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李贺《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译及鉴赏(共含5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uai33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贺《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译及鉴赏
李贺诗歌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像的成分,下面来欣赏一下李贺《南山田中行》。
李贺《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译文】
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长满苔藓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松林。
【赏析一】
《南山田中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是依据南山秋景而作,写的是作者家乡的实况。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而又斑驳,清新而又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伤,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意境。
【赏析二】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这两句是说,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远处的磷火,闪着绿光,像漆那样发亮,在松树枝杈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一派冷峻阴森的景色,不由人胆战心寒。秋夜景色,本已萧条,无月之夜,磷火闪动,恐怖之状可见。构思奇特,写景奇妙,别具韵致。
【赏析三】
诗歌开头三句吸收古代民间歌谣起句形式,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连出两个“秋”字,语调明快轻捷;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一清一浊,有抑有扬,富于节奏感。令读者读后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四、五句写山。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深入一层,写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
八、九句再深入一层,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李贺却选用“滴沙”这样的.词语,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末句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鬼灯如漆”,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点松花”三字,又多少带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承受“鬼气”重压的同时,又获得某种特殊的美感,有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
【赏析四】
李贺(公元790——8)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又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
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但存诗达200多首,诗中充分显露他的天才。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怀才不遇的苦闷,风格幽冷凄婉。他喜欢用「死」、「血」、「鬼」、「泣」这类字眼,驱遣千奇百怪的形象,表现惊人的想像力,如《马诗》23首,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不遇的愤慨。有些诗则是描写幻想中的神仙世界,表现他的苦闷和追求。如《梦天》写梦游月宫,俯视人间的情景,表现了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改变它,转而厌弃现实,逃避现实的心情。描写人民疾苦是另一类题材,如《老夫采玉歌》写采玉老人的艰苦劳动,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有些诗篇则是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诗篇,如《猛虎行》影射藩镇割据,《苦昼短》讽刺皇帝迷信求仙。李贺还写了一些恋情、闺思、宫怨之作,这类诗则以形象鲜明、意境美丽、格调清新、感情真挚为特点,如《江楼曲》写少妇等待夫婿归来,很有生活气息。
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李贺
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⑴,塘水漻漻虫啧啧⑵。
云根苔藓山上石⑶,冷红泣露娇啼色⑷。
荒畦九月稻叉牙⑸,蛰萤低飞陇径斜⑹。
石脉水流泉滴沙⑺,鬼灯如漆点松花⑻。
【注释】
⑴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
⑵漻(liáo)漻:水清而深。啧啧:虫鸣声。
⑶云根:云雾升起之处。苔藓:青苔。
⑷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
⑸荒畦:荒芜的田地。叉牙:参差不齐。
⑹蛰(zhé)萤:藏起来的萤火虫。
⑺石脉:石缝。
⑻鬼灯:磷火。如漆:明亮如漆。点:一作“照”。
【白话译文】
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长满苔藓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松林。
【赏析】
诗歌开头三句吸收古代民间歌谣起句形式,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连出两个“秋”字,语调明快轻捷;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一清一浊,有抑有扬,富于节奏感。令读者读后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四、五句写山。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深入一层,写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
八、九句再深入一层,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李贺却选用“滴沙”这样的词语,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末句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鬼灯如漆”,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点松花”三字,又多少带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承受“鬼气”重压的同时,又获得某种特殊的美感,有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
《南山田中行》李贺唐诗鉴赏
《南山田中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是依据南山秋景而作,写的是作者家乡的实况。
南山田中行
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鉴赏:
这首诗确实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多种的冷色调构成了一幅冷艳幽森的画面:秋天的原野上,一片片一洼洼的积水,秋风萧瑟地吹着;云霭笼罩着低矮的山,山上的石头被青苔覆盖;寒风中开放的小红花,缀着晶莹的露珠,似在低声饮泣。田地荒芜了,九月的.田陇里,只有一些稀稀落落,高低不齐的禾稻;萤虫一闪一闪飞在歪歪斜斜的田埂草间,石隙中泉水涓涓滴滴地流进荒芜了的沙地里;而闪闪烁烁的鬼火,却在漆黑的松林间飘忽..
在这幅画面里,诗人是采用精雕细刻的描绘手法,展示了幽冷而且带着陰森气氛的境界。诗人极注意选词,每个词都极其精确地表述着鲜明的意象,形象感十分强烈;在诗中他又十分注意意象的组合,每个词所表述的意象是鲜明的,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游离,而且相互融合,组成多样统一的画面。这幅画面在色彩的选择构置上也非常成功,画幅大片面积是惨白与漆黑,渲染了画面的陰冷,真有点鬼气森然;特别是大片的黑白颜色之间,飘动着那绿荧荧的鬼火,更增添了陰森的氛围。然而,它又不是全然恐怖的,这恐怕在于诗人抹上了几点红花又勾勒了淙淙的清泉;这样就使画面多少带了点生气,减弱了陰森恐怖感。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经济繁荣的似锦繁花已经凋落,而统治阶级又实行重税、兼并政策,农民破产,失去田地,不堪压迫剥削,大量逃亡。不少地方出现了田地荒废,农村凋弊的凄凉景象。诗人李贺目击了这样的现象,感到十分凄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再现当时农村破败荒凉的现实。写得如此陰森,这是诗人主观情绪的反映,它表现诗人对现实怀有一种无法挽回的绝望感。
南山田中行,南山田中行李贺,南山田中行的意思,南山田中行赏析 -诗词大全
南山田中行作者:李贺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xx虫啧啧。
云根台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南山田中行,南山田中行李贺,南山田中行的意思,南山田中行赏析 -诗词大全
南山田中行作者:李贺 朝代:唐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xx虫啧啧。
云根台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 李贺梦天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