名师都执教过这一课,而自己就本文来说,总不那么偏爱,甚至因为讲得人太多,有些反感这一课。结果,偏偏是这一课。做老师的,哪一篇不得和孩子们一起学,教学中难道你可以把这一篇跳过去?我这样问自己,当然不能。好吧,那就是机会,首先要自己好好解读本文。
“读学分开”是我们区语文工作室一直所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我就用读学分开的思想去解读,也把自己先当做一个纯粹的读者去阅读。不翻参考,不翻课例,不上网搜索,就是读。一遍读,两遍读,三遍读,读着读着,有些内容有些线索就清晰起来。哦,原来作者是这样构思的,原来这句话中的两个短句是对应的,原来句子和句子的位置安排是有玄机的,原来这样用词别具匠心的......读出来的东西,都要讲给孩子们吗?都要让孩子们感知和发现吗?当然不是。在工作室里,刘校长和刘主任、李老师和姚老师曾不止一次地叮嘱过我们,追问过我们,你们要让孩子们读出什么?学到什么?先把教学目标定准,要读什么,要学什么?这一次,我需要自己追问了。我的教学目标定了三个:
1运用借助画面、连结实际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词语的品析能力。
2在自由读、合作读等多种阅读实践中,初步感受文章情感,产生对于祖国文化瑰宝的赞叹之情,和对于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对侵略者的愤怒等感受,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运用给句子排序的方法,读懂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写作思路,品析语言特点,帮助积累语言,顺利记诵,并能尝试运用在其他语境中,提高句子编排和合理构段的能力。而其中第三个目标又是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定好目标就是想策略,最好的策略不是教师的讲解和给予,而应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实践中体悟,“给句子排序”,在朗读中发现,在背诵中巩固,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串联起整个学习过程。试讲了三个班级,加上赛课那天在马家沟小学的呈现,都说明孩子们是不需要被告知的,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这也说明我的设计思路是可行的,”“读学分开”的理念对于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是具有着实际的积极的意义的。
反思我的整个教学过程,自己也觉得执教起来心里有底,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舒服自然。我想可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设计为学习服务
在赛前参加百花奖培训的时候,刘主任和两位教研员就嘱咐老师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教师如何教。本课的设计简单清晰,就是让孩子们在一步步地读中感知和发现。因为教学中尽量隐去老师单纯讲授的角色,更多的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和合作读等多种读的实践活动,余下的,是让孩子们把乱序的句子重新排列,是让孩子产生于文本的思维碰撞,是让孩子追问本文的内在结构,是让孩子内化文本的思路,是让孩子尝试迁移运用文本的对应思想和构段方式。这一系列的设计均以学生为主,均为学习服务,因为孩子们的思维和情感始终是积极的活跃的生动着的,这就无需教师再去在过渡语上、评价语上花过多心思调动学生。课前的设计,心思花到了,课堂上反倒感觉简单了轻松了。
二.、开放为发展提供空间
对于文本的感知本就千差万别,以往的定性评价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调动学习兴趣。这节课的评价是比较开放的,很多学习是在师生的对话中展开的,而非简单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如让孩子们给句子排序这一活动,两个孩子说的不一样,谁对呢?老师不评价,学生也不评价,但是,不是就此了事。留下悬念是有目的的,我们去读读课文,在课文的表述中再去比较,谁得更好更巧妙就不言而喻了,但,还不说破。让孩子们在朗读对比中再去体会。最终,我们也没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判断,什么就是一定准确的,但如此开放的评价和学习过程,已经让孩子们获取和体验得更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又水到渠成。课前听到这个班的孩子们在背古诗,我不仅想到课文中“诗情画意”的拓展想象,本来是时间很紧,不应该再临时加入内容了。可是学到这里,一个孩子精彩的发言,说到“诗情画意”是人们想象的,是虚的,与前面各地名胜是现实的相对应。我就顺势自然地让孩子们想一想,还会有哪些诗情画意?一时间,孩子们有点懵住了。我知道,这可不是简单的冷场,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正在积极地在头脑中搜寻着。我先给孩子们说了两个例子“桃花潭”和“杏花村居”,马上就有孩子做出回应,”小桥流水人家“、”采莲曲“的意象马上呈现出来。这个生成是课堂上最让我欣喜的瞬间了,这才是孩子们最精彩的语言和想象结合起来的创造!只有不拘泥于预定的设计,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一切,才会生成如此美妙的动人瞬间。
★ 品读圆明园的毁灭
★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