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仁义砬子散文(共含4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笨笨小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仁义砬子散文
地火冲腾赤县天,造就不咸山。
云遮雪沃神仙域,登临醉大千。
魏晋元清赫赫言,盛赞有遗篇。
寒池如镜噪州海,三江共此源。
这首词以《纪辽东》词牌所描写的意境,就是长白山地区由沧海到桑田地质演化的经历。据史料记载,长白山地区由海床抬升为陆地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距今约32亿年至16亿年,是从太古到中远古代,属地壳早期发育并形成地台基底阶段;第二个阶段距今16亿年至2亿年,属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末期地台形成之后盖层发育阶段;第三个阶段距今已经2亿年,就是从中生代到新生代大陆活动阶段,也是长白山形成和发展时代。
可以想象,在漫长的32亿年间,长白山地区的变化是多么的天翻地覆。
而我们今天要游览的仁义砬子,就是远古造山运动的一个缩影。
仁义砬子位于松花江上游,宽阔的松花江由南向北在这里成为抚松和靖宇的界江,江西为靖宇县,江东是抚松县。由于仁义砬子直面向西,所以来此欣赏峭壁的游客一般都是从靖宇进入景区。听当地的老人讲,一百多年前,松花江水位比现在要高出三十米多,如今这里的许多山头当初都是暗礁,那时闯关东到这里谋生的人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松花江上放排运木材。由于这里的山势陡峭,湍急的松花江在这些山峰峭壁的挡隔下千回百转,成W字形向下游奔涌,当年那些放木排的木把们来到这段流域时看到锯齿狼牙的峭壁总是战战兢兢,可让这些木把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段看似险峻的路段却从没有发生过碰壁触礁的危难,每有木排到此便会神奇般自动顺着山势转弯沿江而下,异常顺利地通过了此处。木把们很纳闷,沿江到处都是暗礁,为什么到了这里就这么顺利呢,他们得不出科学的解释,只能认为是这里的山神仁义,从此这座弧形峭壁有了仁义砬子的美称。
如今的仁义砬子已经成为靖宇县白山湖风景旅游区,自1975年白山电站开始兴建,这里便逐步成了一湾碧波荡漾的湖区,政府的有力宣传,专家的妙笔刻画,使得原本狼牙一样险峻的仁义砬子诸峰都有了响亮而亲昵的名称。如仁义石壁、骆驼峰、迎客峰、一线天、蝙蝠洞、黑熊仓、鸳鸯湾、金龟探水等景观就潜藏在这1.5公里长的崖壁上,如果不是近距离地观察和细心揣摩,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专家们刻意杜撰出来用以招揽游客的噱头。可一旦走近它,才会发现崖壁上的景观远比那些专家们想象的更丰富。
描写白山湖仁义砬子的文章早已在报上和民间传颂,而写文章的人也不乏文坛高手,有人曾引用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来形容崖壁之高陡,也有人用“关东漓江”来形容一矗矗兀立湖面的独秀峰。文辞之美不可重复,构思之妙亦超乎想象,这让我从一开始考虑这篇游记还有没有写的必要,辗转反侧后我还是坚持要写,因为我已被崖壁高耸的气势和深敛的内涵震撼了,不写出来难舒一腔之感慨。
我们自由族户外一行54人在靖宇县下巴里村桥头下了车,沿着河道向山里走。河道很宽敞,冰面上有一条可以跑车的路,我们行进途中时常会遇到来往的车辆。河道两边是高耸的山峰,山峰虽不陡峭,但峰顶全都是巨石高耸,从山体裸露的岩石断层纹理看,原本平缓起伏的岩层忽然有了纹理与之垂直的大块巨石,这些巨石有的是笔直耸立的石峰,有的是一座巍峨的山头,从经验判断,这种特殊地质现象,一定是远古时火山喷发造成的。远望两岸光秃的石壁,隐约可见崖壁上有水蚀的痕迹,一层层水蚀线从山顶直到冰面,可以想象从古至今这里曾发生的的水位变化。
由于水位下降的原因,我们行走的冰面塌陷很严重,从岸边的冰面断层看,水位至少比结冰时下降了3米,而冰面以上还有约3米的蓄水线。宽阔的江面平整洁白,没有丝毫的落尘,行进中一名队友对我说,真不舍得让自己的足迹破坏了这块白纸一样的雪原。但说归说做归做,一旦发现好景致,她们就会一边奔跑一边呼喊着冲进雪野,在雪地上摆出各种姿势开始拍照。
我们边走边拍,眼前的山坡上出现了一个寂静的村庄,几艘渔船停靠在江边坡地上。领队智圆行方告诉我这个小村庄叫下洼村,这里的居民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眼下的'村子跟其他村落一样,只剩下老年人在这里厮守,年轻人已经全部进城了。
走过下洼村,眼前是一片宽敞的三江口,智圆行方告诉我们,刚才走过的江面只是一个江岔子,眼前这条的宽敞江面才是松花江的主干道。沿着主干道前行一段路,就见有人在江面凿冰,我们近前围观,发现是来这里收网的村民,由于准备工作还没做好,一时半会起不了网,我们便继续前行了。
中午11点,在冰面上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我们终于远远地望见了早已耳熟能详的仁义砬子。远眺仁义砬子,其形状就如同埃及金字塔的断面一样呈三角形矗立在江边,阳光斜射在崖壁上留下来的一条条的阴影,就像拙劣的画家胡乱涂鸦一般杂乱无章。崖壁上有一团团暗黑色斑点,看上去很像一个个幽暗的洞口,崖顶上的灌木丛此刻就像兽类的绒毛一样覆盖着光秃的石壁。与仁义砬子隔江相望是一个平缓且长有茂密红松林的山头,树林中间空地上有一处房屋,隐约可见房屋四周装有护栏,护栏内有人影晃动。房前山坡下有一艘远离冰面的游艇,我们猜测这里一定是仁义砬子的游览码头。
此刻我们的队伍已经完全失去了有效指挥,乐于徒步的队友们已经越过仁义砬子远远地走在了前面,喜欢拍照的队友们已经被沿途景色吸引而迟迟不肯离开,这样就形成了前后两支队伍,领队智圆行方很伤脑筋,他不断高喊,试图把大家集中起来,直到喊哑了嗓子,两队人仍我行我素。最后他索性只带着我们几个人向崖壁走去。他一边走一边说,要想真正了解仁义砬子,必须走到崖壁跟前,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那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我们踏着无尘的白雪,一步一步走向崖壁,身后是一串串清晰的足迹。
崖壁越来越近,一种压迫感在心底陡然升起,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渺小,及至崖壁下,抬头仰望峰顶时,我才真正领略和体会到什么叫气势,顿感山、树、云、鸟此刻仿佛都一起屏息,只让你静静地感悟,再感悟。我不知往来这里的游人感悟的结果是啥,但我感悟的结果只是在脑海中冒出了林则徐那句“壁立千仞,无欲者刚。”的名言。我会心地笑笑,便继续欣赏起来。
崖壁总体约有60米高,40米以下崖面比较光滑厚重,这也是得益于亿万年来江水的冲刷,山顶石笋遍布,怪石林立,岩缝山洞不计其数,一些不知名的飞鸟在崖壁半山腰徘徊飞翔,好似刻意在演绎着李白那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意境。崖壁石缝处生长着矮小的红松树,此刻我才明白那些远望时一个个如黑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这些成团的松树。崖壁脚下堆积着水位下降后破碎的冰面,有些冰面因为冻在崖壁上,形成此处特有的景观冰阳台,融化的雪水在冰阳台的下面结满了冰溜子,晶莹剔透的景观吸引了队友,她们纷纷躲到这些冰块后面或者冰阳台下拍照留念。我们在山脚下的雪地上还发现了野兔留下的足迹,看上去好像是刚刚跑过的新足迹,大家沿途追赶一段,最终在一片裸露的冰面上失去了目标。
我们沿着崖壁一路前行,或停或走间我忽然想到夏季来这里游玩的人们,都说夏季时这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蒸霞蔚,山花、绿水、蓝天相互映衬,色彩斑斓,淡淡雅雅,但乘舟而行毕竟像走马观花一样,那比得上我们这么随意自由,可以伸手触摸这秉性刚直的峭壁,可以感受到其雄浑体魄的余温
我仔细观察着这段1.5公里长的崖壁,发现这段高约60多米的崖壁是由8个大小不一的主峰组成,它们手携手紧密地拥挤在一起,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拦江大坝,其自然生成的弧形构造,如同高超的太极拳师一样,可借力化解,因势利导,谈笑间将奔涌而来的汹涌激流化解于无形。
我们的队伍终于在仁义砬子最北端的冰面上聚齐了,游览完毕,大家自动围成一团,从背包里拿出自带的午餐。
天公作美,由于仁义砬子的弧形地势和其天赋的仁义秉性,在我们用餐这段时间里,没有掠过一丝的风,正午阳光暖融融地照着我们,蓝天白雪间,让我们有一种比在饭店餐厅更惬意的感受。
如此美妙的户外游,让大家产生了应该做件有意义事情的冲动,经过热烈讨论,一致决定找一块没有足迹的宽敞地带,用人体摆出来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图形,最后这个计划在队友万水千山的导演下,由三十多人躺在雪地上组成的,成为此次活动的永恒记忆。
拍照完毕我们来到围有栅栏的房屋前,在一颗松树掩映的树荫下,我猛然发现一块黄褐色的光滑巨石,只见上面刻着三个描红大字——白山湖。
我来到巨石前细细打量,发现红字上方还有一些绿色小字,写的是“吉林靖宇火山矿泉群国家地质公园”
队友们排队在巨石前留影,望着巨石上国家地质公园这几个字,我仿佛印证了我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既然这里能被国家钦定为地质公园,这就证明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将持续永久成为地质研究者们考察发掘的宝地,对我们这些驴友们来讲,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历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房前宽敞的院子里堆放着直径约40公分成堆的原木,红松、榆木、椴木、曲柳等各类软硬杂木,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着装车。队友们开始疑惑起来,放眼四周,看不到一棵成材树木,这么多的木材是从哪采伐的呢?
1.30分,我们结束了本次活动。坐在客车上,我透过车窗望着远处的仁义砬子,令我惊讶的是此刻它就像是一段人工建造的江堤,在茫茫的雪野上孤独地矗立着。
望着渐渐远去崖壁,我心中忽然有一种茫然,奔腾的激流已经远去,放排人的号子已是昨天的故事,唯有这座无欲的石崖,亘古不变地秉承着仁义的操守,而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承载的我们,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又固守了哪些宝贵品质呢?
白山湖仁义砬子 -资料
白山湖仁义砬子距靖宇县城45公里,1.5 公里长的`自然景区令游人叹为观止,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将一江之隔的南北两岸辟为迥然不同的景观,南岸崖壁陡峭,高耸入云,临壁而观,有“黄鹤欲渡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之感,
乘船游弋在夹江两岸之间,大有画中行,仙境游之感。加之“一线天”、“子母峰”、“天梯峰”等自然景观错落其间,身入其境,浑然超脱尘世间。
再行歪嘴砬子现代散文
阴差阳错之下,我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没随“高格”走户外了,而那里一直有一批情谊深厚的朋友。我一直坚信,有缘的朋友,总有相聚的时候。
天气转暖,心思活泛,原本选择露营的线路,却因时间过长,无法成行。踌躇之下,在各个群内浏览,忽然想起,高格的朋友似乎有些疏远了,便选择了歪嘴砬子的线路。
歪嘴砬子曾经走过一次,算是中等强度的线路,沿路风景指数也很好,是一个值得的去处。最主要的,这回同行的,估计会有一些老朋友。
一
四月二十四日,我和女友略做准备,“掐”点儿赶到了位于高格户外店的集结地。
老远的就看到紫色水晶站在门前东张西望,估计是在等我(内心多少有点歉疚)。相逢一询,果然是在等我,而且已经给我打了电话(匆忙之间竟未听到)。
我和女友赶到之后,大家立即登车(原来就等我们两人了)。
看了一眼二十座位的小“面包”,我心里暗暗叫苦。上周随猎豹的千山之行已经让我晕得七荤八素了,这回不知会晕到什么惨样。
女友脸上也微微变色,估计是担心我的状况。
车一启动,并没有感觉到如何眩晕。细察原因,看到我前面(因为晕车,特意给我留了个最好的位置)的司机(也是老朋友)动作极为柔和,车开得非常平稳;再加上从开着的车窗外吹进来的清新凉风,我未出现眩晕状况。
不久,药效开始发作,这样晕的机会就更小了,而且我们的行程较近,乘车时间短,路况也非常好,我彻底的放松了。
近一个小时的样子,车行到小市,并在路上接上向导心若涵烟(我原以为会是三十七度,那可是老朋友了),然后赶往登山始发地。
车一拐时山区,眼前一亮,一条熟悉的山路一览无余。果然是与第一次歪嘴砬子之行相同的路线。
远远的,山坡一块开阔地有六七人停在那里,估计是准备和我们联合出队的当地驴友。我松了一口气,最少保证我们全队能够安全顺利完成全程了。
刚一下车,一张熟悉的面孔呈现了,原来是三十七度,他果然和我们一同出队。
下车彼此寒暄着,熟识的叙旧,初识的招呼致意。看得出,这些人和我们群是很熟的,估计是经常联合出队。
我们略做休整,并在天缘寺门前合影留念,然后开始顺旧日的老路慢慢向山上徒步。
考虑到一起步就进入到艰难的闷坡路段(本溪地区的地形大体如此),我并没有急于赶路,因为女友并不适应这样的路。
我和女友的准备时间略长一些,然后跟在大队的后面由慢到快的,一点点的向坡上攀爬。
爬坡是很煎熬的,不仅考验一个人的体能和耐力,有时更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意志,任何过于急躁的做法都会带来体能过快消耗的后果。我算得上是深谙此道,明白怎样帮助女友,便停留在女友的左近。一边有节奏的向坡上攀爬,一边告诉女友如何保证合理节奏,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均匀的分配体能。
女友在我的指导下,反而能够走在一些老驴的前面。只是限于耐力不足的原因,走的相对艰难。
为了不让女友的体能消耗过快,我接过了女友的背包,并且始终保持在女友前面一小段距离。既不太远,防止失望和放弃的情绪干扰她的内心;也不能太近,以免给她休息和停步不前的机会,从而打乱节奏。
我们攀爬的“闷”坡超过了五十度,坡程也很远,对于体能不足和经验缺失的队员来说,非常艰难,体能消耗极快,任何急躁与放松的情绪都会干扰爬坡的进程。
女友和我一直紧跟前面的队员亦步亦趋。除了体能特别好的一组队员远远的走在了前面之外,其余的队员离我们并不太远。不过后面的队员则显得为难了,估计已经被我们远远的拉开(肯定在中途停留了更多的时间,以调整状态和恢复体能)。为此,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等待后面的队员。
从道路状况来看,后面队员走丢的可能性很小(只有一条路),而女友的体能和经验又显不足,我和女友很少停下休息,最多是放慢速度,一方面减缓体能消耗的压力,一方面等待后面的队员。
这样的选择是很无奈的,因为在五十度以上的坡上,哪怕是停止不前,也一样需要消耗体能。克服这样地形的唯一方法是减缓速度,让所有的体能都消耗在爬坡过程中,而不是消耗在休整中。
大约接近一个小时的样子,我们成功的克服了这段闷坡,到达峰顶。
按照上一次的路线,我们应当转向左侧山脊的方向,只是并不确认,便稍微休整,一方面让女友恢复体能,一方面等待后面担任向导的三十七度。
在确认方向后,我们转向左侧山脊的方向,沿山脊穿行。
前面的闷坡对女友体能消耗极大,到了山脊我便不再苛求她的速度,而是沿山脊漫步,同时也抓机会拍摄美景。借此机会,后面的队员慢慢的跟上了我们的节奏。
情况还不错,大家的情绪都很高。虽然体能消耗很大,但在山脊路线的调整中,大家的体能也在慢慢的恢复。个别队员为了加快恢复速度,开始补充食水。
我的状况还不错,没有太大消耗。不过我不会盲目的去追赶走在最前面的几位队员,我需要停留在女友的身边,帮助她熟悉这样的地形和给于她徒步的乐趣;我也需要停留在队伍中,和所有的队员一同完成今天的全程,因为我始终是集体中的一员。
此时的风景并不好看,眼内全是茂密的绿色植被,甚至很难望到广阔的蔚蓝天空。不过正因为植被茂盛,盛产于本溪地区的山野菜到处都是,认识山野菜的队员,甚至都不用刻意的寻找,沿路便可采摘到“大耳毛、猫抓子、笔管菜、大叶芹”等美味可口的山野菜(这还是因为季节的关系,大部分野菜已经长得过老,无法食用的情况下),只是我最喜欢的“刺嫩芽、刺拐把”却很少见,不过我并不担心,因为第一次走这条线路时,我们便在下山时进入到了“刺嫩芽”种植区,哪怕沿路采摘人家放弃的部分,也足够我们丰收一回了。
其实这是一种取舍,在风景指数上,本溪地区或许稍弱了,但却是最富有的地区,山上到处是宝。如医巫闾山那样穷困的地方,却因为山石裸露,而成为视野奇观。正如人们所说,上帝关上了门,却打开了一扇窗子。
然则,也并非说是本溪的山地缺少视野魅力,遍布山间的山芍药、天女木兰等野生花卉,仍然给了我们足够的视野冲击。
其实我们这条山脊路线也并非平静,有些路况还是非常险的,注意力不集中,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只是和凤凰山、千山的那种失误便足以致命相比,风险系数又大大的降低了。却也正适合那些体能超强、胆气不足的队员锻炼体能,增强体质了。
这样的山脊路线对女友多少有些为难,毕竟她没有大八峰的经历,每一处险地都要带来她的心潮起伏,虽然没有千山和凤凰山那样的煎熬,却足以锤炼她的神经和意志。当然,象大八峰这样的高强度线路我是不会贸然让她去尝试的,最少象本次线路的强度(估计有大八峰线路强度的五分之二强)在她未完全适应之前,我不会让她尝试大强度线路。
二
经过一段山脊线路的煎熬,我们突然进入到一段略显宽阔的山间小路。大部分队员的神色一松,全都放松起来,估计认为结束行程了。
其实如我这样走过的人全都明白,还早那。估计我们现在只走了一半行程,后面马上又要进入到爬坡路段了。
当看到我们忽然拐入隐在茂密树丛中的小路后,高兴的队员立即无语了。在草丛中穿行不久,我们忽然面对一个六十度坡度的闷坡。这样那些未走过的队员更是一脸苦相了,如果不是还能随时在路边采到山野菜,估计他们就要坚持不住了。
此时我们所处的海拔已经很高了,足以远眺小市县城的美景。
但见县城座落于群山环绕之间,县城标志性的观音阁水库如熟睡的婴儿,静卧于县城的怀抱里。雄伟的拦河大坝擎托一湖静水,下游的河流贯穿于城市,把县城分成了泾渭的'两部分。
此时天气阴暗凉爽,整个县城又给云雾笼罩,好像为城市披上了一层薄纱。一切看起来全都隐隐约约,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忽而,县城又慢慢的清晰起来,可我们的视尚未穿透迷雾,视野里又倏忽隐去,一切显得那么的不真实。
我思索良久,便醒悟了,想来是风儿作怪,刚刚把城市上空的迷雾吹散,很快有吹来了别的云雾,将县城再次遮蔽,这样就有了一种异样的动感。
这时的女友相对为难,由于在出行前未能检查她的背包,在穿越山脊路线时,背包带突然断了。这样不仅两个背内的东西集中到了我一个包内,她那个断带背包还成了额外负担,如果再加上沿路采的山野菜,这个分量实在不是她能够承担的。
还好,我的体能足够好,关键时刻还是可以承担她的分量。我明白最难的部分就是眼前这个大坡度的闷坡,便和她略打了个招呼,先行爬坡,然后在坡上等她。
其实这个坡度对我同样有难度,我也不敢用太快的速度,以免体能消耗过快,从而影响后面的行程。
大约十分钟左右,我追上了先行爬坡几位队员;十五分钟,我甩开了所有队员(第一集团已经与我们完全脱节,走得没了影子,或者说从开始走不久,我就没见过他们)。二十分钟左右,我先行结束了这段闷坡的煎熬,到达峰顶。
在峰顶,我卸下了背包,一方面恢复体能,一方面等待后面爬坡的队员。二十分钟的爬坡对我的消耗不小,后背衣衫已经完全为汗水溻湿了。只是因为平时经常锻炼,体能储备很足,还有很充沛的体力罢了。
我守在闷坡的末端,为结束闷坡前列的队员们拍摄。大约二十分钟的样子,女友终于爬上了坡顶。还好,她并未出现体能消耗殆尽的情况。原来她一直边采菜边爬坡,收获的满足大大的减弱了她的疲劳感。
我们全队做了短时间的休整,然后沿右侧山路顺山脊穿行。大家一边采菜一边前进,因而全队整体速度相对迟缓。不过我们并不着急,因为时间还很充裕,足够我们这些人休闲漫步了。
我们沿山脊路线登上一座平缓的山坡后稍做停留,然后继续前行。不久,进入到一个较陡的下坡,之后又将方向改向左侧。顺着这条路,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高峰耸立。我们将沿着这条山脊路线,翻过这一串山峰。
没有走过的队员,特别是那些刚走户外不久的队员望着这一连串山峰直咂舌,“望山跑死马”的古训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我们走过的人都明白,其实路没那么远,“望山跑死马”的说法并非指我们这样的山区。
翻越这一连串的山峰路线相对较险,我们全队速度再次放慢,并且增强队员之间的协同。
因为全队女队员较多,有经验的强驴又少,我只能在关键环节停留,帮助队员安全通过,并在有些实在较险的路段,帮助队员寻找更安全的迂回路线。
应当说我们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是极强的,没有出现不听指挥和恃强而为的情况。这让我内心安稳不少。毕竟高格户外的出行较为规范,包括本次出行不足二十人的情况下,依然给我们保了险,从而增加了全队的稳定性。
在连续经过险要路段后,我们翻越了两座山峰,接着再次进入了爬坡段。只是这个爬坡路段并不长,迎面撞上了一座近五六米的矮崖。这差不多算是全程的最险处了,目前攀爬的山峰也差不多是全程的最高峰了。
我并没有急于攀爬这最后的一段山崖,而是停留在最后,给大家拍摄。
正拍摄间,忽听到攀爬至峰顶队友的大声惊叹,连声赞叹景色秀丽,估计比前面站在高坡底端远眺县城更美。
等我克服了矮崖,站在顶端四周环望,果然如队员所述,一切美丽难尽言。
远眺峰左,但见群山连绵层叠,近的翠碧,远的隐约;山峰间湖水如镜,峰拥着水,水承托着山,确有仙境般的飘渺虚幻。
远眺峰右,却又是一番人文的写意。峰峦叠嶂中,农田、村镇隐含其中。一条干涸的河流如丝带般在山中盘旋蜿蜒,河床上的砾石(巨岩)隐约呈现。
遥看去程,一座高峰相对而望,其后又一座峰连绵承接。山色青碧,一片繁盛的生机包裹着山峦。忽而又生错觉,感觉对面的山峰更高,或者山峰背后的山峰更高。
回望来程,分明一座更高的山峰兀立着,山峰背后由深而淡的排列着一组山峰。这让我们怀疑,难道这就是我们走过的路么!或者说我们真的能战胜如此多的崇山峻岭么!
登上山峰的队员纷纷寻景拍摄。不过由于山顶过于狭小,停留不了太多的人,全都依依不舍的沿路下山。
我和女友在山上拍摄格外小心,防止失足。拍摄之后,我们也没有停留,顺路下山。下山的路更加险要,而且陡得很。
小心翼翼的下了山,我们并没有继续攀登对面的高峰,而循山峰左侧的小路绕行。先顺小路下了一段山坡,然后循山路继续爬坡。不久便成功的绕过了这座山峰。
三
在我第一次穿越这里的过程中,似乎没有这样一段路。多少怀疑自己是否走错,或者干脆就是从山峰背面的悬崖翻过的山峰。
等到了山峰背面一看,才吃了一惊。山峰背面的悬崖又高又陡,从下面向上攀爬对我的难度或许不大,如果从上向下攀爬则危险得多,成功的概率甚至降到百分三十以下。看来我们当初还是绕过来的,至于为什么遗忘了路线,估计是走得多了,原有的印象也淡了。
山峰后面的那座山峰是我们本次行程的终点,队员们沿山脊艰难攀爬至顶时,才发现,原来山上还有较大的开阔地,足以供我们全队停留。
由于时间早已经过午,大部分队员已经无法坚持,强烈要求午餐,而先前一直脱离我视线之外的第一集团和先行攀登至峰顶的队员已经开始午餐了。
我和女友准备充分,而且时间还有,得以支起炉灶,吃了一顿热食。
午餐后,我们在山顶合了影,然后在向导的带领下,沿原路返回至山脊处,之后沿右侧山坡下行,好结束最后的行程。
下山格外摧残人的内心,如女友这样缺失经验的人,不时受到自身情绪的干扰。
下山的路段是角度近六十度的湿滑山坡,很难行,我们不得不分散开来,各自开辟安全下山的道路。
女友的煎熬没用多久,便给遍布植被中的山野菜吸引,边下山边采菜。
没有想到,这个下坡格外长,最后又进入了满是落叶的水道。在水道穿行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完成下坡的迹象,女友慢慢的落后了,不仅因为她的体能消耗殆尽,也是受到情绪的干扰。
我还是停留在她的左近,随时帮助她。
等克服了考验神经和耐心的下坡,进入到山间小路,我们才彻底松了一口气。不过我不会彻底放松,因为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山路,过了山路还有满是砾石的河床,过了河床是一段乡村土路,过了乡村土路才能进入村镇,我们的行程才算完成。
进入到有路的地段不久,我们很快就在路边发现了山民们种植的刺嫩芽。
这时的刺嫩芽已经收获过了,还挂在枝丫间的要么太小,给人家遗忘的;要么是已经找过了,无法食用的。
我耐心的在所经过的每一个树上仔细寻找,还真的给我采了不少相对价值较高的刺嫩牙。直到女友的那个断了带的背包已经满了,无法再装才做罢。
少了山野菜的牵涉,我和女友的速度也变快了,很快就甩开了跟在我们身边的队友(我和女友已经落到了队伍的最后)。
让队友等待我们不是我的风格,我承担了女友担负的重量,希望女友的速度能稍快一些。只是在进入到河床之后,我们不得不放慢速度,防止河床上不平的砾石扭伤自己的脚踝。好在前面队员的身影已经隐约可见了,我们不会落下太远。
过了河床,路好走了,我和女友几乎追上前面的队友了。
顺乡间土路徒步至村镇过程中,我们加入到了前面的队伍。
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停留在村镇公路上的“面包”车。此时已经有三五个先到的队友坐在车前休息了。
我们在车前休整了一会儿,汇齐了陆陆续续赶回的队友,又和来自小市的队友们道了珍重,才乘车回程。
我们全天的行程非常顺利,而且赶在雨水落下之前登车回返。看到车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车内洋溢着欢快的笑声。在笑声中,我们全都沉浸在满满的收获里……
勤得利的鳖头砬子散文
位于同江市境内的勤得利农场,其黑龙江边有一处拍照风景地,名曰“鳖头砬子”。砬子位于江边码头大江下游若4华里处,因此又有“下山头”之称。远看砬子,像一只鳖头探入江中,临水一面,岩石陡立刀削一般,逼得江水汹涌流急声高,过去打鱼人逆水划棹过此十分艰难,常常要手攀石壁缓缓而行,因此那时渔民有句顺口溜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船过鳖头砬。”
提起鳖头砬子的来历,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早先,鳖头砬子这个地方,是一片平展展的沙滩,沙滩上有一座赫哲人用桦树皮搭建的渔窝棚,里面住着一个叫海米的玛发(赫哲语老翁)。他常年靠钓鱼为生。他钓的河鳖特别多、特别大,在这一带十分出名,人们称他是钓河鳖的玛发。
沙俄侵略者侵占勤得利后,听说海米爷爷会钓河鳖,即令他每天把钓到的河瞥都交到驻军总督府。海米玛发心里非常生气,只是敢怒不敢言。一天,总督大人心血来潮,想去看看老头是怎么钓河瞥的,便来到大江边看玛发钓鱼,看了半天也没明白。总督大人来到海米爷爷的眼前,假装客气地招呼:“老头,你钓鱼手艺很不错呀!”海米爷爷回答:“这些天江水瘦,不好钓。”
“老头,你给我钓一个大河鳖,我赏你许多钱!”
“大河鳖今天正好钓着一个,还活着呢!你看,那边露出脑袋喝水的`就是。”
总督顺着海米爷爷指的方向看去,果真看到了江里拴着一个草帽一样大的河鳖在游动。他一时乐得手舞足蹈,眉开眼笑,卷起裤腿,非要自己下去抓不可。海米爷爷也假装关心地说:“总督大人,水太凉,你别下去!”总督不以为然地说:“不怕!”说着就往水里走。
海米爷爷叫住他说:“你要是真去,就在腰上系上这股绳头,如果走到深水处站不稳,我好把你拉回岸来。”
总督一听,伸出大拇指说:“哈拉索,哈拉索(好)!”总督系好绳索朝那只拴在江中木柱子上的大河鳖走去。走了十来步,水就没了腰,再往前走,水就过了肩。总督在江里站立不住,想往回走,可是绳子套在木桩子的滑车上,另一头在海米爷爷手里,便慌忙地喊:“老头,快拉我上岸!”海米爷爷抬头一看,见时机已到,便使劲一拉把绳子松开,总督被拉进江心,还来不及喊出声,就葬身于鱼腹了。
海米爷爷第一次钓了这么一个“大河鳖”,终于出了憋在心里的闷气,高兴地划着“快马子”(小渔船),离开了这个地方。等总督府的人找到这里,钓河瞥的玛发早不见了踪影,可在平展的沙滩上,却出现了一座如鳖头的石砬子,探于滚滚的江水中。
人们都说,那是总督变的。于是把它叫作“鳖头砬子”。
★ 鸡冠砬子作文
★ 吉林关门砬子介绍
★ 仁义的作文
★ 迟子建散文
★ 屈子情散文
★ 仁义的名言名句
★ 关于仁义的演讲稿
★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 高三散文:子不语
★ 育子的困惑散文