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怎么去评价诸葛亮这个人(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ohnwe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1
从准备上讲,一伐和五伐是最充分的,一伐的失败源于马谡的战术失误,而五伐的失败,源于诸葛亮大限已到。二三四都是局部战争,并不会影响局势。诸葛亮的目的一直是攻取雍凉,再蚕食曹魏,相比来说,一伐基本已经实现了攻取凉州的目标,而五伐则还处于僵持阶段
至于姜维,他出兵的时机都很好,魏国不是有内忧就是有外患,但是同时也拖垮了蜀国国力,内政不行出兵属于饮鸩止渴,他虽然成功的转移了内部矛盾,但是在不断的战争中缺乏内政人才的蜀汉不管是发奋进取还是偏安一隅,都很难拖的过曹魏。相比诸葛亮时期,姜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顾国力,诸葛亮北伐虽然有粮尽退兵,主要是蜀道转运艰难,基本不影响百姓生活和国内生产,到姜维北伐,民有菜色。但是姜维北伐相比诸葛亮,从西城子午谷线推到金城芒水线,多次大败曹爽王经,把魏国卡在秦岭一线。。
谢邀,我对战争没什么大局观,所以不便高谈阔论,只是从自己看过的三国演义小说中感觉吧,到后期的他们两个都是在想强行改变战局,魏国在当时是最强的,如果三国都休养生息好了,对魏国最有力
蜀国讲白了没有诸葛亮,基本上都是一群废物,别说五虎将什么的很厉害,他们只是将军,带军队正面干还行,论谋略,他们太不够格了,就像诸葛亮收姜维那样,打战军师的能力远比武将的能力重要,蜀国没什么人才,他们只是在赌,赌他们有生之年平定天下,毕竟时间不等人啊,没了他们两个,还能指望剩下的那些人能平定天下
逆天而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属无奈之举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2
必须提一下当了十二年挂名皇帝,已经27岁的刘禅。他对诸葛亮这么多年把他当小孩子一样,越俎代庖的行为当然有所不满,拒绝为诸葛亮立庙,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否定诸葛亮对自己没好处,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给蒋琬加封为大将军、益州刺史、录尚书事,另一方面他宣布永远撤销丞相这一职位,也没有授予蒋琬开府的权利,自摄国事。这就标志着蒋琬必须去皇宫上班而不能选拔自己的属官在官邸里办公。
刘禅打算当一回真正的皇帝,可又不想承担繁重的工作,于是他把人事权握在手里,让蒋琬去替他打理麻烦事儿。蒋琬这时的处境很尴尬,他没有诸葛亮的权柄,却要干诸葛亮的工作,本来给伟大人物接班就是世上最不好干的工作,现在蜀汉帝国人人都感到天塌地陷,所有人都在看他如何应对。蒋琬如果愁眉苦脸,就会导致更加人心惶惶,如果喜笑颜开,大家就会说他没良心,这才是标准的哭笑不得。蒋琬只好每天都严格控制着自己的表情,看上去永远是无喜无悲,这才稳定了局势,赢得了多数人的肯定。
这一年,孙权在吴蜀边境增兵,只要蜀国遭到魏国入侵,就趁火打劫。蒋琬从容应对,也在吴蜀边境增加部队,双方心照不宣,总算相安无事。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3
公元235年,赋闲在家的杨仪怎么想怎么窝囊,不久之前还大权在握,现在却要眼巴巴看着论年龄、论资历、论功劳苦劳都不如自己的蒋琬在那领袖群伦,不爽啊,太不爽了。于是他逮谁跟谁发牢骚,大伙儿都躲得远远儿的,唯有费祎主动去他家送温暖,告诉他有什么不满就要大声地说出来。杨仪一向与费祎关系很好,现在一个中军师,一个后军师,都不得意,正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在费祎的亲切关怀下,杨仪越诉苦越觉得苦,终于说出了最有分量的一句气话:“当初我要是带着大军投奔魏国,怎么会像今天这么落寞啊!”费祎要的就是这个,连夜密奏打小报告。
刘禅大怒,将杨仪流放到边远地区做一名老百姓。杨仪气得要吐血,一再给刘禅写信,言辞甚为激烈,信里面估计少不了告费祎是卖友求荣的小人。朝廷则干脆连老百姓都不想让他做了,打算直接让他当阶下囚,悲愤的杨仪在绝望中自杀。
检举杨仪之后,费祎升任尚书令。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4
公元238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宣布独立,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征辽东。刘禅下诏给蒋琬说:“国贼到现在还没能干掉,贼首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牛马不如的生活,现在终于起义了呢。想当年,暴秦灭亡,就是因为有陈胜吴广先跳反吸引火力,现在有这样的机会,真是很好、顶好,再好不过了。想过去,看今朝,朕此起彼伏,于是乎,朕冒出了一个想法——由您组织好队伍驻扎在汉中,一旦吴国动手,我们就出兵夹击国贼。”这次刘禅可不止是发个文件传达指示精神,他加封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授予蒋琬和当年诸葛亮一样的权力。这样的举措,说明经过四年的考查,蒋琬已经得到了刘禅的完全信任。当然,也有可能是刘禅怀念起四年前什么都不用操心的美好时光了。
蒋琬刚出任大司马,他所委任的东曹掾(蒋琬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杨戏恃才傲物,蒋琬和他说话,他都爱答不理。这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挑拨离间的人对蒋琬说:“杨戏这小子太不像话了,竟敢这么怠慢领导!”蒋琬说:“这人和人不一样,当面说好听的背后反对的才是需要警惕的,杨戏不想违心地附和我,又不愿反对我显出我的不是,所以才不说话,说明这个人表里如一哦。”
还有一位负责管理农场的官员杨敏瞧不上蒋琬,说蒋琬办事糊涂、不如前任。果然有人恨不得拿手机拍成视频给蒋琬看,要求查办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任,他说的没错啊,为什么要查办?”告状的人还不死心,说这小子还说您办事糊涂呢!什么叫办事糊涂?蒋琬说:“事情处理不当就是糊涂,糊涂就是事情处理不当,这也要问吗?”后来杨敏犯罪入狱,大伙都觉得他必死无疑,但蒋琬秉公办理,没有公报私仇。从此,再也没有人在蒋琬面前乱嚼舌根。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能够像蒋琬这样杜绝手下打小报告的领导,又有几人?
得到了权力,稳定了人心的蒋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将政务交给费祎,亲自率领蜀国主力部队驻扎在汉中(今陕西西南部),提升姜维为司马(参谋长),令姜维多次率领少量部队攻魏,既是为了摆出进攻姿态也是为了试探虚实,而魏国依然采取守势。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5
公元241年10月,费祎前往汉中与蒋琬交流感情,商讨军国大计,一直商量到这一年结束。
公元243年,经过了六年的总结,蒋琬提出诸葛丞相生前五次北伐,可北边道路太过崎岖难行,不如换个思路改为东征,沿汉水顺江而下,联合吴国一起攻打三国交界的魏国上庸郡。这一计划遭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水路进攻方便是方便,可要是攻不下上庸,想撤兵可就难了。他们推选费祎和姜维去汉中劝说蒋琬。
费祎到了汉中马上表示坚决拥护大司马的领导,姜维则保留意见。对于蒋琬来说,这就足够了,他上书刘禅说:“为大汉消灭国贼是我的责任,我奉旨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水平一般,身体又不好,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我惭愧得吃不好睡不好。曹魏领土广大,国力越来越强,想要除掉他们也就越发艰难。如果我们和吴国联手夹击,就算不能迅速吞了魏国,也可以把它一口一口吃掉。可是吴国总是说好了动手到了约定日期又把日子推后。我累得废寝忘食也还是举步维艰,所以我与费祎等人商量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由他从北路进军,联合羌族的人马,而我则驻扎在涪县(今重庆涪陵),那里水路发达,方便从东路出兵,万一魏国从东北打过来,我也来得及驰援。这一计划得以通过。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确立了蒋琬费祎二元领导体制。同时,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诸葛亮的评价1
在评论司马懿的品德时,李世民是这样说的,认为司马懿“饰忠于已诈之心”。李世民认为,司马懿受到先帝之托辅佐幼主,被两代皇帝视为托孤重臣,但他却没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权政权,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当李世民在论及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时,李世民的话语更加耐人寻味。
李世民一方面认为,司马懿“雄略内断”,堪称“兵动若神,谋无在计”,可以说用兵之道很神,李世民对他的军事才能十分佩服。另一方面,却认为他在面对诸葛亮大军时,“闭军返垒莫敢争锋”,是胆怯之举,有失“良将之道”。其实,李世民这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掩人耳目。他内心深处的真实看法与此完全相反,对于司马懿坚壁不战、后发制人的这一招,不仅极为赞同,还身体力行模仿借鉴,并靠这一招打下唐朝江山。
看看李世民在以往的战役中,李世民在击灭唐朝几大强敌时所用的招数,几乎都鲜明体现出这个特点。李世民在有一次战争中,曾有一个强悍的对手,此人就是割据陇西的军阀薛仁杲。薛仁杲和他父亲薛举,都是号称“万人敌”的猛将,善于用兵。在《新唐书》记载,武德元年的浅水塬大战中,薛举大败唐军,并俘获唐朝多名大将。
当时李世民统兵出战薛仁杲。他这次采用了司马懿坚壁不战、后发制人的战术,闭门不战长达两个多月,薛仁杲部队粮草都快吃完了,士兵的士气也日渐低落,提不起士气打仗。这时李世民这才突然发起猛攻,彻底歼灭了薛仁杲的陇西军。李世民通过用司马懿这一招,可谓是得心应手,坚壁不战后发制人成为他用兵习惯。
诸葛亮的评价2
在此后的几次大战中,李世民无论是面对窦建德、王世充,还是刘武周、刘黑闼,李世民是使用这个策略。等到敌方士气由高昂变焦躁,由焦躁变低落,粮草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才会突然发起攻击,结果每次都能出奇制胜,屡试不爽。司马懿的一生满腹韬略用兵如神,李世民学会了一招,就如此厉害。可以说消灭几大强敌,这一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诸葛亮的评价3
回到那天夜晚将星陨落五丈原,蜀汉军队朝着汉中撤退徐徐撤退,了解这一切的除了相府的蒋琬费祎,还有对面的魏军主将司马懿。
刘备的领土太过于分散,其实也应证了荆州是守不住的,果不其然,荆州还是被夺了回去,而笔者认为,即使没有关于败走麦城这件事,荆州终究是难以保住的。而诸葛亮一开始的这个致命问题,最终却也没能得到弥补。
而没有了荆州的蜀汉,实力更加弱小,再加上后来的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以及不重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导致蜀汉后期无人可用。而即便诸葛亮再多活十年,想必统一也是极难的。
诸葛亮的评价4
诸葛亮出山是在2,而博望坡战斗却是在2。当博望坡发生战斗之时,诸葛亮还在种地读书,哪有空过来放一把火啊。其实这场战斗是刘备大人亲自指挥,只不过罗贯中想要突出诸葛亮,就把这个事情放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还有什么赤壁之战,根据小说的描述,诸葛亮确实是非常重要,但在历史上,这件事情也和他没关系。赤壁之战能够获胜,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周瑜的功劳。赤壁之战的时间是208年,诸葛亮才刚过来帮助刘备,功劳也不大,也没有什么名声,而赤壁之战都过去了,曹操也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是谁。
而汉中之战,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刘备真正进行的决战,这一次可是实打实的硬碰硬,战斗惨烈异常,持续时间也很久。不过这一次,曹操和诸葛亮二人依然没有遇到,因为汉中之战时,诸葛亮是留守在成都,而负责的是后勤工作,曹操自然没工夫去管一个后勤部门的人员。所以之所以曹操没有选择评价他,是因为两个人真的没什么交集。可是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无论怎么努力,都还是没能完成东汉末年的统一大业,而在蜀国猛将这么多,谋士也堪称三国第一的情况下,怎么在刘备时代就无法完成统一呢?
诸葛亮的评价5
诸葛亮存在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刘备的领土问题,我们都知道刘备出身不过是一个卖草鞋的,可是凭借着他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终还是取得了当时刘表所留下的荆州,作为立足之地,后来又攻取了西蜀等地,可以有了和东吴以及曹魏有了抗衡的能力。
但是刘备的领土存在的问题就在于太过于分散,在东汉末年天下共分为九州,而刘备的荆州和益州,则成了蜀汉的主要领土。为什么刘备的领土主要是荆州和益州呢?得从陈寿所著的《隆中对》说起,孔明第一次和刘备见面,就告诉刘备应该占领荆州和益州。
可是荆州和益州隔的太远,如果有敌情,因为蜀地的崇山峻岭,益州的兵救不了荆州的兵,荆州的兵力也到达不了益州。这一点,就好像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强大的魏国,魏国当时堪称是七国之首,但是魏国当时的领土也是被韩国和赵国给隔离开来了,后面的结果也是人尽皆知了,那就是被逐步吞并。
葛亮的评价1
蜀国晚期,人才凋零。公元263年魏国派兵伐蜀,刘阿斗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请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战。诸葛瞻从来就没有打过仗,但在蜀汉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率军到绵竹抵御邓艾,但终因敌强我弱而惨败,诸葛瞻本人也战死于沙场。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不愧是诸葛一门,也是忠烈之士。当他看到父亲阵亡后,也不顾一切地冲进魏军阵中同邓艾拼命,结果也以身殉国。
所以说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都是为国尽忠而死的,这样的英雄子孙,令人敬佩不已!但从另一方面讲,诸葛瞻的军政才能和他父亲的确沒在一个档次上。
葛亮的评价2
关羽败走麦城,被俘,不降,为东吴所害。意气用事的刘备为报兄弟之仇,亲率大军远征东吴,结果被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一把火烧了七百里,最终一败涂地。退到白帝城的刘备因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托付诸葛亮:“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则自立为王”。简单说来就是如果我儿子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你就尽力辅佐,若不是当皇帝的料,你就废黜了他,自己当皇帝算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是一个群雄四起,人人争着称王称帝的时期,刘备之子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无德无能,根本无力胜任一国之君,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汉众望所归,又是履行刘备的遗言,但他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呢?真是书上说的那诸葛亮愚忠、尽忠尽孝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太过精明,打着自己的精明算盘。
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的精明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聪明绝顶的诸葛亮看透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视诸葛亮是否“别有用心”是真,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心。世袭禅让,子承父业,数千年的传统了,谁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打来的江山拱手相让一个异性人呢?精明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也深知刘备对他并不信任,早怀有防备之心。还在刘备入川时就能看出,当时刘备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为防止诸葛亮因功劳大而居功自傲。即使诸葛亮后来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诸葛亮也没有很大的权力,地位也在糜竺、孙乾等人之下。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用意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旁敲侧击,要安守本分,尽力辅佐,不要僭越本分,别有用心。刘禅再差也轮不到你取而代之,阿斗即使是块烂泥,你也得想办法扶上墙头。因此诸葛亮听到刘备的托付后,当即下跪,表示自己誓死效忠,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葛亮的评价3
尽忠尽孝的诸葛亮不想做汉贼,不愿担负篡汉(蜀汉)的骂名。
刘备的驾崩,无疑是诸葛亮上位的最好时机,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也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否则他早就终老在隆中了。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那个群雄四起,众人都抢着当皇帝的时代,不想当皇帝的英雄也不是真英雄。若说诸葛亮没有当皇帝的心思,那绝对是假话,只是精明的诸葛亮有着自己的顾虑。刘备逝于白帝城后,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自然也能称帝,但诸葛亮称帝必然引发蜀汉的内部权力斗争,必然加速蜀汉的灭亡。虽说在蜀汉的建立中诸葛亮功不可没,但蜀汉江山终究是刘氏父子的,蜀汉中的众多文臣武将孝忠的也是刘氏父子,你诸葛亮当了君王,人家未必心悦诚服,也未必会买账,更不用说尽心尽力了,因此,拥刘(禅)派和拥诸(葛亮)势必会展开一场你死我亡的内部斗争,即便诸葛亮获胜称帝,也终将胜之不武,必将像曹魏篡汉一样背负汉贼的骂名,这对于一直打着讨伐汉贼、兴复汉室口号起家的蜀汉而言,无疑是自打嘴巴,自取其辱。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三国时代号称双雄并峙。两人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两人才干难分高下,伯仲之间,但发迹时间却相差很大。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司马懿生于光和二年,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但诸葛亮二十七岁时出山辅佐刘备,从此出将入相,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司马懿则属于大器晚成,他出山时间和诸葛亮差不多,但在曹魏阵营中一直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直到曹操死后,司马懿已经四十出头,才得以担任魏国尚书、侍中等要职,跻身曹魏重臣之列。
葛亮的评价4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都曾身为托孤重臣,受命辅佐幼主,权倾朝野,位极人臣。所不同的是诸葛亮被后世誉为忠臣典范,而司马懿则成了背义忘恩的盗世奸雄。诸葛亮是忠臣,司马懿是奸臣,仿佛是毫无疑义的定论。但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有关史料,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魏略》记载,魏明帝曹叡在迎击诸葛亮的北伐时,就曾专门发布檄文,痛斥诸葛亮“外务立孤之名,内贪专擅之实”。《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刚死,蜀汉大臣李邈就向刘禅上书《丞相亮卒上疏》,请求朝廷“批判”诸葛亮,认为诸葛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使得蜀汉上下“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是类似于西汉吕禄、霍禹那样的专权乱政的奸臣。看来无论是敌对阵营,还是蜀汉内部,都有人注意到诸葛亮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的现实。
那刘禅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对他又是怎样的评价?《魏略》记载,刘禅曾用这八个字评价过诸葛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朝政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而祭祀典礼等礼仪性事务则仍由刘禅出面完成。身为一国皇帝却仅仅担负礼仪性的名誉元首,听起来有一种很别扭的感觉。
葛亮的评价5
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不想背负蜀汉灭亡的千古罪行。
话说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只是暂时的,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实力最弱的蜀国首当其冲,必然灭亡,必然成为被吞并的对象。刘备东征失败后,本就实力不强的蜀国,元气大伤,国力进一步衰落。加上昔日的“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及时涌现,蜀汉人才断层,显得后继无力,以致于后来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境地。反观魏国,随着司马氏父子逐步掌握了曹魏大权,魏国政局趋于稳定,经济也得以恢复和发展,新人辈出,人才济济,东有羊祜,西有钟会邓艾,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魏国的实力日益膨胀。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也早有先见之明。早在诸葛亮未出庐时,就在隆中曾给刘备规划,成就三国鼎立的霸业后,若天下有变,便可派一上将直取中原,统一大业即可实现,然而一个简单的“变”字却有无数变数,诸葛亮也只是猜测,有很多不确定性,那时已显出他对统一的信心不足,那么在《后出师表》里的表述就更直接明了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诸葛亮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刘备的王业终究保不住,迟早要葬送,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葬送在谁手中的问题,与其等着人家来灭,还不如自己拼一拼,说白了就是以攻为守,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无不如此,也无一例外地无功而返。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1
武侯一伐最有可能成功
先说武侯
一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曹睿刚刚即位,诸葛亮命赵云出箕谷做疑兵吸引曹真大军,自己出祁山攻陇右,陇右五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广魏陇西坚守待援。
从地理位置来看,诸葛亮从汉中出兵,赵云走汉中北方的萁谷向东北方向进军,而诸葛亮则率大军向汉中西北部的祁山进军,目的很明确,诸葛亮一伐的第一任务不是拿下长安,而是截断陇右,也就是截断凉州和长安的联络,吃掉凉州,再东进要挟长安。这样一来,坐拥凉州益州的季汉和拥有扬州交州半个荆州的孙吴,可以呈两面夹攻之势。而且凉州产马,蜀汉组建骑兵,兵力更盛
因此曹睿才御驾亲征坐镇长安,曹真去眉县截住赵云,张郃抵抗诸葛亮,凉州刺史徐邈也派人进攻南安
此时的蜀军分为四部分,诸葛亮本部,顶住了上邽郭淮部同时扼住陈仓出口,街亭马谡部,把守陇山道出口街亭,赵云部和曹真对峙,剩下的蜀军,在进攻南安和陇西郡,对诸葛亮来说,只要能够截住曹魏援军,撑住一段时间,那么在南安和陇西两郡的蜀军就能够收复两郡,而这些兵员,不管是和诸葛亮本部汇合吃掉郭淮,还是支援街亭马谡部,诸葛亮截断凉州的意图就达成了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2
魏国驰援部队的任务就是攻破诸葛亮的封锁线,有两条路可以走,一,陈仓道,水道很快,但是路窄,不适合大军团展开,而且陈仓道的出口就是和郭淮对峙的诸葛亮本部,而另一条路,就是马谡把守的陇山道,街亭。只要马谡能够利用地势,坚守一段时间,让张郃大军无法通过,凉州就到手了,曹睿也只能撤退并加强长安防御。但是,马谡是纸上谈兵也好,是为了争取击溃魏军而主动行险也罢,或者是单纯的蠢都不重要了,街亭丢了,张郃大军进入凉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二伐,起因是石亭之战陆逊杀败曹休,魏军不得已大举东进,关中空虚,走散关,攻陈仓,被郝昭坚守二十多日,曹真派费耀增援,在加上粮草问题,蜀军退兵
三伐,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牵制郭淮,安抚羌人退兵。目的很明确,延续一伐,蚕食凉州。这一次是见好就收了。第二年,曹魏进攻,因大雨失败,魏延吴懿防守反击。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3
四伐,王平等人进攻祁山,诸葛亮率主力攻取上邽(上邽在祁山北部),曹魏的布置,郭淮费耀收上邽,司马懿因曹真生病,从荆州驰援,两个人第一次相遇,上邽之战,郭淮大败,司马懿采取坚守策略,蜀军撤兵,司马懿下令张郃攻打祁山王平,自己攻打诸葛亮,然后,又输了……司马懿彻底采取守势。最后蜀军粮尽,不得已撤退,木门道伏击张郃
五伐,只能说天不假年。五伐前,诸葛亮向孙权致书,请求他从东部出兵,他自己从西部出兵,两相策应,夹击曹魏。孙权很配合,亲率十万大军攻魏,然后被曹睿打败。如果诸葛亮出武功,依山而东,就能截断魏军后方,威胁长安,这也是司马懿担心的,而诸葛亮走五丈原,对长安没有威胁,司马懿一度放松警惕,而五丈原北上渭北则可以截断长安和凉州的渭河谷道,直到郭淮提醒,司马懿才进军北原弥补,但是诸葛亮占住五丈原,汉中,斜谷,五丈原互相贯通,后方稳固进退自如,而且基本截断了魏军主力和陇西诸郡的联系,只有郭淮偏师,但是无法造成威胁,然后诸葛亮开始屯田与魏军僵持。后诸葛时代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4
公元234年,蒋琬、董允在成都。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与杨仪、费祎、姜维三人交待后事——杨仪先行,魏延断后,姜维率军在中间隔开,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丢下他不用管。
诸葛亮溘然长逝,由于其对接班人的安排尚未公开,北伐军中便论资排辈由杨仪主持工作。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对费祎说:“丞相不在了,不是还有我吗?你们可以扶着丞相的灵柩回成都,我继续率军讨贼,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耽误国家大事?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听杨仪指挥,给这货断后?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文伟你和我一起联名,通告全军!”费祎说:“OK!我这就回去替您做杨仪的思想工作,杨仪一个文官,不懂军事,如今这形势哪敢不听您的话呢?”费祎骑上马一路狂奔回到杨仪大营告诉他魏延就是这么个态度,杨仪当即拍板,撇下魏延回成都。魏延得到自己被撇下的消息时才发现自己被费祎耍了,他知道自己手下兵少不能硬拼,于是绕到杨仪大军之前,烧毁栈道,上书刘禅告杨仪谋反,而杨仪告魏延谋反的奏章也同一时间送到。
刘禅问蒋琬、董允怎么看,两人都保举杨仪、怀疑魏延。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5
得不到朝廷支持,魏延本就不多的部下临阵倒戈,只好带着儿子和几个铁杆儿逃亡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将魏延斩杀之后踩着魏延的人头大骂:“王八蛋!你还能得瑟吗!”下令把魏延所有亲属全部杀光。杨仪对魏延的处置过于残忍,欠朝野一个交代。
诚然杨仪既聪明又能干但为人狭隘,所以诸葛亮虽然重用他却没有安排他接班,他却自我感觉良好。部队回到成都,已经升为尚书令,接手国事的蒋琬给魏延事变定性:魏延从来没想过投降魏国,他只是对杨仪有意见,不能说他是叛徒。这等于当众抽了杨仪一个耳光。杨仪被剥夺一切权利,只授予后军师的闲职。而姜维也加官进爵,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统领军队。至于费祎则从司马调任中军师。
诸葛亮的评价1
公元254年,魏帝曹芳欲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消息走漏,被司马师血腥报复。魏国一时之间出现动荡,魏国狄道县县长举全城向姜维投降。姜维白捡了一块战略要地和很多军需物资,大受鼓舞从狄道向前推进。魏将徐质发动偷袭,杀死了身患风湿,连走路都需要拄拐的蜀将张嶷(音通腻)。不久,徐质被姜维斩杀。双方互有胜败,姜维从魏国抢了不少人口之后撤军。
公元255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疼死于许昌。姜维再次北伐。魏国雍州刺史王经忠于曹氏,与司马氏麾下诸将不和,被斩敌过万,成就了姜维最大的一次胜利。
公元256年,姜维升任大将军,志得意满。与之前几次趁着魏国出状况才出兵不同,这次他约上镇西大将军胡济,发动强攻。但胡济没有按时赶到,姜维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遭到百姓怨恨。姜维自贬三级,以卫将军头衔代理大将军工作。
公元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公开反对司马昭,引爆淮南三叛。吴国派兵给诸葛诞撑腰。这样绝好的机会,姜维自然不会错过,出兵秦川,而魏军坚守不战,双方长期对峙。
诸葛亮的评价2
公元258年,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撤军,恢复大将军职务。自从费祎死后,姜维每年都出兵,不仅成效不大,反而弄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姜维改变战略,不再轻易出兵,专心经营汉中的防守。他改变蜀汉一直以来采用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做法,设计出放敌军进入阳平关,集中力量坚守城池,并设置游击队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拉长敌人补给线并疲惫敌军,逼敌撤退,在敌军退兵时一起出击以全歼来犯之敌的防守反击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冒着削弱防御能力的风险以增强攻击力。
顺便一提,当年对蒋琬爱答不理的杨戏先生在这一年因为对姜维大将军的冷嘲热讽而被免职,毕竟不是谁都像蒋琬那么好脾气啊。
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劳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
成都朝中,黄公公和诸葛亮独子诸葛瞻这一对政敌竟然联合反对姜维,誓要罢免他的兵权。一生都没获得开府治事资格的姜维在朝中完全孤立。他试着要求斩杀黄公公,刘禅自然不肯。于是姜维不敢回成都,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避祸。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诸葛亮的评价3
公元263年,被夏侯霸称为吴蜀两国心腹大患的钟会被任命为对蜀作战的主将。姜维上书刘禅,请他做好防御准备。刘禅咨询黄公公,黄公公咨询跳大神儿的,跳大神儿的说放心吧没事,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刘禅是信了。这一年,魏国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面对魏国大军压境,兵力至多不超过六万的姜维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只好以放弃汉中为代价,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钟会夺了诸葛绪兵权、触怒其直属领导邓艾之后已经打算撤军。谁知邓艾竟然从蜀军毫不设防的阴平小路翻山越岭而下,在绵竹击杀诸葛瞻,兵临成都。蜀地世家大族四十年来受蜀汉朝廷的打压,巴不得投入偏向豪门大族的魏国怀抱。成都虽然还有三万军队但人心已散,刘禅也没有国君死社稷的决绝,选择向邓艾投降,并传命要姜维向钟会投降。此时的钟会已经有了争夺天下的大志,所以对姜维十分尊重,让他继续统领本部人马。
诸葛亮的评价4
公元264年,已经是亡国之将,62岁的姜维依然不死心,制定了闪耀三国的复国大计。他利用钟会的野心,鼓动钟会做第二个刘备。于是钟会诬告邓艾谋反,接管了邓艾的部队。钟会与姜维称兄道弟,互相利用。
姜维忽悠钟会杀死手下不愿反抗司马氏的将领们。而这些将领的家属都在司马氏手中,当然一个都不会反抗司马氏。这其实就是要借钟会之手除掉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机会收拾的魏国中坚力量,为下一步杀死钟会、蜀汉复国做准备。在给刘禅的秘奏里,姜维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诸葛亮的评价5
钟会堪称一代俊杰,但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满脑子都是当刘备第二,而这就离不开姜维的支持,而且姜维的复国大计空前绝后、匪夷所思,就是司马懿再世也难以识破。于是钟会对姜维言听计从,一步步陷入姜维的陷阱。可惜钟会屠杀诸将的计划不慎泄漏,众将拼死一击,钟会与姜维都死于乱军之中。姜维的妻子儿女都被杀光,他的遗体也没得到保全,如今只留下一座衣冠冢。在蜀汉的最后时刻,为其奉献得最为彻底的竟然只有这位魏国来的降将,读史至此,怎能不令人唏嘘不已?在司马懿眼中,诸葛亮是个十分可怕的对手,他用兵出神入化,让人防不胜防。但万物相生相克,诸葛亮的在进攻方面很厉害,可司马懿的强项却在于防守。他一次次顶着巨大的压力,硬是靠走了诸葛亮,可每一次都守得尤为辛苦。诸葛亮曾在出祁山的时候分为三寨,并以此来混淆司马懿的视线。司马懿再三思量之下,派郭淮等人去阴平驻守。他本以为这是一条上策,结果却正中诸葛亮的埋伏。郭淮在半路就被蜀军抱抄,无奈之下狼狈逃命,结果诸葛亮轻松就拿下了阴平。
诸葛亮的评价1
公元251年,费祎从汉中返回成都,有算命先生对他说呆在成都对他不利。费祎就真的离开成都,带领军队去汉寿屯田了。史书上因为算命先生一句话就离开行政中心的人实在不多。一般来说,史书上记载的算命先生说的话,都是谁不听谁倒霉,但是像费祎这样听了还倒霉的人,只有他一个。
诸葛亮的评价2
公元252年,费祎等了六年,望穿秋水的诏书终于下达,刘禅让他开府治事了!也许是刘禅对他不够放心、也许是刘禅又想过几年皇帝瘾,费祎始终没能迈到开府这一步,距离位极人臣就差那么一点点,终于熬到这一天,成为人生赢家了啊。看来听算命先生的果然没错,离开成都真的会遇到好事耶!
诸葛亮的评价3
公元253年,春节。费祎在汉寿大摆筵席,庆贺这一美好的节日。一向不怎么爱喝酒的费祎,这一次实在是高兴,喝高了,直到被郭修刺杀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说。郭修也当场被杀。至于杀人动机,官方说法是郭修心念故国,不愿成为蜀臣,本想刺杀刘禅,无奈一直没有机会,于是决定换一个刺杀对象。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法认为刺杀刘禅、费祎对魏国谈不上有什么好处,而费祎死亡,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年轻时就喜欢“阴养死士”的姜维。而裴松之对郭修身份的表述正是对这种说法的有力支撑。姜维有机会并且也只有姜维有机会把一名死士包装成魏国的中郎将,让他长期潜伏,寻找机会刺杀费祎。迄今为止,姜维主使的说法依然无法证实,但也无法证伪。
费祎是蜀汉帝国最复杂的人物,他两面三刀、卖友求荣、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哄骗蒋琬、压制姜维,是欺上压下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能力又是那么出众:他过目不忘、还能一心多用、可以同时下棋、吃饭、做游戏、招待客人、办公,并且既不耽误公务也能让客人尽兴。当初董允接替他的尚书令职务,也想学他这么潇洒,结果不到十天就耽搁了一堆事情。董允感叹:“我就纳闷了,同样是国家的尚书令,做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诸葛亮的评价4
费祎主政的时代,内政方面,人民安居乐业,齐夸他的领导。外交方面,跟吴国更是好得没话说。军事上,绕到曹爽大军身后截断归路也不能不说他神奇。至于费祎的私生活,更是简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儿子们出门没有马车,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样。他死后,家里连存款都没有。
费祎不贪财,他所爱的只有权力。他的人品固然可疑,但他的功绩不容抹杀。面对蜀汉的困局,他的面壁计划很实际,也最容易为蜀国多数人所接受——活在当下:
为什么一定要收复中原?我们哪还有机会收复中原?何必那么辛苦去跟超级大国死磕?高兴一天是一天,快乐一秒是一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费祎这个人就是复杂到了连他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都没法说的地步!他的聪明才智甚至超过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的诸多功绩也无愧于优秀政治家的称号,但他这样的人绝、不、适、合、做、朋、友。
诸葛亮的评价5
衷心地祝愿我的读者,永远都不要碰上费祎这样的人物。
这一年,正赶上吴国太傅诸葛恪空国而出伐魏,云开雾散的姜维兴奋地立刻出兵。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对吴军采取守势,对蜀军采取攻势。姜维承担了巨大压力,最终因粮食用尽而退兵,并没有受到损失。而从出生就一直顺风顺水的诸葛恪竟然以倾国之兵败于合肥新城之下,回国后不久在宫廷政变中被杀。司马懿称赞诸葛亮事必躬亲,恪尽职守。诸葛亮确实尽职尽责,蜀汉后期,大小事务都要由诸葛亮处理。北伐期间,诸葛亮基本都是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据说杖责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报奏诸葛亮。
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粮草,引诱司马懿中计,一把火差点让魏军全军覆没。司马懿从此闭门不战,无论蜀军如何挑战都没有用。
一日诸葛亮突发奇想,将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让其穿戴,这是在羞辱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上当,而是亲自穿上了衣服,而且问部下是否合身,魏将都十分恼怒,唯独司马懿笑而不语。又问起诸葛亮的日常,使者说诸葛亮昼夜不辞劳苦,尽心尽责,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十分敬佩。演义中这样记载: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是恪尽职守的,他对于诸葛亮的的忠诚也是大家赞赏,而从司马懿至死都没有当皇帝,可知他也是想效仿诸葛亮,但其子司马昭弑杀曹髦,其孙司马炎僭越称帝,也司马氏的谋反之心公著于众。无论如何,司马懿还是感叹诸葛亮的担当和能力,经常夸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第一、当年跟随刘备入川、诸葛亮北伐的将士们老的老、死的死,蜀地招募的将士,保家卫国很积极,主动出击就差得远了。而吴国那边,孙权正忙着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一天比一天不干正事儿……
时间,已经容不得再拖了。
第二、吴国虽然靠不住,但单凭蜀国肯定是独木难支,靠不住也只能靠!从东路进军才有可能协同作战,将两国优势兵力集于一点。如果是北伐,消息的来往必然严重滞后。退一步说,如果吴国内乱,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东边,也方便去趁火打劫。
第三、公元244-公元245年,魏国正在与高句丽王国交战,虽然魏国所派兵力不多,高句丽王国也完全不是对手,但这时出兵毕竟能使魏国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这样的机会,下一次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然而这一切因为蒋琬的积劳成疾、费祎的阳奉阴违、姜维的不理解被永远搁置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面壁计划,恰好有一个双关语——付诸东流。
费祎率领主力部队去汉中屯田,朝中所有政务都要送往汉中经他同意才能办理。而在朝中替他主持工作的自然不是姜维,而是他所器重、提拔的尚书令陈祗。
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推翻大将军曹爽一党,朝野震荡。魏国右将军、讨蜀护军夏侯霸眼看司马氏要篡权,弃魏投蜀,被蜀汉封为车骑将军,单看官职的话,比姜维还高,相当于张飞生前的职务(张飞的老婆、刘禅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此后夏侯霸死心塌地给蜀国当向导。
这下姜维终于得到了出兵的机会,这不就是丞相《隆中对》中指出的“天下有变”吗?而且现在还有了活地图夏侯霸的帮助,这让一直以来都很孤独的姜维倍受鼓舞。姜维询问夏侯霸:“司马懿既已把持魏国朝政,你看他会不会有征伐别国的企图?”夏侯霸说:“他正在经营整理内部事务,还顾不上对外征伐。但有一个叫钟会的人,年纪虽轻,如果得到重用,将是吴、蜀两国的心腹大患。”
再看费祎,他也是真有原则,面对这样的机会丝毫不动心,还是只给姜维一万人,让他放手去做!
明知费祎在耍他,姜维还是不愿放弃机会,真的带着一万人北伐了。等在他面前的,光是名将就有三位——司马懿的亲密战友郭淮、天下士族领袖陈泰以及后来灭亡蜀国的邓艾。这种局面,就是姜维本人被活捉也算不得他无能,可他竟然能与魏军对峙许久,直到司马昭率领大军来援助才不得不撤兵。撤退时,负责断后的部将句安、李歆向魏军投降。
★ 诸葛亮的评价
★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 如何去评价一个人
★ 诸葛亮颁奖词
★ 瞧,这个人
★ 小凯这个人
★ 我不喜欢这个人
★ 我这个人作文
★ 这个人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