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武昌作原文及赏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谋沐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武昌作原文及赏析
原文:
在武昌作
[明代]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注释
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高斋:高敞的书斋。
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凄其:寒冷的样子。
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长征:长途跋涉。
赏析: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在武昌作 明朝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在武昌作》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在武昌作》注释
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高斋:高敞的书斋。
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凄其:寒冷的样子。
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长征:长途跋涉。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在武昌作》创作背景
作者在壮年时曾远离桑梓、流寓江湘,而这首五律,正是写于秋肃将临、诗人客居武昌的时候。秋天的肃杀凄凉,让作者更生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篇。
在武昌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在武昌作
明代: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译文: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注释:
洞庭叶未下,潇(xiāo)湘秋欲生。
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高斋(zhāi)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高斋:高敞的书斋。
重以桑梓(zǐ)念,凄其江汉情。
桑梓: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凄其:寒冷的样子。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长征:长途跋涉。
赏析: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朝代:明代
作者:徐祯卿
原文: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赏析
此诗写诗人身处异乡怀念故里之情。开篇二句借助《楚辞》句意,营造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中间四句将客居武昌,独宿高斋的孤寂,与夜雨江汉的凄迷之景融和无间,桑梓情怀油然而生。结尾二句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在对雁的发问中,抒发无计消除的思乡之痛。
作者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生平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 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
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该书多诋毁明太祖的内容,实为诬告)、《异林》等。
文学成就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他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
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将“谈艺录”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祯卿作为“吴中诗人之冠”(《明史》卷286),是当之无愧的。
诗学思想
徐祯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对儒、佛、道、文学等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后期大体可以王x明所说的“学凡三变”来勾勒其思想的转变轨迹。“末x论”思想是徐祯卿对时代特征的一种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个基础起点,徐氏对文学复古的倡导、一生潜心“玄学”等都与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图相关。徐祯卿的`思想历程是与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转变大都体现了其精神结构的转换,从时间来看,徐祯卿是七子典范作家中较早由文学转入道学,又最早转向心学之人。《谈艺录》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学理论专著,其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复古”观念的观照之下,以“情”为核心带动“气”、“声”、“辞”、“韵”、“思”等诸理论要素的诗论体系。其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吴中文人的文化复古思潮、感受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膨胀均为徐祯卿“主情”、“复古”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情立格”说则是徐氏对情感与格调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探索,为复古派提供了一个学习汉魏古诗的基本途径。徐祯卿吴中时期的诗歌与吴中地域性因素的关系。徐祯卿早期的习诗系统为六朝、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又兼以晚唐,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风格哀婉清丽,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其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前期诗歌主要是融入吴中一脉,具有很强的吴中地域性,但又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特别是对“情”的吟咏与张扬在吴中“主意”的诗坛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成为其入京后加入复古主义阵营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则是其复古主张)。徐祯卿与李梦阳等七子盟友的交往与转变。相对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与李梦阳往来密切,特相友善,与边贡、南京作家群中的朱应登、顾璘亦交往颇多且情谊深厚,与何景明也有往来及诗歌酬赠,但相聚时日极短,而其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郑善夫等人交往的记载不多。关于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的转变问题,本文主张其诗学观念在后期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李、徐论辩及二人诗学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史上,徐、李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诗学理论上的论辩,本文对论辩的具体时间、起因、过程以及论辨的态度、结果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诗学观念在“复古”、“主情”等基本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级层次上还是有些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根深蒂固,始终存在,如在“复古”观念方面,二人对具体的复古统序、复古范型内部要素的选择等还存在一些差别。
《在武昌作》原文及译文
原文:
在武昌作
徐祯卿〔明代〕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赏析: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创作背景:
作者在壮年时曾远离桑梓、流寓江湘,而这首五律,正是写于秋肃将临、诗人客居武昌的时候。秋天的肃杀凄凉,让作者更生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篇。
作者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五言律诗,明代徐祯卿一首表达心境的作品。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在武昌作
・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创作背景:
徐祯卿幼年丧母,家境清寒,而天资聪颖。27岁二度应试,考中进士(1505),授大理寺左寺副一职。不久因讽刺朝政被远贬湖南(1506),在从京师(今北京)到湖南的赴任途中经过武昌府,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作品赏析: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点明了时令。“洞庭叶未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是微风吹拂的样子。它是说,在秋风的吹拂下,洞庭湖就会生波,而树叶也纷纷飘落下来。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天景象。“洞庭叶未下”是指秋天还没有到,“潇湘秋欲生”是说秋天将要开始了。这点明了全诗的时令是在秋天将至未至的时节。在这里作者绕了个弯子,引发了我们对于湖南一带空间的联想,也把秋景铺展在我们面前,调动起来了我们对于秋季的感受。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两句形成既并列又顺接关系,读起来自然而流畅。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则落到了作者现实的“处境”上。高斋,一般是指文人的书房,但这里有狭小、孤独、寒冷、封闭的含义,而且今日“高斋”正处于深夜秋雨的包围之中。从音调上说,这句除了“夜”是入声字外,其他都是平上声,所以给人高扬的感觉。但下句“独卧武昌城”中的“独”、“卧”两字却都是入声字。入声短促有力,有强调的作用,给人以空旷悲凉之感。“独卧武昌城”是说他一个人孤独地睡在武昌城内。“武昌城”是一个大地点。诺大一个大城市(宏大的背景)里只有他一个人,不更突显了环境的空旷和他的孤独吗?这是在刻意使用对比手法。所以,这句诗实际上写得非常有力。我们在一些特殊的天气里(如下雨、下雪),对自身和自然的感受会特别深切,作者也是一样。他被贬谪到湖南,流落在他乡,心境本来就不好。又在秋季将至的时节,面对夜雨潇潇的场景,孤单地在封闭的书房里闷睡,他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很显然,他并未成眠,正在浮想联翩。好像他的`思想正在大陆上飘荡,而他的精神已经回家。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则描写了在这种处境中的切身“感受”。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对于故乡的思念是如此深重;对于故乡的思念,更增添了此时此地的凄凉伤感。“桑梓”是指故乡,诗人的故乡远在江苏吴县(今苏州),而目前正在“江汉”地区(湖北武汉一带)。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作者和家乡隔得很远。在他乡的凄凉境遇,让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故乡;而对故乡的思念,更加重了他的悲情。
尾联“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是对颈联的进一步生发。大雁因为要越冬,需要在秋冬之季成群结对地由北向南迁徙;他就问天边的大雁为什么就这么喜欢长途跋涉、辗转迁徙。这是用反问的手法,将自己与乐意迁徙的大雁作对比,表示自己是不情愿离开故乡和亲人的,这里有一种无奈的感情在。“征”是“远行”的意思,如果路途不长那就不能叫“征”。徐祯卿33岁去世,这个时候大概是28岁。在后来的《墓志铭》中他表达了因为常年在外地为官、不能经常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在艺术手法上,该句借助“联想”,从夜雨中闭塞狭小的书斋,跳到了天边的大雁和开阔的天空,大大开拓了诗境,使诗境高远起来。
全诗四句依次写“时令”、“处境”、“感受”以及对感受的进一步“生发”。从“秋天将至未至”的时令写起,写到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切身感受,对于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身在异地的凄凉和无奈。作者将对于节气变化的极度敏感,高斋听雨的孤寂凄凉,黯然思乡的苍凉无奈以及消沉落寞的漂泊之感融为一体。全诗见景生情,自然流转,格调高雅,寄托遥深。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它共提到了“洞庭”、“潇湘”、“武昌”、“桑梓”、“江汉”五个地点。历数地名,错落有致。作者正是靠地点和时空的转换来连缀诗篇的。由于地点的不断转换,造成空间上的跳跃,使得诗境开阔,气象宏大。因此王渔洋称为此诗“千古绝调,非太白不能作”
作者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以上这篇在武昌作 徐祯卿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徐祯卿 《在武昌作》的翻译及赏析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注释
①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②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③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④高斋:高敞的书斋。
⑤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⑥凄其:寒冷的样子。
⑦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⑧长征:长途跋涉。
参考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作者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赏析
《在武昌作》是明朝诗人徐祯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在壮年时曾远离桑梓、流寓江湘,而这首五律,正是写于秋肃将临、诗人客居武昌的.时候。秋天的肃杀凄凉,让作者更生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篇。
诗人通过描写武昌洞庭之秋景,烘托一种凄清寂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家乡之情与倦于漂泊之意。全诗古澹拙朴,气韵高浑,别具一格。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 “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 田园作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